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鼓室前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斌 殷善开 +2 位作者 沈平江 唐连章 何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4-306,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上鼓室前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结构。方法采用颞骨薄层CT扫描和颞骨解剖的方法对16对颞骨(其中成人12对,婴幼儿4对)的上鼓室前隐窝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①上鼓室前隐窝的前后径(a)为4.26±1.36mm,垂直径(b)为4.78±1.1... 目的研究上鼓室前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结构。方法采用颞骨薄层CT扫描和颞骨解剖的方法对16对颞骨(其中成人12对,婴幼儿4对)的上鼓室前隐窝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①上鼓室前隐窝的前后径(a)为4.26±1.36mm,垂直径(b)为4.78±1.17mm。儿童和成人上鼓室前隐窝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人上鼓室前隐窝大小和乳突气化程度无关(P>0.05)。其左右侧大小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上鼓室前隐窝可分Ⅰ型和Ⅱ型:Ⅰ型26侧,其由鼓膜张肌皱襞隔成两个间隙;Ⅱ型6侧,其仅含一个间隙。鼓膜张肌皱襞中央缺如者在Ⅰ型中占57.69%(1526),在Ⅱ型中占66.67%(46)。上鼓室前隐窝的大小与乳突气化类型无关(P>0.05)。③匙突是耳科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膝状神经节至匙突的距离经测量为2.79±0.39mm。面神经水平段至匙突的距离经测量为0.89±0.33mm。结论熟悉上鼓室前隐窝的解剖特征及其重要内容如膝状神经节、匙突、面神经水平段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术中必要时应充分暴露该区域以彻底去除病灶并改善其通气引流,但应避免损伤面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鼓室前隐窝 匙突 膝状神经节 面神经 鼓膜张肌皱襞 齿突
下载PDF
成年豚鼠膝状神经节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2
2
作者 翟梦瑶 高志强 +1 位作者 梁英娟 沈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0-765,共6页
目的对比不同培养条件下膝状神经节细胞(geniculate ganglion cells,GGCs)和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的体外生长情况以确定适宜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解剖成年豚鼠颞骨内段面神经和耳螺旋神经节,采用0.25%胰酶或1g/L... 目的对比不同培养条件下膝状神经节细胞(geniculate ganglion cells,GGCs)和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的体外生长情况以确定适宜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解剖成年豚鼠颞骨内段面神经和耳螺旋神经节,采用0.25%胰酶或1g/LⅠ型胶原酶消化,随后用无血清培养基(DMEM/F12+B27)或含有阿糖胞苷(Ara-C)的低浓度血清培养基(DMEM/F12+胎牛血清)进行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细胞。结果使用DMEM/F12培养基添加B27或添加低浓度血清与Ara-C都可以在体外成功培养GGCs与SGCs,细胞接种48h内可以贴壁生长,形成典型神经元形态。与无血清培养法相比,含有阿糖胞苷的低浓度血清培养组的细胞衰退现象出现较早,非神经元细胞的生长更加显著。得到的细胞经鼠抗神经元细胞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反应证实为GGCs与SGCs。结论采用联合有丝分裂抑制剂的低浓度血清培养法或无血清培养法都可以成功培养成熟GGCs和SGCs,为体外研究面神经和内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节 螺旋神经节细胞 细胞培养 豚鼠 低浓度 神经元形态 体外培养 无血清培养基 神经细胞 神经元细胞
下载PDF
Role of BDNF in the taste system
3
作者 Lingbin MENG Xiaolei CHEN +1 位作者 Rongqiang YANG Rui JI 《Frontiers in Biology》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Neurotrophins are a family of proteins that regulate neural survival,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plasticity in the central and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here are four neurotrophins: NGF, BDNF, NT-3 and NT-4. Amo... Neurotrophins are a family of proteins that regulate neural survival,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plasticity in the central and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here are four neurotrophins: NGF, BDNF, NT-3 and NT-4. Among them, BDNF is mostly studied in the taste system due to its high expression.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BDNF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al and mature taste system, by regulating survival of taste cells and geniculate ganglion neurons, and maintaining and guiding taste nerve innervations. These studies imply BDNF has great potentialities for therapeutic usage to enhance sensory regeneration following nerve injury, with aging, and in som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taste bud geniculate ganglion chorda tympani nerve
原文传递
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虚拟现实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3期256-258,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手术路径。观察两种路径的解剖结构空间形态和顺序,测量解剖组织体积,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开始磨除岩骨,避开乙状窦和颈静脉球,经过面神经垂直段、听骨链、迷路,到达膝状神经节时,显露面神经。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经过小脑半球,到达内听道时磨除岩骨,经过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膝状神经节,路径中包含听骨链和迷路。手术路径和迷路体积测量: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面听神经复合体和听骨链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小脑半球体积为(462.72&#177;20.87)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小脑半球。两种路径中骨性结构(不包含听骨链)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磨除岩骨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路径中,乙状窦前入路有助于减少迷路损伤范围,乙状窦后入路有助于减少听骨链损伤范围并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节 乙状窦前入路 乙状窦后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及处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安英 柴永川 +6 位作者 薛璐 陈洪赛 胡凌翔 贾欢 张治华 吴皓 汪照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9-826,共8页
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 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原文传递
面神经膝神经节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梅凌云 冯永 贺楚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鼓室入路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的面神经膝神经节显微比较解剖。方法:对6例(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1侧模拟经鼓室入路,1侧模拟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的手术操作,对各入路涉及的解剖学标志及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 目的:探讨经鼓室入路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的面神经膝神经节显微比较解剖。方法:对6例(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1侧模拟经鼓室入路,1侧模拟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的手术操作,对各入路涉及的解剖学标志及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两种手术入路均可达到面神经膝神经节减压的目的。其中,经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鼓室段和膝神经节;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乳突段、鼓室段、膝神经节和迷路段远侧端的(0.94±0.06)mm。两种手术入路均可能需要离断听骨链,确定恒定的解剖标志。结论:经鼓室入路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对面神经暴露程度不同,存在不同优缺点,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膝神经节 显微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