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高产井地震模式新认识 被引量:23
1
作者 肖富森 陈康 +5 位作者 冉崎 张旋 谢冰 刘兴刚 徐伟 罗文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5,共8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一套主要受沉积和岩溶作用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以缝洞尺度小、地层岩性复杂、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为特征,致使储层钻遇率较低、单井天然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该区储层地震识别存在多解性的难题,在对位于乐...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一套主要受沉积和岩溶作用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以缝洞尺度小、地层岩性复杂、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为特征,致使储层钻遇率较低、单井天然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该区储层地震识别存在多解性的难题,在对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翼的高石梯潜伏构造区灯四段进行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气井测井、测试资料确定储层组合类型,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开展了不同储层组合类型典型井的地震响应特征及高产井地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灯四段可划分为3种储层组合类型,对应于3类地震模式:(1)Ⅰ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双亮点"或"宽波谷+复波"地震响应特征,缝洞发育,为开发阶段首选的高产井地震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工艺;(2)Ⅱ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地震响应特征,缝洞较发育,为中产井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工艺;(3)Ⅲ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亮点"地震响应特征,缝洞欠发育,为较低产能井模式,可实施水平井工艺。该地震模式新认识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储层钻遇率超过60%,已完成的8口井平均测试天然气产量高达75.34×104 m3/d。结论认为,基于地震相、缝洞预测及靶体设计一体化的高产井地震模式,支撑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和钻井轨迹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地区 震旦纪 灯影组 岩溶 缝洞型储集层 地震响应 高产井地震模式 缝洞预测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东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7
2
作者 翟秀芬 汪泽成 +3 位作者 罗平 王铜山 石书缘 张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99-1210,共12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东部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结合区域地质研究,通过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对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展开系统研究,明确了储集空间特征,探讨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上... 四川盆地高石梯东部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结合区域地质研究,通过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对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学、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展开系统研究,明确了储集空间特征,探讨了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上震旦统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以白云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叠层石、球粒岩、凝块石和泡沫绵层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灯四上段、灯四下段和灯二段,储集空间类型以发育窗格孔、空腔溶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为特征,优质储层段孔隙度一般在1%~6%之间,渗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微生物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原始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原始沉积岩石中的微生物结构决定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是储层是否发育的关键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早期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与岩溶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过度白云石化作用和硅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微生物白云岩 四川盆地 高石梯地区 灯影组 上震旦统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s:A case study of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of Sichuan Basin,SW China
3
作者 HE Jiang LIAN Zhihua +5 位作者 LUO Wenjun ZHOU Hui XU Huilin HE Puwei Yang Yi LAN Xuem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69-80,共12页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control...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and the formation model of“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was established.The Qixia Formation is a regressive cycle from bottom to top,in which the first member(Qi1 Member)develops low-energy open sea microfacies,and the second member(Qi2 Member)evolves into intra-platform shoal and inter-shoal sea with decreases in sea level.The intra-platform shoal is mainly distributed near the top of two secondary shallowing cycles of the Qi2 Member.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rock of the Qixia Formation is thin-layer fractured-vuggy dolomite,followed by vuggy dolomite.The semi-filled saddle dolomite is common in fracture-vug,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residual dissolution pores combined with fractures to form the effective pore-fracture network.Based on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and diagenesis characteristics,the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of“pre-depositional micro-paleogeomorphology controlling shoal,sedimentary shoal controlling dolomite,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e benefiting preservation of pores,and late hydrothermal action effectively improving reservoir quality”wa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ed.The“first-order high zone”micro-paleogeomorphology before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xia Formatio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rea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in Gaoshiti area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2 Member.Shoal facie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early dolomitiza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intra-platform shoal and dolomite reservoir is highly consistent.The grain limestone of shoal facies is transformed by two stages of dolomitization.The 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iz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secondary dissolved pores.The burial hydrothermal fluid enters the early do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paleogeomorphology diagenesis gaoshiti-Moxi area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地区灯四段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恒玮 伏美燕 +3 位作者 宋荣彩 刘文 赵亮 沈秋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带油气资源储量巨大,藻丘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因此讨论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结合测井资料,详细阐述了高石梯地区灯四段的...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带油气资源储量巨大,藻丘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因此讨论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结合测井资料,详细阐述了高石梯地区灯四段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岩石类型可分为富藻类云岩和贫藻类云岩:富藻类云岩是藻丘的丘基和丘核的主要类型,藻格架较发育,具有叠层构造、藻纹层构造、藻绵层构造等;贫藻类云岩发育在丘间、台坪和潮坪—潟湖环境,以晶粒云岩为主,局部含石膏;2)基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和地球化学参数,藻丘可分为大型藻丘、较稳定中型丘和低能小型藻丘:大型藻丘发育在低盐度水体较浅的台缘外侧高能带,Rb/K为1.3~2.0;中型藻丘发育在较高盐度和较浅水的台缘内侧至台地内部,Rb/K>2.0。通过建立藻丘及其周缘的沉积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藻丘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丘 沉积模式 灯影组四段 高石梯地区
下载PDF
Structural attributes,evolution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Tongnan negative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TIAN Fanglei WU Furong +6 位作者 HE Dengfa ZHAO Xiaohui LIU Huan ZHANG Qiaoyi LE Jinbo CHEN Jingyu LU G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120-1136,共17页
The Tongnan secondary negative structure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s controls and influences on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To clarify the controls and influ... The Tongnan secondary negative structure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s controls and influences on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To clarify the controls and influences,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structural attribute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ongnan negative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such as balanced profile restoration,area-depth-strain(ADS)analysis,and structural geometric forward numerical simulation,after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data.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three aspects.First,above and below the P/AnP(Permian/pre-Permian)unconformity,the Tongnan negative structure demonstrates vertical differenti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It experiences two stages of structural stacking and reworking:extensional depression(from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to the Permian),and compressional syncline deformation(after the Jurassic).The multi-phase tri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preexisting deep normal faults dominated the extensional depression.The primary depression episodes occurred in the periods from the end of Late Proterozoic to the deposition of the 1st–2nd members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and from the deposition of Lower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Middle–Upper Cambrian until the Ordovician.Second,the multi-st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ongnan negative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djustment and present-day differential gas and wat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Tongnan negative structure and the Gaoshiti and Moxi-Longnüsi structural highs.Third,the Ordovician,which is limitedly distributed in the Tongnan negative structure and is truncated by the P/AnP unconformity on the top,has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weathering 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It is a new petroleum target deserving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attribute structural evolutio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oil and gas negative structure gaoshiti-Moxi area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四川高石梯地区灯影组第四段储层岩溶期次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文 沈秋媛 +5 位作者 董树义 李弢 耿超 江林 蔡小红 宋荣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5-585,共11页
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岩心及薄片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第四段岩溶期次。灯影组与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之间均存在地层不整合,表明桐湾运动Ⅱ幕和Ⅲ幕导致灯影组第四段遭受了2次表生岩溶作用。钻井漏失和成像测井... 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岩心及薄片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第四段岩溶期次。灯影组与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之间均存在地层不整合,表明桐湾运动Ⅱ幕和Ⅲ幕导致灯影组第四段遭受了2次表生岩溶作用。钻井漏失和成像测井也指示研究区发育2期岩溶作用,出现2套岩溶洞穴层。结合岩溶期次及岩溶分带特征,垂向上可分为地表岩溶带、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在2期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下,发育2个水平潜流带,其中上部的第一水平潜流带储层物性比下部第二水平潜流带更好,即桐湾运动Ⅲ幕对灯影组第四段上部储层的改造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石梯地区 灯影组 岩溶储层 岩溶期次 岩溶分带
下载PDF
纯纵波地震资料在高石梯地区灯四段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博钊 孙赞东 +3 位作者 蔡加铭 王亚静 朱兴卉 徐丽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4-863,703-704,共12页
与常规叠加地震资料相比,纯纵波地震资料能够提供更接近于零入射角(自激自收)的反射信息,可以消除AVO效应,避免由于资料多次覆盖、叠加而造成的振幅失真现象。纯纵波资料还可以减小动校拉伸的影响,恢复地震资料本身固有的分辨率,更真实... 与常规叠加地震资料相比,纯纵波地震资料能够提供更接近于零入射角(自激自收)的反射信息,可以消除AVO效应,避免由于资料多次覆盖、叠加而造成的振幅失真现象。纯纵波资料还可以减小动校拉伸的影响,恢复地震资料本身固有的分辨率,更真实地反映沉积现象。为此,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纯纵波信息并应用于川中高石梯地区灯四段(灯影组四段)储层研究。结果表明:①纯纵波地震资料能正确反映储、盖层的阻抗差异;②能揭示筇竹寺组(盖层)双向交错、叠置的沉积现象,准确划分盖层高速区、低速区,实现对下伏储层的准确识别;③可以清晰刻画灯四段储层上、下亚段之间的分界面,揭示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之间的岩性差异,由台缘向台内方向,灯四段上亚段厚度具逐渐变薄的生物丘滩相沉积特征。研究成果为高石梯地区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纵波地震资料 高石梯地区 灯四段 盖层分区 层序界面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地区灯四段储层地震响应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翁雪波 潘仁芳 +3 位作者 胡明毅 蒋裕强 罗群 朱正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7-55,共9页
针对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明及前期识别的“宽波谷+‘亮点’”地震模式适用性问题,在研究区背景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储层地震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正演模型,然后结合实际资料总... 针对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明及前期识别的“宽波谷+‘亮点’”地震模式适用性问题,在研究区背景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储层地震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正演模型,然后结合实际资料总结了灯四段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最后分析了平面地震振幅属性所表征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性质的相似性是储层地震响应多解性的重要来源;储层组合特征是储层地震响应差异性的成因依据;灯四段顶部储层地震响应主要为震顶波峰减弱或下拉,灯四2储层可通过上亚段中部“亮点”与底部波峰特征进行识别,灯四1储层主要识别依据为单独珠状反射;通过实际地震响应特征建立起了高石梯地区灯四段储层的5种地震成因识别模式,高石1井区中均方根振幅属性与储层厚度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准确提取该属性能够为研究区储层的有效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地区 灯影组 正演模拟 地震响应 地震成因识别模式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地区须二段气藏富气主控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豪 蒋裕强 +5 位作者 周亚东 李雪松 李秀清 李明秋 冯林杰 邓建忠 《四川地质学报》 2022年第2期234-240,249,共8页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是川中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川中高石梯地区须二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强非均质性、低丰度”的特点。根据目前该气藏在实际钻井过程中的测试产量差异,结合相关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总结和探讨了高石...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是川中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川中高石梯地区须二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强非均质性、低丰度”的特点。根据目前该气藏在实际钻井过程中的测试产量差异,结合相关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总结和探讨了高石梯地区须二段储层富气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控藏模式,进而确定了“甜点区”圈定方案,以期为该气藏进一步的潜力挖掘提供合理建议。研究表明:烃源岩是气藏富集的基础,小断裂和储层发育程度是必要条件,局部构造对于气水分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源、断、储、构”四大控制因素,建立了四类控藏模式,其中由向上消失于须二^(2)亚段的A类断层和局部正向构造组合的Ⅰ类控藏模式为最佳控藏模式,也是高产控藏模式;以“源-断-储-构”联合控藏为思路,确定了以“小断裂及其裂缝异常带、优质储层和局部正向构造”叠合寻找富气的裂缝-孔隙型储渗体的“甜点”刻画方案;A类断层控制的储渗体“甜点区”共18个,面积201.77km^(2),地质储量约为353.65×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石梯地区 须二段 烃源岩 断层 构造 “甜点区”
下载PDF
Hydrocarbon origin and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research of Longwangmiao Formation,Moxi-Gaoshiti area,Sichuan Basin 被引量:2
10
作者 Mindong Jin Jian Cao +5 位作者 Chuanhua Shi Wei Zeng Cheng Shen Kailan Shi Xueying Cheng Xiucheng Tan 《Petroleum》 2016年第2期130-137,共8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wangmiao gas reservoir in Moxi-Gaoshiti area,Sichuan Basin.Starting from the tectonic evolution perspective,though comparing biological marker compound and analyzing fluid inclusions,the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wangmiao gas reservoir in Moxi-Gaoshiti area,Sichuan Basin.Starting from the tectonic evolution perspective,though comparing biological marker compound and analyzing fluid inclusions,the oil&gas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evolution of Longwangmiao Formation are systematic studi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burial-thermal evolution of single well geological history in the study area.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il&gas reservoir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early accumulation,multi-stage filling,late cracking and later adjustment.The oil and gas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partly from the Permian source rock.During the geological period,3 major oil&gas fillings occurred in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namely Caledonian-Hercynian filling that was small in scale and produced the first phase of paleo-oil reservoir that soon destroyed by Caledonian movement uplift,large-scale Permian filling that gave rise to the second-phase of paleo-oil reservoir and the Triassic-Jurassic filling that enriched the second phase of paleo-oil reservoir.Finally,the paleo-oil reservoir experienced an in-situ cracking during the cretaceous period that gave rise to a natural gas reservoir and left behind carbonaceous bitumen and oily bitumen in the holes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reservoir BITUMEN Accumulation evolutio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Moxi-gaoshiti area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 被引量:157
11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5 位作者 杜金虎 徐春春 邹才能 谢武仁 曾富英 武赛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5,共12页
随着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地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西侧发现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但对其构造性质、边界特征与展布范围、沉积充填特征、形成时期与演化等方面... 随着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地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西侧发现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但对其构造性质、边界特征与展布范围、沉积充填特征、形成时期与演化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多分歧。由于该负向构造带与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区震旦系—寒武系钻井资料和野外剖面观察,利用27 000 km二维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高石17井),结合该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边界与展布、地层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裂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裂陷东边界陡,相对稳定发育,裂陷西边界缓且不同时期发育位置不同;②震旦纪灯二期末该裂陷表现为近似对称的坳陷形态特征,分布面积为3×10~4 km^2;③灯四期末其又表现为受裂陷东边界断层控制的东陡西缓的断陷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达8×10~4 km^2;④该裂陷演化分为震旦纪灯一期一灯二期坳陷雏形形成、灯三期—灯四期裂陷形成发育、早寒武世麦地坪期—筇竹寺期裂陷充填与沉降、早寒武世沧浪铺期—龙王庙期裂陷萎缩与消亡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该裂陷两侧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是该区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震旦纪 早寒武世 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 地质特征 烃源岩 气藏形成
下载PDF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4
12
作者 金民东 曾伟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刘吉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0-660,共11页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可将储集岩进一步划分为针孔、"花斑"针孔、溶洞及"花斑"溶洞等4种类型,其中"花斑"溶洞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好,其次为溶洞型和"花斑"针孔型,针孔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差。龙王庙组储集层的成因与控制因素表现为:区域浅滩化沉积作用形成了大面积颗粒云岩,以粒间孔和少量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滩相层状孔隙层为后期岩溶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期岩溶水沿先期孔渗层顺层流动溶蚀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控制了岩溶水流体势,进而控制了储集层发育。沿古地貌斜坡带(磨溪201井—磨溪9井—磨溪12井一带)岩溶最为发育,往往形成"花斑"溶洞型或溶洞型储集层,是最有利的储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云岩 储集层特征 储集层成因 “花斑”状岩溶系统 龙王庙组 四川盆地 磨溪—高石梯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层构造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66
13
作者 马德波 汪泽成 +5 位作者 段书府 高建荣 江青春 姜华 曾富英 鲁卫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5-805,共11页
基于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解析方法,分析研究区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区古生界发育张扭性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高陡直立、花状构造、&q... 基于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解析方法,分析研究区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区古生界发育张扭性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高陡直立、花状构造、"Y"字形与反"Y"字形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寒武系发育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3组断层,呈线状延伸,整条断层由多条呈斜列状展布的次级断层组成;二叠系以近东西、北西向断层为主,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且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2)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北东向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近东西向断层的走滑作用强,最大水平位移量约550 m,北东向断层的走滑作用弱。寒武系断层的活动强度强于二叠系断层。(3)走滑断层经历早加里东期、晚海西期2期活动,为2期地裂背景下先存构造薄弱带受到斜向拉张所致,主干断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4)走滑断层及周围裂缝提升了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控制着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岩溶储集层的分布,形成了该区多层系含气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寒武系 二叠系 走滑断层 构造特征 天然气成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3
14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8 位作者 童明胜 曾伟 刘宏 钟波 刘庆松 连承波 周星合 许浒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8,共11页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论证并选取龙王庙组顶—寒武系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表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岩溶古地貌。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台面、斜坡和叠合斜坡3种地貌单元,且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论证并选取龙王庙组顶—寒武系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表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岩溶古地貌。灯四段岩溶古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台面、斜坡和叠合斜坡3种地貌单元,且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古水文条件,进而控制了岩溶作用强度和储集层质量差异。其中,叠合斜坡区域溶蚀作用最强,发育较大型的溶沟、溶洞系统,其储集空间主要为蜂窝状溶蚀孔洞,质量最好;台面斜坡溶蚀作用有所减弱,发育较小型的溶沟、溶洞系统,储集层质量相对变差;岩溶台面区域溶蚀作用最弱,主要发育小型花斑状岩溶系统,储集空间多为针孔—较小的溶蚀孔洞,整体质量相对较差,局部也存在质量较好储集体。结果表明,除高勘探程度的西部台缘带外,台内勘探程度较低的台面斜坡也可作为灯四段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岩溶台面 斜坡 叠合斜坡 寒武系龙王庙组 震旦系灯影组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前震旦系裂谷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杨志如 王学军 +3 位作者 冯许魁 纪学武 许浒 李明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5,共6页
2011年四川盆地高石1井在震旦系灯影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后,为了明确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储层和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深化地质认识,寻找规模储量,对前震旦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三维连片地震资料,辅以重磁电... 2011年四川盆地高石1井在震旦系灯影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后,为了明确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储层和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深化地质认识,寻找规模储量,对前震旦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三维连片地震资料,辅以重磁电、露头、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结合前人的地质认识,综合分析认为川中地区可能存在前震旦系裂谷。研究表明:前震旦系裂谷盆地边界断裂继承性活动和差异沉降,控制了该区震旦系台缘带的发育、展布及下古生界地层的沉积与演化;桐湾运动和加里东运动,震旦系裂谷期大断裂继承性活动,形成北西向、北东向等多组直立正断裂;裂谷内部的油气以活化的裂谷断层作为通道运移到裂谷系上覆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天然气成藏组合。该研究成果为全面、准确地评价该区前震旦系裂谷对上覆地层的控制作用以及深层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 裂谷 台缘带 构造运动 油气分布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被引量:28
16
作者 蒋裕强 陶艳忠 +5 位作者 谷一凡 王珏博 强子同 江娜 林刚 蒋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60,共10页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基本地质条件、白云岩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该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条件、存在证据、具体改造方式及作用时期。高石梯—磨溪地区是四川盆地灯影组气藏的重要勘探目标,区域地质上具备... 基于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基本地质条件、白云岩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该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条件、存在证据、具体改造方式及作用时期。高石梯—磨溪地区是四川盆地灯影组气藏的重要勘探目标,区域地质上具备发生构造控制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基本条件:1拉张性基底断裂活动;2深埋藏热液储库;3上覆地层的覆盖和封堵。通过对区内灯影组岩心样品开展岩相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碳、氧、锶同位素,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测试分析,据密西西比谷型(MVT)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区内灯影组白云岩地层内存在构造控制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区内热液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是指热液流体对基质白云岩的改造,包括3种具体改造方式:1溶蚀与充填作用;2重结晶和新生变形作用;3水力压裂作用。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推测存在多期,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密西西比谷型矿物组合 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系 灯影组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寒武系气藏盖层特征及封闭能力评价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璐 谢增业 +3 位作者 王志宏 展铭望 国建英 李亚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6-804,共9页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整装特大型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 403.8×10^8 m^3,而且在高石梯—磨溪地区已初步证实了震旦系、寒武系气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经历长期演化和多次构造...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整装特大型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4 403.8×10^8 m^3,而且在高石梯—磨溪地区已初步证实了震旦系、寒武系气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经历长期演化和多次构造运动的古老碳酸盐岩地层,为何气藏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以及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压力系数为何分别为常压和超压(压力系数为1.06~1.13和1.53~1.67)。通过宏观与微观、地质解剖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气藏盖层特征及封闭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区域分布的寒武系泥页岩盖层、二叠系泥岩超压盖层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盖层岩石孔隙度以小于3%为主,渗透率主要为(0.001~0.02)×10^-3μm^2,平均喉道半径为0.6~1.2μm,孔径多集中在400~500nm之间,饱和水突破压力多大于15MPa,扩散系数为1.03×10^-10~2.36×10^-7cm^2/s。这些特征反映了盖层岩石具有一定的物性封闭能力,但诸如寒武系龙王庙组特大型整装超压气藏能够长期保存,是物性和超压共同封盖的结果。上述认识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常压、超压气藏的成因,同时对有效预测大气田的有利分布区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藏 盖层 超压封闭 震旦系 寒武系 高石梯—磨溪地区
原文传递
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曾洪流 赵文智 +4 位作者 徐兆辉 傅启龙 胡素云 汪泽成 李伯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应用地震沉积学对中国西部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进行分析,将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纳入地震沉积学研究流程,定性恢复碳酸盐岩沉积古地貌,定量预测白云岩储集层厚度。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形成于碳酸盐... 应用地震沉积学对中国西部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进行分析,将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纳入地震沉积学研究流程,定性恢复碳酸盐岩沉积古地貌,定量预测白云岩储集层厚度。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形成于碳酸盐台地相沉积环境,岩相包括从白云石化颗粒岩到泥质岩几乎所有类型,主要发育颗粒滩、潟湖和深水陆棚亚相,其中高孔隙度(大于4%)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滩相沉积中。采用地震地貌学研究思路,利用印模法和残厚法并经钻井资料标定,重建龙王庙组沉积古地貌。研究认为,帚状断裂体系控制了古地貌和沉积相展布。采用地震岩性学研究思路,引入多频道振幅主因子计算高孔隙度储集层厚度,定量确定相边界;优选反映岩体内部横向变化的相似性方差地震属性,刻画碳酸盐岩溶蚀成岩相。研究表明,将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行之有效,可为其他盆地中的碳酸盐岩地震沉积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地貌学 地震岩性学 地震成岩相 碳酸盐岩 碳酸盐台地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寒武系龙王庙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磨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光荣 冉崎 +7 位作者 廖奇 喻颐 张旋 陈康 曹宏 曾鸣 文龙 赖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37,共7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简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白云岩储层埋藏深(一般介于4 400~4 900m)且存在着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开展了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并形成了配套技术,主要包括:①通过对区内...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简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白云岩储层埋藏深(一般介于4 400~4 900m)且存在着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开展了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并形成了配套技术,主要包括:①通过对区内已有的地质、钻井资料以及早期的地震资料和成果进行深入地分析,从整体上掌握该区地面、地下的基本构造形态及地质情况;②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两宽一小"(宽方位、宽频、小面元)的数字地震采集技术,通过优化设计三维观测系统使目的层面元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均匀,浅中深层覆盖次数均能满足设计需求,从而获得了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③利用井控地震处理技术提高了深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④建立了龙王庙组储层地震响应模式,采用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来进行储层的定量预测,绘制了储层厚度地震预测平面图;5通过岩心试验和测井分析确定含气敏感弹性参数,进而利用该参数进行叠前烃类检测,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多解性。结论认为,通过应用上述关键技术,助推了龙王庙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早寒武世 龙王庙组气藏 三维地震 井控地震 含气敏感弹性参数 储集层预测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彭军 褚江天 +3 位作者 陈友莲 文舰 李亚丁 邓思思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2,共11页
近年来,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的发现揭示了下寒武统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不同于主要目的层龙王庙组的是沧浪铺组的石油地质基础研究,尤其是沉积相研究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对该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展开研... 近年来,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的发现揭示了下寒武统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不同于主要目的层龙王庙组的是沧浪铺组的石油地质基础研究,尤其是沉积相研究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对该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展开研究。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薄片等多种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地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沧浪铺组岩性自下而上呈碎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的变化规律;该组发育碎屑滨岸—陆棚、碳酸盐缓坡和风暴沉积等3种沉积模式,陆棚、内缓坡等2种沉积相以及混积浅水陆棚、浅水陆棚、混积潮坪、潟湖和浅滩等5种沉积亚相;沧浪铺组沉积期研究区以陆棚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呈浅水陆棚—混积浅水陆棚—浅滩—混积潮坪—浅水陆棚—混积浅水陆棚—混积潮坪的沉积亚相演替规律。该研究成果为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一步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及优质储层的分布和预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沉积相 沧浪铺组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