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藏开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被引量:89
1
作者 姚军 孙海 +4 位作者 黄朝琴 张磊 曾青冬 隋宏光 樊冬艳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7-1547,共21页
简要概述了页岩气资源和开发现状,基于页岩储层的微纳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力学特点以及开采方式,系统论述了页岩气开发中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流动动力学的过程与机制,归纳凝练出页岩气微纳尺度流动、页岩人工压裂的裂缝扩展以及分段压裂... 简要概述了页岩气资源和开发现状,基于页岩储层的微纳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力学特点以及开采方式,系统论述了页岩气开发中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流动动力学的过程与机制,归纳凝练出页岩气微纳尺度流动、页岩人工压裂的裂缝扩展以及分段压裂水平井缝网宏观流动等方面是亟需解决的关键前沿力学问题,并针对各前沿关键力学问题综述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能源发展尤其是页岩气的科学、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力学 多尺度 运移机制 裂缝扩展 缝网流动
原文传递
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求解通风房间的空气年龄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先庭 江亿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1,共4页
为了替代示踪气体方法评价室内空气品质和通风有效性,在示踪气体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空气年龄的输运方程,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该方程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用数值方法得到的空气年龄与他人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以代替... 为了替代示踪气体方法评价室内空气品质和通风有效性,在示踪气体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空气年龄的输运方程,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该方程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用数值方法得到的空气年龄与他人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以代替示踪气体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气体 通风房间 空气年龄 计算流体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健 邱文弦 赵俐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构造圈闭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这些地质构造背景一方面大多是深部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成因气体或流体向上运移到海底的通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环境改变,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海底滑塌亦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致,是潜在的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构造背景 大陆边缘 流体运移
下载PDF
煤矿机电及运输事故防治的紧迫性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孙继平 《工矿自动化》 2011年第4期48-51,共4页
分析了2005—2010年全国煤矿死亡事故中顶板、瓦斯、水灾、火灾、运输、机电、爆破等各类事故数占事故总数的比例及每起事故的平均死亡人数,指出运输和机电事故死亡人数分别居第3位和第5位,共占死亡总人数的13.72%;指出电气火源是引爆... 分析了2005—2010年全国煤矿死亡事故中顶板、瓦斯、水灾、火灾、运输、机电、爆破等各类事故数占事故总数的比例及每起事故的平均死亡人数,指出运输和机电事故死亡人数分别居第3位和第5位,共占死亡总人数的13.72%;指出电气火源是引爆瓦斯的第一火源,且2010年由机电事故引发的矿井火灾占火灾事故总数的80%,得出加强煤矿机电事故防治工作是遏制瓦斯爆炸事故及矿井火灾的迫切需要的结论;最后指出,应加强机电及运输事故防治工作,以减少由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引发的瓦斯爆炸事故和火灾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事故 瓦斯事故 顶板事故 水灾 火灾 运输事故 机电事故 爆破事故
下载PDF
底板贯穿型裂隙现场实测及其对瓦斯抽采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齐庆新 季文博 +2 位作者 元继宏 程志恒 刘晓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52-1558,共7页
高瓦斯煤层群利用保护层开采治理瓦斯效果显著,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但是对于近距离和超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在应用保护层开采技术时又产生保护层工作面瓦斯超限严重、采空区下方卸压区域瓦斯抽采浓度急剧下降等新的问题。... 高瓦斯煤层群利用保护层开采治理瓦斯效果显著,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但是对于近距离和超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在应用保护层开采技术时又产生保护层工作面瓦斯超限严重、采空区下方卸压区域瓦斯抽采浓度急剧下降等新的问题。以沙曲煤矿北翼二采区为实验背景,利用示踪气体实测层间贯穿型裂隙的发育时间、位置以及程度,验证了底板破坏深度定量计算的结果,定性分析了贯穿型裂隙对近距离煤层群瓦斯运移和瓦斯抽采的影响以此为依据调整并优化卸压瓦斯抽采技术参数,并通过现场应用验证,提高了瓦斯抽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穿型裂隙 瓦斯抽采 示踪气体 瓦斯运移 近距离煤层群 保护层开采
下载PDF
国内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志斌 《冶金动力》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从烟气冷却及净化系统、引风机及切换、放散系统、转炉煤气贮存及输配系统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炼钢转炉煤气净化回收、储存及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转炉煤气 回收利用 现状 净化回收 储存输送
下载PDF
采用平导超前和无轨运输方式的长大瓦斯隧道施工六阶段通风技术 被引量:19
7
作者 闫肃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5,共6页
合理的通风设计是降低隧道长距离穿越煤系地层时所面临的严峻瓦斯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成贵高铁老房子隧道长距离穿越高瓦斯地层时的通风难题,设计出一套随施工进度变化可进行调整的先压入后巷道式的六阶段通风方案,并采用Fluen... 合理的通风设计是降低隧道长距离穿越煤系地层时所面临的严峻瓦斯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成贵高铁老房子隧道长距离穿越高瓦斯地层时的通风难题,设计出一套随施工进度变化可进行调整的先压入后巷道式的六阶段通风方案,并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最后以实际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四阶段通风效果最差,为通风最不利工况,该阶段隧道内瓦斯浓度均未超过0.5%的限值,其它阶段隧道内风流中最大瓦斯浓度为0.08%,所有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由此可知,六阶段通风方案通风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大瓦斯隧道 平导超前 无轨运输 通风
下载PDF
页岩气藏流固耦合渗流模型及有限元求解 被引量:17
8
作者 盛茂 李根生 +2 位作者 黄中伟 田守嶒 SHAH S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94-1900,共7页
页岩气渗流模型是页岩气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基础。将裂缝性页岩气藏视为基质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同时考虑岩石骨架变形对气体渗流场的影响,建立页岩气藏流固耦合渗流模型。模型假设基质孔隙内作克努森流动,裂缝中作达西渗流,综合考... 页岩气渗流模型是页岩气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基础。将裂缝性页岩气藏视为基质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同时考虑岩石骨架变形对气体渗流场的影响,建立页岩气藏流固耦合渗流模型。模型假设基质孔隙内作克努森流动,裂缝中作达西渗流,综合考虑页岩气壁面滑脱流动与孔内扩散作用、吸附与脱附、应力敏感性等渗流机制。采用有限元法离散控制方程及全隐式耦合求解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考虑真实页岩参数取值,利用该模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气藏压力下降速率小于常规裂缝性气藏压力下降速率;裂缝渗透率是影响裂缝渗流压力衰减的主要因素,需考虑页岩裂缝导流能力与基质产气速率的匹配关系;原始地层压力越小,裂缝渗流压力衰减越慢。所建模型可为页岩气藏模拟器开发及动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页岩气 气体流动 双重介质 流固耦合 有限元
下载PDF
多尺度多孔介质有效气体输运参数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鹏 李翠红 +2 位作者 柳海成 邱淑霞 郁伯铭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73-1378,共6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非常复杂,其孔隙尺度从毫米到纳米跨越多个量级.多孔介质中气体的输运过程不仅依赖于介质的多尺度微观结构特征,还依赖于气体的相关属性.气体在多尺度多孔介质中的输运过程包括无滑流、滑脱流和过渡...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非常复杂,其孔隙尺度从毫米到纳米跨越多个量级.多孔介质中气体的输运过程不仅依赖于介质的多尺度微观结构特征,还依赖于气体的相关属性.气体在多尺度多孔介质中的输运过程包括无滑流、滑脱流和过渡流,涉及分子扩散和努森扩散等多种机制,因此很难用唯一的连续介质理论来描述气体的输运特征.大量的数据表明真实多孔介质中的内部孔隙具有分形标度特征,因此采用分形几何表征多尺度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引入孔隙分形维数和迂曲度分形维数定量表征多孔介质的微结构和弯曲流道,建立多尺度多孔介质气体输运过程的细观模型;推导了多尺度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有效渗透率和有效扩散系数,并讨论了多尺度多孔介质微结构参数和气体属性对于气体等效输运特性的定量影响.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渗流理论,且有利于深入理解非常规油气藏的产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多尺度 分形 气体输运 渗透率 扩散系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脉冲通风条件下上隅角瓦斯运移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凯 俞启香 +1 位作者 杨胜强 张仁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1-396,共6页
在脉冲通风条件下 ,分析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区内瓦斯运移的物理过程 ,建立了上隅角积聚区瓦斯运移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 ,得到了不同脉冲通风条件下上隅角积聚区内瓦斯浓度场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并由现场实验得以验证 .研究... 在脉冲通风条件下 ,分析了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区内瓦斯运移的物理过程 ,建立了上隅角积聚区瓦斯运移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 ,得到了不同脉冲通风条件下上隅角积聚区内瓦斯浓度场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并由现场实验得以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 ,脉冲通风对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较为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隅角 脉冲通风 瓦斯运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合物法储运天然气技术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琳 李长俊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49,共4页
以天然气水合物方式储运天然气是一种新型的既安全可靠,又能大幅降低运输费用的方式。文章从天然气水合物制备、储存、运输和分解四个方面分析了水合物储运的相关技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 储运
下载PDF
燃气轮机与汽轮机应用于机车牵引动力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伍赛特 《内燃机与配件》 2018年第19期86-87,共2页
本文介绍了燃气轮机及汽轮机两种机组之间的差异及当前的铁路运输状况,并重点分析了燃气轮机及汽轮机应用于当前铁路牵引的优势及劣势,并分别与内燃机及蒸汽机进行对比,作出了可行性分析,为相关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汽轮机 内燃机 内燃机车 蒸汽机 蒸汽机车 牵引动力 铁路运输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杰 杨睿 +2 位作者 张金华 魏伟 邬黛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42,共9页
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条件、气源供给来源、运移通道类型等成藏条件,指出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方向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华光凹陷浅部沉积层的温度、压力条件满足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要求,生物成... 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条件、气源供给来源、运移通道类型等成藏条件,指出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方向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华光凹陷浅部沉积层的温度、压力条件满足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要求,生物成因甲烷水合物稳定带最大厚度约320m,热成因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最大厚度约为345m。气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地区的断陷期层序中,具有早、晚两期生烃且以晚期为主的特征,有利于热解成因气在水合物稳定带内的聚集成藏。晚中新世以来快速沉降的巨厚半深海细粒沉积物为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泥底辟与其伴生断裂及多边形断层等构成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流体运移体系。华光凹陷靠近(1)号断裂的西部地区是有利的勘探方向。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沉降使得渐新世成熟—过熟烃源岩大量生气或裂解,而且由于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地层超压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热解天然气和生物气沿着泥底辟和多边形断层等构成的输导网络向上垂向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带,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其中深水浊流水道是寻找高饱和度水合物的有利目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流体输导 浊流水道 华光凹陷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Mechanism model for shale gas transport considering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Darcy flow 被引量:10
14
作者 WEI Ming-qiang DUAN Yong-gang +3 位作者 FANG Quan-tang WANG Rong YU Bo-ming YU Chu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928-1937,共10页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basic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and efficient exploitation, various gas transport mechani...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basic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and efficient exploitation, various gas transport mechanisms within a shale gas reservoir exploited by a horizontal well we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which took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Darcy flow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usion in nano-scale pores in matrix and desorption on the matrix surface were both considered in the improv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seepage flow. By integrating the Langmuir isotherm desorption items into the new total dimensionless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in matrix, the transport function and seepage flow could be formalized, simplified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diffusion equation. Furthermore, by utilizing the Laplace change and Sethfest inversion change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ere obtained and further discussions indicated that transfer mechanisms were influenced by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the matrix permeability is closed to magnitude of 10^-9D, the matrix flow only occurs near the surfacial matrix; as to the actual production, the central matrix blocks are barely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the closer to the surface of matrix, the lower the pressure is and the more obvious the diffusion effect is; the behavior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can increase the matrix flow rate significantly and slow down the pressure of horizontal well ob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DIFFUSION ADSORPTION/DESORPTION transport mechanism horizontal well
下载PDF
波形流道增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子君 王树博 +2 位作者 李微微 朱彤 谢晓峰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46-1054,共9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性能和耐久性受到燃料的输送和水管理等的限制,流道对PEMFC的质量传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设计了一个三维波形流道,建立了与实验条件一致的单根直流道模型,对比研究了直流道和波形流道对PEMFC性能提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性能和耐久性受到燃料的输送和水管理等的限制,流道对PEMFC的质量传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设计了一个三维波形流道,建立了与实验条件一致的单根直流道模型,对比研究了直流道和波形流道对PEMFC性能提升的机理,分析了两种流道内氧气、液态水、速度以及电流密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电流密度下,三维波形流道强化了狭窄通道部分氧气向催化层的传输,提高了氧气的供应,有效地去除了流道内的液态水,使峰值功率密度提高了1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三维流场 气体传输 水管理
原文传递
电泳沉积法所制γ-Al_2O_3微孔膜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范晓丹 徐廷献 +1 位作者 徐明霞 梁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2-64,共3页
以制得的Al(OH)_3溶胶为电泳液,用电泳沉积法制备了平均孔径为4.6nm的γAl_2O_3微孔膜。采用SEM、孔径分布等测定方法考察了γ-Al2O_3膜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并研究了其气体透过性。结构表明,γ-Al2O_3膜表面是平整的,未见明显开裂,且膜... 以制得的Al(OH)_3溶胶为电泳液,用电泳沉积法制备了平均孔径为4.6nm的γAl_2O_3微孔膜。采用SEM、孔径分布等测定方法考察了γ-Al2O_3膜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并研究了其气体透过性。结构表明,γ-Al2O_3膜表面是平整的,未见明显开裂,且膜上有气孔存在。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γ-Al_2O_3晶粒长大,形状变得更加规整,粒径大小均匀;孔径分布集中性降低,大孔比例、孔容及孔隙率都有显著增大,表明控制焙烧温度可调控孔大小及其分布。气体H_2/N_2和O_2/N_2可充分透过γ-Al_2O_3膜,其气体透过机理应为努森扩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 电泳沉积法 γ-Al2O3微孔膜 结构 气体透过性 氧化铝膜 气体 膜分离
下载PDF
页岩气钻水平井段岩屑床破坏及岩屑运移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少胡 谌柯宇 +1 位作者 管锋 魏世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7-181,共5页
针对页岩气开采成本高,以及清水钻井在垂直井段具有成本低和机械钻速快的优点,且页岩气清水钻井岩屑运移规律尚认识不清。基于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和湍流输运方程,建立了三维井眼环空岩屑运移模型。使用全隐式多网格耦合求解技术进行... 针对页岩气开采成本高,以及清水钻井在垂直井段具有成本低和机械钻速快的优点,且页岩气清水钻井岩屑运移规律尚认识不清。基于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和湍流输运方程,建立了三维井眼环空岩屑运移模型。使用全隐式多网格耦合求解技术进行数值计算。利用该模型开展清水钻水平井段岩屑运移可行性研究,以及钻井液排量、岩屑床高度、岩屑粒径、清水黏度和钻柱转速对岩屑运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在水平井段清水钻井液携岩是可行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得出钻井液排量、岩屑床高度和岩屑粒径是影响清水携岩能力的敏感参数。建议钻井过程岩屑床厚度不要超过井眼直径的10%,岩屑颗粒直径为5 mm左右,根据钻井需要选用合适的钻井液排量、钻井液黏度和钻柱转速。清水钻井岩屑运移机理研究可为页岩气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加快页岩气工程的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岩屑运移 清水钻井 水平井 CFD
下载PDF
裂隙识别技术及其在油气和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瑞有 于俊峰 +2 位作者 晁彩霞 宋鹏 潘光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裂隙是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成矿的有利疏导体系,但是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微裂隙不易用常规手段识别。为研发一套实用的裂隙识别技术,文章分析了裂隙的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结合相关技术功能原理,融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相干技... 裂隙是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成矿的有利疏导体系,但是受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微裂隙不易用常规手段识别。为研发一套实用的裂隙识别技术,文章分析了裂隙的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结合相关技术功能原理,融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相干技术等方法,在莺歌海盆地的底辟构造中成功刻画出裂隙通道,并据此技术发现大气田。经实践及分析,该技术亦可应用于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的疏导体系研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裂隙识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识别技术 底辟 天然气水合物 运移通道
下载PDF
气囊搬运沉箱新工艺在汕头港广澳一期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冰鹤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2,共3页
结合汕头港广澳一期工程建设实例,介绍沉箱预制现场采用起重气囊出坑、搬运沉箱的一种新工艺。
关键词 气囊 搬运 沉箱 新工艺 应用
下载PDF
页岩气在粗糙纳米孔中吸附和输运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佳乐 马妮萍 +2 位作者 国建华 赵军华 魏宁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8,共8页
从微观上理解固气表面的吸附和注气驱替原理,有助于完善页岩气开采理论.本文通过运用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甲烷在粗糙壁面结构孔隙中的吸附和流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粗糙结构对甲烷的吸附量有显著影响,压力小于20 MPa时,粗糙... 从微观上理解固气表面的吸附和注气驱替原理,有助于完善页岩气开采理论.本文通过运用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甲烷在粗糙壁面结构孔隙中的吸附和流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粗糙结构对甲烷的吸附量有显著影响,压力小于20 MPa时,粗糙模型中的吸附量更大.注气驱替时,粗糙模型中二氧化碳的突破时间和甲烷的采收率,相比光滑壁面模型明显增加.这是由于粗糙结构模型的页岩壁面表面积更大,在低压下气体吸附能力更强.矩形粗糙结构页岩模型的选择吸附性强于三角粗糙结构模型和光滑模型.研究阐明了甲烷吸附和驱替的微观机理,为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分子动力学模拟 粗糙纳米孔 吸附 输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