期刊文献+
共找到719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被引量:3118
1
作者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34,共19页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q统计 类型量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42
2
作者 李佳洺 陆大道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李扬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8
3
作者 刘敏 郝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8-888,共11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通状况)、经济产业因素(三产占比、旅游收入、生产总值)和自然环境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结果表明:①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变化较大,属于动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变化较小,属于静态影响因素;②相关政策、常住人口、交通状况、旅游收入、生产总值5个三级动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从2001-2017年间不断加强,而三产占比三级动态影响因素呈现波动下降,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3个三级静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变化较平稳;③从演化过程来看,2001-2017年间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能力值逐年增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二级影响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第二的二级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最小的二级影响因素。结果可为合理评价和指导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A级旅游景区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布演化 影响因素 山西省
原文传递
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山阳县为例 被引量:91
4
作者 武鹏 李同昇 李卫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研究区,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空间格局和类型;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山阳县农村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研究区,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空间格局和类型;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山阳县农村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表明:(1)山阳县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形成6个热点集聚区和4个冷点集聚区;综合考虑农村贫困程度和空间连接性,将山阳县划分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和高度贫困区。(2)水网密度、到最近公路的距离、危房比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出务工人数比例、农户入社比例6个因素是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3)两因素交互作用要比单因素作用于贫困发生率时影响力更显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化 影响因素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陕西山阳县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 被引量:91
5
作者 杨忍 罗秀丽 陈燕纯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16-1328,共13页
论文以中国大陆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半变异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乡村多功能指数进行综合测评,揭示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定量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 论文以中国大陆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半变异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乡村多功能指数进行综合测评,揭示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定量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地域多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平原、东部沿海等地区高值集聚,高原、山地等地区低值集聚,各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呈现出逐渐提升态势;②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贡献率逐渐增大,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贡献率逐渐减小;③2000—2015年,中国大陆范围内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自相关范围和强度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随机性因子成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④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是影响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会增强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社会环境因素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多功能 乡村发展 半变异函数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82
6
作者 胡雪瑶 张子龙 +1 位作者 陈兴鹏 王月菊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2-783,共12页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和时空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地理探测。结果表明:2001—201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就经济发展活力而言,其县域与城区发展不平衡,且经济发展活力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县域经济逆势提升具有很大挑战;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区保持相对稳定,重心向西北倾斜的"哑铃状"空间格局不断强化,热点区呈现明显的"点-轴"发展格局;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主导因子包括工业化水平、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单一因子的贡献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对不同分区主导因子驱动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科学制定四大分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及地区协调统筹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NICH指数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甘肃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5
7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1 位作者 窦旺胜 王召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99,共6页
以黄河流域67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省际分布... 以黄河流域67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省际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主要形成以青海省、山西省为主的两大高密度区;2)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首位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河网密度、年降水量、公路密度、人均GDP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村域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研究——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被引量:74
8
作者 文琦 施琳娜 +1 位作者 马彩虹 王永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50-1864,共15页
黄土高原属于生态环境脆弱与农村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村域多维贫困及空间异质性有助揭示乡村贫困原因及空间格局。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运用A-F法对村域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 黄土高原属于生态环境脆弱与农村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村域多维贫困及空间异质性有助揭示乡村贫困原因及空间格局。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运用A-F法对村域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多维贫困程度较深,K=3时,多维贫困指数(MPI)为0.045,平均剥夺份额0.361,主要致贫维度是住房、健康和教育,贡献率分别为0.263、0.245、0.227,收入维度贡献率仅占0.130;(2) MPI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为0.2,即存在正相关,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行政村到镇中心的距离、村平均高程、村委会到主要河流的距离是影响MPI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其决定力q值分别为0.552、0.396、0.326,且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OLSR)和分位数回归(QR)中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4)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农户福利缺失、基础设施落后与产业发展受阻、乡镇政府职能被削弱的村域多维贫困空间分异机制。(5)最后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医疗、住房、交通设施落后等难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空间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分位数回归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1
9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0-158,共9页
选取2014和2017年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指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素... 选取2014和2017年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指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集聚分布态势,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高达63.58%;在省区层面上,贵州、云南等较为集中,总体呈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②热点区大部分位于西南地区,冷点区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次冷点区和次热点区呈大幅扩展趋势。③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辐射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南部地区,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形成次密集绵延带。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整体作用力较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上趋向于长江中上游、地形起伏度较小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空间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G指数 GIS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8
10
作者 杨洁 谢保鹏 张德罡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2,共11页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探究该流域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nVEST模型评估黄河流域2000—2018年生境质量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探究该流域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nVEST模型评估黄河流域2000—2018年生境质量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方法分析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18年,黄河流域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631,整体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16%,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生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高度正相关特征,表现为生境质量相似值在空间上集聚,生境质量低值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下游、关中平原以及汾河谷地区,生境质量高值区域集中在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是生境质量空间分异最重要的驱动因子,q值为0.5560,而且任何两种驱动因子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个驱动因子的作用,土地利用/覆被与气温、海拔、降雨量、坡度以及NDVI的交互因子均大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探讨 被引量:56
11
作者 董玉祥 徐茜 +2 位作者 杨忍 徐成东 王钰莹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47,共13页
热带北界一直是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区划指标和方法等划定的中国热带北界界线差异较大。基于空间分异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思想,依托最新的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以气候要素为主导指标,辅... 热带北界一直是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区划指标和方法等划定的中国热带北界界线差异较大。基于空间分异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思想,依托最新的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以气候要素为主导指标,辅以土壤类型与作物熟制等,探讨中国陆地热带北界的界线。结果表明:1依据地理探测器模型所确定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滇、桂、粤和闽的临沧、思茅、玉溪、个旧、百色、马山、贵港、梧州、肇庆、广州、惠州、河源、梅州、漳州、泉州和莆田等地附近,其与最冷月均温12℃等温线、赤红壤与红壤界线及双季稻或双季稻连作喜温旱作与单(双)季稻连作喜凉旱作的分界线等基本吻合;2利用地理探测器确定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新界线的各项指标决定力q值的均值为0.40,分异明显,满足层内同质性和层间异质性最大的区划原则,完全达到了热带与亚热带的区域空间异质性要求,其划分结果合理可信,表明地理探测器模型可为综合自然区划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陆地热带北界 综合自然区划 中国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5
12
作者 裴志林 杨勤科 +2 位作者 王春梅 庞国伟 杨力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6-555,共10页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1)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2)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 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3)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 777、0. 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4)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5)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空间分异性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黄河上游
原文传递
山东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3
13
作者 杜岩 李世泰 杨洋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32,共11页
在探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协调发展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测算了山东省17地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山东省乡村旅... 在探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协调发展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测算了山东省17地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山东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山东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不高,仅青岛市达到初级协调水平,各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半岛地区耦合协调水平优于内陆地区。依据耦合协调度、乡村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分析,提出了各城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协调发展重点任务。(2)协调发展水平受社会经济条件、城乡协同条件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城镇化率、人均GDP等指标的影响效果显著;山东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应从推动城乡统筹、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加强建设。该研究为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推进提供理论与政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山东省
下载PDF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与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53
14
作者 张金茜 巩杰 柳冬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70-1378,共9页
基于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研究期间流域东南部的景观指数变化最为... 基于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研究期间流域东南部的景观指数变化最为剧烈和复杂,主要是文县和武都区;人类干扰(人类活动强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和坡向)对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异的影响显著不同,其中人类干扰是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景观破碎化 甘肃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天津市生态用地格局演变 被引量:52
15
作者 李颖 冯玉 +1 位作者 彭飞 陈树登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0-189,共10页
生态用地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的土地单元。认识和探讨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城市制定土地管理策略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等,综合分析2... 生态用地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的土地单元。认识和探讨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城市制定土地管理策略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等,综合分析2000—2014年天津市生态用地质量及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天津市生态用地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中滨海新区表现最明显;生态用地转移对象主要为建设用地。(2)天津市生态用地核面积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且呈减少趋势。(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用地变化的解释力高于自然因素,解释力最高的3个要素为一产比重变率(0.79)>总人口变化率(0.73)>二产比重变率(0.61),区域产业结构和人口数量对天津市生态用地变化影响强度最大。(4)天津市生态用地动态度变化均为负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减少趋势,其中水域群落创造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地理探测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力 天津市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内蒙古植被NDVI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2
16
作者 张思源 聂莹 +4 位作者 张海燕 李永利 韩燕东 刘晓煌 王兵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0-1472,共13页
研究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本研究基于2000—2015年SPOT NDVI遥感数据和同时期18种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分析了内蒙古植被NDVI... 研究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本研究基于2000—2015年SPOT NDVI遥感数据和同时期18种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分析了内蒙古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力。研究表明:空间尺度上,内蒙古NDVI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变化格局为东部增加,中西部减少;时间尺度上,年际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0.32%·a^-1),并呈现高植被覆盖度(8.6%)和低植被覆盖度(2.8%)均增加的“两极化”特征。年降水量的解释力最高(0.75),与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年均温共同主导植被NDVI时空格局;因子交互作用为增强关系,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交互影响力显著增强;研究时段气候因子解释力减弱,农林牧业因子略有增强。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因子解释力差异及各因子促进植被生长的最适宜范围,有助于植被生长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内蒙古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8
17
作者 张学渊 魏伟 +4 位作者 周亮 郭泽呈 李振亚 张静 颉斌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707-4719,共13页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西北干旱区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土壤、地形、气候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西北干旱区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土壤、地形、气候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地理探测器对西北干旱区2000、2007、2012、2018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以重度脆弱性为主;从不同土地利用脆弱性来看,微度脆弱区以草地、林地为主,轻度脆弱区以草地为主,中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以未利用地为主,18年来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保持不变;(2)影响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位指数、气温、降水、夜间灯光指数,各因素对生态脆弱性的平均决定力分别为0.63、0.36、0.27、0.26和0.22。(3)基于生态脆弱性监测结果和驱动因素分析,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综合监测区、生态优化关注区、生态恢复治理区、生态潜在治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方案。研究可以为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夜间灯光数据 空间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18
作者 赵小风 刘梦丽 王柏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5,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分析345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分析345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扩张规模按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扩张速度按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投资驱动的影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产业驱动,中部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投资驱动,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一直受投资驱动较为明显;(4)影响因子两两之间均为增强关系,包括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2000年,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及学校数量交互作用极强,而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与其他因子的交互性明显增强。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产业、投资和人口共同驱动,但驱动力大小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应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实施差别化管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建设用地 时空差异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19
作者 徐超璇 鲁春霞 黄绍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8-1300,共13页
生态脆弱性是国际社会面对一系列生态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重点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SRP模型,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项指标构建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把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结合起... 生态脆弱性是国际社会面对一系列生态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重点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SRP模型,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项指标构建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把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结合起来,进行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度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6年间,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明显下降,2008年、2012年和2016年轻度脆弱面积占比分别为27.24%、29.54%和35.57%,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研究区域内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与坡度、干旱指数、植被覆盖度和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有关。基于评价结果,对张家口市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地区 生态脆弱性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GIS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近15年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自然与人为因子解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李金珂 杨玉婷 +2 位作者 张会茹 黄铝文 高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504-8515,共12页
植被NPP作为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和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MOD17A3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了2000—2014年秦巴山区NPP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植被NPP作为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和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MOD17A3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了2000—2014年秦巴山区NPP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影响NPP的自然和人为因子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近15年NPP总量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增速0.65TgC a^-1,单位面积NPP均值为493.09gC m^-2 a^-1,呈“西高东低”空间特征,地域差异明显;(2)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存在差异,阔叶林和栽培植被是对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最具贡献的植被类型;(3)NPP随高程、坡度均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坡度影响NPP变化的幅度弱于高程,NPP与降雨、气温、实际蒸散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自然因子对NPP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依次排序为:实际蒸散量>降雨>气温>高程>坡度,且研究区NPP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5)人为因子对NPP的影响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造成NPP总量的损益,可分为还林还草的积极效应及城市发展和人类破坏等的消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演变 自然与人为因子 地理探测器 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