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其治疗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江毅芳 乐家振 杨海斌 《临床肺科杂志》 2011年第9期1359-1360,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分布及治疗方法。方法介绍在我院呼吸内科及耳鼻喉科门诊或住院的157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史、体检、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肺功能、副鼻窦X线及心脏彩超等进行检查,确定病因诊断及相应的治疗。结果慢性咳嗽...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分布及治疗方法。方法介绍在我院呼吸内科及耳鼻喉科门诊或住院的157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史、体检、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肺功能、副鼻窦X线及心脏彩超等进行检查,确定病因诊断及相应的治疗。结果慢性咳嗽病因分布的顺序依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0例(25.5%),咳嗽变异性哮喘33例(21.0%),胃食管反流性咳嗽29例(18.5%),感染后咳嗽27例(17.2%),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7例(4.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物性咳嗽7例(4.5%),慢性心功能不全6例(3.8%),原因未明8例(5%)。149例(94.9%)患者经病因治疗后咳嗽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慢性咳嗽常见的主要病因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等。慢性咳嗽病因复杂,误诊率高,应针对病因予以治疗,明确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哮喘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治疗
下载PDF
从肺胃相关角度探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被引量:19
2
作者 马洪明 高兴慧 田金洲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0期1346-1348,共3页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因胃酸或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形成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机制涉及微量误吸、食管-支气管反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G...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因胃酸或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形成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机制涉及微量误吸、食管-支气管反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GERC临床可见慢性咳嗽、干咳、无痰,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咽部异物感、咽痛,甚则声音嘶哑、哮喘,多伴有反酸、反食、胸骨后疼痛、上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属中医学中内伤咳嗽范畴,从肺胃相关角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胃虚气逆、肺失清肃,临证应用和胃降逆法的代表方旋覆代赭石汤随症加减治疗,多获良效。通过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治验的归纳总结,体现和印证了"病症结合、方证相应"中医辨证体系与"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中医治则的特色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肺胃相关 旋覆代赭石汤 临床经验
下载PDF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东 刘承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将125例患者按随机表随机分为中药组(65例)和西药对照组(60例),治疗组治以肃降肺胃法,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中药治疗组... 目的:观察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将125例患者按随机表随机分为中药组(65例)和西药对照组(60例),治疗组治以肃降肺胃法,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肺胃同治、肃降肺胃法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良好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中医药疗法 肃降肺胃法
原文传递
针刺至阳八阵穴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莉 李雪青 石志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观察针刺至阳八阵穴联合泮托拉唑钠与单纯泮托拉唑钠比较治疗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2例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均给予多潘立酮片(每次10 ... 目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观察针刺至阳八阵穴联合泮托拉唑钠与单纯泮托拉唑钠比较治疗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2例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均给予多潘立酮片(每次10 mg,每天3次)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钠胶囊口服,每次4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至阳八阵穴,每日1次,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日间和夜间)评分、中医症状(烧心、反酸、胸痛、上腹痛、咽部不适)积分及莱斯特咳嗽问卷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日间和夜间咳嗽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烧心、反酸、胸痛、上腹痛、咽部不适)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生活质量积分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区域积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48/51),高于对照组的80.4%(41/51,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至阳八阵穴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湿热型 至阳八阵穴 针刺疗法 泮托拉唑钠
原文传递
伴食管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80例的临床表现和食管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冬 王贞 +2 位作者 战秀岚 陈冬 吴继敏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分析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180例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住院患者,分为咽喉症状组(65例)、气道症状组(58例)和混合症状组(57例)。... 目的分析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180例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住院患者,分为咽喉症状组(65例)、气道症状组(58例)和混合症状组(57例)。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胃镜下表现,以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24 h食管pH联合多通道阻抗监测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40、40~60和>60岁的患者分别占12.8%(23/180)、53.3%(96/180)和33.9%(61/18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0,P=0.017)。有18.9%(34/180)的患者不伴典型的反流症状。咽喉症状组、气道症状组和混合症状组胃镜下食管胃黏膜异位或巴雷特食管发生率[分别为21.5%(14/65)、5.2%(3/58)、8.8%(5/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8,P=0.014)。咽喉症状组、气道症状组和混合症状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和远端收缩积分[分别为(8.57±0.76)、(8.87±0.79)、(10.51±0.97)mmHg(1 mmHg=0.133 kPa),(44.75±2.86)、(42.81±4.06)、(39.14±3.20)mmHg,(506.13±64.30)、(432.59±78.10)、(682.99±82.28)mmHg·s·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咽喉症状组、混合症状组和气道症状组的DeMeester评分分别为(14.33±2.09)、(21.94±5.30)、(30.47±5.85)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6,P=0.043)。多通道阻抗监测结果显示,患者反流物以酸反流和弱酸反流为主,分别占55.5%(76/137)和34.3%(47/137),87.6%(120/137)的患者以立位时段反流为主,12.4%(17/137)的患者以平卧位时段反流为主。结论伴食管外症状GERD的发病与年龄有关。食管胃黏膜异位或巴雷特食管更多见于以咽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气道症状为主的GERD存在更多的酸暴露和病理性酸反流,立位弱酸反流在伴食管外症状GERD的反流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外症状 反流性咳嗽 反流性哮喘 喉咽反流 食管动力学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及阻抗-pH监测特点探讨 被引量:15
6
作者 余琴 刘曌宇 +2 位作者 廖家智 但自力 田德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应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联合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esophageal impedance and p H monitoring,MII-p H)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 目的应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联合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esophageal impedance and p H monitoring,MII-p H)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食管动力和胃食管反流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28例GERC患者,应用HRM测定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蠕动功能,同时联合MII-p H观察立位、卧位及餐后酸反流、弱酸反流和非酸反流的次数、食管近端反流的次数和反流类型包括液体反流、混合反流和气体反流及De Meester评分等。以同期仅表现为典型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食管运动功能及阻抗-p H监测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典型GERD患者相比,GERC患者的UES静息压力明显降低(P<0.01);食管体部近端收缩波幅降低(P<0.05);而LES静息压力、食管体部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体部异常蠕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I-p H结果显示,GERC患者总反流次数和食管近端反流比与典型GERD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立位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典型GERD患者(P<0.05);两组之间反流类型液体反流和混合反流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ERC组气体反流次数显著高于典型GERD组(P<0.01);两组之间De Meest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C的反流发生机制可能与典型GERD不同,与UES静息压力降低、食管体部近端清除能力下降、食管反流次数尤其气体反流次数和立位反流次数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 阻抗-pH监测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巍 崔立红 +4 位作者 王晓辉 弓三东 李超 贺星 冯博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28-30,共3页
目的调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精神心理状况,探讨其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对海军总医院确诊的196例GERC患者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并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情况将其分为4组。A组无焦虑、抑郁,B组轻... 目的调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精神心理状况,探讨其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方法对海军总医院确诊的196例GERC患者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并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情况将其分为4组。A组无焦虑、抑郁,B组轻度焦虑、抑郁,C组中度焦虑、抑郁,D组重度焦虑、抑郁,观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状况对GERC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结果 78.1%的GERC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焦虑、抑郁的GERC患者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远端收缩积分(DCI)下降更明显;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增加更明显;焦虑、抑郁情况越重以上指标差异越明显,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C患者焦虑、抑郁发病率高,精神心理状态与食管动力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焦虑、抑郁状态加重,食管下端LES静息压及食管运动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精神心理 焦虑 抑郁 食管动力
下载PDF
上焦宣痹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湿热型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俊民 李艳 石志敏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6期472-474,共3页
目的:观察上焦宣痹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上焦宣痹汤。治疗8周后,... 目的:观察上焦宣痹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湿热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上焦宣痹汤。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咳嗽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咳嗽症状和其他中医症状(烧心、泛酸、胸痛、上腹痛、咽部不适)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焦宣痹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可以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中医症状及咳嗽症状,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湿热型 上焦宣痹汤 艾司奥美拉唑
下载PDF
从“聚于胃,关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迪 张伟 《四川中医》 2015年第8期34-35,共2页
"聚于胃,关于肺"是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喉,与肺、胃、肝三脏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以湿、热、酸、胆汁等为主,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毒邪犯喉为主要病机,肺胃相关理论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辨... "聚于胃,关于肺"是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喉,与肺、胃、肝三脏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以湿、热、酸、胆汁等为主,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毒邪犯喉为主要病机,肺胃相关理论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辨证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聚于胃 关于肺”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雷贝拉唑联合曲美布汀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效果及对MOT和GAS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勤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18-424,共7页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曲美布汀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咳嗽症状评分及GERDQ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2/2017-09湖州市南浔区练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监测...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曲美布汀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咳嗽症状评分及GERDQ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2/2017-09湖州市南浔区练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监测食管压力和p H值,湿咽,立适康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雷贝拉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曲美布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 wk.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GERDQ评分、胃动素(motilin,MOT)、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vs 80.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分别为4.14分±0.76分、4.11分±0.81分,对照组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分别为4.28分±0.69分、4.07分±0.72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分别为1.94分±0.46分、2.02分±0.54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ERDQ评分分别为15.74分±3.26分、15.81分±3.32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9.54分±2.76分vs 11.29分±2.81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MOT、GAS水平分别为240.76 ng/L±29.73 ng/L、102.55 ng/L±14.34 ng/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MOT、GAS水平分别为327.54 ng/L±31.45 ng/L、171.64ng/L±19.86 ng/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好,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雷贝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症状,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曲美布汀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咳嗽症状评分
下载PDF
四逆散加减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诱导痰细胞及相关介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天涛 宋玉勤 +2 位作者 侯宝松 刘霞 田国芳 《河北中医》 2016年第6期891-895,共5页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减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诱导痰细胞及相关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9例GER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四逆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3例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诱...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减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诱导痰细胞及相关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9例GER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四逆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3例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诱导痰细胞及相关介质水平变化,使用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方面特定健康状况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诱导痰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介素-8(IL-8)、P物质(SP)、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水平下降(P<0.05),单核巨噬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且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CQ评分中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问题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理问题、社会问题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治疗GERC疗效确切,且能使诱导痰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IL-8、SP、MCT水平下降,单核巨噬细胞百分比升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并发症 咳嗽 四逆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1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其斌 肖国民 《甘肃中医》 2011年第2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31例患者均采用针刺配合捏脊疗法进行治疗,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8例,占25.8%;有效11例,占35.5%;缓解9例,占29.0%;无效3例,占9.7%。有效率...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31例患者均采用针刺配合捏脊疗法进行治疗,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8例,占25.8%;有效11例,占35.5%;缓解9例,占29.0%;无效3例,占9.7%。有效率为90.3%。结论:针刺配合捏脊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针刺 捏脊疗法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艳凌 林晗 +1 位作者 黄胡萍 林志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25期9-11,共3页
目的:调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精神心理状态,探讨其与GERC相关性。方法:对就诊福建省立医院疑似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进行高分辨食管测压及24 h p H及阻抗监测,确... 目的:调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精神心理状态,探讨其与GERC相关性。方法:对就诊福建省立医院疑似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进行高分辨食管测压及24 h p H及阻抗监测,确诊的GERC组患者42例,典型GERD组患者34例,对照组34例,并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将GERC组分为无焦虑抑郁组、有焦虑抑郁组,探讨GERC组、典型GERD组、对照组焦虑抑郁状态的不同,以及焦虑抑郁状态对GERC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结果:42.2%GERC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GERC组轻中度焦虑抑郁比例(42.9%)高于对照组(17.6%),典型GERD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高于GERC组,且以中重度焦虑抑郁为主(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C患者中,有焦虑抑郁组上食管括约肌压力(pressure of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P)低于无焦虑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C患者UESP与焦虑抑郁相关(r=-0.381)。结论:GERC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状态,且焦虑抑郁状态与UESP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典型胃食管反流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焦虑 抑郁 食管动力
下载PDF
中药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 被引量:10
14
作者 冯超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7期1423-1428,共6页
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68例GE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 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68例GE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和吗丁啉片常规西医治疗,而研究组则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咳嗽症状评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痰上清液中IL-8和P物质(SP)的水平。采用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为1.08±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 8±0.8 6,而研究组患者的LCQ评分为1 8.9 8±3.2 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 5.4 2±2.7 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痰上清液中IL-8和SP水平分别为(24.58±8.79)pg/m L和(4.89±1.64)pg/m 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19±12.53)pg/m L和(9.78±3.42)pg/m 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降低患者痰上清液中IL-8和SP的水平,疗效确切,值得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四逆散加味 临床疗效 白细胞介素-8 P物质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叶辉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0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的和胃止嗽汤,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的和胃止嗽汤,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77.1%);治疗组复发率2.9%,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1.4%),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疗效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丹霞 白兴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咳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治疗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胸(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每...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咳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治疗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胸(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每周二、四、六治疗,疗程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日2次,疗程8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CQ三大区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针刺督脉背部T3—T12段棘突下对改善GERC患者反流症状、咳嗽症状及生活质量水平的临床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针刺疗法 督脉背段 反流症状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布及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丽珍 张钰 +2 位作者 申永旺 田君平 梁海联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4期31-35,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并总结发生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外院转诊并误诊的慢性咳嗽86例临床资料。结果86例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就诊,其中41例为夜间刺激性咳嗽,24例为日间发作性咳嗽,12例为... 目的分析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并总结发生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外院转诊并误诊的慢性咳嗽86例临床资料。结果86例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就诊,其中41例为夜间刺激性咳嗽,24例为日间发作性咳嗽,12例为慢性刺激性干咳,9例仅有干咳。15例伴咽痒;16例伴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进食后咳嗽加剧;13例存在鼻后滴流感或日常有频繁清喉动作。86例均多次就诊外院,误诊为支气管炎52例、咽炎34例,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42例经问诊及根据咳嗽特点,加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及诱导痰检查后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3例因存在鼻后滴流感或日常有频繁清喉动作,且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病史,加行鼻咽镜检查后确诊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6例因伴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等症状,加行胃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确诊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5例行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及咳嗽敏感性检查确诊为变应性咳嗽。误诊时间为2~16个月。86例确诊后予抗哮喘、抗反流、抗过敏等针对性治疗,咳嗽症状均缓解或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儿童慢性咳嗽病因繁多,涉及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接诊医生应加强对慢性咳嗽病因特点的认知,熟知其病因诊断流程,开拓诊断思维,详细问诊、仔细查体,及时行特异性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并治疗,减少延误诊治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咳嗽变异性哮喘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变应性咳嗽 误诊 支气管炎 咽炎
下载PDF
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黎明 吴峰 《国际呼吸杂志》 2023年第8期925-930,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以及病因在性别、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点,初步了解惠州地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为慢性咳嗽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地区流行病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以《咳嗽...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以及病因在性别、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点,初步了解惠州地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为慢性咳嗽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地区流行病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以《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流程为指导,对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性咳嗽专科门诊就诊的104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并通过病因治疗与疗效评估(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咳嗽症状积分、莱切斯特咳嗽问卷)进一步确证。结果:在104例有效病例中,单一病因80例(76.9%),双重病因19例(18.3%),三重病因2例(1.9%),3例(2.9%)病因不明;包括复合病因在内的104例慢性咳嗽患者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占35.6%(37/104)、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占26.9%(28/104)、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占22.1%(23/104)、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占10.6%(11/104)、变应性咳嗽占1.9%(2/104)、原因不明2.9%(3/104);慢性咳嗽病因构成在性别、季节、年龄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ERC、UACS以及CVA是引起本地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复合病因在内,上述病因占慢性咳嗽总病因的85%。本地区慢性咳嗽病因在性别、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病因分布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咳嗽变异性哮喘
原文传递
24h食管pH阻抗监测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晓辉 崔立红 +3 位作者 弓三东 闫志辉 李超 贺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913-916,共4页
目的应用24 h pH阻抗监测技术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患者的反流特点,探讨GERC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慢性咳嗽患者116例,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将符合GERC诊断标准患者定为GERC组,... 目的应用24 h pH阻抗监测技术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患者的反流特点,探讨GERC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慢性咳嗽患者116例,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将符合GERC诊断标准患者定为GERC组,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H阻抗联合监测结果。结果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符合GERC诊断标准的患者共有9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弱酸反流异常,12例患者合并弱碱反流异常。GERC组24 h食管pH监测的6项参数及De Meest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GERC组24 h食管阻抗监测近端反流次数,气体反流、液体反流及混合反流次数,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ERC患者总反流次数、总弱酸反流次数与总弱碱反流次数与SAP呈正相关(P<0.05)。结论 GERC患者存在反流物理性质和酸碱性方面的反流异常,直立位反流较卧位明显。GERC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以低位反流为主,但57.93%的反流物可至食管近端。24 h食管pH阻抗监测是诊断GERC的可靠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24 H pH阻抗监测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胜 唐毅 +2 位作者 张高 周莺 冼宙宁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62例,2组均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聚于胃... 目的: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62例,2组均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聚于胃,关于肺"理论,采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以半夏泻心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VAS评分均改善(P <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LCQ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各项积分均较前改善(P <0.05),治疗组生理状况、生理健康、社会功能及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咳嗽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随访6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94%,对照组为86.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返流性咳嗽 止嗽散 半夏泻心汤 莱塞斯特咳嗽问卷 中西医结合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