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朱金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43-47,共5页
边疆意象在人们对边疆的认知与想象中形成,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变迁,其中既存在延续、重合与变异,也呈现出浪漫想象与妖魔化共存的特征,表现了人们观念中边疆的复杂面相。目前,主流叙事的边疆意象表现了一定的偏见。从中心与边缘的视角出发... 边疆意象在人们对边疆的认知与想象中形成,并随历史发展不断变迁,其中既存在延续、重合与变异,也呈现出浪漫想象与妖魔化共存的特征,表现了人们观念中边疆的复杂面相。目前,主流叙事的边疆意象表现了一定的偏见。从中心与边缘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构筑基于共识与通感的边疆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意象 想象他者 蛮夷 偏见
下载PDF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意象及其构成要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林轶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186,共5页
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绩斐然,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建构方面仍重视不足。为了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目的地的意象特征,本文选取了广西三江县城为案例,在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为... 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绩斐然,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建构方面仍重视不足。为了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目的地的意象特征,本文选取了广西三江县城为案例,在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其他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进行城镇意象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小城镇 旅游开发 意象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边疆形象构建的历史基础与文化战略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秦永红 付乐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0,125,126,共10页
自古以来,“边疆”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关口,具有不可取代的战略意义。古时,在“一点四方”统治观念下,“边疆”具有区别于王朝国家核心区的文化地理内涵,通过“边疆”走向欧洲、非洲的丝绸、瓷器、茶叶开启了西方人对东方国度乌托邦式... 自古以来,“边疆”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关口,具有不可取代的战略意义。古时,在“一点四方”统治观念下,“边疆”具有区别于王朝国家核心区的文化地理内涵,通过“边疆”走向欧洲、非洲的丝绸、瓷器、茶叶开启了西方人对东方国度乌托邦式的想象。近代,随着王朝国家的衰落和西方启蒙运动自我批判的觉醒,“边疆”又成为“东方地狱”中一抹神秘的色彩,一块未经发掘的处女地。20世纪90年代,自中国将“和平崛起“作为对外交流的叙述话语以来,“边疆”又被西方冠以落后、分裂、暴力的形象,意图通过充满意识形态的“人权”倡导和模糊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肢解中华民族。中国边疆何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性格迥异”的面孔?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边疆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场域和资本。而边疆形象的合理建构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布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形象的正确定位、与邻国的政治经济交往以及边疆地区自身的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边疆形象 去污名化
下载PDF
论高适边塞诗听觉形象的生成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昕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06-110,共5页
高适的边塞诗建构了丰富的声音景观,在景观的生成中强化了艺术感知效果。其一,胡乐、胡舞、歌哭等人文之声,既体现了作品的异域色彩,又兼具诗人的济世之志与人文关怀。其二,风声、雨雪声、泉流声等自然之声,体现了景与情的统一,突显了... 高适的边塞诗建构了丰富的声音景观,在景观的生成中强化了艺术感知效果。其一,胡乐、胡舞、歌哭等人文之声,既体现了作品的异域色彩,又兼具诗人的济世之志与人文关怀。其二,风声、雨雪声、泉流声等自然之声,体现了景与情的统一,突显了严酷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力量。其三,旅雁悲鸣、夜深鸟啼、战马嘶鸣等动物之声,伴随着视点的自由移动,在苦寒寂寞的边地刺激着征人情感的生发,并成为其情感的寄托。整体看,高诗中的听觉形象,既是盛唐气象的表征,也凝聚了诗人志向,展示了边塞诗歌宽广的人文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适 边塞诗 听觉形象
下载PDF
意象衔接:边塞诗语篇连贯手法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日光 杜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意象是审美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审美目的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融入客观事物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从而形成主客观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语言学语篇衔接的角度看,边塞诗的意象衔接手法主要有描述性意象、抒情议... 意象是审美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审美目的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融入客观事物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从而形成主客观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语言学语篇衔接的角度看,边塞诗的意象衔接手法主要有描述性意象、抒情议论性意象、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描述性意象 抒情议论性意象 隐喻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
下载PDF
“边城形象”的三重文化意蕴
6
作者 胡红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6期28-34,共7页
作为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边城》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是全景、和谐的 ;其文化理想具有普适意味 ;儒学的道德理想、道家的审美追求、禅学的终极关怀构成它的中国形象。其形象具有三重意蕴 :整体和谐的生态形象 ,普适价值的文化形象 ,三色互... 作为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边城》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是全景、和谐的 ;其文化理想具有普适意味 ;儒学的道德理想、道家的审美追求、禅学的终极关怀构成它的中国形象。其形象具有三重意蕴 :整体和谐的生态形象 ,普适价值的文化形象 ,三色互补的中国形象。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边城形象”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形象 文化形象 《边城》 沈从文 小说
下载PDF
三向对比:庞德《胡关饶风沙》英译诗中的创造性叛逆 被引量:9
7
作者 卢巧丹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5,共5页
国内外对庞德《华夏集》的研究多是基于"双向对比",这种方法把费诺罗萨笔记中的错误误认为庞德的错误,或把庞德的修改当成了误译,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庞德的译诗艺术。只有认真对比费诺罗萨笔记、庞德译文和中文原诗,进行"... 国内外对庞德《华夏集》的研究多是基于"双向对比",这种方法把费诺罗萨笔记中的错误误认为庞德的错误,或把庞德的修改当成了误译,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庞德的译诗艺术。只有认真对比费诺罗萨笔记、庞德译文和中文原诗,进行"三向对比",才能客观再现庞德的翻译诗学。本文以《胡关饶风沙》的英译为例,运用叶维廉和钱兆明教授提出的"三向对比"的方法,指出庞德的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其中既有对李白原诗的创造性叛逆,也有对费氏笔记的创造性叛逆,同时还有对译语和源语的叛逆,他凭借超凡的洞察力,创造出一个个意象,成功地再现了李白原诗的意境,让原诗的生命之花在西方美丽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向对比 庞德 《胡关饶风沙》 创造性叛逆 意象
原文传递
李颀边塞诗的胡乐意象与任侠情结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40-143,共4页
李颀是盛唐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创作独具一格,诗中用胡乐意象渲染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空间,用侠客的豪气状写报国之志、建功理想。李颀通过独具魅力的胡乐意象,构建起不朽的边塞诗魂。通过对豪侠少年的赞美,寄托了自己对建功立... 李颀是盛唐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创作独具一格,诗中用胡乐意象渲染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空间,用侠客的豪气状写报国之志、建功理想。李颀通过独具魅力的胡乐意象,构建起不朽的边塞诗魂。通过对豪侠少年的赞美,寄托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胡乐意象与任侠情结的辉映,彰显了其边塞诗俊逸、奇特的审美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颀 边塞诗 胡乐意象 任侠情结
下载PDF
北宋边塞诗的军事意象——以烽燧、斥堠、塘泺、榆塞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沂璐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9-55,共7页
北宋边塞诗的意象择取,既延续前代边塞诗的创作经验,关注关山、陇头、羌笛等语符意象,关注玉门、凉州、西域等地名意象,在意象中构筑意境,又开辟出烽燧斥候、塘泺方塘、壕林榆塞等军事意象,烘托意境,营造事境,折射出言意尚理、叙议相彰... 北宋边塞诗的意象择取,既延续前代边塞诗的创作经验,关注关山、陇头、羌笛等语符意象,关注玉门、凉州、西域等地名意象,在意象中构筑意境,又开辟出烽燧斥候、塘泺方塘、壕林榆塞等军事意象,烘托意境,营造事境,折射出言意尚理、叙议相彰的特点。同样运用意象,唐代边塞诗喜欢借助意象的并置与叠加形成丰富的画面感,北宋边塞诗多不以画面取胜,往往由意象切入边事的交代与态度的回应,最终传输清晰的价值判断与深刻的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诗 军事意象 斥堠 烽燧 塘泺 榆塞 城寨
下载PDF
坚韧的荒原跋涉者——刘大为边塞风情画的艺术形象符号及其文化性格透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亚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46-55,共10页
作为黄土画派中最独特的一员,刘大为的绘画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多种艺术形象符号,成功地塑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多重文化性格。具体讲,就是他通过骆驼和沙漠艺术符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负重文化人格;通过骏马与草原艺术符号... 作为黄土画派中最独特的一员,刘大为的绘画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多种艺术形象符号,成功地塑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多重文化性格。具体讲,就是他通过骆驼和沙漠艺术符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负重文化人格;通过骏马与草原艺术符号,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由文化性格;通过牧民与牧场艺术符号,显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性格;通过历史与现实艺术符号,凸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探索文化性格;通过英雄与回忆艺术符号,彰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革命性格。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重构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坚韧的荒原跋涉者"的文化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为 边塞风情画 艺术形象符号 文化性格透视
下载PDF
征衣意象的意蕴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树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51-53,共3页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征衣 意象 兵制
下载PDF
宋代边塞词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雪飞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0-43,共4页
真正意义上的宋代边塞词数量不多,但是词中却多用烟、霜等清冷的意象和冷色调,营造出不同于唐代边塞诗词的凄清衰飒的情感氛围和美学风格特征。在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反观边塞词美学风格以及词体观念的演变。宋人"... 真正意义上的宋代边塞词数量不多,但是词中却多用烟、霜等清冷的意象和冷色调,营造出不同于唐代边塞诗词的凄清衰飒的情感氛围和美学风格特征。在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反观边塞词美学风格以及词体观念的演变。宋人"诗庄词媚"词体观和孱弱的人格心理素质是形成宋代边塞词风格的原因,也是其数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边塞词 凄惶意象
下载PDF
基于边防安检X-ray图像信息传输的研究与设计
13
作者 高润月 张美枝 赵宏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8年第2期205-207,共3页
针对边防安检X-ray图像信息传输速度慢、图像清晰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UDP协议,利用JPEG 2000图像压缩标准实现X-ray图像信息传输的方法,给出用Java实现X-ray图像信息网络传输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安全检查 图像信息 网络传输 对象序列化
下载PDF
新时期国家族群认同与边疆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研究导论
14
作者 尹兴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6-100,共5页
新时期中国的"族群边界"呈现过渡性、连续性变化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也更为复杂多义。以是观之,边疆少数民族影像的生产也必然纠葛在"美学文化诉求"、"经济功能诉求"与"政治共同体... 新时期中国的"族群边界"呈现过渡性、连续性变化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也更为复杂多义。以是观之,边疆少数民族影像的生产也必然纠葛在"美学文化诉求"、"经济功能诉求"与"政治共同体寻求"之间的矛盾当中。如何显示或掩饰特定的族群文化特征,消弭民族(国族)认同危机,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研究者来说,前途是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族群认同 边疆少数民族 影像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