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作为“方法”——论弗朗索瓦·于连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7,共11页
法国当代理论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反思欧洲的'方法',通过'迂回'的策略和'外部解构'的方式,充分运用中国这一'哲学工具',经由中国去质疑植根于欧洲理性逻辑当中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的重要性上... 法国当代理论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反思欧洲的'方法',通过'迂回'的策略和'外部解构'的方式,充分运用中国这一'哲学工具',经由中国去质疑植根于欧洲理性逻辑当中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的重要性上升到'只有中国思想可以推翻西方思想的任何普世性重大规律'。从作为'对象'的中国,发展到作为'方法'的中国,这一西方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暗含着去帝国化、去欧洲中心主义与去一元化等多重含义,实则呼唤建构一种对话主义的文化立场。这消解了自近代以来以'仿欧洲'作为先进、而以'非欧洲'作为落后的西方话语模式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指出中国问题可以去影响甚至批判世界,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于连独特的研究路径为中国带来诸多启发:一方面,摆脱欧美价值观对中国问题的评判,建构多元共生的跨文化比较范式;另一方面,推动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动力,进而推动'研究中国,就是研究世界'的态势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为“方法” 弗朗索瓦·于连 东学西渐 对话主义 汉学
下载PDF
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像”——以于连、毕来德与沟口雄三为中心
2
作者 张靖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中西思想的异质性始终与中国学者如何介入世界学术的问题相关。就此而言,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的范本。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相对化、特殊化,试图以东-西思想的“间距”实现对西方中心的解构;作为其... 中西思想的异质性始终与中国学者如何介入世界学术的问题相关。就此而言,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的范本。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相对化、特殊化,试图以东-西思想的“间距”实现对西方中心的解构;作为其对立面的瑞士汉学家毕来德则立足普遍性,反对于连过分强调“中国”的异质性。然而,无论采取特殊或普遍的进路,两位汉学家都将中国作为“他者”进行相对化的处理,由此实现对西方思想的重构或补充。与之相对,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主张“作为方法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定位比上述两位汉学家而言要少了一些话语霸权的意味。并且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不同语言之间如何对话,经由外语如何进入中国思想,不仅构成了汉学家们的方法论核心,同时也能为如何通过汉语做哲学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于连 毕来德 沟口雄三
下载PDF
中国绘画的跨文化观看——以弗朗索瓦·朱利安的中国画论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耘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45,共12页
根据朱利安的相关论著,可知他是自觉地以"西方自我"来审视作为"他者"之构成部分的"中国画论",他的理论支撑也完全来自西方,具体地说,主要来自海德格尔,次要来自列维纳斯、德里达等人;其目标,则是借助&qu... 根据朱利安的相关论著,可知他是自觉地以"西方自我"来审视作为"他者"之构成部分的"中国画论",他的理论支撑也完全来自西方,具体地说,主要来自海德格尔,次要来自列维纳斯、德里达等人;其目标,则是借助"中国"这个"他者"来找到返回欧洲之"未思"的机会和方式。他的中国画论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尤其关于《老子》与中国画论关系的论述富有创见,在方法论上也有值得我国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学者借镜之处;但是朱利安所特别突显并予以表彰者是中国的"关联思维",这表明其著述原本是以解决西方自身的"痼疾"(科学宰制而导致的感性偏枯)为导向的,而这恰恰不是我国的主要问题。所以,对于朱利安的著述,今日中国人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落入为中国古代文化高唱赞歌者所不经意造成的"陷阱"而不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索瓦·朱利安 中国文人画 中国画论 跨文化观看 “未思”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4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下载PDF
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从谢阁兰、朱利安看法国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范式及其发展
5
作者 吴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2,179,180,共16页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修正了此前欧洲文学/文论中异域猎奇式的方法论,重新阐释了“异域情调”一词的内涵并发展出一种大写的“多异美学”,赞扬多元文化的“差异”之美,超越并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而朱利安则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对话主义方法论,不是立足于发现“差异”,而是借助中西文化“间距”进行“外部解构”“迂回-进入”,推动了寻求“多元共生”的范式成为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这一发展反映出法国文论对中国问题的阐释与研究所经历的范式发展,也推动着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异美学” “多元共生” 谢阁兰 朱利安 中西对话
下载PDF
“间距/之间”理论与比较文学变异学 被引量:5
6
作者 曹顺庆 王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朱利安在20世纪末曾经批评钱锺书、刘若愚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寻同的比较主义”,对此他提出“差异的比较主义”。2012年以后,他认为“差异”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同”,并没有从思想的上游做出区分,由此他用“间距/之间”来取代“... 朱利安在20世纪末曾经批评钱锺书、刘若愚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寻同的比较主义”,对此他提出“差异的比较主义”。2012年以后,他认为“差异”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同”,并没有从思想的上游做出区分,由此他用“间距/之间”来取代“差异”,试图在中西文学之间侦测出思想“间距”,然后在它们“之间”迂回运作,继而生成诸种阐释变异。这种研究方法从实践层面论证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行性,因为两者都将异质性作为可比性,并着力于研究跨文明视野中的阐释变异,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距 之间 比较文学 变异学 朱利安
下载PDF
Aura新释:从本雅明到朱利安
7
作者 郑娅楠 《媒介批评》 2023年第1期114-129,共16页
Aura在西方由来已久,经本雅明一再使用与阐释,该概念的某些古老内涵在当代获得了被揭示的可能,如来自古生理学与物质元素论的含义。但囿于西方主流思想路径,即自巴门尼德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和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aura中蕴含的... Aura在西方由来已久,经本雅明一再使用与阐释,该概念的某些古老内涵在当代获得了被揭示的可能,如来自古生理学与物质元素论的含义。但囿于西方主流思想路径,即自巴门尼德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和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aura中蕴含的非二元论思想甚少被学界谈及。朱利安借助没有形而上学传统的中国思想,充分发掘了aura中蕴含的前对象化思想;沿着朱利安理解aura的路径,能进一步发现西方古今都有异于主流形而上学的非二元论思想资源,如《蒂迈欧篇》的“子宫间”与梅洛庞蒂的“肉”。从中西的这些资源出发,能更充分地理解aura中蕴含的精神与物质、灵与肉、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不再截然二分的非对象化观念,发现一个永恒流变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A 朱利安 本雅明 非二元论 “子宫间” “肉”
下载PDF
作为打开欧洲“未思”的手段——朱利安中国古典美学建构之解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振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7-197,共11页
法国汉学家朱利安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建构了以"平淡""非-客体""去本体论""内在性"等为特征的中国古典美学。朱利安的目的是借呈现中国从而打开欧洲思想的"未思",不过,其中国美学解读... 法国汉学家朱利安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建构了以"平淡""非-客体""去本体论""内在性"等为特征的中国古典美学。朱利安的目的是借呈现中国从而打开欧洲思想的"未思",不过,其中国美学解读方案听上去更像福柯、德勒兹等人后结构主义思想的某个"变种",这让人怀疑朱利安对中国的呈现是否更像一种"发明"。从深层的论证逻辑来说,朱利安在许多方面仍然延续了黑格尔-韦伯讨论中国思想时的做法,只不过是在新的哲学情势下颠转了黑格尔原来的负面评价,精巧的论述之下并没有表现出其对于汉学史成见的深刻反思。同时,朱利安重视"形式现实化之前之未分化基底",这一海德格尔式的致思方式具有不介入、非政治性的倾向。这样做即便具备巨大的哲学/美学雄心,实际上却在现实社会(政治)难题面前犹疑、迟宕,阻碍人们审辨、提出当代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其美学建构的当代政治相关性也是可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中国美学 平淡 非客体 内在性
下载PDF
当代中西对话的另一种可能——从于连的l'altérité(他者性和相异性)和l'écart(间距)出发 被引量:3
9
作者 萧盈盈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6-204,共9页
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érité和l'écart,旨在把他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他者;同时透过他哲学汉学化的研究方式,看基于... 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érité和l'écart,旨在把他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他者;同时透过他哲学汉学化的研究方式,看基于相异性的比较如何能让自我和他者彼此凸显;并由此探讨如何生成当代中西对话中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连 他者性和相异性 未思之思 间距 对话
原文传递
论建构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春青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19年第2期150-163,247,共15页
阐释学和文学阐释学是近年来学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概念,这意味着,中国文学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迫切需求,而建构中国阐释学或文学阐释学正是这一需求的产物。建构一种作为方法论的文学阐释学是有现实意义的,陈伯海的相... 阐释学和文学阐释学是近年来学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概念,这意味着,中国文学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迫切需求,而建构中国阐释学或文学阐释学正是这一需求的产物。建构一种作为方法论的文学阐释学是有现实意义的,陈伯海的相关论述与朱利安的相关研究不仅证明了存在着建构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也提供了某种具体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文学阐释学 陈伯海 朱利安
下载PDF
毕来德与于连围绕汉学之争的述评及思考
11
作者 赵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一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一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法国哲学 弗朗索瓦·于连 毕来德
原文传递
论朱利安的中国古代形式美研究
12
作者 樊宝英 《中国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65-273,310-311,共11页
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借助于"取道中国,反观欧洲"的迂回策略,对中西古代形式美学进行了观照与反思。他从中西古代美学话语入手,通过互证互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形式美学的独特面目:从本体层面而言,西方... 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借助于"取道中国,反观欧洲"的迂回策略,对中西古代形式美学进行了观照与反思。他从中西古代美学话语入手,通过互证互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形式美学的独特面目:从本体层面而言,西方形式美学强调"形式—理式"之间的模拟关系,而中国古代形式美学更强调"形—神"之间的感应关系;从文本层面而言,西方形式美学过度追求模型化的精确,而中国古代形式美学偏于追求虚灵的模糊;就思维方式而言,西方形式美学追求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中国古代形式美学追求亦此亦彼的二元交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形式美
原文传递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启示
13
作者 刘春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2-958,共7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文化间的接触、碰撞不断增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学的研究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美学学科定位的模糊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学研究者立足点的消失上。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所提出的"绕道中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文化间的接触、碰撞不断增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学的研究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美学学科定位的模糊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学研究者立足点的消失上。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所提出的"绕道中国,回归希腊"的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只有深入了解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得以建立起来的思想谱系以及它与中国思想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基础上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转换,而不仅仅是将西方的美学术语、美学范畴进行简单的置换,"中国的美学"才能够真正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弗朗索瓦·于连 中国美学 研究方法论
下载PDF
评述于连对“势”的哲学研究
14
作者 孔维鑫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24-127,共4页
首先梳理中国传统哲学语境下的"势",以了解"势"的本来面貌。然后通过解读《势:中国的效力观》来具体叙述弗朗索瓦·于连(Franois Jullien)对"势"的哲学研究并加以评价。最后总评于连对"势&qu... 首先梳理中国传统哲学语境下的"势",以了解"势"的本来面貌。然后通过解读《势:中国的效力观》来具体叙述弗朗索瓦·于连(Franois Jullien)对"势"的哲学研究并加以评价。最后总评于连对"势"的哲学研究并思考其中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索瓦·于连 中西比较
下载PDF
将思想拉向远方 迂回的反观自身——小析《迂回与进入》
15
作者 王颖岚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41-44,共4页
面对现代性困境,在西方有两种突破的思考,一是哈贝马斯式的,在欧洲原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传统之下,在纯粹的西方语境中展开思考,另一条则是于连式的迂回之路,他绕行到欧洲之外,利用中国的思想史资料来建立一个与希腊传统完全陌生的意... 面对现代性困境,在西方有两种突破的思考,一是哈贝马斯式的,在欧洲原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传统之下,在纯粹的西方语境中展开思考,另一条则是于连式的迂回之路,他绕行到欧洲之外,利用中国的思想史资料来建立一个与希腊传统完全陌生的意义网络,从而与西方思想对视。本文所要做的也就是跟随于连的迂回之旅,解析他的思考方式,但立足点一定是中国。期待借"外乡人""异样"的打量之后,能呈现给已然为西方知识谱系所同化的我们以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迂回 于连 反观 现代性
下载PDF
西方哲学视阈下的中国概念“默化”——读朱利安《默化》
16
作者 赵鸣 《哲学评论》 2019年第1期272-285,共14页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的资深学者,弗朗索瓦·朱利安在《默化》一书中从哲学和语言两个角度对"默化"观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它为中国文化所推崇,却不可能存在于欧洲思想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当代中国及欧洲种种问题的反思...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的资深学者,弗朗索瓦·朱利安在《默化》一书中从哲学和语言两个角度对"默化"观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它为中国文化所推崇,却不可能存在于欧洲思想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当代中国及欧洲种种问题的反思,朱利安创造性地实现了这一概念的古为今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化 朱利安 法国汉学 法国哲学
下载PDF
“借道”中国之“他者”——法国汉学家于连“迂回”式的“欧洲中心主义”分析
17
作者 刘现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7-91,共5页
于连的《迂回与进入》通过中国之"他者"来解构传统欧洲,以思考欧洲的特点与发展,并最终重建欧洲的哲学与思想体系,打破传统印欧语系中希腊化的哲学体系,以增加欧洲哲学的生命力。于连借道中国,看似极其重视中国在欧洲的地位,... 于连的《迂回与进入》通过中国之"他者"来解构传统欧洲,以思考欧洲的特点与发展,并最终重建欧洲的哲学与思想体系,打破传统印欧语系中希腊化的哲学体系,以增加欧洲哲学的生命力。于连借道中国,看似极其重视中国在欧洲的地位,然而事实上,他是将中国看作欧洲人的"他者",其借道中国也是为了"迂回"到欧洲本身,以思考欧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实质上是欧洲人由来已久的"欧洲中心主义"。这种"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自古就存在于欧洲人身上,特别是在航海世纪新大陆被发现以及殖民侵略肆意发展时期,膨胀到了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连 “迂回”式 借道 “欧洲中心主义” 他者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