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滆湖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释放腄? 被引量:85
1
作者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41-350,共10页
对滆湖表层底泥、柱状层祥和间隙水进行理化分析,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沉积物磷释放。结果表明,0~20cm深度范围内,各项理化指标变化较大;大于2cm后差异较小。当提高沉积物-水体系温度、降低氧含量(或Eh),提高pH及施以水动力作用时,可促进... 对滆湖表层底泥、柱状层祥和间隙水进行理化分析,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沉积物磷释放。结果表明,0~20cm深度范围内,各项理化指标变化较大;大于2cm后差异较小。当提高沉积物-水体系温度、降低氧含量(或Eh),提高pH及施以水动力作用时,可促进沉积物磷释放进程。无菌条件对磷释放有抑制作用。采用实验室模拟和间隙水浓度扩散模型计算得到的磷总释放量分别为10.65t/a和9.40t/a,其中湖面网围区释放量占全湖总量的28.2~35.4%。建议适度控制网围养殖规模,以减少内源磷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释放模拟 网围养殖 Ge湖 理化 污染
下载PDF
江苏滆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立婧 彭自然 +3 位作者 孔优佳 花少鹏 顾静 王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49-1556,共8页
2004年4月—2006年1月对江苏滆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滆湖理化参数的相互关系。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147属267种,绿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硅藻和蓝藻;优势种主要是铜绿微囊藻(Micro... 2004年4月—2006年1月对江苏滆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滆湖理化参数的相互关系。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147属267种,绿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硅藻和蓝藻;优势种主要是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incerta)、点状平裂藻(Merismopedia punctata)、微小平裂藻(M.tenuissima)、线形棒条藻(Rhabdoerma lineare)和小空星藻(Goelastrum microporum);总藻类密度年平均值为4871.09×104ind·L-1,生物量年平均值为7.302mg·L-1;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春、秋季较高;春季藻类物种多样性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其藻类密度负相关而与藻类生物量正相关;滆湖浮游藻类现存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北部湖区与中部湖区浮游藻类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湖区的差异显著,中部湖区与南部湖区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浮游藻类 生物密度 生物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滆湖沉水植物概况及退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陶花 潘继征 +2 位作者 沈耀良 李文朝 黄峰 《环境科技》 2010年第5期64-68,共5页
沉水植物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和固定氮磷营养盐、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了解浅水湖泊的沉水植物分布概况是判断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和进行湖泊生态修复的前提。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发现滆湖在富营养化进... 沉水植物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和固定氮磷营养盐、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了解浅水湖泊的沉水植物分布概况是判断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和进行湖泊生态修复的前提。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发现滆湖在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积和生物量急剧下降,物种减少。2009年沉水植物覆盖度不足全湖的1%,优势种为金鱼藻、菹草和狐尾藻,伴生有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沉水植物由清水型逐渐演替为耐污型,伴随着沉水植物优势种的演替,滆湖逐渐从清水稳态向浊水稳态转换。另外,在此结合滆湖各个时期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积、生物量、优势种和现存量等相关资料,分析其与同一时期各个环境要素和人文活动的相关性,从入湖污染负荷、渔业养殖规模和湖泊水质3方面分析了沉水植物退化的原因,为滆湖沉水植物的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沉水植物 退化原因 生态修复
下载PDF
网围养殖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其根 孔优佳 +2 位作者 陈立侨 卜一凡 严卫兵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6-570,共5页
2002年4月、7月、11月和2003年1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分布及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滆湖现有底栖动物31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淡水寡毛类6种,水生昆虫7种和水蛭4种.主要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和羽摇蚊.相似性分析表明,滆湖网... 2002年4月、7月、11月和2003年1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分布及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滆湖现有底栖动物31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淡水寡毛类6种,水生昆虫7种和水蛭4种.主要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和羽摇蚊.相似性分析表明,滆湖网围养鱼区和网围养蟹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相似程度较高,而都与非养殖区差异较大,说明网围养殖对底栖动物组成存在影响;而且网围养鱼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更甚于网围养蟹的影响.多样性分析表明,滆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呈现自北向南递增以及夏秋低、冬春高的时空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围养殖 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滆湖
下载PDF
滆湖水质调查与富营养状态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彭自然 陈立婧 +5 位作者 江敏 王武 孔优佳 花少鹏 鲍雯瑾 刘少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258,共7页
于2004年4月-2005年4月对滆湖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透明度、pH值、DO、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无机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年内变化规律。采用滆湖富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其富营养化程度,并对比了20年来该湖富营养化状况。研究表明,滆湖水... 于2004年4月-2005年4月对滆湖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透明度、pH值、DO、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无机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年内变化规律。采用滆湖富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其富营养化程度,并对比了20年来该湖富营养化状况。研究表明,滆湖水体夏季DO为3.98 mg/L、生化需氧量年均值为4.98 mg/L、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为4.59 mg/L、总无机氮年均值为1.37 mg/L、总磷年均值为0.209 mg/L;除南部部分水域属中-富营养后期外,大部水域营养状态处于富营养期,且富营养化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氮磷物质含量明显上升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水水质恶化和网围养殖过密造成水质污染和湖泊环境功能破坏,从而导致氮磷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湖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的演替及重建设想 被引量:19
6
作者 高亚岳 周俊 +2 位作者 陈志宁 沈丽娟 徐东炯 《江苏环境科技》 2008年第4期21-24,共4页
沉水植被是浅水草型湖泊的生态基础,具有固定和移除氮磷营养盐、净化水质的强大功能,在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逐步消亡,滆湖从草型湖向藻型湖衰退,水质急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通过对滆湖近20a来水质监测及沉水植被观测成果的汇总... 沉水植被是浅水草型湖泊的生态基础,具有固定和移除氮磷营养盐、净化水质的强大功能,在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逐步消亡,滆湖从草型湖向藻型湖衰退,水质急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通过对滆湖近20a来水质监测及沉水植被观测成果的汇总分析,并通过滆湖大洪港沉水植被对水质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监测试验结果,探索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的演替规律及对湖体水质影响的驱动机制,并初步提出沉水植被的重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富营养化 沉水植被 演替 重建
下载PDF
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丽卿 吴亮 +1 位作者 张瑞雷 张毅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990-1996,共7页
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中华河蚓(Rhyacodrilussinicus);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74.1ind·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77.4%,最大密度出现在夏季,春季最低,St14年均密度高于其他站点;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生物量为17.78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4%,夏季生物量最大,冬季最低,St14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站点;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底栖动物 密度和生物量 时空变化 水质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对应分析的湖泊围网养殖范围提取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静 高俊峰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3,共8页
为了提高基于遥感数据的湖泊围网养殖区提取精度,提出了基于对应分析的湖泊围网养殖区的提取方法,并以E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滆湖围网养殖区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对应分析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围网养殖区的提... 为了提高基于遥感数据的湖泊围网养殖区提取精度,提出了基于对应分析的湖泊围网养殖区的提取方法,并以E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滆湖围网养殖区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对应分析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围网养殖区的提取精度达到了95.59%,总体精度为91.14%,Kappa指数为0.86;(2)提取结果表明,2001年滆湖围网养殖区面积为111.76km2,占湖泊总面积的76.29%。实验表明,基于对应分析的方法是遥感影像湖泊围网养殖区提取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应分析 纹理分析 决策树分类 围网养殖区 漏湖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对滆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贾佩峤 胡忠军 +4 位作者 武震 刘其根 邬震祥 孔优佳 朱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7,共9页
根据2010年对江苏滆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滆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ecopath模型,以期为在滆湖进行生态修复提供支持和指导。ecopath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滆湖生态系统包含7个营养级,各功能组的... 根据2010年对江苏滆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滆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ecopath模型,以期为在滆湖进行生态修复提供支持和指导。ecopath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滆湖生态系统包含7个营养级,各功能组的有效营养级范围为1~3.691,其营养物质流动主要发生在前4个营养级,占总流量的99.8%。系统总生产量为1 974.82t/km2.a,总流量为8 562.544t/km2.a,联结指数、系统杂食系数、Finn’s循环指数以及Finn’s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0.219、0.189、7.99和2.841;生产量/呼吸量、生产量/生物量分别为2.189和3.509;平均捕捞营养级为2.56。食物链以开始于藻类的牧食食物链和开始于碎屑的碎屑食物链为主,系统总能量转换效率为6.4%。与滆湖1986~1989年的ecopath模型相比较,滆湖生态系统的总流量减小,r-对策者在系统中所占比例增加,K-对策者在系统中所占比例减小,根据Odum对成熟生态系统的描述,滆湖目前正处于退化演变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ECOPATH模型 生态系统特征 营养级
原文传递
滆湖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丁轶睿 李定龙 +3 位作者 张毅敏 杨飞 汪龙眠 邓延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49-1656,共8页
2015年11月中旬采集常州滆湖底泥及水样,在滆湖水体及底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底泥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滆湖水质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殷村港、湖北区为轻度... 2015年11月中旬采集常州滆湖底泥及水样,在滆湖水体及底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底泥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滆湖水质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殷村港、湖北区为轻度富营养化,繁保区、塘门沟为中度富营养化.底泥细菌测得总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为6157,多样性高.滆湖底泥细菌隶属26门38纲141属,其中以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Delt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和Deltaproteobacteriawei为主,并含有少量丰度的Planctomycetacia、Alphaproteobacteria、Thiobacillus、Polynucleobacter和Geobacter等.研究发现,Firmicutes和Alphaproteobacteria丰度与富营养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Bet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丰度与富营养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即富营养化程度越高,Firmicutes和Alphaproteobacteria丰度也越大,Bet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和Actinobacterias丰度则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高通量 细菌 群落组成 滆湖
原文传递
河口前置库系统在滆湖富营养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毅敏 段金程 +2 位作者 晁建颖 杨阳 周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通过对建立在滆湖西北部夏溪河与扁担河汇合进入滆湖湖口处的前置库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前置库系统对入湖河流中氮、磷和藻类的去除作用明显。在稳定运行期内,可将劣Ⅴ类进水水质提高至Ⅲ~Ⅳ类,ρ(TN)和ρ(TP)也分别由1.21~3.09和0... 通过对建立在滆湖西北部夏溪河与扁担河汇合进入滆湖湖口处的前置库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前置库系统对入湖河流中氮、磷和藻类的去除作用明显。在稳定运行期内,可将劣Ⅴ类进水水质提高至Ⅲ~Ⅳ类,ρ(TN)和ρ(TP)也分别由1.21~3.09和0.05~0.24 mg.L-1降至0.62~1.26和0.03~0.09 mg.L-1,平均去除率均约为60%;对藻类,ρ(Chl-a)则由15.10~126.07降至4.32~42.95 mg.m-3,平均去除率为(67.55±3.06)%,最高可达82.82%。此外,在前置库系统的不同分区,调蓄缓冲区对TN、TP和Chl-a的去除作用均比较明显,与其他分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分区,对于不同水质指标,仅有生态稳定区对Chl-a的去除作用明显,且与对TN、TP的去除作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库 入湖河流 富营养化 滆湖
下载PDF
滆湖氮、磷平衡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文钰 舒金华 吴延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30-336,共7页
滆湖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南13km处,水面面积164km^2,平均水深1.26m,是太湖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氮、磷平衡研究结果表明:①入湖氮、磷总量分别为4120.29t/a和270.03t/a;其中以河道入湖量最大,分别占入湖总量的71.9%和57.1%,其次是养... 滆湖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南13km处,水面面积164km^2,平均水深1.26m,是太湖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氮、磷平衡研究结果表明:①入湖氮、磷总量分别为4120.29t/a和270.03t/a;其中以河道入湖量最大,分别占入湖总量的71.9%和57.1%,其次是养殖投饵,分别占入湖总量的12.4%和29.9%;氮、磷的滞留系数分别为0.36和0.35,年滞留量分别为1481.6t和94.82t。②湖水的氮、磷负荷较大,但由于水草的吸收净化作用,湖水水质仍能保持较低水平。③网围养殖区底泥氮、磷释放强度大。非网围区水草根系的吸收对底泥氮、磷释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湖 平衡研究 湖泊
下载PDF
滆湖北部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沛沛 刘劲松 +5 位作者 胡晓东 杨星 翁松干 李志清 郭刘超 吴苏舒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8,共7页
为研究滆湖北部生态系统对底泥疏浚的动态响应,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滆湖北部采集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分析疏浚工程对底泥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滆湖北部疏浚区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 为研究滆湖北部生态系统对底泥疏浚的动态响应,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滆湖北部采集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分析疏浚工程对底泥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滆湖北部疏浚区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5 g/kg、0.63 g/kg和7.73 g/kg,比未疏浚区减少了51.4%、51.2%和72.0%;疏浚区浮游植物的密度为379.6×10^4~2867.1×10^4个/L,比未疏浚区减少了19.8%~28.1%;疏浚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2.3~10.0 mg/L,比未疏浚区减少了19.5%~50.2%;其中蓝藻的密度下降了28.6%~39.5%,生物量下降了31.8%~66.0%;疏浚区底栖动物中的寡毛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为94.3个/m^2和0.52 g/m^2,比未疏浚区减少了57.3%和52.9%;摇蚊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为10.91个/m^2和0.12 g/m^2,比未疏浚区减少了91.8%和82.8%;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为0.54个/m^2和0.55 g/m^2,比未疏浚区减少了91.8%和91.6%。底泥疏浚区大型水生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0.28%和2.25 kg/m^2,与未疏浚区相当。底泥疏浚是削减沉积物内源负荷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滆湖北部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沉积物 生态效应 滆湖
下载PDF
滆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孔优佳 徐东炯 +1 位作者 刘其根 胡忠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4,共8页
在滆湖湖滨带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为湖滨带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滆湖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太湖流域湖滨带生态功能恢复提供实用示范技术。在太滆运河滆湖河口28.67 hm^2试验区内设置围隔,放养鲢鳙、细鳞鲴、三角帆蚌,保护和栽培水生... 在滆湖湖滨带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为湖滨带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滆湖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太湖流域湖滨带生态功能恢复提供实用示范技术。在太滆运河滆湖河口28.67 hm^2试验区内设置围隔,放养鲢鳙、细鳞鲴、三角帆蚌,保护和栽培水生植物等,对比分析各种工程技术措施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对营养盐削减效果,监测和评价水质。2008-2009年试验期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综合污染指数1.76~1.79,为重污染水平;对照点(滆湖大湖区)为2.03~2.09,属严重污染水平,试验区污染程度较对照点降低了一个等级。以漂浮植物为主的湖滨带湖湾湿地生物群落发育良好,与对照点相比,试验区TN去除率达26.52%,TP为27.92%,而NH_3-N为46.15%~68.12%,但chl-a及COD_(Mn)则高于对照点。在试验区内的围隔试验中,以沉水植物为主的除磷效果最好,达37.06%。放养的鲢鳙有效控制了蓝藻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 生态修复 滆湖
下载PDF
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管祥洋 孔明 +5 位作者 张毅敏 韩巍 杨飞 张志伟 顾诗云 钱文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1-914,共14页
为探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5—7月在全湖布设22个点,调查研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引起水华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共获得7门119属,优势属为绿藻门的小球藻与... 为探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5—7月在全湖布设22个点,调查研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引起水华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共获得7门119属,优势属为绿藻门的小球藻与球团藻、蓝藻门的鞘丝藻与微囊藻,其中湖心区域浮游植物丰度与多样性小,均匀性低,属于中偏重污染区域;湖北区以北属于中污染区域,蓝藻堆积严重;西部沿岸及南端区域属于中偏轻污染区域.②冗余分析得出,湖心藻类与水温(T)有强相关性,与叶绿素a(Chl-a)、溶解性总磷(DTP)、pH、溶解氧(DO)呈一定正相关性;湖北区以北藻类与底泥有机质(OM)、水体悬浮物(SS)、Chl-a及DTP呈强相关性,与T呈一定相关性.T与多项环境因子相关,均值从26.1℃上升到32.4℃;OM与有机磷(OP)呈高度相关性(p<0.05,r=0.892).水华发生的主导环境因子为T、DTP与pH,底泥OM及OP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水华初期 浮游植物 相关性 叶绿素A 水温
原文传递
滆湖东岸生态修复试验区的水质净化效果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晓东 潘继征 +2 位作者 李文朝 黄峰 赵海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4-289,共6页
在滆湖东岸的小庙港湾,构建由沉水、浮叶和挺水植物组成的生态修复试验区,研究其水质净化效果。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跟踪监测敞水区(对照区)和试验区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区水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周年平均去... 在滆湖东岸的小庙港湾,构建由沉水、浮叶和挺水植物组成的生态修复试验区,研究其水质净化效果。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跟踪监测敞水区(对照区)和试验区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区水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周年平均去除率达24.85%。(2)试验区水体透明度改善较明显,比敞水区提高11.24%。(3)试验区水体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两者浓度周年平均值分别比敞水区下降21.90%和22.83%。(4)试验区水体总氮(TN)、氨氮(NH3-N)和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的周年去除率较低。与敞水区相比,CODMn和NH3-N浓度的周年平均值分别仅下降9.49%和3.52%,TN浓度周年平均值比敞水区增加6.69%。(5)试验区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受季节、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水生植被 水质净化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滆湖入湖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云波 郑建平 《环境科技》 2010年第A01期12-14,19,共4页
滆湖是苏南地区第二大湖泊,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呈现出明显的氮磷污染特征,成为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通过对区域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对滆湖入湖污染物的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滆湖 水质 入湖污染物 控制对策
下载PDF
冬春季富营养化滆湖中沉水植被重建及净化效果 被引量:13
18
作者 黄峰 李勇 +2 位作者 潘继征 李文朝 陶花 《环境科技》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秋末冬初在富营养化滆湖的围隔中引种沉水植物,分别构建5种植被区、菹草-伊乐藻区、菹草区、伊乐藻区,调查4种区域内植被恢复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发现菹草-伊乐藻区不仅能在冬春季节保持对营养盐较高的去除效果,并能在冬季有效缓... 秋末冬初在富营养化滆湖的围隔中引种沉水植物,分别构建5种植被区、菹草-伊乐藻区、菹草区、伊乐藻区,调查4种区域内植被恢复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发现菹草-伊乐藻区不仅能在冬春季节保持对营养盐较高的去除效果,并能在冬季有效缓解苦草等植物死亡(5种植被区)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菹草-伊乐藻区对比湖面敞开区域内TP,TN,NH3-N,Chl.a的去除率可达62.9%,31.5%,53.9%,46.1%,对CODMn的去除率仅为9.7%;比较各单种区:伊乐藻对TN的去除效果要好于菹草,菹草对TP的去除效果要好于伊乐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沉水植被 重建 净化 滆湖
下载PDF
湖磷迁移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文钰 舒金华 +1 位作者 吴延根 舒振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8,共5页
通过湖磷的来源途径(入湖河道、湖区径流、湖面沉降、养殖投饵、底泥释放)和湖体各要素中(水体、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的验证,... 通过湖磷的来源途径(入湖河道、湖区径流、湖面沉降、养殖投饵、底泥释放)和湖体各要素中(水体、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的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湖磷的迁移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对该湖磷浓度预测及磷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磷迁移模型 水污染
下载PDF
阳澄湖和滆湖微囊藻毒素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代春 苏婧 +4 位作者 陈学民 纪丹凤 王骥 霍守亮 吴超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2-2328,共7页
2013年6—10月进行了阳澄湖和滆湖的水样采集及分析,对水体中胞内和胞外3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和TN、TP、Chl-a等富营养化指标在两湖的分布情况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澄湖的微囊藻毒素及富营养化因子浓度在不同点位... 2013年6—10月进行了阳澄湖和滆湖的水样采集及分析,对水体中胞内和胞外3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和TN、TP、Chl-a等富营养化指标在两湖的分布情况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澄湖的微囊藻毒素及富营养化因子浓度在不同点位的差异小,而滆湖从北部到南部呈下降趋势,两湖相比,滆湖的浓度远远高于阳澄湖;富营养化因子影响微囊藻毒素的浓度分布和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MC-RR和MC-YR与CODMn、TN、TP、PO3-4-P、Chl-a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MC-LR、MC-YR与NH+4-N呈显著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性分析显示Chl-a是影响3种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关键因子,可以通过Chl-a对水体中MCs的浓度进行预测,为微囊藻水华和微囊藻毒素污染的预警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滆湖 阳澄湖 富营养化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