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 被引量:5
1
作者 韩传喜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0-32,35,共4页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天真的童话理想,他始终在构筑自己迷幻的童话王国。自然、生命与女性情结是顾城童心构建与固守童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对童话理想的追寻最终也由迷恋走向迷失。
关键词 顾城 诗人 当代 童话王国 自然 生命 女性情结
下载PDF
关于顾城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兼谈当代文学史的叙述 被引量:4
2
作者 吕刚 《唐都学刊》 200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有影响的朦胧派诗人之一,其诗歌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可是现行的几部当代文学史教材对顾城诗歌的艺术特性没有给予恰当的评说。
关键词 顾城 诗歌 价值和意义 文学史书写
下载PDF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论顾城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运卿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关键词 顾城 诗歌创作 朦胧诗派 童年经历
下载PDF
顾城爱情诗的隐秘表达及成因探析
4
作者 赖静怡 谢君兰 《写作》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往论者对顾城的诗歌研究主要基于“童话诗人”“朦胧诗人”的定位展开,对“童真”“批判”主题的强调遮蔽了有关爱情的隐秘表达。通过梳理顾城诗歌中被长期忽视的“爱情诗”,可还原文本被误读、被掩盖的情感表达,发现其爱情诗中“爱... 以往论者对顾城的诗歌研究主要基于“童话诗人”“朦胧诗人”的定位展开,对“童真”“批判”主题的强调遮蔽了有关爱情的隐秘表达。通过梳理顾城诗歌中被长期忽视的“爱情诗”,可还原文本被误读、被掩盖的情感表达,发现其爱情诗中“爱与专制”交织的特点。顾城爱情诗呈现出“隐秘”的形态,从内部特质看,主要源于诗人复杂的人格;从外部机制看,朦胧诗特殊的阅读症候、同期诗人的爱情诗创作、“童话诗人”身份的意识形塑,三者均造成顾城爱情诗长期被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朦胧诗 爱情诗 童话诗人 隐秘表达
下载PDF
至美的世界 脆弱的灵魂——顾城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新解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光焰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11,27,共4页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自选代表作中的一篇,但有些地方存在着粗糙化庸俗化的理解。在诗中,顾城建造了一个至美的世界,却表露出自己心灵的脆弱。美是诗人的全部,因而竭尽守护,但由于脆弱,诗人流露出恐慌和惧怕的情绪。二者的交织...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自选代表作中的一篇,但有些地方存在着粗糙化庸俗化的理解。在诗中,顾城建造了一个至美的世界,却表露出自己心灵的脆弱。美是诗人的全部,因而竭尽守护,但由于脆弱,诗人流露出恐慌和惧怕的情绪。二者的交织隐伏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至美的世界 脆弱的灵魂
下载PDF
“童话诗人”对顾城诗歌全貌的遮蔽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厚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2-156,共5页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童话诗人 童话素质
下载PDF
中国首部最小二乘法译著《最小二乘法》探析
7
作者 郑鸳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8-57,共10页
1910年,顾澄翻译出版的《最小二乘法》,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最小二乘法的译著。该书底本为美国土木工程师曼斯菲尔德·梅里曼(Mansfield Merriman,1848-1925)所著的《最小二乘法教科书》第7版(1897)。顾澄翻译此书时以意译为主,既未... 1910年,顾澄翻译出版的《最小二乘法》,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最小二乘法的译著。该书底本为美国土木工程师曼斯菲尔德·梅里曼(Mansfield Merriman,1848-1925)所著的《最小二乘法教科书》第7版(1897)。顾澄翻译此书时以意译为主,既未完全照搬底本内容,又进一步规范了中文术语的命名,并采用了当时西方通用的数学符号。继《决疑数学》之后,《最小二乘法》重新将西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引入中国,这在中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史上的作用不容忽略。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学科发展滞后和同类型著作的涌现,使得《最小二乘法》的影响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数学 最小二乘法 顾澄 译著
下载PDF
文本、风格及功能:论顾城海外谐诗
8
作者 刘云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8-67,共10页
“谐”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文学表现形式。顾城的谐诗贯穿其整个创作历程,但因其高度的分散性、隐蔽性,以及学界对现当代谐诗整体上的低关注度等因素,迄今无人问津,故对它的甄别和界定是探析顾城海外谐诗的重要基石。顾城海外谐诗... “谐”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文学表现形式。顾城的谐诗贯穿其整个创作历程,但因其高度的分散性、隐蔽性,以及学界对现当代谐诗整体上的低关注度等因素,迄今无人问津,故对它的甄别和界定是探析顾城海外谐诗的重要基石。顾城海外谐诗充分体现出悲、喜两重意蕴,其美学风貌表现为趣眼观物和悲哀的转化;其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获得愉悦、获得补偿、获得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现代诗歌 海外 谐诗
下载PDF
论顾城的“自我”及其诗歌的语言 被引量:4
9
作者 岛由子 《江汉学术》 2014年第2期69-77,共9页
顾城的诗歌创作始于少年时代听到自然界中一种秘密的声音,为了回答这种大自然的召唤,他正式开始写诗,在初期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的创作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心愿。他的这个体验也就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的目标。但是,&qu... 顾城的诗歌创作始于少年时代听到自然界中一种秘密的声音,为了回答这种大自然的召唤,他正式开始写诗,在初期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的创作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心愿。他的这个体验也就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的目标。但是,"文革"末期他回到北京,开始跟人交流、参与社会活动,他的语言被规范,作品的内容也开始带有社会色彩。顾城在初期的创作体验中领悟到诗歌及其语言来自一个超越理性的地方,而回到城市失去大自然之后,诗人只能从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灵感。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使顾城对理性的自我和认识到的日常语言产生怀疑,结果他诗的语言逐渐失去了意义和意象的连接,同时也让他突破了自我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但突破了界限的非理性不断侵袭他的理性世界,使他备受折磨。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要恢复原先跟大自然自由交欢的诗歌创作状态和心境,所以试图进行原始生活,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顾城最后理解到自然不仅是大自然,也是一种和谐的心境。他为了实践这个"自然之境",通过创作试图超越语言意义的有无和自我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来克服非理性随时侵袭的恐惧,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自我 诗的语言 超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老庄
下载PDF
舒婷、顾城诗歌的经典化及接受误区研究
10
作者 白晨阳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2-96,共5页
舒婷、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也是最早具备稳定的经典化地位的朦胧诗人。然而在两者诗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存在着诗歌面貌被固化、误读和窄化的误区,并严重影响了当下对两位诗人的文学史叙述。回归历史现场分析其接受误区产生的... 舒婷、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也是最早具备稳定的经典化地位的朦胧诗人。然而在两者诗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存在着诗歌面貌被固化、误读和窄化的误区,并严重影响了当下对两位诗人的文学史叙述。回归历史现场分析其接受误区产生的深层原因,结合文本细读呈现其被忽略的诗歌特质,以期修正对舒婷、顾城诗歌面貌的认识,并促进学界对其诗歌价值的重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舒婷 顾城 接受 误读
下载PDF
诗人西游与诗学转向——顾城的中西文化观及其诗画风格变化
11
作者 刘云春 赵豫科 徐雪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顾城旅居欧美时期(1987-1993)先后参加了数十场学术讲座与诗歌朗诵会。他在回答西方读者提问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观以及作为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执着于寻找汉语诗歌革命的根性策略,寻觅诗歌修辞的炼金术。由于... 顾城旅居欧美时期(1987-1993)先后参加了数十场学术讲座与诗歌朗诵会。他在回答西方读者提问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观以及作为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执着于寻找汉语诗歌革命的根性策略,寻觅诗歌修辞的炼金术。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浸淫,顾城高扬汉语诗歌的灵性,努力突进老庄道家的自由无为境界。他也深受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借助于“梦境记录”和“精神自动写作”策略,顾城这一时期的诗歌出现了一定的超现实主义倾向。顾城留下三百多幅简笔画作,这些画作多与诗歌同题互文,有胡安·米罗“画诗”的风格痕迹。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解放的艺术方法,在顾城后期诗歌里呈现的是最真实的“心电图式自我”。从超现实主义的诗学视角切入,既有助于对诗人已固化的艺术形象的去蔽,也可深入了解顾城后期诗学文化认同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文化观 超现实主义 无意识自动写作
下载PDF
结局或开始——顾城的死亡意识及“顾城之死”现象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野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2-44,共3页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死亡意识 顾城之死 结局 开始
下载PDF
顾城生命中的纯粹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九清 何英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9-82,共4页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曾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三十六岁的他杀妻后自缢,可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巅峰亦结局:生命结束了,他所追求的"纯粹"也结束了。本文从生活、创作、爱情三个方面入手,对顾城生命中的&qu...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曾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三十六岁的他杀妻后自缢,可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巅峰亦结局:生命结束了,他所追求的"纯粹"也结束了。本文从生活、创作、爱情三个方面入手,对顾城生命中的"纯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诗歌 顾城 纯粹
下载PDF
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1,共5页
顾城的死亡是一个自我精神活动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暗示着其生命发展的轨迹。顾城之死是其理想主义遭遇个体的死亡本能、毁灭意识与生命价值追求失落的结果。顾城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其二是"本我... 顾城的死亡是一个自我精神活动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暗示着其生命发展的轨迹。顾城之死是其理想主义遭遇个体的死亡本能、毁灭意识与生命价值追求失落的结果。顾城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其二是"本我"与"自我"的冲突。顾城毁灭意识的根源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极度自恋,极度自恋导致了他在迷惘中生发出毁灭意识。顾城生命价值追求的失落体现在对文化荒芜沉思后的绝望,对自我价值超越的极端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顾城 死亡本能 毁灭意识 生命价值
下载PDF
顾诚的治学之道与史学成就——《顾诚全集》序言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梧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42-549,共8页
顾诚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扎实的考证功夫,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传统实证史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其明清... 顾诚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扎实的考证功夫,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传统实证史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其明清史论著不仅史料丰富,考证扎实,而且论述深刻,创见迭出,成为令人瞩目的学术精品。顾诚有关明代疆土管理体制和卫所制度的论断,《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两部专著,代表了当前这些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这是他对明清史学做出的重大而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诚 实证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明末农民战争史》 《南明史》
下载PDF
北岛、顾城的诗意人生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晓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28-31,共4页
北岛和顾城同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亦是相识多年的诗友。北岛在诗歌中反叛挣扎,沉思黑暗,质疑光明,对于太阳的意象抒写多是血腥灰暗的,顾城的诗歌充满光明,天真童趣,对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抒写都是温暖美好。但是,在现实人... 北岛和顾城同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亦是相识多年的诗友。北岛在诗歌中反叛挣扎,沉思黑暗,质疑光明,对于太阳的意象抒写多是血腥灰暗的,顾城的诗歌充满光明,天真童趣,对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抒写都是温暖美好。但是,在现实人生中,顾城却以弑妻自尽的绝望方式结束一生,而北岛虽然遭受困苦病厄却仍然不屈奋斗,向往理性光明。两人的诗歌世界和现实人生呈现出一种犹如镜面效应般互为相反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岛 顾城 诗歌 意象 人生
下载PDF
从徐志摩和顾城的爱情诗透视其性格与命运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国军 赖秀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87-91,共5页
“新月”诗人徐志摩和“朦胧”诗人顾城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天才诗人。爱情无疑使他们的创作充满了灵性,但爱情也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徐志摩“魄散天外”;顾城“魂断异国”。爱情激发了诗人生命中的灵性,爱情也摧毁了诗人充... “新月”诗人徐志摩和“朦胧”诗人顾城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天才诗人。爱情无疑使他们的创作充满了灵性,但爱情也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徐志摩“魄散天外”;顾城“魂断异国”。爱情激发了诗人生命中的灵性,爱情也摧毁了诗人充满灵性的生命,这大概就是诗人难以逃脱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徐志摩 顾城 爱情 灵性 命运
下载PDF
少年作者视角下的诗歌与世界——以顾城早期诗歌创作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繁 《甘肃高师学报》 2015年第4期66-70,共5页
顾城18岁以前,以一个"儿童"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他以少年作者视角体验外部世界、关照内心,用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自然交欢中,顾城确立了"自然的我"的自我认知,用幻想这一儿童构筑心灵世界的主... 顾城18岁以前,以一个"儿童"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他以少年作者视角体验外部世界、关照内心,用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自然交欢中,顾城确立了"自然的我"的自我认知,用幻想这一儿童构筑心灵世界的主要方式编织着他的童话世界;儿童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淋漓、透彻,诗歌记录着一个少年成长的欢欣与烦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早期诗歌 少年作者视角
下载PDF
漫步于顾城的童话世界 被引量:1
19
作者 纪颜颜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顾城的诗构筑了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这种“纯净”主要体现在对童心和自然的深情抒写上,这种抒写是为了呼唤人性的复归。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自己的那片单纯,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 顾城的诗构筑了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这种“纯净”主要体现在对童心和自然的深情抒写上,这种抒写是为了呼唤人性的复归。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自己的那片单纯,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纯净 童心 自然
下载PDF
存在、理性与乌托邦:《马利纳》与《英儿》的三边人物关系析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敏 杜丽霞 《宜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9-94,共6页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著名诗人巴赫曼的书作《马利纳》与20年后中国著名诗人顾城的书作《英儿》在许多方面有着巧合的共同特征。这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均创作于诗人深陷精神危机的生命最后阶段,皆以不同常规的叙述、风格鲜明的自白语言表现...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著名诗人巴赫曼的书作《马利纳》与20年后中国著名诗人顾城的书作《英儿》在许多方面有着巧合的共同特征。这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均创作于诗人深陷精神危机的生命最后阶段,皆以不同常规的叙述、风格鲜明的自白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存在危机,而情节也始终围绕一组微妙的三人关系。结合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哲学思想和个人经历研究,这两本著作中共同存在的三角恋冲突并非单纯的情感纠纷,实则表现出两位主人公在爱与美的乌托邦与理性秩序间游移的矛盾。危险的三人关系反映出叙述者绝望的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作家共同面临的艺术与生活之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褒格·巴赫曼 顾城 《马利纳》 《英儿》 乌托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