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与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港 付卫 +1 位作者 王德臣 袁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9年4月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32例(腹腔镜组)和1999年10月~2009年1月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20例(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围手术期的情况和...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9年4月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32例(腹腔镜组)和1999年10月~2009年1月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20例(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围手术期的情况和预后。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120 min(23~210 min)vs 145 min(75~400 min),Z=-2.960,P=0.003],术中出血量少[20 ml(5~100 ml)vs 50 ml(10~200 ml),Z=-3.580,P=0.000],术后进食时间早[3 d(1~4 d)vs 3 d(3~21 d),Z=-3.032,P=0.002],术后住院时间短[6 d(4~15 d)vs 8.5 d(6~26 d),Z=-4.202,P=0.000]。腹腔镜组29例随访6~7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开腹组16例随访9~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间质瘤 楔形切除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MSCT增强多参数鉴别诊断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丽娅 李震 +1 位作者 沈亚琪 胡道予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4期272-277,共6页
目的对照病理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研究两者病灶增强CT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4例胃神经鞘瘤(GS)及69例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溃疡、坏死、钙化及气体、动脉... 目的对照病理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研究两者病灶增强CT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4例胃神经鞘瘤(GS)及69例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溃疡、坏死、钙化及气体、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并将胃GIST病灶根据病理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再与GS组病灶进行比较。结果 GS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小(GS组50.5±7.2岁,GIST组57.4±10.0岁,P=0.017),其余两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IST病灶强化更明显(GS组及GIST组强化程度为弱、中等、明显的病灶分别为8、6、0例和30、16、23例,P=0.005)且更不均匀(GS组及GIST组强化不均匀病灶分别为6、53例,P=0.026),余增强CT征象、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在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GIST病灶危险程度分级后,各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GS病灶相比,高危GIST病灶明显强化多见(P=0.003),在极低危、低危GIST病灶强化也稍明显(P=0.044和0.045),均有统计学差异。与GS病灶相比,坏死在高危GIST病灶中较常见(P=0.047),极低危GIST病灶大小明显较小(P<0.001),双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较小(P=0.024)。结论与GS患者相比,GIST患者发病年平均龄稍大。相对于GS病灶,GIST中-高危病灶强化程度较高、强化更不均匀,高危病灶坏死征象更多,而极低危GIST病灶较小、双期CT值差值稍低,对于区分两者有一定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鞘瘤 胃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程度分级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贺德志 魏珂乐 +7 位作者 岳来福 刘冰熔 李建生 韩艳妙 徐海莉 宋李娟 赵梦月 王文玲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0-246,共7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 腹腔镜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laparoscopic vs open resection for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被引量:9
4
作者 Xin Ye Wei-Ming Kang +2 位作者 Jian-Chun Yu Zhi-Qiang Ma Zhi-Gang Xu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25期4595-4603,共9页
AIM To compare the 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laparoscopic(LR) vs open resection(OR) for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 GISTs).METHODS In total, 301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LR or OR for patholo... AIM To compare the 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laparoscopic(LR) vs open resection(OR) for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 GISTs).METHODS In total, 301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LR or OR for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g GISTs from 2005 to 2014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fter exclusion of 77 patients, 224 eligible patients were enrolled(122 undergoing LR and 102 undergoing OR). The demographic, clinicopathologic, and survival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intraoperative, postoperative, and long-term oncologic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LR and OR groups follow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o balance the measured covari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1:1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for the set of covariates including age, sex, body mass index,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score, tumor location, tumor size, surgical procedures, mitotic count,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8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baseline paramet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after matching. TheL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OR group with respect to th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first flatus, time to oral intak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P < 0.05). No differences in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or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y(P = 0.587).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35.30 ± 26.02(range, 4-102) mo in the LR group and 40.99 ± 25.07(range, 4-122) mo in the OR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161).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time or overall survival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CONCLU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g GISTs is superior to open surgery with respect to intraoperative parameters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without compromising longterm oncolog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Laparoscopic surgery Open surgery Clinical outcome PROGNOSIS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部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潘永军 刘铁军 +2 位作者 韦璐 莫亮 黄冬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12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对胃部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部异位胰腺17例为胃部异位胰腺组,胃间质瘤23例为胃间质瘤组,患者术前增强CT扫描均可见明确病灶;比较2组MSCT影像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对胃部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部异位胰腺17例为胃部异位胰腺组,胃间质瘤23例为胃间质瘤组,患者术前增强CT扫描均可见明确病灶;比较2组MSCT影像特征。结果胃部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部,以圆形多见,腔内生长为主,边界较清晰,胃黏膜连续性良好;胃间质瘤好发于胃体部,圆形或卵圆形多见,以腔内腔外混合生长为主,且胃黏膜缺乏连续性;胃部异位胰腺组病灶长径[(34.41±13.92)mm]、长径/短径比值(2.20±0.48)大于胃间质瘤组[(21.76±6.44)mm、1.64±0.20](P<0.05),短径[(14.72±5.64)mm]小于胃间质瘤组[(18.76±6.26)mm](P<0.05),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与胃间质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检测病灶大小、好发部位、生长方式及胃黏膜连续性等特征对胃部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异位胰腺 胃间质瘤 多层螺旋CT
原文传递
胃间质瘤临床诊治和预后分析:附35例报告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昕海 吴双杰 +2 位作者 李孟军 辛国明 唐一帆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35例胃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报道,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诊断正确率为68.6%肿瘤,中位直径7.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35例胃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报道,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诊断正确率为68.6%肿瘤,中位直径7.0(1.5~14.0)cm。行胃楔形切除9例,胃部分切除23例,全胃切除3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9例。CD117(+)100%,CD34(+)90.9%,Vim(+)79.3%,SMA(+)42.9%,S-100(+)26.9%。术后有6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1例进行了再次手术。2例出现肝转移,3例后腹膜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2例死亡,4例带瘤生存。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以及高危病人为胃GIST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结论:胃GIST高危病人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大,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同时高危和复发转移者应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丹 张澍田 +2 位作者 张倩 孟凡冬 李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7期1864-1866,共3页
目的研究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胃间质瘤为初诊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患者共69处病变(其中1例患者胃内有2处病变),收... 目的研究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胃间质瘤为初诊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患者共69处病变(其中1例患者胃内有2处病变),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超声内镜下病变起源、病变大小、治疗原因及术后病理结果,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正确诊断病例与错误诊断病例相比,年龄、超声内镜(EUS)下病变起源及病变大小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1,0. 002,0. 02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US下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P=0. 020)及病变直径> 1 cm(P=0. 035)与术前内镜诊断准确性相关。结论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P=0. 020)及病变直径> 1 cm(P=0. 035)与术前内镜诊断准确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治疗 病理
下载PDF
经腹部超声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唐秀斌 郭晶晶 +4 位作者 钱清富 张秀娟 陈志奎 薛恩生 林礼务 《肿瘤影像学》 2022年第6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征象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8例胃间质瘤的超声征象与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 目的:探讨超声征象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8例胃间质瘤的超声征象与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胃间质瘤生物危险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超声征象中瘤体最大径、回声、囊性变、形态、边界、血流信号在低危组与中高危组胃间质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瘤体生长部位、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有无症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体的最大径、回声、形态均为鉴别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34、3.81、2.64,P值分别为0.03、0.02、0.04)。构建的回归方程为logistic(P)=-3.03+0.30×最大径+1.34×回声+0.97×形态,以预测概率P=0.50作为阈值,其鉴别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8.2%、77.1%及77.7%,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9。结论:以瘤体的最大径、回声、形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胃间质瘤的生物危险度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超声 生物危险度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钟维章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以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对比其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分别为(94.62±21.23)min、(16.37±6.84)ml、(1.83±0.58)d、(2.76±0.7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4±35.85)min、(84.18±54.02)ml、(4.65±2.80)d、(8.87±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安全可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常规开腹治疗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镜 开腹手术 老年患者 胃部胃肠道间质瘤
下载PDF
胃间质瘤48例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丹 张澍田 +1 位作者 孟凡冬 李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8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最终诊断胃间质瘤的48例患者共计48处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最终诊断胃间质瘤的48例患者共计48处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内镜切除方法、内镜切除成功与否、并发症及术后病理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48例(100%)均内镜下成功切除。平均用时69 min。其中12例(25. 00%)发生术中穿孔,1例(2. 08%)发生迟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均成功。术后病理为极低危险性37例(77. 08%),低危险性7例(14. 58%),中危险性4例(8. 33%)。中危险性共4例病变中,3例病变均为直径> 2 cm,核分裂象计数6~10/50 HPF,仅1例病变直径为1. 8 cm,核分裂象计数6~10/50 HPF。结论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是有效的,并发症亦能经保守治疗得以纠正,但胃小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治疗 并发症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胃间质瘤19例诊治分析
11
作者 万岱维 何宋兵 张亚军 顾闻 沈成龙 王新舁 ChengQingShan 汪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655-657,686,共4页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GIST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7月-201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9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Flecther...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GIST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7月-201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9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Flecther侵袭危险性分级和预后分析。结果肿瘤中位直径7.0cm(1.5。14.5cm)。行胃部分切除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1例,全胃切除6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2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1例,联合左肝外侧叶切除1例,行D2淋巴结清扫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9例。CD117(+)73.7%,CD34(+)82.4%,SMA(+)26.7%,S-100(+)52.9%。术后有6例出现复发转移,2例出现肝转移,1例后腹膜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2例死亡,4例带瘤生存。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cm、核分裂象≥5/50HPF以及高危病人为胃GIST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结论GIST高危病人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大,高危和复发转移者应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内镜下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家铭 李守帅 +1 位作者 庄坤 田立民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9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2~5 cm胃间质瘤(gastric GIST)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gastric GIST患者41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镜切除手术组(内镜组,196例)和腹腔镜切除手术组(腹腔镜组,216例)。观察两组... 目的探讨2~5 cm胃间质瘤(gastric GIST)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gastric GIST患者41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镜切除手术组(内镜组,196例)和腹腔镜切除手术组(腹腔镜组,216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和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内镜组和腹腔镜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既往是否有手术史以及肿瘤起源层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通便时间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低于腹腔镜组的2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13~33个月,平均(23.04±10.38)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13~35个月,平均(22.71±10.69)个月,内镜组术后复发4例,无转移发生,占比2.04%,腹腔镜组术后复发8例,转移8例,占比7.41%,内镜组手术破损瘤体4例(2.04%),腹腔镜组手术破损瘤体8例(3.70%),均无死亡发生,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5 cm的gastric GIST患者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GIST) 内镜 腹腔镜 手术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胃间质瘤超声造影表现及良恶性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程荣昆 钱英 +2 位作者 朱慧 刘昆花 陈吉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7期29-31,共3页
目的:采用胃肠充盈超声检查法分析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与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陆良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4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接受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后的腹部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 目的:采用胃肠充盈超声检查法分析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与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陆良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4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接受口服胃肠超声助显剂后的腹部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分析恶性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指标及各项预测指标的预测准确性。结果:6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良性27例,恶性37例。恶性组的肿瘤内径较良性组更大,不规则形态、不均匀回声以及边界欠清的比例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内径、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是恶性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显示,肿瘤内径、形态、回声以及边界单独预测恶性胃间质瘤的准确率均较低,但综合四项指标的联合预测能够准确预测胃间质瘤(AUC:0.878),其准确性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肿瘤内径、形态、回声及边界四个独立预测因子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胃肠充盈超声检查法在诊断胃间质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充盈超声检查 胃间质瘤 良恶性 联合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