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mbosphere~ and conventiona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is from GIST 被引量:19
1
作者 Guang Cao Xu Zhu +9 位作者 Jian Li Lin Shen Renjie Yang Hui Chen Xiaodong Wang Song Gao Haifeng Xu Linzhong Zhu Peng Liu Jianhai Gu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Objectiv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is a standard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or some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is tumors.Hypervascular liver metastatic lesions such as... Objectiv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is a standard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or some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is tumors.Hypervascular liver metastatic lesions such as metastasis from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are an indication fo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mbosphere(㊣)-TAE (Embo-TAE)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TACE (cT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is from GIST.Methods:A total of 4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ACE between Aug 2008 and Feb 2013 were enrolled.Patients with GIST who underwent TAE with Embosphere(㊣) (n=19) were compared with controls who received cTACE (n=26).The primary end points were treatment response and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he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Results:The treatment response of Embo-TAE group was significand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TACE group (P<0.001).The PFS was significandy better in the Embosphere(㊣)-group than in the cTACE group (56.6 and 42.1 weeks,respectively; P=0.003).However,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iver toxi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median OS in the Embo-TAE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TACE group (74.0 weeks,95% CI:68.2-79.8 vs.61.7 weeks,95% CI:56.2-67.2 weeks) (unadjusted P=0.045).The use of Embo-TA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GIST with liver metastases according to the Cox proport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hazard ratio (HR):0.149; 95% CI:0.064-0.475].Conclusions:TAE with Embosphcre(㊣) showed better treatment response and delayed tumor progression compared with cTAC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eatment-related hepatic toxicities.EmboTAE thus appears to be a feasible and promising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is from G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EMBOLIZATION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邹玉坚 郑晓林 +2 位作者 杨沛钦 陈瞾 肖利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分析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 被引量:12
3
作者 于志强 姚远 +2 位作者 尹为华 刘晓平 朱立元 《罕少疾病杂志》 2004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72岁。病灶在胃24例,小肠9例,大肠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属良性间质瘤11例...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72岁。病灶在胃24例,小肠9例,大肠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属良性间质瘤1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1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有7例复发,其中2例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及2例恶性间质瘤有淋巴结转移。复发病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生存期为3~12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行为难以预测,良性也可表现为恶性特征(复发或转移),因此手术应以根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肿瘤转移 诊断标准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周娟 骆泉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有效性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有效性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6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变直径、部位等术前检查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分析穿孔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无大出血发生,平均出血量(36.6±10.5)ml。10例(16.7%)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直径平均(0.7±0.5)cm,其中有6例病变直径1~2 cm,4例病变直径≥2 cm;病灶位于胃底8例、胃体1例、食管1例;7例肿瘤浸润至深固有肌层,3例为浅固有肌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组和未穿孔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和浸润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是GIST的可靠治疗方法,穿孔发生率较低,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是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肠道间质瘤 穿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晓玲 张俊萍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259,共7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见的腹部软组织恶性肿瘤,来源于卡哈尔(Cajal)间质细胞或共同的前体细胞,由突变的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驱动,均表达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见的腹部软组织恶性肿瘤,来源于卡哈尔(Cajal)间质细胞或共同的前体细胞,由突变的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驱动,均表达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用于晚期GIST的治疗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使得GIST成为实体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之后随着对GIST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在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GIST的分子靶向治疗从晚期一线、二线、三线治疗到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治疗均有了清晰的脉络,从而为GIST患者提供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本文从晚期GIST到早期GIST的术前、术后分子靶向治疗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GIST临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靶向治疗 KIT基因 PDGFRα基因 伊马替尼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的CT诊断及治疗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吕毛古 艾书跃 +2 位作者 吴建伟 赵颖 袁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胃肠间质瘤疗效的CT评价。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进行定期CT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形态...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胃肠间质瘤疗效的CT评价。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进行定期CT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结果:32例GIST中,发生于胃部的18例,小肠11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①CT特征:恶性度较高的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少数巨大肿瘤密度较低,极少数可见高密度出血及钙化灶。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②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定期CT检查疗效评价为(肿瘤缩小):疗效达PR(部分缓解)者9例,占47.4%,疗效为SD(疾病稳定)者8例,占42.1%,病灶进展(PD)者2例,占10.5%。术后2年内复发及转移者19例。结论:①螺旋CT扫描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定位诊断率达81%以上;②应用CT扫描观察测量病灶变化是评价药物(STI571)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甲磺酸伊马替尼
下载PDF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的毒副反应及其防治 被引量:7
7
作者 夏蕾 杨雪琴 +3 位作者 王阁 王东 杨镇洲 杨利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794-799,共6页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毒副反应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4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平均年...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毒副反应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4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5.5岁(29~82岁)。29例口服索坦50mg/日,5例口服索坦37.5mg/日,均为服用4周停药2周;另7例口服索坦37.5mg/日,连续服药。观察评估患者的毒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索坦治疗过程中主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白细胞减少75.6%(31/41)、血小板减少73.2%(30/41)、贫血58.5%(24/41)、手足综合征82.9%(34/41)、皮肤色素沉着56.1%(23/41)、疲劳或乏力48.8%(20/41)。上述各种毒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不同、特点不一,95%出现在服药第1和第2周期。8例患者因3级毒副反应将索坦减量至12.5mg/日(主要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食欲减退和口腔溃疡),1例患者因4级血小板减少永久性停药。上述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降低药量、间断服用和其他合理的对症处理。结论索坦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GIST患者的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多为1/2级,而3/4级的发生率不到10%,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仅为2.4%,通过降低剂量、暂停用药、积极预防及对症处理可以改善上述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 毒性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铁男 姚伟明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26-327,312,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GI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9例61.3%)和空肠(6例19.3%)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20例64.5%)和消化道...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GI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9例61.3%)和空肠(6例19.3%)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20例64.5%)和消化道出血(12例38.7%)、腹部包块(8例25.8%)为主要表现。病理报告良性1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28例(90.3%),CD34阳性26例(83.9%)。结论(1)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易造成误诊;(2)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3)治疗应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化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高英杰 杨娟 +1 位作者 孙姗姗 韩竞春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2248-2251,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及腹腔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常规的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局限性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术前、术后辅助、复发、转移及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及腹腔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常规的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局限性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术前、术后辅助、复发、转移及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分子靶向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价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毛古 秦叔逵 +2 位作者 吴建伟 艾书跃 赵静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24-529,共6页
目的:同时采用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探讨和比较多层螺旋CT用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8年2月的4年间,本院收治和应用格列卫治疗的GIST患者62例,定期进行... 目的:同时采用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探讨和比较多层螺旋CT用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8年2月的4年间,本院收治和应用格列卫治疗的GIST患者62例,定期进行临床和多层螺旋CT检查,严密随访,动态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分别根据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评价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2例GIST患者中,格列卫治疗前、后按照RECIST CT标准评价,获得PR37例(59.7%),SD18例(29%),PD7例(11.3%);而依据Choi标准,CT的Hu值明显下降的有11例,略微下降的19例,基本一致的28例,增高的有4例。其中,有5例肝脏多发转移GIST,格列卫治疗半年后,原肝内多发低密度的转移灶发生囊性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和随访GIST的最常用和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按照Choi标准,通过CT同时观察Hu值和大小变化来监测和评价格列卫的疗效,更加客观和全面,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治疗评价 Choi标准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涛 王云海 +1 位作者 许新才 潘金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8-239,242,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对7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年,以胃多发,其预后在年龄、性别、族...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对7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年,以胃多发,其预后在年龄、性别、族别、术前不适期、术前症状和术前贫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术中浸润转移、分期、分级、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GIST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的部位、手术方式、分期、分级、复发转移也是评价预后的指标。手术完整切除依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预后 随访 多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多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邢古生 周纯武 +1 位作者 赵世俊 马宵虹 《癌症进展》 2008年第5期498-503,共6页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有完整的CT影像资料,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有完整的CT影像资料,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37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1例、空肠16例,回肠5例,肿瘤发生位置判定困难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4例,低度或潜在恶性间质瘤5例。CT包括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和交界恶性20例。CT发现肿瘤坏死18例(72%),侵犯周围结构10例(40%),转移瘤1例(4%)。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7.9cm。未见肠梗阻及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CT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小肠 CT 病理学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婷婷 朱艳 +1 位作者 孙惠惠 柏根基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9期69-72,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11例)和恶性组(8...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良恶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11例)和恶性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测定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分析两组ADC平均值,确定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临界点。结果:良性组ADC平均值为(1.26±0.09)×10-3 mm2/s;恶性组ADC平均值为(0.97±0.11)×10-3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744,P<0.05)。AUC为0.637,其95%置信区间(95%CI)为38.5~89.1,取ADC=1.13×10-3 mm2/s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临界点。结论:ADC可以定量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gist) 磁共振成像(MRI) 表观弥散系数(ADC) 弥散加权成像(DWI)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形态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赖晃文 杨传红 +2 位作者 王卓才 赖日权 唐赓云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8-712,共5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分析 1 6例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肿瘤分化形态特征和免疫表达。 1 6例GIST电镜观察可查见各种分化的特征性超微结构 :SF(skeinoidfibers)神经内分泌颗粒、Luse小体 (长间距胶原 )... 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分析 1 6例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肿瘤分化形态特征和免疫表达。 1 6例GIST电镜观察可查见各种分化的特征性超微结构 :SF(skeinoidfibers)神经内分泌颗粒、Luse小体 (长间距胶原 )、微管、突触样结构及平滑肌特征性结构 ,显示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的特征性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1 6例GIST中S 1 0 0蛋白、SMA和CD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81 3%、87 5 %和 87 5 % ;SMA、S 1 0 0和CD3 4三项均阳性 9例 ,SMA和S 1 0 0阳性2例 ,SMA和CD3 4阳性 3例 ,S 1 0 0、SMA阳性 2例。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 ,GIST呈现多向分化和混合表达 ,提示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 ,而小肠间质瘤则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电镜结合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肿瘤 超微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诊断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MMP-13与CD147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薇 潘献柱 +1 位作者 吴正升 吴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3,MMP-13)和CD147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9例GISTs组织中MMP-13及CD147的表达,分析MMP-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3,MMP-13)和CD147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9例GISTs组织中MMP-13及CD147的表达,分析MMP-13和CD147与各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GISTs组织中MMP-13和CD147的表达率分别为95.7%和97.1%,MMP-13阳性表达程度与GISTs的生物学行为、CD147表达及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P<0.05);CD147阳性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13表达与GISTs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可作为GISTs生物学行为的潜在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CD147 免疫组化 组织芯片
下载PDF
复发性胃肠间质瘤再次手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建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5-277,共3页
外科手术目前仍是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获得根治的最佳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是GIST病人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GIST,外科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应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结合病人的不同情况,个体化制定综合治... 外科手术目前仍是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获得根治的最佳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是GIST病人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GIST,外科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应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结合病人的不同情况,个体化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病人总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0期183-184,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然后分析此36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感... 目的探讨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然后分析此36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手术切除后的随访活动中,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二次切除术并加以辅分子靶向治疗,其他的患者全部状况良好,对没有表现复发的患者进行了胃肠镜和CT检查,均无肿瘤的局部转移或复发,本组中无死亡病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的确诊率是非常低的,临床上确诊主要依赖于对患者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目前来说手术切除的方法仍然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特征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晚期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展
18
作者 彭秋风(综述) 罗诗樵(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42-747,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于基因突变类型多样,GIST的临床病程特点和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虽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于基因突变类型多样,GIST的临床病程特点和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虽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给GIST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但多数患者仍会出现疾病进展或者转移的临床结局。对于晚期或转移性GIST,药物的选择以及手术在治疗中的适应证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对GIST发病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深入,新型靶向药瑞派替尼、阿伐替尼以及作用于其他多通路靶点药物的出现使晚期/或转移性GIST的治疗模式更加精准化。本文就晚期或转移性GIST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下载PDF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燕 王昱昊 +1 位作者 王娟 杨建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GIST的分子特征、伊马替尼耐药机制、非编码RNA、溶酶体、关键蛋白和成纤维细胞...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案,对改善GIST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GIST的分子特征、伊马替尼耐药机制、非编码RNA、溶酶体、关键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等方面对GIST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机制网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伊马替尼治疗和联合抑制多种耐药机制有望成为GIST治疗的新选择。此外,基于耐药机制的识别实施个体化治疗将为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提供新的辅助治疗选择,从而延缓GIST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伊马替尼 耐药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患者中Imatinib血药浓度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乃萍 李健 +1 位作者 高静 沈琳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检测中国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Imatinib)血药浓度,并分析血药浓度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2例接受Imatinib治疗超过28 d的GIST患者的117份血浆样本,用HPLC-MS/MS法检测血浆中Imatinib浓度。分析Imatinib血药... 目的检测中国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Imatinib)血药浓度,并分析血药浓度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2例接受Imatinib治疗超过28 d的GIST患者的117份血浆样本,用HPLC-MS/MS法检测血浆中Imatinib浓度。分析Imatinib血药浓度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高剂量组(600 mg/d)患者的血药浓度较低剂量组(400 mg/d)明显升高(P<0.001)。服药时间为1~2年患者的血药浓度(平均值1 268 ng/mL)较服药时间小于1年的患者(平均值1 845 ng/mL)明显降低(P<0.05)。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有效率也随之增加,血药浓度低、中及高水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67.5%及66.7%。结论 Imatinib血药浓度与服药剂量及服药时间明显相关;Imatinib治疗有效率随着血药浓度的增高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血药浓度 IMATINIB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