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多尺度传质特征及过程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明君 康毅力 +2 位作者 张廷山 陈掌星 吴克柳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3-487,共15页
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多尺度传质行为显著,综合考虑页岩多尺度孔隙结构、多种气体传输机理和多种微尺度效应,构建了页岩表观等效渗透率数学模型,分析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页岩渗透性变化特征,明确了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行为主控因素(气-固系统... 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多尺度传质行为显著,综合考虑页岩多尺度孔隙结构、多种气体传输机理和多种微尺度效应,构建了页岩表观等效渗透率数学模型,分析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页岩渗透性变化特征,明确了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行为主控因素(气-固系统性质、孔隙类型及连通性、温度压力条件)的影响,提出了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行为评价指标,即孔隙直径介于50~200 nm孔隙所占比例,从介科学的角度形成了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行为评价方法,并结合页岩气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凝练了页岩气多尺度传质过程协调机制,即降低水相圈闭损害、沟通基质纳米孔及纳米孔扩容、促进解吸-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多尺度传质 渗透率 扩散 孔隙结构
原文传递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ethane transport through tight sedimentary rocks:Phenomena,mechanisms,characterization,and implications
2
作者 Wenbiao Li Jun Wang +7 位作者 Chengzao Jia Shuangfang Lu Junqian Li Pengfei Zhang Yongbo Wei Zhaojing Song Guohui Chen Nengwu Zho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55-276,共22页
The phenomenon of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induced by the transport of methane in tight sedimentary rocks through processes primarily involving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is ubiquitous in nature and play... The phenomenon of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induced by the transport of methane in tight sedimentary rocks through processes primarily involving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is ubiquitous in nature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numerous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ystems.Consequently,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transport-induced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is of considerable scientific importance.However,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observed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phenomena that are entirely distinct,and even exhibit opposing characteristics.At present,there is a lack of a convincing mechanistic explanation and valid numerical model for this discrepancy.Here,we performed gas transport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gas pressures(1–5 MPa)and confining pressures(10–20 MPa).The results show that methane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natural gas transport through shale is controlled by its pore structure and evolves regularly with increasing effective stress.Compared with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source gas,the initial effluent methane is predominantly depleted in^(13)C,but occasionally exhibits^(13)C enrichment.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effluent methane converges to that of the source gas as mass transport reaches a steady state.The evolution patterns of the isotope fractionation curve,transitioning from the initial non-steady state to the final steady state,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distinct types.The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level transport channels offers the most compelling mechanistic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ed evolution patterns and their interconversion.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existing models,including the Rayleigh model,the diffusion model,and the coupled diffusion-adsorption/desorption model,are unable to describe the observed complex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havior.In contrast,the multi-scale multi-mechanism coupled model developed herein,incorporating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mass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ing Combined effect
原文传递
气体电极反应动力学的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廖玲文 陈栋 +3 位作者 郑勇力 李明芳 康婧 陈艳霞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84,共7页
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气体物质在纳米电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经常忽视了气体反应物在催化剂层中到活性位点的传质可能对估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本文以氧电极反应为例,使用薄膜旋转圆盘... 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气体物质在纳米电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经常忽视了气体反应物在催化剂层中到活性位点的传质可能对估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本文以氧电极反应为例,使用薄膜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不同担载量Pt/C电极的氧还原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Koutecky-Levich方程求算相同电位下的"表观动力学电流密度"(对Pt活性面积归一化的mA/cm2Pt)或比质量电流(mA/μg Pt)随Pt担载量的减小而增大,说明在估算动力学电流时不能忽略O2在催化剂层中的扩散传质,而气体在催化剂层中的传质与催化剂层的结构、厚度、纳米催化剂的分散度等密切相关.建议在使用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来研究纳米催化剂气体电极反应活性时,首先系统考察担载量、分散度与催化剂层厚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担载量催化剂归一化后的动力学电流密度(或比质量电流)-电势曲线是否重合来验证得到的是否是真实的动力学电流,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电极反应 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方法 扩散传质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Pt C电极
原文传递
考虑页岩缝宽动态变化的微裂缝气体质量传输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凡辉 彭凡 +2 位作者 郭建春 钟华 向建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页岩气藏普遍发育有微裂缝,降压生产时应力敏感引起的微裂缝宽度变化将会显著影响页岩气的质量传输。综合考虑页岩气体在微裂缝中传输时的滑脱效应、克努森扩散和表面扩散等影响因素,运用弹塑性力学、解吸附理论,建立了考虑页岩微裂缝... 页岩气藏普遍发育有微裂缝,降压生产时应力敏感引起的微裂缝宽度变化将会显著影响页岩气的质量传输。综合考虑页岩气体在微裂缝中传输时的滑脱效应、克努森扩散和表面扩散等影响因素,运用弹塑性力学、解吸附理论,建立了考虑页岩微裂缝缝宽动态变化的气体质量传输模型,并应用分子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页岩储层微裂缝中气体质量传输规律和不同传输机理对气体质量传输的贡献。结果表明:①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微裂缝中共存的连续流动、滑脱流动以及克努森流动等多种流态。②地层压力大于3.4MPa时,缝宽变化导致气体传输能力下降,下降后的传输能力最小仅为未考虑缝宽变化时的0.45倍;地层压力小于3.4MPa时,缝宽变化使气体传输能力增大,增大后的传输能力最大为未考虑缝宽变化时的4.5倍。③气体质量传输能力与裂缝压缩性呈负相关,而与岩石杨氏模量、泊松比呈正相关;地层压力小于4MPa时,气体质量传输能力与气体解吸附性呈正相关;地层压力大于4MPa时,不同解吸附性对质量传输的影响几乎一致。④表面扩散只有在纳米级别的微裂缝和低地层压力下才会对气体的质量传输产生较大影响。当表面扩散作用对气体传输贡献较小时,滑脱流动和克努森流动对质量传输的贡献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当表面扩散所占比重较大时,随着其比重的降低,滑脱流动和克努森流动对质量传输的贡献将先同时增加,然后"此消彼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微裂缝 动态缝宽 气体质量传输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运输水和暂养水中丁香酚残留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正全 倪玲 +6 位作者 谢庆超 齐自元 刘源 汪立平 赵勇 王锡昌 谢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1期56-63,共8页
建立了流通环节中水产品运输和暂养水样中丁香酚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运输和暂养水样经固相分散基质萃取,再逐步经聚合氧化铝(PAC)、N-丙基乙二胺(PSA)和氯化钠(Na Cl)净化后,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然后浓缩至干并定容检... 建立了流通环节中水产品运输和暂养水样中丁香酚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运输和暂养水样经固相分散基质萃取,再逐步经聚合氧化铝(PAC)、N-丙基乙二胺(PSA)和氯化钠(Na Cl)净化后,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然后浓缩至干并定容检测,采用电喷雾(ESI)正离子模式同时扫描,选择反应监控模式(SRM)配合基质匹配溶液内标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的丁香酚检出限(LOD)为0. 5μg/L,其定量限(LOQ)为1. 5μg/L;在LOQ添加水平时,信噪比S/N为10. 95,并在1. 5~50. 0μg/L线性范围内,回收率为82. 3%~109. 9%,RSD <6. 9%;线性回归方程为Y=-0. 006 424+0. 000 391 7X,相关系数r为0. 993 6。本方法简单、稳定、灵敏、省时,能够满足实际检测需要,适用于环境水样等复杂基质检验检测。为验证本方法的检测可行性,已将本方法应用于2014年排查的沪浙闽地区18个运输水样和26个暂养水样的检测,阳性检出率大于20%,为水产品质量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体 前处理 残留 检测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 内标法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深水细粒沉积体系的微相类型及其页岩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彬滔 潘树新 +3 位作者 王天奇 张庆石 梁苏娟 刘彩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38-3345,共8页
为了厘清陆相湖盆深水区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区带优选的影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页岩区进行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分析、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全岩光片显微组分测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孔隙研... 为了厘清陆相湖盆深水区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区带优选的影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页岩区进行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分析、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全岩光片显微组分测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孔隙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水细粒沉积体系可划分出油页岩、深湖泥、底流改造砂、介壳滩、浊积以及块体搬运体共6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与有机质赋存状态、储集空间类型以及油气富集类型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油页岩和深湖泥微相的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质孔、黏土矿物粒间孔、自生黄铁矿颗粒间孔、微裂缝为主,属于基质型油气富集类型;介壳滩、底流改造砂、浊积微相属于夹层富集型油气富集类型,是页岩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块体搬运体微相属于孔隙富集型油气富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细粒沉积 页岩油气 沉积微相 底流改造砂 块体搬运体 青山口组
下载PDF
分散相细小粒子对气液传质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成弘 周明 +1 位作者 许春建 余国琮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10,共5页
综述了分散相细小粒子(包括固体和液滴)强化气液传质速率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粒子物理吸附(或溶解)、均相和非均相化学反应。
关键词 细小粒子 分散相 气液传质 传质 浆料悬浮系统
下载PDF
单气泡气液传质系数测量实验系统开发
8
作者 蔡子琦 王锐婷 +1 位作者 包雨云 马鑫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共4页
传递过程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中质量传递相关知识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方腔流的单气泡气液传质系数测量实验系统。将质量传递的基... 传递过程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中质量传递相关知识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方腔流的单气泡气液传质系数测量实验系统。将质量传递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充分结合,探索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增大循环体积流量和提高温度均有利于气液传质。该实验可作为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理论学习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对化工过程典型现象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传质 传递过程原理 气泡 方腔流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微流燃料电池空气阴极物质传输孔隙尺度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傅亚陆 张彪 +4 位作者 朱恂 叶丁丁 陈蓉 王昊楠 廖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9-999,共11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了微流燃料电池空气阴极多孔扩散层内多组分物质传输特性。随机重构了扩散层,获得渗透率及有效扩散系数。建立了耦合边界电化学反应的二维模型,研究了过电位、孔隙率对氧气、水蒸气浓度分布及局部反应速率的...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了微流燃料电池空气阴极多孔扩散层内多组分物质传输特性。随机重构了扩散层,获得渗透率及有效扩散系数。建立了耦合边界电化学反应的二维模型,研究了过电位、孔隙率对氧气、水蒸气浓度分布及局部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用的Bruggeman经验关联式会高估氧气有效扩散系数;扩散层孔隙结构对物质传输有重要影响,孔隙率减小使得传质阻力增大,导致局部氧气浓度降低,局部反应速率降低,而水蒸气浓度增大,当孔隙率从0.83降至0.7,催化界面平均氧气浓度从8.472降至8.466 mol·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燃料电池 阴极扩散层 孔隙尺度模拟 物质传输
原文传递
茂金属催化的丙烯气相聚合过程的单颗粒传质与传热模型
10
作者 李华荣 罗正鸿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3-429,共7页
在分析负载茂金属催化的丙烯气相聚合过程中催化剂颗粒破碎行为基础上,提出了该过程聚丙烯颗粒内部传质与传热物理模型,耦合丙烯聚合本征反应建立了丙烯气相聚合过程的单颗粒模型:改进的多粒模型。采用上述模型得到了丙烯气相聚合过程... 在分析负载茂金属催化的丙烯气相聚合过程中催化剂颗粒破碎行为基础上,提出了该过程聚丙烯颗粒内部传质与传热物理模型,耦合丙烯聚合本征反应建立了丙烯气相聚合过程的单颗粒模型:改进的多粒模型。采用上述模型得到了丙烯气相聚合过程中聚丙烯颗粒内部的单体浓度、平均温度、颗粒内部的温度梯度以及催化剂活性中心浓度等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聚丙烯颗粒内部的温度及催化剂浓度变化较小,而颗粒内部的传质阻力对聚合影响较大。另外,模拟结果也表明负载茂金属催化剂颗粒在聚合过程是一个由外到里的逐层破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茂金属催化剂 丙烯气相聚合 多粒模型 质量与热量传递 催化剂破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