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86
1
作者 张向农 王欣 +2 位作者 王梅 丁爱萍 史凤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胃肠癌和肺癌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肿瘤患者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随机抽取355例胃肠癌和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得分,应用最大得分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 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胃肠癌和肺癌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肿瘤患者体质类型特点。方法随机抽取355例胃肠癌和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得分,应用最大得分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分析肿瘤患者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肿瘤患者中平和质占17.46%,8种偏颇体质占82.54%;胃肠癌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较多见,分别占23.98%、23.39%;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多(42.93%),其次是阳虚质(15.76%)。结论不同肿瘤患者有不同的体质特点,辨体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辨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 流行病学调查 胃肠癌 肺癌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端粒酶RNA表达及其与p53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金国元 刘元华 谈敏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端粒酶RNA(hTR)表达意义及其与肿瘤抑制基因p5 3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Lightcycler实时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中hTR的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 3蛋白 ,比较hTR与p5 3表达间的关...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端粒酶RNA(hTR)表达意义及其与肿瘤抑制基因p5 3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Lightcycler实时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中hTR的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 3蛋白 ,比较hTR与p5 3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与正常组的配对t检验显示hTR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5 3阳性与p5 3阴性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hTR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hTR表达有差异 ,表明定量检测hTR表达有助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hTR表达不直接受p5 3基因变化的影响 ,两者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中存在各自不同的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恶性肿瘤 端粒酶RNA P53蛋白 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罗世成 胡瑞祥 +2 位作者 章时彦 朱军 郭建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以及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19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前和术后 1、3、5天血清TNF α、IL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以及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19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前和术后 1、3、5天血清TNF α、IL 6和IL 10水平 ,同时检测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指标、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 结果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TNF α呈下降趋势 ,术后第 1天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IL 6和IL 10术后升高 (P <0 .0 1) ,尤以术后第 1天升高明显。术后 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明显升高。 结论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IL 6和IL 10的升高支持手术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变化 ,但TNF α呈下降趋势 ,可能与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前TNF α的高表达有关。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 ,可能与细胞因子IL 6和IL 10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蛋白质代谢 胃肠道肿瘤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C、CEACAM-1在胃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沐青 刘鷖雯 +3 位作者 王颖智 何怡青 杨翠霞 高锋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9-305,共7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在消化道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肿瘤分期的关系,与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一起比较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在消化道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肿瘤分期的关系,与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一起比较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3例消化道肿瘤及相应癌旁对照组织中VEGF-C、CEACAM-1 mRNA表达水平;用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测量患者术前血中CEA水平。结果 VEGF-C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癌旁对照组织(P<0.05),均值分别为2.65E-03和1.63E-03;CEACAM-1 mRN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值分别为0.036 2和0.066 4;VEGF-C、CEACAM-1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对照组织中均有显著相关性(P<0.001);癌组织中肿瘤侵润较深组其CEACAM-1 mRNA显著高于肿瘤侵润较浅组(P<0.05);癌组织VEGF-C mRNA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符合率较血清CEA高(P<0.001)。结论胃肠道肿瘤中CEACAM-1和VEGF-C的表达量与肿瘤分期有关;VEGF-C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胃肠恶性肿瘤的预测指标,也可在分子水平上作为判断胃肠肿瘤临床分期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 胃肠肿瘤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糖尿病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血糖控制 被引量:3
5
作者 蓝光会 谢有志 +1 位作者 房敏 林宗伟 《现代医院》 2010年第3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简单、有效的血糖控制模式。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月行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混合胰岛素组和静脉胰岛素泵组。结果两组患者血糖异常例次和尿酮异常例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平均每日胰... 目的探讨简单、有效的血糖控制模式。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月行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混合胰岛素组和静脉胰岛素泵组。结果两组患者血糖异常例次和尿酮异常例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胰岛素泵方法安全、有效、可靠、灵活,适应基层医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肠道肿瘤 肠外营养 血糖控制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淑明 陈文专 +3 位作者 卢晓峰 江树嵩 林小红 林豪雨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7-38,41,共3页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胃癌、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以及正常人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CEA含量。结果:胃癌、结直肠癌患者中...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胃癌、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以及正常人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CEA含量。结果:胃癌、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清CEA阳性率分别为36.7%(11/30)、30.3%(10/33);VEGF阳性率分别为40.0%(12/30)、48.5%(16/33),联合检测时两者阳性率分别为60.0%(18/30)、75.8%(25/33)。结论:血清CEA和VEGF的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出率 癌胚抗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肠肿瘤
下载PDF
血清型IgA在胃肠道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谦 高杰 《甘肃科学学报》 2002年第2期97-99,共3页
探讨血液中血清型 Ig A含量的变化与胃肠道肿瘤是否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选取胃肠肿瘤合并有淋巴结转移及不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共 6 2例 ,进行术前血清 Ig A含量的测定并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术前胃肠道肿瘤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组的... 探讨血液中血清型 Ig A含量的变化与胃肠道肿瘤是否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选取胃肠肿瘤合并有淋巴结转移及不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共 6 2例 ,进行术前血清 Ig A含量的测定并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术前胃肠道肿瘤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血清 Ig A含量高于不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血清 Ig A含量 ,经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 ( t=2 .939,P<0 .0 5)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术前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 I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血清型-IgA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腹腔并全身化疗30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臧爱华 帅朋贞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5-366,共2页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与胃肠肿瘤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用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并MF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了30 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癌中, Ⅲ~Ⅳ期占83 % 。结果 在30 例病人中, 1、2 、5 年生存率分别为86-6 ...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与胃肠肿瘤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用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并MF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了30 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癌中, Ⅲ~Ⅳ期占83 % 。结果 在30 例病人中, 1、2 、5 年生存率分别为86-6 % , 63-3 % , 6-6 % , 其中2 例胃癌病人生存了6年。结论 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并MF方案全身化疗对胃肠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术后 腹腔内 全身化疗 预后 术后
下载PDF
胃肠恶性肿瘤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护理
9
作者 罗冬红 胡明 +2 位作者 钟美华 黄炯强 雷建 《医疗保健器具》 2008年第8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护理方法,寻找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局部复发转移的新途径。方法64例行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分成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护理方法,寻找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局部复发转移的新途径。方法64例行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分成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瘤床和沿淋巴引流途径分多点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观察两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吻合口漏、肠梗阻、腹膜炎、血象变化及肝肾功能变化,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肠梗阻、腹膜炎以及肠功能恢复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ALT和肌酐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组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中腹腔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进行区域性化疗可提高疗效,且无明显毒副反应,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而完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缓释氟尿嘧啶 化疗 护理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罗世成 郭建辉 +2 位作者 朱军 卓卫东 张丽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细胞因子、细胞免疫功能和蛋白质代谢变化的影响。方法36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19例,早期PN组17例,术后1d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细胞因子、细胞免疫功能和蛋白质代谢变化的影响。方法36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19例,早期PN组17例,术后1d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术前3d和术后1、3、5d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淋巴细胞总数及其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24h尿素和尿肌酐排泄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术后血清IL-1β、IL-6、IL-10和24h尿素及肌酐排泄量多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TNF-α和淋巴细胞总数(除EN组术后3、5d)明显下降,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IL-1β、IL-10及TNF-α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EN组IL-6(3、5d)、24h尿素排泄量(3、5d)和尿肌酐排泄量(3、5d)与PN组同期相比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总数(3、5d)较PN组高(P<0.05)。EN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PN组低(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较PN支持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手术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反应程度,缩短炎症反应时间,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营养支持 围手术期
下载PDF
含羟基喜树碱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新前 肖继平 +1 位作者 张莉 刘大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99-900,共2页
目的:观察含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化疗(PF)方案对晚期胃肠道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含HCPT的治疗组和不含HCPT的对照组,其它PF药物均相同。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以上PF。结果:含HCPT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8.8%,... 目的:观察含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化疗(PF)方案对晚期胃肠道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含HCPT的治疗组和不含HCPT的对照组,其它PF药物均相同。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以上PF。结果:含HCPT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8.8%,对照组有效率为32.6%,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主要毒性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HCPT方案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癌,有效率高,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化疗 晚期胃肠道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