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252
1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速度是 37~ 45mm/a ;哈萨克—西伯利亚地盾的运动方向约NE130° ,速度是 3~ 5mm/a。GPS所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文中给出了各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部分活动地块内部结构完整 ,以整体性的运动为主 ;个别活动地块内部发生构造变形 ,地块的整体性不好。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下地壳和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速度 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大陆 构造运动 gps速度 活动地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被引量:209
2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42-450,共9页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方向上的地壳缩短量约是 38mm/a ,而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在 10mm/a以下。大约 90 %的印度与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量被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所吸收和调节。GPS速度矢量由南向北逐渐向东偏转 ,向东的分量也增加 ,形成了以羌塘地块北部 (或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 )和祁连山中部为中心的两个地壳物质向东流动带。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和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发生的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缩短 横向挤出 顺时针旋转 定位系统 构造变形特征 gps速度
下载PDF
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刘经南 姚宜斌 施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1-336,共6页
利用所能得到的 4 6 8点的高精度GPS速度场 ,采用计算欧拉矢量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分别在细分块体和不细分块体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对块体介质刚弹性的认定不明确时 ,多面函... 利用所能得到的 4 6 8点的高精度GPS速度场 ,采用计算欧拉矢量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分别在细分块体和不细分块体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地壳运动整体速度场模型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对块体介质刚弹性的认定不明确时 ,多面函数拟合法比计算欧拉矢量法更适合中国平面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模型 欧拉矢量 多面函数拟合 地壳运动图像 中国 gps速度 欧拉矢量法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8
4
作者 陈长云 任金卫 +5 位作者 孟国杰 杨攀新 熊仁伟 胡朝忠 苏小宁 苏建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25-4141,共17页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Ⅰ)、华南块体(Ⅱ)、川滇块体(Ⅲ)和西秦岭块体(Ⅳ)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Ⅰ)、华南块体(Ⅱ)、川滇块体(Ⅲ)和西秦岭块体(Ⅳ)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结合F检验法,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阿坝(Ⅰ1)、马尔康(Ⅰ2)和龙门山(Ⅰ3)3个次级块体,将西秦岭块体划分为岷县(Ⅳ1)和礼县(Ⅳ2)2个次级块体.利用分布在各个块体内部的GPS测站,计算各活动块体及块体边界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各活动块体的整体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运动;东昆仑断裂带、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明显高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走向北西或北西西的边界断裂表现出左旋拉张的特性;走向北东的边界断裂带,除成县太白断裂带外,均表现出右旋走滑兼挤压的活动特征.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存在自西向东的速度衰减,衰减主要被龙日坝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分解吸收,其中龙日坝断裂带的水平右旋分解非常明显,约为~4.8±l_6mm/a,岷江断裂带的水平分解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被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等次级块体分成南、中、北三段,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上的主压应变率要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上的应变率,其北西侧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表明其在震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有利于发生破裂滑动.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带和余震分布揭示的断裂带运动性质自南西向北东由以逆冲运动为主,逐渐转为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所受主压应力方向自南西向北东的变化有关.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3个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较低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块体划分 块体运动 gps速度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中国陆地现今水平形变状况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1
5
作者 陈小斌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56-1064,共9页
根据933个GPS测点速度场数据,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形函数求导原则获得球坐标下中国陆地的应变率场.通过对所获得应变率场及前人结果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陆地内部连续形变和块体运动变形模式均有存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变形以连续变... 根据933个GPS测点速度场数据,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形函数求导原则获得球坐标下中国陆地的应变率场.通过对所获得应变率场及前人结果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陆地内部连续形变和块体运动变形模式均有存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变形以连续变形为主要特征,构造变形广泛分布于全区域;华南、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东北等地块内部变形较弱,变形主要发生在块体边缘的断裂带上,表现为较为典型的块体运动的变形模式;其他如阴山-燕山地块、华北平原地块、鲁东-黄海地块等则介于两者之间.此外,还发现中国陆地自西南向东北存在三条较为明显的北西向的膨胀条带.这些结果表明,印度板块的北北东向的推挤是中国陆地内部形变的主要推动力,其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地壳的水平缩短和垂向增厚,同时还引起了物质的放射式挤出.这些挤出的物质,一部分推动着其他块体的"逃逸",在周围环境的联合作用下,造成中国西部的汇聚压缩和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引张环境和局部复杂的变形状况,另一部分则沿着川滇地块和滇南地块,在华南地块和青藏高原之间挤出一条通道,往东南方面流向缅甸山弧,填补那里因板块俯冲的弧后拉张所造成的物质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 中国陆地 水平形变 克里金插值 形函数 动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GPS速度场变化结果研究汶川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 被引量:33
6
作者 邹镇宇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魏文薪 方颖 刘晓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97-1609,共13页
本文针对制约多期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的关键问题,提出速度场稳定基准选取中顾及基准偏移的影响,给出了改进拟准检定(QUAD)初选指标的方法,有效解决多期速度场的基准偏移对粗差剔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99—2013年南北地... 本文针对制约多期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的关键问题,提出速度场稳定基准选取中顾及基准偏移的影响,给出了改进拟准检定(QUAD)初选指标的方法,有效解决多期速度场的基准偏移对粗差剔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99—2013年南北地震带地区多期GPS速度场做以华南地块为统一参考基准的处理、最小二乘配置统一协方差参数估算,获取了南北带地区多期GPS速度场的网格化结果.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影响在震后迅速衰减;震前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相对于1999—2004年南北地震带地区中北部地区存在大范围的北东向运动增强.(2)2007—2009年相对于2004—2007年的速度场差值变化图像显示,这期间汶川地震的调整影响范围较大,鲜水河左旋剪切有所减弱,龙门山南段应变积累增强.(3)川滇块体南东向的挤出滑移在2011—2013年相对2009—2011年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 gps速度 速度差值变化 汶川地震 最小二乘配置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变 被引量:27
7
作者 崔笃信 郝明 +3 位作者 李煜航 王文萍 秦姗兰 李长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46-3661,共16页
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之间的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300年至今,在块体周边断陷盆地和西南缘断裂带上发生了五次8级以上的地震.为了了解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应变状态以及断裂滑动分布,我们... 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之间的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300年至今,在块体周边断陷盆地和西南缘断裂带上发生了五次8级以上的地震.为了了解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应变状态以及断裂滑动分布,我们收集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国家GPS控制网、跨断陷盆地的8个GPS剖面等共527个流动站和32个连续站GPS观测数据,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进一步用均匀弹性模型计算了应变率分布.结果表明,块体内部GPS站点向NEE方向运动,速度变化较小,应变率大多在(-1.0~1.0)×10^(-8)/a之间;山西断陷带构造运动与变形最为强烈,盆地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为拉张变形,应变率为(1.0~3.0)×10^(-8)/a,相对于东部山地则为挤压变形,应变率为(-2.0^-3.0)×10^(-8)/a,盆地西侧断裂(如罗云山断裂、交城断裂)以拉张运动为主,拉张速率为2~3mm·a-1,盆地东侧断裂主要以右旋缩短运动为主,速率为1~3mm·a-1;河套断陷带西部的临河凹陷处于较强的张性应变状态,应变率为(2.0~3.0)×10^(-8)/a;块体西南边缘处于压缩应变状态,应变率为(-1.0^-2.0)×10^(-8)/a,六盘山断裂存在明显的地壳缩短运动,速率约为2.1mm·a-1,速率在断裂附近逐渐减小,反映了断裂处于闭锁状态;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渭河断裂带为左旋运动,速率为1.0mm·a-1,盆地处在弱拉张变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gps速度 地壳运动 应变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 被引量:24
8
作者 崔笃信 王庆良 +2 位作者 胡亚轩 王文萍 梁伟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0-1499,共10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机理,本文通过处理分析该地区1999~2007年多期GPS观测数据、1972~2000年水准测量数据和1992年及2007年相对重力测量资料,获得了该区域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机理,本文通过处理分析该地区1999~2007年多期GPS观测数据、1972~2000年水准测量数据和1992年及2007年相对重力测量资料,获得了该区域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较长时间段的垂直形变场和相对重力变化场.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西部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部以北东向地壳缩短运动为主,而东部以顺时针旋转为主;东部以地壳隆升为主,速率在2.1 mm/a左右,而西部隆升的速率小于1 mm/a;相对重力变化则表现为在整体增大的背景下东部升高速率较大,平均为9.0×10^(-8)m·s^(-2)·a^(-1) ,而西部较小,平均值为3.1×10^(-8)m·s^(-2)·a^(-1).我们还发现,地壳不同变形形式的转换不是渐变的,而是发生在较窄的一个转换带内,这个转换带的整体走向为NEE,北部位于金昌与武威之间,中部在祁连山东部、门源以西,南部位于德令哈以东青海湖以西.最后结合前寒武纪构造格架、重力均衡异常资料和地震SKS分裂结果对形成这种运动态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岩石圈物质侧向流动、岩石圈结构及壳-幔耦合方式差异可能是导致东部与西部岩石圈变形差异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岩石圈变形 gps速度 变形机制 地震SKS分裂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形变及九寨沟地震孕震环境数值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庞亚瑾 程惠红 +1 位作者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46-4055,共10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九寨沟M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8.0地震后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又一强震.现今GPS速度观测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1999-2007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内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本...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九寨沟M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8.0地震后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又一强震.现今GPS速度观测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1999-2007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内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实际GPS速度观测资料为约束,构建三维有限元地球动力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两个时段内震源区及周边现今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和应力积累特征,进一步探讨汶川地震的发生对九寨沟地区变形及应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之后(2011-2016年)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应力积累速率均明显大于震前,增加量值达1.5-3倍;九寨沟地震发震断裂上库仑应力增长率在1999-2007年约为0.7 kPa·a^(-1),2011-2016年间增至1.2 kPa·a^(-1).上述结果表明,现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壳应力积累过程有利于左旋走滑型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的发生调整了区域应力状态,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gps速度 有限元模拟 弹性应变能 库仑应力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GPS资料反映的应变率场演化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武艳强 江在森 +2 位作者 杨国华 刘晓霞 赵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5,29,共7页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果均显示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东西向压应变率高值区。川滇地区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的增强导致了汶川地震震源区面应变率的集中;在东西向挤压高值区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龙门山断裂带的东西向挤压变形逐渐增强;旋转率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2004—2007年龙门山南段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强度有所减弱,龙门山断裂带中北部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有所增强;主应变率分布特征由散乱到一致的演化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状态伴随着挤压和右旋剪切作用的增强达到了极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 应变率 旋转率 动态演化特征 汶川地震
下载PDF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板块构造 重力 CT剖面 gps速度
下载PDF
渭河盆地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及应变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瞿伟 张勤 +1 位作者 王庆良 凌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7,共4页
利用2001—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渭河盆地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和应变特征,探讨地壳水平应变特征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于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研究区东、西两侧地壳水平运动存在差异性运动,其中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西安... 利用2001—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渭河盆地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和应变特征,探讨地壳水平应变特征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于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研究区东、西两侧地壳水平运动存在差异性运动,其中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西安-蓝田一线两侧GPS站点的水平速率明显较大;2)关中地区泾阳-西安-咸阳-临潼一线地区表现出最大剪应变高值区,并且附近等值线密集,应变梯度大,与铜川-泾阳-临潼-渭南一带的小震频发区相互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gps速度 地壳运动 应变特征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基于GPS资料反演中国大陆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辉 金红林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05-1916,共12页
断层活动速率分布提供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变形的图像.它不仅是解释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原因的关键,还是评估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根据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布建立了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并利用最新的GPS资料计... 断层活动速率分布提供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变形的图像.它不仅是解释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原因的关键,还是评估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根据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布建立了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并利用最新的GPS资料计算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断层系统中自洽的断层活动速率.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内部绝大多数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小于20mm/a,并不存在类似于板块边界的快速运动.另外,中国大陆断裂带的活动存在东西差异,东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大多低于1.0mm/a,而西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最高达到18mm/a.本文给出的断层长期活动速率结果为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变形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弹性块体模型 gps速度 断层活动速率
下载PDF
利用GPS资料研究郯庐带现今运动及变形状态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显示: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显示: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江段则为左旋滑动的变形特征,两段垂直断层方向上的变形表现为"张压交替"的特征。基于刚体运动模型,计算了扣除环渤海湾区域整体刚性运动的华北地区GPS速度场,并分析了环渤海湾区域块体的变形状态,结果显示环渤海区虽然各期的变形特征不同,特别是郯庐带附近,各期的运动特征差异较大,但基本可反映燕山—渤海地震带是运动特征差异的分界线,且每期郯庐带各站点的一致性运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 郯庐断裂带 块体整体运动与均匀应变模型 边界带
下载PDF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现今断层运动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晓霞 邵志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7-1126,共10页
本文利用GPS观测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现今断层运动和变形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两侧地块地壳变形差异显著,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裂带两侧存在地壳变形不连续现象;进一步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的... 本文利用GPS观测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现今断层运动和变形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两侧地块地壳变形差异显著,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裂带两侧存在地壳变形不连续现象;进一步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断层闭锁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以木里为界,北东段断层强闭锁从地表向深部延伸至15 km左右,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的区域位于5~15 km范围内,浅层表现为弱闭锁的状态;滑动亏损速率结果显示,两闭锁段的滑动亏损速率相差近4 mm·a^-1,说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背景滑动速率明显高于北东段.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西南段浅层蠕滑运动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段的浅层左旋滑动对北东段闭锁区和西南段深部强闭锁区均为正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gps速度 断层闭锁 库仑应力
下载PDF
Kriging方法在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场计算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7-461,475,共6页
从Kriging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Kriging球面应变计算公式,通过在模拟和实际GPS数据中的试算,讨论了该方法在区域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Kriging方法对GPS速度场滤波和网格插值是可行的,交叉检验及残... 从Kriging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Kriging球面应变计算公式,通过在模拟和实际GPS数据中的试算,讨论了该方法在区域GPS速度场网格化和应变率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Kriging方法对GPS速度场滤波和网格插值是可行的,交叉检验及残差分析结果亦表明了Kriging方法的有效性。对比Kriging方法与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中国大陆1999~2004期GPS速度场处理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滤波和网格化效果相当;而应变率场结果总体分布相近,但Kriging结果自身一致性不佳,最大剪应变率的高值区是一致的,但量级上差别显著;Kriging应变率计算方法在抗差性和边缘效应处理方面不如最小二乘配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iging插值法 变差函数 Kriging球面应变计算 gps速度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 evolution around the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被引量:16
17
作者 CHENG Jia LIU Jie +2 位作者 GAN WeiJun YU HuaiZhong LI G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716-1729,共14页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of fault segmentation,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thei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w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segments,such as length,width,magnitudes of characteristic e...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terials of fault segmentation,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their empirical relationships,we calcula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segments,such as length,width,magnitude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etc.Constrained by GPS velocity field,the slip rates of these fault segments in depth were inversed using the 3-D half-space elastic dislocation model.As not all of the recurrence period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are known,we selected the fault segments with these two parameters known and calculated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average co-seismic displacement,which shows the faults' slip rate in seismogenic layer.Then,the slip rate in depth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seismogenic lay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obtained,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used to get the recurrence period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all fault segments.After the studies above,we calculated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f all the earthquakes larger than M s 6.8 from AD 1700 one by one and inverse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in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Then,we divide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by the slip rate from GPS inversion to get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fault segments,added the influences into the elapsed ti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and obtained the earthquake hazard degree of all the segments we studied in the form of the ratio of elapsed time to recurrence period;so,we name the ratio as the Impending Earthquake Risk (IER).Historical earthquake cases show that the fault segment is in safety when the IER is less than 1 but in danger after the IER becomes larger than 1.In 2009,the IER is larger than 1 on the following segments,1.35 on the Tagong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1 on the Menggu-Dongchuan segment,1.04 on the Dongchuan-Xundian segment,and 1.09 on the Yiliang-Chengjiang segment of Xiaojiang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of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fault segment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earthquake Interaction Impending Earthquake Risk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GPS速度场的球面小波模型及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程鹏飞 文汉江 +4 位作者 孙罗庆 成英燕 张鹏 秘金钟 王华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3-1070,共8页
利用1999—2009年间中国大陆共1068个GPS站点在东方向、北方向的速度值,采用DOG球面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国大陆东方向、北方向多尺度速度场。球面小波模型的尺度主要根据观测站点的密度来确定,利用检核点上的已知速度与模型速... 利用1999—2009年间中国大陆共1068个GPS站点在东方向、北方向的速度值,采用DOG球面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国大陆东方向、北方向多尺度速度场。球面小波模型的尺度主要根据观测站点的密度来确定,利用检核点上的已知速度与模型速度之间的均方差来评定模型的精度。利用球面小波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地表示速度场的大尺度特征和复杂的局部变化特征。站点稠密区域,模型在东方向、北方向上的精度分别为±0.95mm/a、±0.97mm/a,稀疏区域对应的精度分别为±1.32mm/a和±1.3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 DOG球面小波 多尺度估计
下载PDF
基于GPS资料研究云南地区地壳形变动态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岩 洪敏 +1 位作者 邵德胜 汪志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8-374,共7页
基于1999—2007年和2011—2013年2期云南地区的GPS速度场资料,结合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给出了2个时段应变参数和GPS速度剖面结果,综合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地壳变形动态演化特征。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整体上GPS速度场方... 基于1999—2007年和2011—2013年2期云南地区的GPS速度场资料,结合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给出了2个时段应变参数和GPS速度剖面结果,综合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地壳变形动态演化特征。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整体上GPS速度场方向从川滇块体南部的南向逐渐转为滇南块体的南东向,块体边界断裂带附近存在明显的相对运动特征。相比于1999—2007年,点位更加密集的2011—2013年GPS速度场结果还反映了断裂带分段变形特征;在滇南块体及周边地区,南东向的运动有显著的增加。应变参数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整体上呈现"中部拉张、两端挤压"的特点;区域变形(剪切、拉张或挤压)的分布特征与区域主要断裂带的背景运动及变形特征密切相关;相比于1999—2007年,2011—2013年的拉张变形区有所扩大,并且有向东和向南扩展的趋势;川滇块体东边界(小江断裂带)整体的挤压变形已经不再显著,主要集中在小江断裂带北段靠北的区域。跨断裂带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小江断裂带左旋滑动速率从北向南逐渐减小(由10 mm/a减至5mm/a),北段变形宽度较宽;红河断裂带右旋滑动速率约为4 mm/a,变形宽度较宽;动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2条断裂带变形模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配置 gps速度 应变参数 gps速度剖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构造块体的运动学及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建彪 甘卫军 +1 位作者 冉勇康 陈立春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3,共7页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部的活动断裂资料和GPS速度场数据,试图阐述活动地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变特征。初步认为:(1)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地块边界带与早期的构造单元边界密切相关,但也具有明显的新生性;(2)根据两种资料推导...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部的活动断裂资料和GPS速度场数据,试图阐述活动地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变特征。初步认为:(1)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地块边界带与早期的构造单元边界密切相关,但也具有明显的新生性;(2)根据两种资料推导出的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基本上是吻合的,其中鲜水河-玉树-玛尼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其南、北部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差异明显;(3)除了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强烈活动外,各个地块内部也显示出很强的变形;(4)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地壳的运动学和形变特征表现为在印度板块挤压力作用下,活动地块在向NE方向的运动过程中遇到稳定地块阻挡,调节方式是地壳增厚以及南、北部地块分别向SE-SSE和NWW-W方向的构造软弱部位水平侧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活动地块 gps速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