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传感器的实时步态检测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今瑜 王岚 张立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在线的步态相位识别和压力中心COP检测是两足类人机器人、人工假肢,以及腿部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系统的测量模型,并分析了步态相位关系.采用鞋底传感器与膝关节弯曲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实现了步态相位识别和CO... 在线的步态相位识别和压力中心COP检测是两足类人机器人、人工假肢,以及腿部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系统的测量模型,并分析了步态相位关系.采用鞋底传感器与膝关节弯曲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实现了步态相位识别和COP的在线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该系统可以识别步行周期的5个重要状态(支撑、膝关节弯曲、足跟抬起、摆动、足跟着地)和4个不稳定状态(前倾、后倾、左倾和右倾),并能够实时检测COP.进行了测量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可靠性高,能够自动识别第一个步态相位,可实现对被测者运动速度的自动补偿,这种方法可以判别正常步态与异常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相位 重心 两足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 测量系统
下载PDF
行走功能定量评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永斌 闫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4期154-158,共5页
用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161人进行步态检查。在所得原始数据、曲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从行走时相对称、垂直分力对称性、行走中站立平衡功能、行走制动功能及驱动功能5个方面,以隶属函数的形式,提出5个相应的的经验公... 用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161人进行步态检查。在所得原始数据、曲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从行走时相对称、垂直分力对称性、行走中站立平衡功能、行走制动功能及驱动功能5个方面,以隶属函数的形式,提出5个相应的的经验公式。用此可对“三瘫一截”(脑瘫、截瘫、偏瘫、截肢)患者的行走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证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定量评定方法,能明显地区分出各类残疾群体与健全群体的差异程度。并讨论了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步态分析 行走功能 评定
下载PDF
人体下肢摆动相冗余肌力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人成 杨年峰 +2 位作者 朱长虹 黄昌华 金德闻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4-106,共3页
为探讨人体步态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人体下肢摆动相包含髋、膝和踝关节(HKA)的肌骨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8 组下肢主要肌肉。引入约束最优化方法求解冗余肌力分布问题,并通过数值计算说明了关节被动力矩对冗余肌力分布解的影... 为探讨人体步态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人体下肢摆动相包含髋、膝和踝关节(HKA)的肌骨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8 组下肢主要肌肉。引入约束最优化方法求解冗余肌力分布问题,并通过数值计算说明了关节被动力矩对冗余肌力分布解的影响。在此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探讨摆动过程中各组肌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形成正常步态中所起的作用,并从能量角度分析了所有肌肉总能耗与摆动相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步态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最低能耗摆动相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 摆动相 肌骨动力学 肌力 冗余分析 下肢
原文传递
八足仿蟹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刚 张立勋 王立权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6-491,共6页
为了研究八足仿蟹机器人的步态方法,分析了生物螃蟹的运动特点,对八足仿蟹机器人的步序和步态参数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研究相位因子变化对步态的影响,提出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在满足步态稳定性和速度要求的前提下,计算出最小步足占空比... 为了研究八足仿蟹机器人的步态方法,分析了生物螃蟹的运动特点,对八足仿蟹机器人的步序和步态参数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研究相位因子变化对步态的影响,提出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在满足步态稳定性和速度要求的前提下,计算出最小步足占空比.将能耗比作为步态性能的评价标准,对步态能耗进行分析,当相位因子为0.25时,能量损耗达到最小,而步足占空比与能量损耗成正比.步态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与双四足步态相比具有更好的行走稳定性和较低的能耗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蟹形机器人 步态规划 相位因子 能耗比
下载PDF
人体步态相位检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岚 张今瑜 王劲松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4,共3页
人体步态分析系统对于两足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人工假肢等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线的步态相位识别检测系统更为重要。基于dSPACE构建了人体步态相位检测系统,传感器采用鞋底传感器和1个光纤传感器,鞋底传感器由4只电阻式力传... 人体步态分析系统对于两足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人工假肢等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线的步态相位识别检测系统更为重要。基于dSPACE构建了人体步态相位检测系统,传感器采用鞋底传感器和1个光纤传感器,鞋底传感器由4只电阻式力传感器、1只位置传感器构成,用光纤传感器测量腿部的弯曲。它可以识别步行周期的5个重要状态和4个不规则状态。系统的可靠性好,能够自动识别第一个步态相位,并具有自校正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相位 机器人 测量系统
下载PDF
基于核化运动基元的外骨骼膝关节步态轨迹在线规划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智雍 钱伟 +2 位作者 丁加涛 肖晓晖 郭朝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7-566,共10页
为了提高外骨骼机器人的适应性与人机交互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化运动基元的步态轨迹规划算法,可根据使用者步态状态实时调整步态轨迹。在外骨骼膝关节上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小样本量训练数据,算法能够通过在线调整形状... 为了提高外骨骼机器人的适应性与人机交互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化运动基元的步态轨迹规划算法,可根据使用者步态状态实时调整步态轨迹。在外骨骼膝关节上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小样本量训练数据,算法能够通过在线调整形状参数,保证预测轨迹与参考轨迹的形状相似;通过实时检测步态相信息,并在期望点处对步态轨迹进行在线调整,可生成适应使用者状态变化的运动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核化运动基元 步态在线规划 步态相
原文传递
排球运动员步态支撑期的足底压力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苍海 李翰君 高维纬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7,共4页
通过测试得到排球运动员步态中足底压力的主要特征,并比较膝关节损伤运动员与无膝关节损伤运动员的足底压力特征,尝试分析膝关节损伤对足底压力产生的变化,为排球运动员正常步态数据提供可信的参考标准。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 通过测试得到排球运动员步态中足底压力的主要特征,并比较膝关节损伤运动员与无膝关节损伤运动员的足底压力特征,尝试分析膝关节损伤对足底压力产生的变化,为排球运动员正常步态数据提供可信的参考标准。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共48人(26男、22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和QUALISYS-MCU500红外运动测试系统的6个摄像头采集足底压力及步态基本运动学参数,测量被试者赤足状态下的步态。要求被试者以自己正常的步速行走,左右脚分别测试3次。将足部分为10个解剖分区:第L趾骨(T1)、第2-5趾骨(T2-T5)、第1跖骨(M1)、第2跖骨(M2)、第3跖骨(M3)、第4跖骨(M4)、第5跖骨(M5)、足中部(MF)、足跟内侧(HM)和足跟外侧(HL)。选取各个分区的接触开始时刻、接触结束时刻、最大压强时刻、接触时间作为时间指标。根据足底压力数据,男女排球运动员在步态支撑时期不同阶段的比例分别为:着地阶段(6.2%男,6.4%女)、前足接触阶段(5.5%男,6.6%女)、整足接触阶段(43.44%男,40.4%女)、离地阶段(42.9%男,46.5%女)。膝关节损伤运动员受伤腿足中部足底压强峰值明显低于未受伤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球运动员 足底压力 步态 支撑期 膝关节损伤
下载PDF
Using Linear and Non-Linear Techniques to Characterize Gait Coordination Patterns of Two Individuals with NGLY1 Deficiency
8
作者 Charles S. Layne Dacia Martinez Diaz +4 位作者 Christopher A. Malaya Brock Futrell Christian Alfaro Hannah E. Gustafson Bernhard Suter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4年第9期391-409,共19页
Individuals with NGLY1 Deficiency, an inherited 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 exhibit hyperkinetic movements including athetoid, myoclonic, dysmetric, and dystonic movements impacting both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ion.... Individuals with NGLY1 Deficiency, an inherited 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 exhibit hyperkinetic movements including athetoid, myoclonic, dysmetric, and dystonic movements impacting both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ion. This report provides the first set of laboratory-based measures characterizing the gait patterns of two individuals with NGLY1 Deficiency, using both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s,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 and compares them to neurotypical controls. Lower limb kinematics were obtained with a camera-based motion analysis system and bilateral time normalized lower limb joint time series waveforms were developed. Linear measures of joint range of motion, stride times and peak angular velocity were obtained, and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if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control.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 and control mean joint waveforms were calculated and used to evaluat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 Non-linear measures included: joint angle-angle diagrams, phase-portrait areas, and continuous relative phase (CRP) measures. These measures were used to assess joint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lower limb motion. Participants displayed high correlations with their control counterparts for the hip and knee joint waveforms, but joint motion was restricted. Peak angular velociti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Both angle-angle and phase-portrait areas 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s although the general shapes of those diagram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s. The NGLY1 Deficient participants’ CRP measures displayed disrupted coordination patterns with the knee-ankle patterns displaying more disruption than the hip-knee measures. Overall, the participants displayed a functional walking pattern that differed in many quantitative ways from those of the neurotypical controls. Using both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s to characterize gait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nuanced characterization of NGLY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LY1 gait DISABILITY KINEMATICS Angle-Angle Diagrams phase Portraits
下载PDF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步态识别算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畅 魏忠诚 +2 位作者 张春华 王巍 赵继军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87-3493,共7页
为降低数据噪声的干扰,提高步态识别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步态识别算法(GR-HMM)。利用滑动平均滤波模型对步态数据进行去噪预处理,建立观测序列;基于GR-HMM算法计算观测序列概率,重估迭代至观测序列概率收敛,得到GR-HM... 为降低数据噪声的干扰,提高步态识别的有效性,提出一种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步态识别算法(GR-HMM)。利用滑动平均滤波模型对步态数据进行去噪预处理,建立观测序列;基于GR-HMM算法计算观测序列概率,重估迭代至观测序列概率收敛,得到GR-HMM算法的参数模型;对步态数据进行步态阶段识别及步态关键事件定位。基于Shimmer IMU采集的数据对算法进行训练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GR-HMM算法的步态阶段识别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3.1%和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识别 隐马尔可夫模型 步态阶段 滑动平均滤波 步态分割
下载PDF
鞋跟高度对青年女性下楼梯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时会娟 吴肖洁 +1 位作者 李翰君 刘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研究鞋跟高度对青年女性下楼梯步态的影响,分析女性穿高跟鞋下楼梯时的风险因素。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测试17名青年女性穿4种不同鞋跟高度皮鞋下楼梯的步态,计算受试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角度。结果与穿平跟鞋相比,... 目的研究鞋跟高度对青年女性下楼梯步态的影响,分析女性穿高跟鞋下楼梯时的风险因素。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测试17名青年女性穿4种不同鞋跟高度皮鞋下楼梯的步态,计算受试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角度。结果与穿平跟鞋相比,穿3、5、7 cm高跟鞋下楼梯时步态周期增大,支撑相和双支撑相所占步态周期比例减小,步宽显著减小。与穿平跟鞋相比,穿5、7 cm高跟鞋下楼梯时踝关节矢状面内关节活动幅度均较小,穿3、5、7 cm高跟鞋时踝关节水平面内关节活动幅度均较大。穿3、5 cm高跟鞋时膝关节矢状面内关节活动度显著小于穿平跟鞋,穿3、5、7 cm高跟鞋时膝关节水平面内关节活动幅度显著大于穿平跟鞋。穿5、7 cm高跟鞋时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显著大于穿平跟鞋,穿3、5、7 cm高跟鞋时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显著大于穿平跟鞋。结论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下楼梯时摆动期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步态周期都增大,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后期)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步宽都减小,增加了下楼梯时跌倒的危险;同时,踝、膝关节矢状面内的关节活动幅度逐渐减小,水平面内的关节活动幅度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鞋跟高度对穿着者下楼梯步态的影响特征和规律,为分析下楼时可能出现的损伤危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跟鞋 平跟鞋 下楼梯 步态分析 支撑相
下载PDF
一种人体步态轨迹测量方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立勋 王令军 +1 位作者 王凤良 王克宽 《测控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7,共4页
为研究人体的步态运动规律,采用基于拉线传感器检测系统和人体关节角度测量装置,对人在不同路况下行走时踝关节运动轨迹和下肢关节角度进行了测量,根据人体下肢刚体模型和数据融合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人在上楼梯、平... 为研究人体的步态运动规律,采用基于拉线传感器检测系统和人体关节角度测量装置,对人在不同路况下行走时踝关节运动轨迹和下肢关节角度进行了测量,根据人体下肢刚体模型和数据融合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人在上楼梯、平地行走和下楼梯时的步态轨迹和3种路况下的支撑相;上楼梯时的支撑相最大,平地行走次之,下楼梯最小。测量结果为了解人体运动规律和康复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轨迹 测量方法 支撑相 康复医疗
下载PDF
智能仿生人工腿CIP-ILeg性能仿真评估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闫炳雷 谭冠军 +1 位作者 曾庆冬 谭冠政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6年第9期231-235,310,共6页
该文对智能仿生人工腿(IBAL)--C IP-I Leg的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了一全新的IBAL设计、仿真评估体系。依照该体系,建立了新型二级差动气缸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三维造型技术和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C IP-I Leg与人体大腿残肢的虚拟样... 该文对智能仿生人工腿(IBAL)--C IP-I Leg的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了一全新的IBAL设计、仿真评估体系。依照该体系,建立了新型二级差动气缸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三维造型技术和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C IP-I Leg与人体大腿残肢的虚拟样机模型。在分析正常人的步态数据基础上,对模型髋关节施加了预定轨迹并对大腿残肢进行运动规划。通过将针阀的最大垂直位移平分10档进行一组设计研究,初步完成了该虚拟样机模型在摆动相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C IP-I Leg在摆动相期间具有良好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性能;该虚拟样机模型能初步实现C IP-I Leg的仿真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仿生人工腿 虚拟样机 步态 摆动相 运动学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智能膝关节假肢步态相位识别
13
作者 张意彬 吕杰 喻洪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6-902,共7页
目的针对智能膝关节假肢控制策略切换的需要,以人体行走的足底压力为研究对象,以模糊逻辑算法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假肢足底压力信息的步态相位划分方法。方法利用安装在假脚足底的3个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测试对象在3种不同行走模式(平路... 目的针对智能膝关节假肢控制策略切换的需要,以人体行走的足底压力为研究对象,以模糊逻辑算法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假肢足底压力信息的步态相位划分方法。方法利用安装在假脚足底的3个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测试对象在3种不同行走模式(平路行走、下坡行走、下楼行走)下的足底压力信息,经数据融合处理后,送入模糊逻辑控制器,建立IF-THEN规则,通过调整灵敏度系数Ai以及比例系数Bi,输出识别结果。结果经过对5例健康人的模拟测试,平路行走、下楼行走和下坡行走的步态相位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3±2.4)%、(81.5±6.3)%和(90.7±3.5)%。结论最终的识别准确率满足使用需求,该方法可以在智能膝关节假肢的步态相位识别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假肢 步态检测 足底反力 模糊逻辑 步态相位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步态相位实时检测系统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小华 李娟 +3 位作者 李伟达 李春光 胡海燕 张虹淼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6年第2期91-93,96,共4页
对人体步态相位进行准确实时的判断是智能假肢等康复机器人控制的基础,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实时状态相位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了4只压力传感器和2只姿态传感器,能够准确地区分出平地行走时足跟着地、足放平、足跟离地、足尖离地、摆动弯曲... 对人体步态相位进行准确实时的判断是智能假肢等康复机器人控制的基础,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实时状态相位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了4只压力传感器和2只姿态传感器,能够准确地区分出平地行走时足跟着地、足放平、足跟离地、足尖离地、摆动弯曲以及摆动伸展等五种状态相位,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适应不同测试者的不同步幅和步速,并能够应用在假肢的实时控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假肢 步态相位 状态判断 传感器
下载PDF
基于MPSO-BP神经网络方法的人体步态识别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楠 骆敏舟 +1 位作者 王玉成 赵汉宾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21-125,共5页
为提高人体下肢步态相位识别准确率以实现外骨骼机器人控制,采用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MPSO-BP神经网络方法识别不同运动模式下的人体步态相位。通过自适应调整学习因子构造MPSO-BP神经网络分类器,以多种传感信息组成的特征向量样本集训... 为提高人体下肢步态相位识别准确率以实现外骨骼机器人控制,采用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MPSO-BP神经网络方法识别不同运动模式下的人体步态相位。通过自适应调整学习因子构造MPSO-BP神经网络分类器,以多种传感信息组成的特征向量样本集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用于识别人体下肢在平地行走、上楼梯和起坐三种典型运动模式下的步态相位。实验结果表明,MPSO-BP神经网络分类器能有效识别三种不同运动模式的步态相位,识别准确率均达到96%以上,识别性能优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识别 步态相位 神经网络 粒子群算法
下载PDF
跟骨骨囊肿病灶范围与病理性骨折的生物力学关系分析
16
作者 李鹏飞 徐子环 +3 位作者 王永钦 苏志豪 孙万驹 倪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09,共7页
目的探究跟骨孤立性骨囊肿(solitary bone cyst,SBC)病灶范围与病理性骨折的关系,为SBC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足踝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病灶好发区构建4种梯度球型骨缺损模型,模拟不同的SBC病灶范围,分析步态周期不同时相跟骨... 目的探究跟骨孤立性骨囊肿(solitary bone cyst,SBC)病灶范围与病理性骨折的关系,为SBC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足踝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病灶好发区构建4种梯度球型骨缺损模型,模拟不同的SBC病灶范围,分析步态周期不同时相跟骨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在步态周期下,随着SBC范围增加,跟骨位移无明显变化,但峰值应力逐渐增大。当SBC直径超过跟骨宽度的75%时,跟骨沟和病灶下方皮质区域应力增加到正常跟骨的1.48倍和7.74倍。结论当SBC直径超过跟骨宽度的75%时,应力性骨折风险增大,可早期手术干预。跟骨沟和SBC下方骨皮质是应力集中区,可作为评估应力性骨折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骨囊肿 跟骨 病理性骨折 步态时相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常速行走的步态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楠 杜青 +4 位作者 刘晓青 李西华 伍勰 周璇 张树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3770-3776,共7页
背景:对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异常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且缺乏步态的足底压力特征结果报道。目的:分析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常速行走的步态运动学及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利用VICON红外光点捕获系统,采集10名杜氏... 背景:对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异常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且缺乏步态的足底压力特征结果报道。目的:分析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常速行走的步态运动学及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利用VICON红外光点捕获系统,采集10名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及10名正常儿童裸足常速行走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并利用Medilogic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支撑足的足底压力分布数据。结果与结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组行走时的步长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而步宽和重心摇晃幅度则大于正常对照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组步态的双支撑期所占的周期比例大于正常对照组,摆动末期所占的周期比例则小于正常对照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组髋关节最大伸角小于正常对照组,髋关节最大屈角大于正常对照组,摆动相最大膝屈角小于正常对照组,着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大于正常对照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组在行走过程中最大足底压力小于正常对照组,最大压力的分布向足前区外侧偏移。结果表明,步态周期时间百分比可作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行走能力的评价指标,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在常速行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非正常的步态特征可能归因于下肢各关节伸肌群力量不足,部分患儿踝关节呈明显的马蹄足内翻也是造成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临床实践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步态 周期时间百分比 足底压力分布 摆动相 膝屈角 跖屈角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隐马尔科夫融合算法识别奶牛步态时相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楷 韩书庆 +2 位作者 程国栋 吴赛赛 刘继芳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2年第2期53-63,共11页
奶牛步态时相是反映奶牛健康及跛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准确自动识别奶牛步态时相,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和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无监督学习奶牛步态时相识别算法GMM-HM... 奶牛步态时相是反映奶牛健康及跛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准确自动识别奶牛步态时相,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和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无监督学习奶牛步态时相识别算法GMM-HMM。使用惯性测量单元采集奶牛后肢加速度和角速度信号,通过卡尔曼滤波消除噪声,筛选并提取特征值,构建GMM-HMM模型,实现奶牛静立相、连续步态中的站立相和摆动相等3种步态时相的自动识别。结果表明,静立相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_(1)分别为89.28%、90.95%和90.91%,连续步态中的站立相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_(1)分别为91.55%、86.71%和89.06%,连续步态中的摆动相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_(1)分别为86.67%、91.51%和89.03%。奶牛步态分割的准确率为91.67%,相较于基于事件的峰值检测法和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准确率分别提高了4.23%和1.1%。本研究可为下一步基于穿戴式步态分析的奶牛跛行特征提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马尔科夫模型 无监督学习 自动识别 峰值检测 高斯混合模型 惯性测量单元 HMM模型 步态分析
下载PDF
穿戴式步态信息检测鞋垫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旭东 李伟达 +1 位作者 李娟 顾洪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14,共4页
为满足在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步态分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通道足底力采集的步态信息检测鞋垫。鞋垫使用16枚压阻式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足底解剖区的压力信号。通过解算原始压力数据可实现对步态相位和足底压力中心的判断,以及足底压强云... 为满足在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步态分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通道足底力采集的步态信息检测鞋垫。鞋垫使用16枚压阻式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足底解剖区的压力信号。通过解算原始压力数据可实现对步态相位和足底压力中心的判断,以及足底压强云图的绘制。设计的设备操作简单、便携性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力 步态相位 足底压力中心 压强云图 便携性
下载PDF
Fall preventive gait trajectory planning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based on capture point theory 被引量:1
20
作者 Mei-ying DENG Zhang-yi MA +5 位作者 Ying-nan WANG Han-song WANG Yi-bing ZHAO Qian-xiao WEI Wei YANG Can-jun YANG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0期1322-1330,共9页
We study the balance problem caused by forward leaning of the wearer's upper body dur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ith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The instantaneous capture point is obtained by modelin... We study the balance problem caused by forward leaning of the wearer's upper body dur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ith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The instantaneous capture point is obtained by modeling the human-exoskeleton system and using the capture point theory. By comparing the stability region with instantaneous capture points of different gait phases, the balanc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ait phases and changes to the equilibrium state in the gait process are analyzed. Based on a model of the human-exoskeleton system and the condition of balance of different phases, a trajectory correc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for the instability of the human-exoskeleton system caused by forward leaning of the wearer's upper body. Finall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rajectory correction strategy is verified by carrying out experiments on the Zhejiang University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 The proposed trajectory correction strategy can respond to forward leaning of the upper body in a timely manner. Additionall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transferred from a double-support phase to a single-support phase, the ratio of gait cycle to zero moment point transfer is reduced correspondingly, and the gait stability is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 CAPTURE POINT gait phase Balance of HUMAN-MACHINE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