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晓锋 李绍山 +4 位作者 付强 吴淦春 周庆九 刘波 柳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额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Ⅰ、Ⅱ级...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额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Ⅰ、Ⅱ级)17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结论经额外侧入路分块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可以作为大型嗅沟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一种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嗅沟脑膜瘤 额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 被引量:9
2
作者 甘武 詹升全 +4 位作者 郭文龙 林晓风 周东 唐凯 周德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583-585,588,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可较好暴露并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前颅窝 鞍区 显微手术 额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经额外侧与双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晓锋 李绍山 +5 位作者 付强 秦虎 汪永新 周庆九 刘波 王增亮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对比经额外侧入路与双侧额下入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03至2012-02采用双侧额下入路手术者为双侧额下入路组(n=18);2012-03至... 目的对比经额外侧入路与双侧额下入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03至2012-02采用双侧额下入路手术者为双侧额下入路组(n=18);2012-03至2014-04采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者为额外侧入路组(n=18)。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经额外侧入路组与双侧额下入路组在肿瘤全切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额下入路组在改善患者嗅觉功能异常(x^2=6.099,P=0.014)方面要优于经额外侧入路组;经额外侧入路组对于改善患者视觉异常(x^2=5.418,P=0.020)及并发症发生率(P=0.041)方面要优于双侧额下入路组。结论经额外侧入路分块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嗅沟脑膜瘤 经额外侧入路 双侧额下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立忠 刘洪泉 +4 位作者 王洪生 殷尚炯 杜秀玉 王健 王丽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该手术方式与常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垂体瘤11例(73.3%);颅咽管瘤7例(70... 目的探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该手术方式与常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垂体瘤11例(73.3%);颅咽管瘤7例(70%);脑膜瘤14(100%)。大部分切除6例,其中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3例。1例垂体腺瘤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并侵及海绵窦行大部分切除。术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多尿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好转,23例视力较术前好转,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论额外侧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区结构,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侧入路 锁孔入路 鞍区 显微外科
下载PDF
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与神经内镜解剖 被引量:4
5
作者 江晓春 朱风仪 +8 位作者 张亚卓 刘庆良 宋明 赵春生 周明卫 陈新城 方兴根 徐善水 刘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0-372,F0003,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前颅底的显微解剖与神经内镜解剖,为额外侧锁孔手术入路处理前颅底、鞍区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经额外侧锁孔手术入路对15具成人尸头进行显微解剖和神经内镜下解剖,比较两种解剖所暴露的范围。结果显微解剖在嗅沟、鞍区和... 目的对比研究前颅底的显微解剖与神经内镜解剖,为额外侧锁孔手术入路处理前颅底、鞍区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经额外侧锁孔手术入路对15具成人尸头进行显微解剖和神经内镜下解剖,比较两种解剖所暴露的范围。结果显微解剖在嗅沟、鞍区和外侧裂存在一定范围的视野盲区;内镜有充足的照明,可将手术视野放大,无视野盲区,清楚地显示周围的解剖结构,而且看得更远。但内镜的图像为二维图像,缺乏景深。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可以互补各自不足。结论额外侧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的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的病变安全、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侧入路 颅底 显微解剖 神经内镜
原文传递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保国 何黎明 +2 位作者 肖罡 郭铭 朱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3-635,共3页
目的总结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额外侧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鞍结节和前床突脑膜瘤8例,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 目的总结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额外侧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鞍结节和前床突脑膜瘤8例,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胆脂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结果17例鞍区肿瘤全切12例,次全切5例;6例前交通动脉瘤和5例后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无手术死亡或重度残疾患者。结论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显露并治疗大部分粘区病蛮.创伤小且疗效满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侧入路 鞍区病变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经额外侧入路与双侧额下入路切除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尼占洪 陈辉 +1 位作者 王德群 宋孝政 《癌症进展》 2020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比较经额外侧入路与传统双侧额下入路切除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将80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经额外侧入路组(36例)和双侧额下入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临床症状、功能状态评分(KPS)... 目的比较经额外侧入路与传统双侧额下入路切除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将80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经额外侧入路组(36例)和双侧额下入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临床症状、功能状态评分(KPS),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头痛、嗅觉减退、视觉障碍及精神异常比例均降低(P﹤0.05),且经额外侧入路组嗅觉减退比例高于双侧额下入路组,视觉障碍比例低于双侧额下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KPS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经额外侧入路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双侧额下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Simpson分级、复发率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外侧入路与双侧额下入路切除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均具有较好的手术切除效果,但双侧额下入路改善嗅觉功能更加优异,经额外侧入路改善视觉功能更加优异,创伤性更小,能够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额外侧入路 双侧额下入路 大型嗅沟脑膜瘤
下载PDF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处理额部及鞍区病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洪泉 王立忠 +4 位作者 杜秀玉 殷尚炯 王洪生 赵佩林 李国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8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索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在处理额部及鞍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沿鬓发迹前缘向额侧不超过5cm弧形切口,做小于3cm骨窗,利用额外侧及额下间隙处理额部、鞍区病变33例。结果 9例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4例额叶... 目的探索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在处理额部及鞍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沿鬓发迹前缘向额侧不超过5cm弧形切口,做小于3cm骨窗,利用额外侧及额下间隙处理额部、鞍区病变33例。结果 9例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4例额叶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畸形经此手术入路均显露充分,视野清晰,切除彻底。4例后交通动脉瘤解剖清晰,夹闭满意。结论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具有微创,影响容貌小、操作简单,能够显露和处理额叶侧方、前颅窝底及鞍区病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侧入路 锁孔入路 鞍区 肿瘤 后交通动脉瘤
下载PDF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3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晟华 梁日初 +1 位作者 廖勇仕 周敏 《当代医学》 2016年第8期65-66,共2页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共40个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术前均行腰穿置管引流,术后均行影像学复查。结果 36例、共40个前循环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无术...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共40个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术前均行腰穿置管引流,术后均行影像学复查。结果 36例、共40个前循环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无术中死亡及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应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可行、安全、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动脉瘤 额外侧入路 锁孔技术 微创神经外科
下载PDF
额外侧入路同期夹闭责任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的疗效
10
作者 蔡仕飞 侯长凯 +2 位作者 李健 杨宜璠 杨新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 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经单侧额外侧入路夹闭责任出血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患者,采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位置、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对侧大脑中动脉瘤朝向及大小、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等指标评估此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8例患者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出血责任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2例。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平均15.4 mm。需要处理的对侧大脑中动脉瘤平均3.4 mm×2.6 mm。术后复查头颅CTA见病灶远端颅内动脉走行自然,管壁光滑,病灶局部未见局限性狭窄或扩张。出院时有4例mRS评分为0;4例患者评分为1。出院时MoCA评分提示有2例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小于26分),余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结论 单侧额外侧入路治疗对侧非责任病变有很多优势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这类复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额外侧入路 大脑中动脉
下载PDF
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巨型垂体腺瘤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运生 刘景平 +6 位作者 王君宇 陈立华 侯永宏 袁贤瑞 刘志雄 方加胜 曹美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报告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 (最大直径 2 0~ 39mm)、巨型 (≥ 4 0mm)垂体腺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4 1例患者 ,均采用一侧眶上额下锁孔入路 ,进行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 (80 .... 目的 报告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 (最大直径 2 0~ 39mm)、巨型 (≥ 4 0mm)垂体腺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4 1例患者 ,均采用一侧眶上额下锁孔入路 ,进行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 (80 .9% )同时达到全切肿瘤实质、切除鞍上肿瘤壁及电灼鞍内肿瘤壁的三项目的 ;2 7例为次全切。 12 9例 (91.5 % )患者术后 3日内可以下床活动 ,所有患者恢复良好 ,无死亡。结论 本组病例表明 ,对大型、巨型垂体腺瘤 ,采用额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 ,全切率高 ,手术损伤少 ,并发症少 ,患者恢复良好。作者认为 ,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而言 ,这是一种损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侧锁孔入路 切除术 大型垂体腺瘤 巨型垂体腺瘤 手术方法
下载PDF
额外侧锁孔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骏 尹浩 +5 位作者 刘窗溪 谌鸿斌 韩国强 高方友 熊云彪 林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6期10-11,共2页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与常规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66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额外侧锁孔入路组(n=30)和翼点入路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与常规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66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额外侧锁孔入路组(n=30)和翼点入路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中破裂情况、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GO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中破裂情况及G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额外侧锁孔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优于翼点入路组(P<0.05)。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方便快捷、更加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额外侧锁孔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经额外侧锁孔与经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海 曾令勇 +5 位作者 徐剑峰 刘阳 江涌 钟婷婷 黎新慎 张波 《广东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比较额外侧锁孔开颅与翼点开颅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夹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并对比以上两种AcoA开颅夹闭术后的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按照标准纳入住院治疗的51例破裂AcoA(瘤体指向... 目的比较额外侧锁孔开颅与翼点开颅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夹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并对比以上两种AcoA开颅夹闭术后的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按照标准纳入住院治疗的51例破裂AcoA(瘤体指向均为下或前下),随机分为经翼点入路组24例(A组)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组27例(B组),另有健康自愿者24例作对照组(C组)。3组分别于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定和血清S100B蛋白检测。结果A组和B组间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和B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A组、B组和C组在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MMSE评分的变化趋势,B组相对于A组能够更早接近C组的正常水平。各个观测时间点上3组患者血清S100B测值结果显示:在14 d和1个月时,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S100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个月时,A组与C组比较S100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S100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时,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S100B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4个时间点S100B值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AcoA患者相比健康人,发病后存在明显的脑神经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脑神经损伤在发病后逐渐趋于正常水平,但认知功能障碍可持续存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相比经翼点入路夹闭AcoA,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速度较快。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美观、便捷经济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夹闭AcoA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额外侧锁孔入路 翼点入路 认知功能障碍 脑神经损伤
下载PDF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雨春 崔红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8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5例鞍区颅咽管瘤患者采取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手术,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32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前26例视力衰退,术后24例视力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5例鞍区颅咽管瘤患者采取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手术,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32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前26例视力衰退,术后24例视力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例轻微加重。7例出现多尿症状,2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4例出现皮下积液,所有症状经治疗或自行好转,随访无复发和死亡。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利于鞍区结构的充分显露,肿瘤切除效果好,且切口小,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鞍区 颅内肿瘤 额外侧锁孔入路 脑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额外侧锁孔入路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夹闭术中分支动脉的保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洪伟 张东 +1 位作者 顾艳 李爱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95-800,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5例、脉络膜前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瘤颈的关系,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瘤体的关系,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瘤夹或行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后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瘤夹后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3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患者的肌力分别恢复至5级、4级和2级;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无残留或复发,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4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低分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术中,采用多种保护方式积极防止分支动脉的损伤,可有效降低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 颈内动脉交通段 分支动脉 后交通动脉瘤 脉络膜前动脉瘤 夹闭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