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small(≤4.0cm)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 被引量:20
1
作者 Yu Zhang Xin-Li Mao +4 位作者 Xian-Bin Zhou Hai Yang Lin-Hong Zhu Guang Chen Li-Ping Y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27期3030-3037,共8页
AIM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endoscopic resection(ER) for small(≤ 4.0 cm)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METHODS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 AIM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endoscopic resection(ER) for small(≤ 4.0 cm)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METHODS Between June 2005 and February 2015,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29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gastric MP-GISTs who underwent ER with a follow-up at least 36 mo.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ments included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follow-up outcomes.RESULTS ER included endoscopic muscularis excavation in 179 cases,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in 32 cases, and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in 18 cases. The median size of GISTs was 1.90 cm. Of the 229 GISTs, 147 were very low risk, 72 were low risk, 8 were intermediate risk, and 2 were high risk. Shortterm outcomes showed the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was 96.5%, and 8 patients(3.5%) had complications. Of the 8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only one patient required surgical intervention. Long-term outcomes showed 225 patients were actively followed-up until composition of this manuscript. The remaining 4 patients were lost because of unrelated death.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median, 57 mo), no residual, recurrent lesions, or distant metastasis were detected in any patient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umor size was a risk factor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itotic index(≥ 5/50 HPF) of GISTs(P = 0.002).CONCLUSION ER seems to be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for gastric MP-GISTs ≤ 4.0 cm, and, for some intermediate or high risk GISTs, adjuvant therapy and/or additional surgery might be requir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RESECTION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Long-term outcomes
下载PDF
Photoshop软件联合超声内镜在胃间质瘤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周羽翙 卢光荣 +5 位作者 蔡振寨 汪青青 夏宣平 金健威 徐昌隆 薛战雄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联合超声内镜(EUS)对胃间质瘤(GISTs)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s患者97例,根据其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肿瘤破溃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利用Photoshop... 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联合超声内镜(EUS)对胃间质瘤(GISTs)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s患者97例,根据其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肿瘤破溃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各组病灶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及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各组差异。结果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s EUS图像有时肉眼难以鉴别;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组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分别为(56.54±6.10)、(59.20±7.51)、(77.77±10.90)和(83.43±12.47),极低危组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组的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别为(8.46±2.59)、(12.57±5.89)、(12.84±4.15)、(16.69±4.69),除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STs侵袭危险性越高,EUS回声强度总体上越高,而回声均匀性总体上越差,EUS联合Photoshop软件分析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可在术前辅助判断GISTs侵袭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超声内镜 PHOTOSHOP软件 灰度平均值 灰度标准偏差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加黏膜层外剥离技术治疗胃间质瘤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建明 张谋成 +3 位作者 殷永芳 张志平 周佳明 严志龙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56-958,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加黏膜层外剥离技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间宁波市第一医院在腹腔镜下行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加黏膜层外剥离手术治疗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加黏膜层外剥离技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间宁波市第一医院在腹腔镜下行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加黏膜层外剥离手术治疗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28例胃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66±15)min,术中出血量(16±1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0±10)h,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2.5±1.6)d,术后住院时间(7±3)d。术后1例患者出现胃动力不足,1例患者切口感染。所有术后标本假包膜完整,切缘阴性,病理检查均为胃间质瘤。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加黏膜层外剥离手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57例胃间质瘤预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曲颜丽 王海峰 唐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2147-2150,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后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胃GIST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胃GIST患者中复发、转移10例(17.5%),主要发生部位为肝脏及腹腔...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后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胃GIST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胃GIST患者中复发、转移10例(17.5%),主要发生部位为肝脏及腹腔。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93%和84%。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复发转移与核分裂象(>5/50 HPF)、肿瘤直径(>10cm)、Fletcher分级高有关;核分裂象(>5/50 HPF)、复发转移与患者生存有关。结论:手术治疗是局部可切除原发GIST的标准治疗。Fletcher分级标准是评估GIST复发转移比较公认的指标。对于高危或复发转移胃GIST患者,建议服用伊马替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复发 Fletcher分级 伊马替尼
下载PDF
17例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5
作者 袁建伟 宣兰兰 张亚铭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43-448,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非胃原发GIST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非胃原发GIST共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非胃原发GIST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非胃原发GIST共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肿瘤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非胃原发GIST患者中男8例,女9例;76.5%(13/17)的患者出现症状,主要为腹部胀痛(8/17,47.1%)和肠道出血(4/17,23.5%)。肿瘤平均直径4.2 cm,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回肠11例,直肠2例,胃小网膜囊1例。13例行手术切除,4例行穿刺活检。根据肿瘤大小和有丝分裂指数,13例手术患者中,极低风险、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患者分别为3、4、2和4例。中位随访28个月,15例存活,1例死于肝转移,1例失访。结论非胃原发GIST复发风险较高,症状不具特异性,影像学在其诊治中起重要作用。基因检测在诊断、分型及治疗中愈发重要,应结合危险度分级,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及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方法 治疗策略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贺德志 魏珂乐 +7 位作者 岳来福 刘冰熔 李建生 韩艳妙 徐海莉 宋李娟 赵梦月 王文玲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0-246,共7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 腹腔镜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丹 张澍田 +2 位作者 张倩 孟凡冬 李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7期1864-1866,共3页
目的研究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胃间质瘤为初诊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患者共69处病变(其中1例患者胃内有2处病变),收... 目的研究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胃间质瘤为初诊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患者共69处病变(其中1例患者胃内有2处病变),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超声内镜下病变起源、病变大小、治疗原因及术后病理结果,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正确诊断病例与错误诊断病例相比,年龄、超声内镜(EUS)下病变起源及病变大小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1,0. 002,0. 02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US下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P=0. 020)及病变直径> 1 cm(P=0. 035)与术前内镜诊断准确性相关。结论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P=0. 020)及病变直径> 1 cm(P=0. 035)与术前内镜诊断准确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治疗 病理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钟维章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以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对比其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分别为(94.62±21.23)min、(16.37±6.84)ml、(1.83±0.58)d、(2.76±0.7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4±35.85)min、(84.18±54.02)ml、(4.65±2.80)d、(8.87±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安全可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常规开腹治疗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镜 开腹手术 老年患者 胃部胃肠道间质瘤
下载PDF
胃间质瘤48例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丹 张澍田 +1 位作者 孟凡冬 李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8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最终诊断胃间质瘤的48例患者共计48处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最终诊断胃间质瘤的48例患者共计48处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内镜切除方法、内镜切除成功与否、并发症及术后病理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48例(100%)均内镜下成功切除。平均用时69 min。其中12例(25. 00%)发生术中穿孔,1例(2. 08%)发生迟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均成功。术后病理为极低危险性37例(77. 08%),低危险性7例(14. 58%),中危险性4例(8. 33%)。中危险性共4例病变中,3例病变均为直径> 2 cm,核分裂象计数6~10/50 HPF,仅1例病变直径为1. 8 cm,核分裂象计数6~10/50 HPF。结论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是有效的,并发症亦能经保守治疗得以纠正,但胃小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治疗 并发症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内镜下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家铭 李守帅 +1 位作者 庄坤 田立民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9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2~5 cm胃间质瘤(gastric GIST)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gastric GIST患者41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镜切除手术组(内镜组,196例)和腹腔镜切除手术组(腹腔镜组,216例)。观察两组... 目的探讨2~5 cm胃间质瘤(gastric GIST)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gastric GIST患者41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镜切除手术组(内镜组,196例)和腹腔镜切除手术组(腹腔镜组,216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和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内镜组和腹腔镜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既往是否有手术史以及肿瘤起源层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通便时间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低于腹腔镜组的2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13~33个月,平均(23.04±10.38)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13~35个月,平均(22.71±10.69)个月,内镜组术后复发4例,无转移发生,占比2.04%,腹腔镜组术后复发8例,转移8例,占比7.41%,内镜组手术破损瘤体4例(2.04%),腹腔镜组手术破损瘤体8例(3.70%),均无死亡发生,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5 cm的gastric GIST患者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GIST) 内镜 腹腔镜 手术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