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以拉萨白堆复合岩体中-基性岩脉群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高家昊 曾令森 +2 位作者 郭春丽 李秋立 王亚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12-2436,共25页
拉萨白堆复合岩体寄主为含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并被一系列平行-近平行东西走向中-基性岩脉群穿插,总体形成类似"条纹码"般的构造形式。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85~68Ma。同期中性和基性脉岩都表现出富集大离子... 拉萨白堆复合岩体寄主为含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并被一系列平行-近平行东西走向中-基性岩脉群穿插,总体形成类似"条纹码"般的构造形式。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85~68Ma。同期中性和基性脉岩都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Sr同位素初始比值较低,但Nd同位素比值(εNd(t)>+3.1)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0.7)较高,都不具有Eu异常。与中性脉岩相比,基性脉岩具有(1)Mg O含量较高和较高的Mg#(>50.6);(2)较高的Cr、Ni、Co含量;(3)较富集HREE且平坦分布。但中性脉岩Y含量较低,Sr/Y比值(38~72)较高,具有高Sr-低Y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些岩浆岩的源区可能为受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中-基性脉岩之间具有岩浆演化关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以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为主。结合文献数据,这些新数据表明冈底斯岩基的在晚白垩世(85~68Ma)经历了弧上伸展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持续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北向斜俯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白堆复合岩体 弧岩浆作用 伸展构造 斜向俯冲
下载PDF
定量估算造山带地壳厚度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综述与实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官文慧 汪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定量、半定量估算岩浆弧地壳厚度的方法包括:钙碱性岩套K_2O含量、w(Sr)/w(Y)值、w(La)_N/w(Yb)_N值,玄武质岩石Na_2O含量、CaO含量、w(Ce)/w(Y)值等。目前提出的定量公式对厚度在20~45km范围内的俯冲造山带地壳厚... 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定量、半定量估算岩浆弧地壳厚度的方法包括:钙碱性岩套K_2O含量、w(Sr)/w(Y)值、w(La)_N/w(Yb)_N值,玄武质岩石Na_2O含量、CaO含量、w(Ce)/w(Y)值等。目前提出的定量公式对厚度在20~45km范围内的俯冲造山带地壳厚度反演结果可靠性较高。中酸性岩w(Dy)/w(Yb)值可以指示造山带是否存在加厚的地壳。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定量、半定量反演造山带地壳厚度的公式要求:明确其适用条件与应用范围;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数据筛选并且剔除离群值。藏南冈底斯弧的实例研究表明,w(La)_N/w(Yb)_N值能够估算碰撞造山带古地壳厚度,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引起的地壳显著增厚导致冈底斯地体中酸性岩浆岩w(Sr)/w(Y)值、w(La)_N/w(Yb)_N值在40 Ma以来明显跃升。三江地区三叠纪义敦岛弧地壳厚度为60km;福建长乐—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时期岩浆弧的地壳厚度为42km;辽西地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火山岩地壳厚度为50~6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地球化学 岩浆弧 造山带 冈底斯弧 义敦岛弧 福建 辽宁
下载PDF
Detrital Zircon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of the Present-Day River Drainage System in the Mt. Kailas Area,Western Tibet: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Cooling Stages of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被引量:5
3
作者 Tianyi Shen Guocan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896-904,共9页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how the high elev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dian-Asian collision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timing of Gangdese magmatic arc exhumation and uplift history would provide...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how the high elev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dian-Asian collision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timing of Gangdese magmatic arc exhumation and uplift history would provide useful message for this disputation. We present six zircon fission-track(ZFT) data from modern river sand in the western Tibet, around the Mt. Kailas, to decipher the long-term exhumation histories of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The data suggests that all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rocks experienced rapid cooling during the Eocene(~46–35 Ma) and Oligocene(~31–26 Ma). The movement along the north-south trending extensional fault and dextral strike-slip Karakoram fault induced the adjacent rocks exhumed at the Middle Miocene(~15–16 Ma) and Late Miocene(~10–11 Ma),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minimum and central AFT ages for each sample, the fastest exhumation rate is about 0.4 km/Ma, with average long-term exhumation rates on the order of ~0.3 km/Ma since the Oligocene. 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outward growth model for plateau forming, indicati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Gangdese magmatic arc attained high elevation after the Olig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ital zircon fission-track exhumation history gangdese magmatic arc western Tibet
原文传递
冈底斯弧西部林子宗群年波组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指示 被引量:4
4
作者 呼建雄 陈建林 +4 位作者 姚胜 曾云川 雷鸣 熊秋伟 刘希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9-711,共13页
冈底斯弧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及随后印度与欧亚大陆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的响应,对探讨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的转换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通过冈底斯弧西部措勤地区杰萨错林子宗群年波组一段火山岩地球... 冈底斯弧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及随后印度与欧亚大陆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的响应,对探讨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的转换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通过冈底斯弧西部措勤地区杰萨错林子宗群年波组一段火山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形成于(59.24±0.70)Ma的流纹岩在稀土元素中具有明显Eu负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显示Nb、Ta、Ti等元素的亏损,以及高的Y含量和低的La/Yb比值。上述杰萨错年波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很可能为岛弧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斜长石和钾长石等矿物分异的产物。同时,研究区年波组酸性火山岩具有与冈底斯弧中西部年波组火山岩相类似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范围(如K_2O、Th等的含量),暗示它们有着相似的物质源区。结合前人的研究内容,初步认为冈底斯弧东西向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年波组火山岩几乎同期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中,为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回转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 林子宗群 年波组 锆石U-PB 流纹岩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成圆 张泽明 +5 位作者 丁慧霞 陈言飞 秦圣凯 江媛媛 康东艳 李文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3-1430,共18页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由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矽线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峰期变质条件为730~750℃和0.78~0.81GPa。片岩和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碎屑核和变质边组成,变质边给出的206Pb/238 U年龄为51~72Ma,继承碎屑核给出的206 Pb/238 U(或207 Pb/206 Pb)年龄在314~3286 Ma之间,并具有340Ma、550Ma、1100~1200Ma、1500~1600Ma和1800Ma年龄峰值,表明这些变质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晚石炭世。本文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早新生代的碰撞造山过程中被埋藏到约25km深的中-下地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由此导致了岩浆弧中-下地壳组成和同碰撞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变质沉积岩 早新生代 变质与部分熔融 地壳加厚与再造
下载PDF
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火成岩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壳增生的指示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飞 陈建林 许继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0-620,共11页
冈底斯弧南缘广泛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火成岩,是青藏高原火成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和随后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等地质过程。对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及青藏高原... 冈底斯弧南缘广泛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火成岩,是青藏高原火成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和随后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等地质过程。对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及青藏高原南缘早期增生具有显著意义。对位于冈底斯南缘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西向展布的侏罗纪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1)侏罗纪岩浆活动高峰期集中于早中侏罗世(192~168 Ma);(2)侏罗纪岩浆作用主要活动范围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北附近,在北纬29.48°以北相对缺乏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而且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相对于南边也更加平静,且以酸性岩浆活动为主;(3)侏罗纪火成岩微量元素也呈一些规律性变化,如Ba/La、Ba/Th比值随着时代的演化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很可能表明板片来源流体贡献逐渐增加,Nb/Th和Nb/La由西向东均呈现递减趋势,表明地壳混染作用很可能逐渐增强;(4)侏罗纪火成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指示在早侏罗世早期冈底斯弧南缘就已经存在正常地壳厚度,并且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其有逐渐增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岩浆活动 地球化学 地壳增生 冈底斯弧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冈底斯东段泽当大型钨铜钼矿新发现及走滑型陆缘成矿新认识 被引量:42
7
作者 闫学义 黄树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0,共12页
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铜矿(伴生钼矿)为主体,通常作为"挤压型"陆缘岩浆弧—"碰撞裂谷带"斑岩成矿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关注,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和斑岩型独立钼矿的勘查和研究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层矽卡岩... 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铜矿(伴生钼矿)为主体,通常作为"挤压型"陆缘岩浆弧—"碰撞裂谷带"斑岩成矿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关注,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和斑岩型独立钼矿的勘查和研究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层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发现,填补了区带矿种的空白;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边部发现的隐伏斑岩型钼矿,突破了"挤压型"陆缘成矿认识的传统误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新近发现的冈底斯东段则当钨铜钼矿,既是一处大型钨铜钼矿详查开发基地,又是一组统一于陆缘走滑断裂构造成矿体制作用的钨、铜、钼矿床组合,称为"泽当矿田"。在NWW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陆缘走滑断裂作用下,早期(68~40.3Ma)拉分型转换构造——NEE向剥离断层,控制了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的形成;在NEE向冲木达陆缘走滑断裂作用下,晚期(30.26~23.62Ma)推闭型转换构造——NWW向逆冲断层,控制了隐伏斑岩型钼矿的形成。层矽卡岩型矿床形成和改造于68~66Ma和57~40.3Ma,叠加富集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阶段——30.26~23.6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东段泽当矿田 钨铜钼矿 大陆板块边缘 走滑型 转换构造 成矿模式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洛巴堆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耿全如 王立全 +5 位作者 潘桂棠 金振民 朱弟成 廖忠礼 李光明 李奋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699-2714,共16页
冈底斯带中-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地质演化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冈底斯带二叠系显示缓慢的海退过程,并伴随基性和中酸性两期火山活动,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笔者对... 冈底斯带中-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地质演化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冈底斯带二叠系显示缓慢的海退过程,并伴随基性和中酸性两期火山活动,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笔者对墨竹工卡县唐家乡和林周县勒青拉地区二叠纪洛巴堆组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认为二叠纪是冈底斯岛弧的形成和演化时期。洛巴堆组玄武岩从下部(可能为早二叠世)到上部(中二叠世),MgO含量从7.43%降到3.99%,Al_2O_3含量从15.54%上升到17.57%,后者类似于岛弧高铝玄武岩;稀土总量∑REE从54.12(10^(-6))上升到108.82(10^(-6)),LREE/HREE比值从3.00上升到5.40。洛巴堆组玄武岩均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但中二叠世更显著。岩石地球化学示踪表明,冈底斯洛巴堆组玄武岩代表二叠纪初始岛弧环境。早期玄武岩形成于略亏损地幔和下地壳成分的混合源区,地壳相对较薄,源区或岩浆的壳源成分比例较低。到中二叠世地壳逐渐加厚,壳源成分在源区或岩浆中所占比例增大,代表向陆缘弧的演化过程。冈底斯带二叠纪岛弧是古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消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 二叠纪 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 地层学 岛弧
下载PDF
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泽明 丁慧霞 +1 位作者 董昕 田作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91,共14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造的天然实验室。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将冈底斯岩浆弧的岩浆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前,以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正常俯冲和钙碱性弧岩浆岩的发育为特征;第2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以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与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为特征;第3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以残余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和正常弧型岩浆作用为特征;第4阶段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以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及其诱发的幔源岩浆作用、新生和古老地壳的强烈再造为特征;第5阶段为发生在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后碰撞阶段,深俯冲印度岩石圈的回转和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对流移去导致了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广泛发育,同时伴随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冈底斯弧岩浆作用与岩浆成分的系统时空变化很好地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岩浆作用 新特提斯洋俯冲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冈底斯弧弧后早白垩世裂谷作用的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开均 夏斌 +4 位作者 夏邦栋 王冠民 张孟群 李永铁 叶和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7,65,共8页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沉积了巨厚的台地相灰岩 ;与塔里木南部和思茅地区同期海平面变化非常不同 ,那里在晚白垩世才出现海侵。砂岩组分研究显示 ,早白垩世早期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北侧的造山带 ,向上则逐步受到南侧火山弧的控制。在海侵层系的下部 ,发现了丰富的双峰型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碎屑。因而推断该区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谷沉降作用。与此同时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的 L adakh- Kohistan弧后裂谷作用还形成了具有洋壳基底的Shyok边缘海。因此 ,在早中白垩世 ,欧亚大陆南缘为西太平洋型的活动大陆边缘 ,因强烈的弧后裂谷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海盆地 ;在包括青藏高原南部在内的欧亚大陆南缘 ,既没有构造动力、也没有古地理和古地形证据支持在早白垩世末 ( 99Ma± )即出现强烈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冈底斯岩浆弧 早白垩世 裂谷作用 欧亚大陆 构造重建 古地理 火山岩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飞 杨经绥 +1 位作者 连东洋 李观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13-2945,共33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 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 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 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松多缝合带 冈底斯岛弧 蛇绿岩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大陆边缘弧岩浆成因与大陆地壳形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弟成 王青 +4 位作者 赵志丹 牛耀龄 侯增谦 潘桂棠 莫宣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77,共11页
大陆地壳如何形成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并正在持续攻关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活动陆缘弧的岩浆成因和密度分选过程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关键。北美白垩纪Cordilleran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与底侵幔源岩浆有关的... 大陆地壳如何形成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并正在持续攻关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活动陆缘弧的岩浆成因和密度分选过程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关键。北美白垩纪Cordilleran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与底侵幔源岩浆有关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或幔源初始玄武质岩浆的两阶段成分分异过程,以花岗质成分为主的北美内华达地区垂向地壳成分剖面结构可能与榴辉岩相残留体或堆晶岩的拆沉作用密切相关。目前并不清楚亚洲大陆南部以约200 Ma和约90 Ma两个时间断面为代表的中生代冈底斯弧,为何出现大量角闪石岩并具有玄武安山质的平均成分。探究中生代冈底斯弧的岩浆成因、地壳垂向成分结构和地壳形成机制可能有助于或多或少地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成 中生代冈底斯弧 白垩纪Cordilleran弧 青藏高原南部 北美
下载PDF
西藏雄村矿集区含矿斑岩成因及构造意义:来自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郎兴海 郭文铂 +6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杨宗耀 谢富伟 李壮 张忠 姜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05-2123,共19页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南缘,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集区。近年来,相继在该矿集区发现了1、2、3号矿体。为了全面厘定矿集区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和深化对新特提斯洋壳早期...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南缘,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集区。近年来,相继在该矿集区发现了1、2、3号矿体。为了全面厘定矿集区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和深化对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3号矿体含矿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3号矿体含矿斑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 9±1. 4Ma)。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雄村矿集区存在两期矿化作用,早期矿化事件发生在约172Ma,与早侏罗世(181~175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2、3号矿体;晚期成矿作用发生在161. 5Ma,与中侏罗世(167~161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1号矿体。雄村矿集区含矿岩体显示出高的εNd(t)(> 4. 5)值类似于马里亚纳大洋岛弧岩浆岩,结合雄村矿集区侏罗纪砂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而非陆缘弧环境。Sr-Nd-Pb-Hf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岩体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源区同时受到了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和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拉萨地体南缘具有强亏损Nd-Hf同位素组成(εHf(t)> 10、εNd(t)> 4. 5)的侏罗纪斑岩体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化,寻找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相关的斑岩型矿床的重点区域应该是侏罗纪岩体被同期火山岩覆盖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雄村 斑岩型矿床 新特提斯洋 大洋岛弧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元 许志琴 +4 位作者 李广伟 马士委 马绪宣 陈希节 赵中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61-3872,共12页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主要地壳变形表现为:在自北向南剪切应变下,以早侏罗世火山岩与晚侏罗-白垩世沉积岩之间的冈底斯滑脱带(GD)为主要构造底面,与上部白垩纪地层的强烈褶皱和铲式构造一起组成的"滑脱-褶皱"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弧后盆地的滑脱-褶皱构造是90~62Ma期间与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有关的弧后盆地地壳缩短、加厚和造山作用的表征。大面积存在的冈底斯林子宗火山岩与其下部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种"火山披盖式"的不整合,说明冈底斯弧后盆地经历伸展到地壳缩短变形、造山隆升和剥蚀夷平的演化过程,标志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提出南冈底斯初始高原在晚白垩世俯冲条件下开始形成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后盆地 滑脱构造 洋-陆转换 初始高原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臻 佘朋涛 +5 位作者 易鹏飞 张继军 张若愚 于恒彬 姚肖博 康琴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57-1574,共18页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措迈乡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各侵入体之间为突变接触关系,闪长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5. 4±2. 7 Ma;黑云二长花岗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2. 0±1. 3 Ma,时代...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措迈乡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各侵入体之间为突变接触关系,闪长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5. 4±2. 7 Ma;黑云二长花岗岩U-Pb同位素年龄为152. 0±1. 3 Ma,时代均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三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石英闪长岩为弱铝质—准铝质;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则为准铝质—过铝质。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相比石英闪长岩表现为富硅、富碱、贫Ca、Ti、Mg,轻稀土元素更富集,轻稀土分馏程度更高,分异更加明显的特点,微量元素二长花岗岩Ba、Sr、P、Ti亏损最为明显,黑云二长花岗岩的Rb、Th、K富集最为明显,石英闪长岩相比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Rb/Sr(0. 18~0. 46)、Rb/Ba值(0. 13~0. 26)最低,指示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差绒—丁欧花岗岩应是同时代不同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早期为I型的石英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晚期为S型二长花岗岩,该复式岩体并非产出于单一的俯冲环境,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弧陆碰撞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带 复式花岗岩 石英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弧背断隆带 壳幔混合 弧陆碰撞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段古近纪早期古构造演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2 位作者 叶培盛 吴中海 张耀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9-760,共12页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控制和改造作用。冈底斯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发育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多期中酸性火山喷发,岩石Sr/Y-Y地球化学显示为岛弧岩浆岩,推断与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成因联系。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大洋板块俯冲向印度大陆板块俯冲的转换时代约为46-45Ma,转换期前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密切关系;转换期后印度大陆板块俯冲导致更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和挤压缩短变形,不仅使早期很多逆冲推覆构造继续发生构造运动,还在喜马拉雅、冈底斯、风火山、东昆仑南部形成大量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冈底斯岛弧岩浆岩 古新世-始新世 古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的晚白垩世岩浆与变质作用记录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牛志祥 张泽明 +3 位作者 丁慧霞 陈言飞 张宁 李文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冈底斯岩浆弧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形成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安第斯型造山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喜马拉雅型造山过程中,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 冈底斯岩浆弧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形成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安第斯型造山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喜马拉雅型造山过程中,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弧东端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绿帘石、白云母和石英组成,含少量金红石和钛铁矿,具有基性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820℃和~1.67GPa,形成深度相当于55km。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具有继承的岩浆核和变质边。锆石岩浆核具有条带状环带,相对高的HREE含量(平均值为1150×10^(-6))和高的Th/U比值(0.51~0.95),给出了90.4±1.7Ma(MSWD=0.32)的原岩结晶年龄。锆石的变质边不具环带,具有较低的HREE含量(平均值为58.5×10^(-6))和低的Th/U比值(0.29~0.40),给出了86.7±5.7Ma(MSWD=0.15)的变质年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晚白垩世辉长岩经历了近侵入同期的高压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大体积幔源岩浆的底垫和增生导致岩浆弧发生了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和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辉长岩 高温和高压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地壳生长与加厚 冈底斯岩浆弧
下载PDF
西藏驱龙铜钼矿床辉绿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18
作者 孙悦 党飞鹏 +1 位作者 黄勇 吕川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483-495,共13页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西藏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以及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记录了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过程和地质演变。驱龙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岩浆带的东段,以超大规模斑岩型铜钼矿产而闻名。矿床内出露中侏...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西藏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以及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记录了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过程和地质演变。驱龙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岩浆带的东段,以超大规模斑岩型铜钼矿产而闻名。矿床内出露中侏罗统叶巴组火山岩,古近纪和中新世花岗岩类侵入岩,以及辉绿岩脉等脉岩。基性-中基性岩脉是探索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变和幔源物质属性的重要窗口,是反演地幔物质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的直接研究对象。文章以冈底斯岩浆带东段驱龙铜钼矿床内辉绿岩为研究对象,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全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辉绿岩的形成时代、源区属性和产出环境,浅析研究区古近纪构造背景,以期为冈底斯岩浆带古近纪基性岩浆活动和区域构造演化提供约束性数据支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成岩年龄为(58.9±1.1)Ma,属古新世晚期,与驱龙铜钼成矿作用(16.9~15.8 Ma)无成因联系。辉绿岩属钙碱性系列,高铝(Al_(2)O_(3)=15.43%~18.42%)、贫钾(K_(2)O=0.02%~1.39%)、低钛(TiO_(2)=0.74%~1.05%),相对富集Rb、Th、U、La、Sr和亏损Nb、P和Ti,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弱右倾平环状,无负Eu异常,显示弧岩浆的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辉绿岩形成于冈底斯岩浆活动的第三阶段(65~41 Ma),是在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背景下,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折返,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得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快速上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带 驱龙辉绿岩 新特提斯洋 弧岩浆 古新世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米林地区晚渐新世花岗岩成因
19
作者 王迪 张泽明 李文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6,共20页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广泛发育新生代的花岗岩,然而这些花岗岩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米林地区的晚渐新世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全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广泛发育新生代的花岗岩,然而这些花岗岩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米林地区的晚渐新世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全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高Sr、低Y,具有较高的Sr/Y比值(37~85),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二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6.6 Ma。这些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低的正εHf(t)值(+0.4~+7.3)。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冈底斯弧东段的晚渐新世花岗岩起源于加厚下地壳始新世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但具有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导致冈底斯弧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发生高级变质和部分熔融形成了晚渐新世的埃达克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 晚渐新世 埃达克质花岗岩 地壳加厚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夕线石榴黑云片岩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圣凯 张泽明 +3 位作者 江媛媛 陈言飞 张宁 张成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揭示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该地区的变质沉积岩——夕线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1)进变质矿物...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揭示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该地区的变质沉积岩——夕线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1)进变质矿物组合为Grt+Pl+Bt+Ms+Qz+Ep+Rt+Ilm,其保存于石榴石和斜长石变斑晶核部;(2)峰期矿物组合为Grt+Pl+Bt+Ms+Qz+Rt+Ilm,为包裹在石榴石变斑晶幔部和基质中的矿物;(3)退变质矿物组合是Grt+Pl+Bt+Sil+Qz+Ilm,为石榴石的冠状体或产在基质中。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进变质、峰期和退变质条件分别为600~650℃和9~13kbar、~820℃和~16kbar、~680℃和~7kbar,表明岩石具有一个顺时针型的变质作用P-T轨迹,其峰期发生在高压和高温麻粒岩相条件下,并经历了明显的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表明,岩石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9Ma。本文和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作为晚白垩世岩基中的包体记录了大体积幔源岩浆岩底垫和增生导致的岩浆弧地壳显著加厚过程,以及加厚弧根的高温和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变泥质岩 晚白垩世 冈底斯岩浆弧 青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