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6
1
作者 叶有玩 何春辉 +2 位作者 廖长征 尹学念 胡劲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⑥统计比较两组输后24 h内续用悬浮红细胞量。结果冰冻联合组与新鲜联合组输后2 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24 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DIC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输注 冰冻单采血小板 冷沉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下载PDF
冷沉淀和血小板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研究(附87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林绍彬 张进萍 +4 位作者 熊圣仁 宋霖 陈卫红 蒋小玲 王颖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9例。3组均采取常规疗法,包括给氧、补液、固定、止血、纠正酸碱平衡、输洗涤红细胞悬液等抗休克措... 目的研究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9例。3组均采取常规疗法,包括给氧、补液、固定、止血、纠正酸碱平衡、输洗涤红细胞悬液等抗休克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联合输冷沉淀10~30单位和单采血小板1~3个治疗量;B组单纯输单采血小板1~3个治疗量;C组单纯输冷沉淀10~30单位。3组均在治疗前1h及治疗后2~12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A、B、C3组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BG、PLT较输注前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后A组TT、PT、APTT小于B、C2组,FBG、PLT大于B、C两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早期、快速、联合输注冷沉淀和单采血小板比单独输注冷沉淀或单采血小板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冷沉淀 失血性休克 凝血因子
下载PDF
急救状态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质量保证的探讨
3
作者 熊建平 刘亚诚 +2 位作者 徐晶 王丽 张莹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8期9-12,I0002,I0003,共6页
目的:从质量保证的角度探讨如何合法、合规使用冰冻血小板,最大限度保障受血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方法:统计2019–2021年江西各地区医院血小板制品的应用数据以及南昌地区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质量监控数据,并对南昌地区... 目的:从质量保证的角度探讨如何合法、合规使用冰冻血小板,最大限度保障受血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方法:统计2019–2021年江西各地区医院血小板制品的应用数据以及南昌地区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质量监控数据,并对南昌地区冰冻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目前江西各地区医院在用的血小板血液制品共计8种,包括单采血小板、滤白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汇集滤白浓缩血小板、冰冻单采血小板、冰冻单采去白血小板、冰冻浓缩血小板、冰冻浓缩混合(滤白)血小板,其中冰冻血小板包括冰冻单采血小板、冰冻单采去白血小板、冰冻浓缩血小板和冰冻浓缩混合(滤白)血小板。分析结果显示冰冻后的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末血小板计数会下降约27.3%,冰冻后的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末血小板计数会下降约42.7%。结论:血站和医院应合法、合规使用血小板血液制品,尽量避免冰冻血小板的使用。应急情况下,必须明确应用冰冻血小板的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标准、质量要求、临床适应证和使用前知情同意原则等。全省应建立区域间的血小板应急保障机制,统一应急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质量 冰冻血小板 急救状态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邓安彦 斯思 +2 位作者 周守容 游春丽 吴春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4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00例,A组输注单采血小板,B组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4 h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00例,A组输注单采血小板,B组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4 h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并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B组CCI、PPR明显低于A组,止血效果好于A组(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的止血效果好,能够有效减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冰冻单采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TEG参数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齐峰 刘欢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95-897,共3页
目的:探究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保存于-80℃的冰冻血小板及72 h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新鲜血小板作为A组;新鲜血小板... 目的:探究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保存于-80℃的冰冻血小板及72 h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新鲜血小板作为A组;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按2∶1的比例混合制备40例作为B组;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按1∶1的比例混合制备40例作为C组;40例冰冻血小板作为D组。分别对4组标本进行TEG参数检测,分析反应时间、凝血时间、α角、最大振幅各项参数水平,并对4组标本常规参数进行检测,分析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4组标本TEG参数检测显示,反应时间:D组>B组>C组>A组;凝血时间:C组>B组>D组>A组;α角:B组>C组>A组>D组;最大振幅:B组>C组>D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标本血小板常规参数检测显示,血小板计数:A组>B组>C组>D组,平均血小板体积:D组>C组>B组>A组,血小板分布宽度:D组>C组>B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按照1∶1的比例进行混合后输注有助于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患者血块凝集的影响较小,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血小板 冰冻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采集后6小时与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质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利明 陈蓉 +4 位作者 詹鹏飞 邹志强 杨湘辉 江顺琴 陈雪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1077-1079,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品的多项质量参数,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的制备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 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品,1周后复... 目的通过比较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品的多项质量参数,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的制备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 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品,1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果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PF3A均保持了良好的PF3活性,单采血小板在常规或冰冻保存条件下,PF4及P选择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常规保存3 d内,粘附功能和血块收缩试验没有明显变化,而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这两项指标呈明显减退现象,血小板的活力下降明显。结论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 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 h和72 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两者的体外指标分析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都能有效的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采集后6小时 72小时 冰冻血小板 质量
下载PDF
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俊明 赵唯信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09-210,共2页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80例血液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非血液病患者40例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对1hCCI、24hCCI值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保存...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80例血液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非血液病患者40例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对1hCCI、24hCCI值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保存血小板组与血液病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组相比1hCCI值无显著差异(P>0.05),24hCCI值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输注后均无严重输血反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总体相当,冰冻血小板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对因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病患者,新鲜机采血小板长期疗效优于冰冻保存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血小板 新鲜血小板 疗效
下载PDF
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学新 韩海心 余东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的稳定性。方法将血小板分别置于-80%和-90℃~-120℃保存,观察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物的情况。结果8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率为23%,-90℃~-12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的稳定性。方法将血小板分别置于-80%和-90℃~-120℃保存,观察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物的情况。结果8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率为23%,-90℃~-12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率为0。血小板保存温度不同,纤维蛋白及絮状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χ^2=219.64,P〈0.01),冰冻血小板冷冻速度和保存温度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性。结论冰冻血小板于-90℃~120℃保存的稳定性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血小板 纤维蛋白 絮状聚集物
原文传递
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其保存液二甲亚砜对人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江灵 王洁 +2 位作者 杨倩 杨莉 黄远帅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2009-2013,共5页
目的评价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有效性,以及冰冻血小板的保存液二甲亚砜(DMSO)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注过血小板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19例患者,按输注血小板制品的不同分为3组,单采组... 目的评价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有效性,以及冰冻血小板的保存液二甲亚砜(DMSO)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注过血小板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19例患者,按输注血小板制品的不同分为3组,单采组(新鲜单采血小板)105例;浓缩组(手工浓缩血小板)102例;冰冻组(冰冻血小板)112例。检测3组患者的24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比较3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清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结果3组间的24hC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288,P<0.01)。3组间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4,P=0.048)。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前后的生化指标(ALT,AST,TP,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病种的患者输注不同剂量的冰冻血小板后的生化指标,以及输注相同剂量的冰冻血小板后不同时间段生化指标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输注疗效好,其保存液DMSO对人体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亚砜 冰冻血小板 生化指标 临床疗效 毒副作用
下载PDF
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
10
作者 李善清 叶有玩 杨兵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665-666,共2页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输血 冰冻单采血小板
下载PDF
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冰冻血小板质量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涛 周俊 +4 位作者 晋晶 刘景汉 李卉 周武 王淑英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探讨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冰冻血小板聚集、一氧化氮(NO)含量和膜糖蛋白分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n=12):新鲜液态血小板组(对照1组)、冰冻血小板组(对照2组)、加有GSNO的冷冻血小板组(实验组)。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冷冻血小板... 目的探讨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冰冻血小板聚集、一氧化氮(NO)含量和膜糖蛋白分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n=12):新鲜液态血小板组(对照1组)、冰冻血小板组(对照2组)、加有GSNO的冷冻血小板组(实验组)。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冷冻血小板聚集率,用硝酸酶还原法检测NO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冷冻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结果血小板聚集率(%):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35.47±2.93 vs 24.43±3.07(P<0.05);NO浓度(μmol/L):对照1组与实验组分别为31.59±16.88 vs 45.64±6.31(P<0.05),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22.16±6.38 vs 45.64±6.31(P<0.05);膜糖蛋白分子CD42b(%):对照1组与实验组分别为90.46±6.65 vs 78.32±12.54(P<0.05),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76.94±15.66 vs 78.32±12.54(P>0.05);膜糖蛋白分子CD62P(%):对照1组与实验组分别为12.74±9.64 vs 26.34±9.97(P<0.05),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31.72±8.20 vs 26.34±9.97(P>0.05)。结论 GSNO增加了冰冻血小板NO的浓度,抑制血小板在贮存过程中的聚集,有望作为冰冻血小板的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基谷胱甘肽 冰冻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一氧化氮 膜糖蛋白分子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喆 聂锋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将174例来医院治疗时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69例)和对照组(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者给予冰冻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将174例来医院治疗时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69例)和对照组(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者给予冰冻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前和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值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输注后血小板上升值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和输注冰冻血小板使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提升同样有效,具有同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冰冻血小板 效果
下载PDF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玉红 单泓 《职业与健康》 CAS 2009年第16期1783-1784,共2页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及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输注对象为血小板减少或功能不良引起出血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观察指标:①输注前后2h出血时间;②输注前后1h患者血小板计数;③根据前后两者结果判断输注冰冻血小板...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及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输注对象为血小板减少或功能不良引起出血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观察指标:①输注前后2h出血时间;②输注前后1h患者血小板计数;③根据前后两者结果判断输注冰冻血小板是否有效。结果出血时间:输前,(94-3)min;输后,(44-2)min;输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后1h比输前血小板升高(6—50)×10^9/L。结论输注冰冻血小板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不良导致的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的血小板 制备 应用 血小板减少 出血
原文传递
冰冻血小板制备与研究
14
作者 荣瑾宇 李文俊 +6 位作者 杨建萍 李英 王秀华 张宏 韩志慧 张彬 李双锋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年第8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筛选献血员,进行单采血小板,并对3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1年内,于30、90、180、270、360d分别进行外观、计数...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筛选献血员,进行单采血小板,并对3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1年内,于30、90、180、270、360d分别进行外观、计数、pH值、聚集率检测及无菌试验,并且与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80℃保存冰冻血小板1年内各时期外观、计数、回收率、pH值、聚集率、无菌试验均达质量标准,其中冻后pH值、聚集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冻后计数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保存1年的各时期回收率平均为82.9%,均大于70%。结论:-80℃保存冰冻血小板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血小板 制备 低温保存
下载PDF
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临床应用观察
15
作者 刘娟 赵丽娟 +2 位作者 潘枫 熊德琼 张泽君 《四川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556-1558,共3页
目的比较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和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的临床输注疗效,探讨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统计我院2011至2012年临床血小板用量,其中134例患者输用6756U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62例患者输用2230U冰冻... 目的比较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和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的临床输注疗效,探讨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统计我院2011至2012年临床血小板用量,其中134例患者输用6756U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62例患者输用2230U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通过输注24h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输血反应等进行输注后疗效判断。结果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和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输注24h后CCI和PP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和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输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和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大出血、产科出血和各种疑难大手术中,输注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即刻止血效果优于输注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而预防性输注或以提升血小板计数为目的的输注则是新鲜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优于冰冻手工汇集滤白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血小板 手工汇集滤白 输注疗效
下载PDF
不同条件影响冷冻血小板质量的研究
16
作者 陈兴智 李聚林 韦常健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3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制备冷冻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冷冻血小板融化后室内温度下放置于玻璃或瓷砖冷面介质、导热慢的木板或毛巾等介质和(22±2)℃震荡介质中保存,观察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制备冷冻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冷冻血小板融化后室内温度下放置于玻璃或瓷砖冷面介质、导热慢的木板或毛巾等介质和(22±2)℃震荡介质中保存,观察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物析出的情况以及冷冻的温度和不同速冻方式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结果冷冻血小板融化后放置于导热性能良好介质,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100%,导热慢的木板或毛巾介质和(22±2)℃震荡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0%,冻结与解冻温差不同,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69,P<0.01)。结论冷冻血小板融化后于(22±2)℃震荡保存冷冻血小板质量更好,所有过程均不可放置冷面介质暂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血小板 介质 纤维蛋白 絮状不可逆聚集物 质量
下载PDF
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聚集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艳萍 袁媛 +2 位作者 陈召江 刘广彩 孙洪艾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5年第2期88-89,共2页
目的 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聚集的原因。方法 对血小板收集浓度、二甲基亚砜融化温度、采后震荡与否、加入速度以及融化过程进行分组观察。结果 血小板收集浓度不同,不可逆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DMSO... 目的 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聚集的原因。方法 对血小板收集浓度、二甲基亚砜融化温度、采后震荡与否、加入速度以及融化过程进行分组观察。结果 血小板收集浓度不同,不可逆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DMSO融化温度、加入速度对血小板质量有显著影响(P <0 .0 1) ;血小板采后震荡可明显降低冻融后不可逆凝集率(P <0 .0 1)。结论 冰冻血小板采集、制备、冻融等各个环节必须严格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血小板 融化 不可逆聚集 二甲基亚砜
下载PDF
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评价
18
作者 郑义哲 李东东 +7 位作者 闫耿伟 王保健 王珂 王蕾 阎少多 李艳宏 付秋霞 孙振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4-1270,共7页
目的:优化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相关技术参数,制定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案。方法:利用O型袋装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人新型冰冻血小板,优化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DMSO加入方式、孵育时间、离心条件等),并通过血常规检测、细... 目的:优化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相关技术参数,制定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案。方法:利用O型袋装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人新型冰冻血小板,优化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DMSO加入方式、孵育时间、离心条件等),并通过血常规检测、细胞凋亡率、血小板活化率及表面蛋白表达水平等评价冰冻血小板质量。结果: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案中将离心去除上清的操作调整到血小板冰冻程序前,并当离心条件为800×g离心8 min时,离心操作对血小板影响最小。此外,离心前与DMSO孵育30 min的血小板在冰冻及解冻复融后的质量更优。采用本方案制备的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经长期冰冻保存后各项指标仍保持稳定。结论:本研究制定了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方案。在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过程中,血小板与DMSO振荡孵育30 min后再经800×g离心8 min处理可提升冰冻血小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冰冻血小板 制备技术 DMSO 离心条件
下载PDF
冷冻血小板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兴智 李聚林 +2 位作者 张源 谢妙 卢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的稳定性。方法将血小板分别置于-80℃和-85℃~-120℃保存,观察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的情况。结果-8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24.0%,-85℃~-120℃保存血小板... 目的探讨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的稳定性。方法将血小板分别置于-80℃和-85℃~-120℃保存,观察冷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的情况。结果-8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24.0%,-85℃~-120℃保存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率为0。血小板保存温度不同,纤维蛋白及絮状不可逆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χ2=243.18,P<0.01),冷冻血小板冷冻速度和保存温度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性。结论冷冻血小板于-85℃~-120℃保存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血小板 融化 纤维蛋白 絮状不可逆聚集物 稳定性
下载PDF
采集后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疗效比较
20
作者 刘利明 陈镇奇 +5 位作者 李廷俊 陈蓉 詹鹏飞 江顺琴 邹志强 陈雪丽 《基层医学论坛》 2009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输注采集后6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另一组输注采集后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通过血小板CCI... 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输注采集后6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另一组输注采集后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通过血小板CCI测定输注有效率及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明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CCI有效率比较(χ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都能有效地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采集后6h 采集后72h 冰冻血小板 止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