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区域活动块体运动与应变特征地震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党亚民 杨强 +1 位作者 梁诗明 王伟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9-566,共8页
本文利用川滇1999—2007、2009—2015年GNSS实测速度场,通过引入平移-旋转-应变模型,构建该区域地震前后的活动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有效对块体运动和块体的应变特征进行了分离,并据此分析了该区域地震前后块体运动和应变特征。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川滇1999—2007、2009—2015年GNSS实测速度场,通过引入平移-旋转-应变模型,构建该区域地震前后的活动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有效对块体运动和块体的应变特征进行了分离,并据此分析了该区域地震前后块体运动和应变特征。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和羌塘块体东向运动有明显增大趋势;汶川地震后川滇块体与羌塘块体边界带相对挤压运动明显增大,巴颜喀拉-华南块体边界带南段形成了较大的挤压应变,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相对运动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速度场 活动块体 应变 汶川地震
下载PDF
GNSS监测的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党亚民 杨强 +2 位作者 薛树强 岳彩亚 刘宗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177,共7页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汶川地震等强震没有改变区域整体运动趋势与作用力方向,但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更加复杂且量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龙门山断裂西侧,汶川地震后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川滇地区应变率数值和形变状态随时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深大断裂周边,表明川滇地区断裂活动对地壳形变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gnss速度场 地壳形变 应变率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基于GNSS的红河断裂中段现今变形特征
3
作者 黄勇 孟国杰 +1 位作者 吴伟伟 程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采用红河断裂带中段加密布设的GNSS连续站观测资料以及前人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红河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根据川滇地区活动断裂分布建立研究区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红河断裂带中段及邻区GNSS速度场为约束,获得红河断裂... 采用红河断裂带中段加密布设的GNSS连续站观测资料以及前人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红河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根据川滇地区活动断裂分布建立研究区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红河断裂带中段及邻区GNSS速度场为约束,获得红河断裂带中段不同段落的现今滑动速率和区域应变率场。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弥渡-元江段右旋走滑速率为1.2±0.6 mm/a,挤压速率为0.6±0.5 mm/a;红河断裂带元江-元阳段右旋走滑速率为1.8±0.7 mm/a,挤压速率为1.5±0.6 mm/a。应变率结果显示,红河断裂带中段及邻区以剪切变形为主,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位于小江断裂带附近,最大幅度约为62×10^(-9)/a,红河断裂剪切变形相对较弱;面应变率显示,红河断裂元江-元阳段挤压变形较为显著,挤压应变率值约为10×10^(-9)/a,该段落处于强闭锁状态,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中段 gnss速度场 有限元模拟 断层滑动速率 应变率场
下载PDF
顾及环境负荷的GNSS速度场分析
4
作者 余思 李辰风 +1 位作者 唐婷婷 陈江贻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2-736,共5页
为准确估算江西及邻区GNSS速度场,研究该区域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133个GNSS测站的坐标时间序列,系统分析环境负荷变化对最佳噪声模型建立的影响。计算测站由环境负荷引起的非线性变化,并应用最大似然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 为准确估算江西及邻区GNSS速度场,研究该区域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133个GNSS测站的坐标时间序列,系统分析环境负荷变化对最佳噪声模型建立的影响。计算测站由环境负荷引起的非线性变化,并应用最大似然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建立负荷改正前后所有坐标时间序列的最佳噪声模型,同时估计速度不确定度。结果表明,闪烁噪声与白噪声组合是江西及邻区133个GNSS测站的主要噪声模型,环境负荷改正会直接影响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性,且添加负荷改正后,E、N、U三个分量测站速度不确定度减小幅度分别为23%、22%和21%。环境负荷改正有助于准确确定江西及邻区GNSS测站的最佳噪声模型,提高速度场的估算精度和可靠性,建议在估算GNSS速度场时考虑环境负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负荷 噪声模型 gnss速度场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应变演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韩帅帅 谭凯 +2 位作者 鲁小飞 张彩红 李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1-645,共5页
计算1999~2016年、2017~2020年青海玛多及其周边地区GNSS速度场,同时采用连续滑移回归方法获取该地区震前面膨胀率、主应变率及最大剪切应变率,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震前该地区构造运动并未出现明显调整;2)震前震中附近区域... 计算1999~2016年、2017~2020年青海玛多及其周边地区GNSS速度场,同时采用连续滑移回归方法获取该地区震前面膨胀率、主应变率及最大剪切应变率,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震前该地区构造运动并未出现明显调整;2)震前震中附近区域面膨胀率下降,说明震中附近区域应变能累积降低;3)震前震中附近区域最大剪切应变率和主应变率有所增强,说明震中附近出现应力调整现象,剪切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速度场 地壳形变 应变率场 玛多7.4级地震
下载PDF
利用加密GNSS数据和震源机制解分析川滇块体南部现今地壳活动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庄文泉 李君 +1 位作者 郝明 崔笃信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2-738,746,共8页
利用多源项目获得的补充加密GNSS观测资料计算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采用地震波形资料,通过CAP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使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分析川滇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 利用多源项目获得的补充加密GNSS观测资料计算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采用地震波形资料,通过CAP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使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分析川滇地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要断裂的活动特性,综合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块体浅部的最大主压应力与地表的最大主压应变率由SSE向转变为近SN向,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GNSS观测至少可反映20 km以内的地壳形变;2)川滇块体南部的东向滑移和顺时针旋转,可能受青藏高原推挤、华南块体阻挡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北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递减而形成的右旋剪切拖拽作用的顺时针力偶的综合影响;3)川滇块体在综合力偶作用下SE向挤出和顺时针旋转的同时,受到走滑逆冲断裂带的吸收转换,使得青藏高原物质SE向挤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速度场 应变率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GNSS数据精化解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欣 杨国华 《四川地震》 2013年第2期27-29,共3页
使用GAMIT/GLOBK/QOCA处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产出的1999~2011年GNSS连续观测和流动观测数据及相关IGS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并在求解中国大陆GNSS速度场过程中扣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 使用GAMIT/GLOBK/QOCA处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产出的1999~2011年GNSS连续观测和流动观测数据及相关IGS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并在求解中国大陆GNSS速度场过程中扣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的同震位移场,从而能够得到精化的中国大陆GNSS速度场。结果表明:精化的速度场不仅较为准确地扣除了强震的同震位移,而且整体一致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观测数据 同震位移场 gnss速度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壳形变与多尺度应变率场特征
8
作者 陈斌 瞿伟 +2 位作者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7-1055,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强震前后研究区整体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继承性发展特征,均在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处形成明显的速度差异梯度带,且高应变率值也主要聚集在上述主干断裂及附近区域;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整体地壳运动速率量值,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地壳运动速度量值显著增大,羌塘、巴颜喀拉与川滇地块也呈现出加速向南东运移并推动华南块体的趋势。不同尺度下的应变率场反映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区域应变积累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在尺度因子q=7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合理的最大尺度因子);当尺度因子q=6时,能较好地揭示出区域整体构造活动特性,即清晰地揭示出汶川强震后龙门山断裂处呈现出的显著主压应变、面压缩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征;当尺度因子q=3~7时(最佳组合尺度因子),可较好地综合揭示出区域地壳大尺度(整体)形变与局部形变特征。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主干断裂带,特别是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gnss速度场 多尺度球面小波 地壳应变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