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镰刀菌毒素对断奶仔猪的抗营养效应及葡配甘露聚糖吸附剂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苏军 陈代文 +3 位作者 余冰 王翔 苗朝华 敖志刚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26-29,35,共5页
选择125头始重(8.04±0.64)kg去势约×荣仔猪,采用2×2+1因子设计,研究被镰刀菌毒素自然污染的玉米以25%和50%的比例等量替换基础饲粮中的正常玉米并在此基础上加或不加葡配甘露聚糖(EGM)霉菌毒素吸附剂霉可吸TM对断奶仔猪... 选择125头始重(8.04±0.64)kg去势约×荣仔猪,采用2×2+1因子设计,研究被镰刀菌毒素自然污染的玉米以25%和50%的比例等量替换基础饲粮中的正常玉米并在此基础上加或不加葡配甘露聚糖(EGM)霉菌毒素吸附剂霉可吸TM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被镰刀菌毒素污染的饲粮降低了仔猪的生产性能,随霉变玉米替代比例增加,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程度增加(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仔猪饲粮中有机物质、蛋白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或P<0.01)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P<0.05),25%污染玉米饲粮对钙的表观消化率无影响(P>0.05);在被镰刀菌毒素污染饲粮中添加0.2%EGM吸附剂可使上述不良效应得到改善,尤以在25%污染玉米饲粮中添加0.2%EGM吸附剂可获得显著的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学 镰刀菌毒素 霉菌毒素吸附剂 生产性能 养分利用率 断奶仔猪
下载PDF
几种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的初步研究(Ⅰ) 被引量:16
2
作者 康绍兰 刘国胜 +3 位作者 董金泉 邓福友 张浩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 试验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小麦根腐病、赤霉病病菌毒素的基本特性,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作用,制备方法,影响毒素作用的因素,稳定性以及评定毒素测定的生物测定方法,为保证毒素作用的隐定性,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毒素制备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病原真菌 致病性 毒素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产毒素培养条件及粗毒素提取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陆鸣 王裕中 +1 位作者 陈怀谷 吴志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30-34,共5页
比较以玉米、小麦、大麦、米饭及其混合材料为培养基,接种禾谷镰刀菌后,毒素的生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中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产量最高,达 536μg/g.DON产量与培养天数呈近似抛物线关系,培养12天后,DON产量直... 比较以玉米、小麦、大麦、米饭及其混合材料为培养基,接种禾谷镰刀菌后,毒素的生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中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产量最高,达 536μg/g.DON产量与培养天数呈近似抛物线关系,培养12天后,DON产量直线上升,30天达最高值,此后便迅速下降.水-乙酸乙酯分步提取获得的粗毒素,DON的提取效率高,毒素成份完全,是一种较为简便、经济、高效的禾谷镰刀菌粗毒素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毒素 培养条件 提取方法
下载PDF
我国不同麦区小麦镰刀菌毒素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马玉彤 刘太国 +3 位作者 文才艺 刘博 高利 陈万权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6-273,共8页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污染与分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全国214个小麦品种籽粒中的7种镰刀菌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镰刀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5.02%~116.52%之间,相对标准差为6.32%~...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污染与分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全国214个小麦品种籽粒中的7种镰刀菌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镰刀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5.02%~116.52%之间,相对标准差为6.32%~21.50%。所有测试小麦样品均被镰刀菌毒素污染,7种毒素中以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含量最高,即使在NIV含量最低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平均含量也高达182.56μg/kg,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NIV的相关限量标准,但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较高,在8.07~337.23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1 000μg/kg;T-2含量在4.05~78.05μg/kg之间,低于现有国际限量标准1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zearalmone,ZEA)含量在5.30~12.50μg/kg之间,低于国家限量标准60μg/kg;其它3种毒素含量较低,均低于17.73μg/kg。不同麦区间毒素比较发现,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最高,分别为43.09μg/kg和6.39μg/kg,且显著高于其它麦区;来自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的小麦品种籽粒中毒素T-2和HT-2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麦区;其余毒素在不同麦区间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镰刀菌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雪腐镰刀菌烯醇
原文传递
镰刀菌毒素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武爱波 赵纯森 +1 位作者 瞿波 廖玉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6-521,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麦赤霉菌主要致病菌种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形成与致病力的关系、毒素生 物检测及免疫化学检测方法、脱毒技术及毒素代谢途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进展。
关键词 镰刀菌毒素 分子生物学 小麦 赤霉菌 致病力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南 章红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66-68,共3页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株禾谷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了玉米赤霉烯酮;在所有被检菌株中均未测到串珠镰刀菌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镰刀菌毒素 防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分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洪滨 柳金伟 +2 位作者 刘秉江 刘冰 梁元存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2,共6页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为明确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1年和2012年从山东省15地市分离了95株小麦赤霉病菌,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种的基础上,采用鉴定B型毒素...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为明确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1年和2012年从山东省15地市分离了95株小麦赤霉病菌,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种的基础上,采用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毒素化学型分析。在95个菌株中,93株分离物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株为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94株分离物为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化学型,1株为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化学型。在94株DON毒素化学型菌株中,90株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化学型,4株为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化学型。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29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显。表明在山东省冬小麦产区,产15-AcDON毒素的F.gra-minearum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毒素化学型 致病力分化
原文传递
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毒菌及脱毒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伟杰 刘易科 +3 位作者 朱展望 张静柏 高春保 廖玉才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7-589,共13页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小麦及其制品中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DON能够对真核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严重危害人畜健康。DON又是一种毒...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小麦及其制品中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DON能够对真核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严重危害人畜健康。DON又是一种毒力因子,促进镰刀菌扩展蔓延,加重赤霉病发病程度。利用脱毒菌、脱毒酶对DON毒素进行生物脱毒是最好的脱毒方式之一,其可将DON转化成低毒或无毒代谢产物,减少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脱毒基因还可作为新型抗源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加速抗性品种的选育,从源头防止DON毒素的污染。本文概述了DON毒素生物脱毒的类型、代谢产物的毒性、脱毒基因的鉴定以及脱毒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ON毒素的生物防控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微生物脱毒 脱毒酶
原文传递
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致病性和毒素化学型测定 被引量:11
9
作者 孔前前 秦丰 +3 位作者 张雨竹 马占鸿 刘志龙 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85,共12页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腐病 镰孢菌 致病性 毒素化学型 粗毒素
原文传递
四川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真菌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叶华智 张永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9-82,共4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原四川省不同地理来源的11个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能产生ZEN和DON两种真菌毒素,但产生毒素的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原四川省不同地理来源的11个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能产生ZEN和DON两种真菌毒素,但产生毒素的量因菌株来源而异;产生两种毒素能力最强的有2个菌株——雅安菌株和成都菌株,最弱的是绵阳和乐山菌株;病麦粒中的毒素含量,随麦粒受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真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赤霉菌 小麦
下载PDF
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的毒力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聪聪 付萌 +2 位作者 庞民好 刘颖超 董金皋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6-1043,共8页
为筛选防治玉米穗腐病同时减少病原菌毒素积累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了4种药剂多菌灵、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对玉米穗腐病的3种主要致病镰孢菌拟轮生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 为筛选防治玉米穗腐病同时减少病原菌毒素积累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涂布平板法分别测定了4种药剂多菌灵、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对玉米穗腐病的3种主要致病镰孢菌拟轮生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其毒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层出镰孢菌菌株127-1和禾谷镰孢菌菌株125-3的最佳产毒时间为第10天。供试4种药剂对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18-5.71μg/m L,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为0.02-8.14μg/m L,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3种镰孢菌产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的影响不尽相同,吡唑醚菌酯浓度在1-500μg/m L时能够抑制拟轮生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产生伏马毒素,氰烯菌酯能够在0.05-0.8μg/m L浓度范围内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当多菌灵浓度为0.05-0.5μg/m L时,几乎可以完全抑制禾谷镰孢菌产生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孢菌 杀菌剂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真菌毒素
原文传递
我国五省(市)小麦粉中重要镰刀菌毒素的污染调查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小敏 李凤琴 +5 位作者 徐文静 张宏元 张靖 赵熙 徐进 韩春卉 《中国猪业》 2017年第6期33-39,45,共8页
调查我国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吉林省、山东省五省(市)158份小麦粉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等10种重要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样品经乙腈-水(84:16,V:V)提取、Multi Sep 226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后,分别以... 调查我国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吉林省、山东省五省(市)158份小麦粉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等10种重要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样品经乙腈-水(84:16,V:V)提取、Multi Sep 226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后,分别以含2 mmol/L甲酸铵的0.1%甲酸-甲醇和含0.1%氨水-乙腈作为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检测小麦粉样品的10种重要镰刀菌毒素。结果显示:我国五省(市)小麦粉易受B类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ZEN的污染。其中B类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污染最为严重,超出限量标准1 000μg/kg的样品百分比为68%(108/158),阳性样品中DON的平均含量为4 084.8μg/kg;同时还检出3-乙酰基-DON(3-acetyl-DON,3-A-DON)、15-乙酰基-DON(15-acetyl-DON,15-A-DON)及其隐蔽型DON-3-葡萄糖苷(DON-3-glucoside,DON-3-G)。ZEN的超出国家限量标准的百分比为24%(38/158),平均含量为85.8μg/kg。本研究表明我国五省(市)小麦粉受DON和ZEN污染严重,需要加强对其的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毒素 小麦粉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不同镰刀菌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师雯 韩铮 +1 位作者 武爱波 王周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17-122,共6页
以从小麦、玉米、大米、大麦等作物中分离得到的12株不同种类的镰刀菌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温度和p H对其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刀菌在10~35℃和p H3~11范围内均能够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 H为6~8。供试镰刀菌能够产... 以从小麦、玉米、大米、大麦等作物中分离得到的12株不同种类的镰刀菌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温度和p H对其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刀菌在10~35℃和p H3~11范围内均能够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 H为6~8。供试镰刀菌能够产生的毒素主要为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毒素和镰刀菌酸,产毒温度为5~40℃,但不同菌株的最适产毒温度存在差异;产毒过程受p H影响较大,过酸(p H3~5)及过碱(p H9~11)的条件下均未检测到任何毒素。总体上看,不同种类镰刀菌产毒类型存在差异,毒素产量受温度和p H影响比生长更大,且大多数菌株的生长与产毒最适条件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温度 PH 生长 产毒
下载PDF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卓梦霞 刘思文 +1 位作者 李春雨 胡位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6-69,共14页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进而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病症。已有研究表明,镰刀菌侵染植物后产生的不同种类真菌毒素不仅毒害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组织的坏死,还会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同时,针对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植物会激活防御酶并启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将致病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转运到胞外,或通过分泌次生代谢物直接抑制病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为全面解析镰刀菌毒素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该文综述了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以及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植物对真菌毒素的防御反应策略,以期为镰刀菌毒素致病机制和病原菌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真菌毒素 毒性机理 病原菌与植物互作 解毒酶 转运蛋白 次生代谢物
下载PDF
Fusarium mycotoxins:The major food contaminants
15
作者 Zheng Qu Xianfeng Ren +4 位作者 Zhaolin Du Jie Hou Ye Li Yanpo Yao Yi An 《mLife》 CSCD 2024年第2期176-206,共31页
Mycotoxins,which are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toxicogenic fungi,are natural food toxins that cause acute and chronic adverse reactions in humans and animals.The genus Fusarium is one of three major genera of ... Mycotoxins,which are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toxicogenic fungi,are natural food toxins that cause acute and chronic adverse reactions in humans and animals.The genus Fusarium is one of three major genera of mycotoxin‐producing fungi.Trichothecenes,fumonisins,and zearalenone are the major Fusarium mycotoxins that occur worldwide.Fusarium mycotoxins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filtrate the human food chain via contamination during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processing,eventually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usarium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will change with climate change,especially with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researchers have built a series of effective models to forecast the occurrence of Fusarium mycotoxins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crop production.Fusarium mycotoxins frequently exist in food products at extremely low levels,thus necess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sensitive and reliable detection techniques.Numerous successful detec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various situations,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ethods are moving toward highthroughput features.Although Fusarium mycotoxins cannot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numerous agronomic,chemical,physical,and biological methods can lower Fusarium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to safe levels during the 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stages.Thes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Fusarium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fusarium mycotoxin management strategy mycotoxin detection
原文传递
镰刀菌真菌毒素的分类与研究
16
作者 林文凤 暴怡雪 张木清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镰刀菌是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它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的病害,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生产防治难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是当前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极为广泛的三种镰刀... 镰刀菌是甘蔗梢腐病的病原菌,它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的病害,是当今世界上的一大生产防治难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是当前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极为广泛的三种镰刀菌毒素。本文阐述了甘蔗梢腐病病原镰刀菌所产毒素的主要种类、危害及相关研究,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甘蔗真菌性病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属 真菌毒素 分类
下载PDF
小麦中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熏蒸对其毒力的影响
17
作者 和肖营 何岩 +2 位作者 顾雨熹 王锦 陈晋莹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小麦受镰刀菌的感染会导致赤霉病、真菌毒素污染和减产,镰刀菌对粮食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对小麦中镰刀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的三种菌株N1、N2、N3分别属于禾谷镰刀菌属、亚洲镰刀菌属和高秆镰刀菌属。利用产毒基因检测和真菌毒素... 小麦受镰刀菌的感染会导致赤霉病、真菌毒素污染和减产,镰刀菌对粮食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对小麦中镰刀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的三种菌株N1、N2、N3分别属于禾谷镰刀菌属、亚洲镰刀菌属和高秆镰刀菌属。利用产毒基因检测和真菌毒素检测对三株菌株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的产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一致显示N1和N3能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均含有PSK和Tri5两种产毒基因,而N2不产生这三种毒素。进一步通过臭氧和二氧化氯进行气体熏蒸,探究气体熏蒸对分离出的三株菌株的影响,通过观察孢子形态、菌丝体长度、菌丝形态,结果表明二氧化氯熏蒸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低浓度二氧化氯(300 mg/L)处理0.5 h,可明显抑制菌丝的生长。而臭氧只能抑制孢子萌发,对菌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产毒能力 真菌毒素 二氧化氯 臭氧 熏蒸
下载PDF
T─2毒素亚急性损伤大鼠心肌超微病变及硒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双清 赵亚娟 +3 位作者 遇秀玲 汪宝珍 杨怡 杨进生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5,共5页
本实验观察了T-2毒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及硒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2毒素亚急性中毒大鼠心肌损伤十分明显,部分心肌纤维走向紊乱、扭曲,可见散在性出血灶。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肌膜、肌浆网、肌原纤维以... 本实验观察了T-2毒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及硒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2毒素亚急性中毒大鼠心肌损伤十分明显,部分心肌纤维走向紊乱、扭曲,可见散在性出血灶。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肌膜、肌浆网、肌原纤维以及线粒体的变化。肌原纤维走向紊乱,Z线增粗,肌原纤维成片状消失,肌膜增厚,肌膜外胶原原纤维增生,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硒对T─2毒素致心肌损伤超微结构变化与克山病的基本型变化相似,提示在研究克山病的病因时,应当考虑镰刀菌毒素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毒素 克山病 心肌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禾谷镰孢菌丝胞内外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9
作者 唐喆 施雨桐 +4 位作者 巩寒茹 黄睿捷 孔延元 项萍 段凯莉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1-698,共8页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作物减产,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真菌毒素污染谷物,威胁人畜健康。为探究禾谷镰孢产毒菌丝胞内外的毒素含量,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作物减产,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真菌毒素污染谷物,威胁人畜健康。为探究禾谷镰孢产毒菌丝胞内外的毒素含量,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通过质谱特征扫描,DON和15-ADON均获得了较高离子化效应的离子。在单离子检测(SIM)模式下,利用m/z295、235和193离子定性分析DON,m/z 392、235和193离子定性分析15-ADON。选择其中响应强度最高的m/z 235离子定量分析DON,m/z 193离子定量分析15-ADON。利用该方法检测禾谷镰孢野生型PH-1和DON合成缺陷突变体tri5胞内外的DON和15-ADON含量,PH-1胞内的DON和15-ADON含量分别为(149.13±9.15)μg/g和(1833.31±185.33)μg/g,胞外含量分别为(5910.35±468.23)μg/g和(45222.12±2726.81)μg/g;tri5突变体的胞内外均未检测到DON和15-ADON。该方法可用于菌丝胞内外DON和15-ADON的同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 禾谷镰孢 气相色谱-质谱(GC-MS) 真菌毒素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禾谷镰刀菌产玉米赤霉烯酮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甄玉萍 裴世春 +2 位作者 高建伟 王岩 蒋媛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8-174,共7页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能力的影响。选取不同的培养基配比、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及光暗反应对禾谷镰刀菌进行培养。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能力的影响。选取不同的培养基配比、培养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及光暗反应对禾谷镰刀菌进行培养。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响应面设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的最适培养基为每升超纯水含葡萄糖60 g、KNO3 1.5 g、酵母浸出膏1.0 g、蛋白胨20 g、NaNO3 6.0 g、MgSO4 0.5 g、K2HPO4·3H2O 1.0 g、KCl 0.5 g、Fe2(SO4)3 0.025 g;当摇床转速为92 r/min、照明时间为10 h/d、培养温度为22.9℃时,20 d毒素质量浓度可达到249.8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玉米赤霉烯酮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真菌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