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类破碎群体平衡方程接受的李群及群不变解
1
作者 林府标 张千宏 《应用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8,共14页
针对难找到破碎群体平衡方程的精确解和解析方法缺乏的问题,研究两类积分-偏微分方程(破碎群体平衡方程)接受的李群、群不变解、约化积分-常微分方程及精确解.首先采用伸缩变换李群分析方法探寻积分-偏微分方程接受的李群.其次将积分-... 针对难找到破碎群体平衡方程的精确解和解析方法缺乏的问题,研究两类积分-偏微分方程(破碎群体平衡方程)接受的李群、群不变解、约化积分-常微分方程及精确解.首先采用伸缩变换李群分析方法探寻积分-偏微分方程接受的李群.其次将积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纯偏微分方程,运用经典李群分析方法计算纯偏微分方程接受的李群.然后利用改进了的李群分析方法结合伸缩变换群和经典李群分析方法获得的结果确定积分-偏微分方程接受的李群.最后找到了积分-偏微分方程接受的李群,给出了积分-偏微分方程的约化积分-常微分方程、群不变解及显式精确解,分析了部分解的动力学行为性质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平衡方程 破粹过程 李群 群不变解
原文传递
几种特殊火山碎屑岩的形成机制及研究意义
2
作者 魏海泉 陈正全 +1 位作者 刘永顺 白志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11,共15页
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物理学研究的最直接对象,也是鉴别碎屑化过程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一些特殊类型的火山碎屑岩及相关岩石往往可以反映出某些特征的火山岩浆作用过程,这正是甄别不同类型火山灾害发生概率的基本依据。火山灾害是与火山和火... 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物理学研究的最直接对象,也是鉴别碎屑化过程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一些特殊类型的火山碎屑岩及相关岩石往往可以反映出某些特征的火山岩浆作用过程,这正是甄别不同类型火山灾害发生概率的基本依据。火山灾害是与火山和火山喷发有关的灾害,它是人类在自然界面临的最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火山灾害与火山喷发类型直接相关,其中的爆破性火山喷发则可以形成最为致命的强烈火山灾害。爆破性火山喷发的直接产物是形成各式各样的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了喷发过程所带来的不同类型与强度的火山灾害。原生火山碎屑与次生碎屑反映了火山喷发期与喷发间歇期火山表面过程的差异,而岩浆喷发、射汽岩浆喷发和射汽喷发堆积物的鉴定则标志了现代火山学研究的系统性深化,它们是从事火山灾害研究的先导性工作。细粒空降火山灰在水盆地里保存的火山灰纹层因其良好的等时面与环境指示意义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其伴生的岩石则可能需要区分层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泥岩等各种不同火山沉积作用类型。熔岩流动碎屑化产生的自碎角砾岩和熔岩流水下淬火形成的碎玻熔岩代表了与熔岩流直接相关的碎屑化,而不是与爆破性火山作用相关的碎屑化。通常把它们划归为原生火山作用碎屑,但其灾害意义却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火山碎屑岩形成于不同的碎屑化机理与成岩方式,其中一些特定的火山碎屑岩更是代表了极为特殊的火山灾害类型与规模。对于隐爆角砾岩,尽管它是一种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名称,但其实我们更关心它的资源经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类型火山碎屑岩 碎屑化过程 成因分类命名 灾害性分析
下载PDF
脆性无序介质冲击破碎过程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细观模拟
3
作者 邢纪波 俞良群 张玉良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1-337,共7页
为了模拟脆性无序介质的冲击破碎过程以及揭示其所伴随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提出了梁-颗粒细观数值模型。在该模型中,介质被随机地离散成Voronoi多边形单元,相邻多边形采用弹脆性梁单元联结,介质的连续损伤和破坏由梁单元的... 为了模拟脆性无序介质的冲击破碎过程以及揭示其所伴随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提出了梁-颗粒细观数值模型。在该模型中,介质被随机地离散成Voronoi多边形单元,相邻多边形采用弹脆性梁单元联结,介质的连续损伤和破坏由梁单元的断裂来模拟。算例表明,梁-颗粒细观数值模型不仅能实时给出介质的破碎图象及其分形维数,而且还能模拟介质内部应力和质点运动速度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无序介质 冲击破碎 非线性动力学 细观
下载PDF
Reactivity of N-Methylidenemalonates of 3-Arylaminoindoles and p-Dimethylamino-N-Phenylanilin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Analysis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4
作者 Yuri S. Nekrasov Nikolai S. Ikonnikov +4 位作者 Yuri A. Borisov Sergey S. Kiselev Albert G. Kornienko Valeriya S. Velezheva Yury I. Lyakhovetsk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Mass Spectrometry and Chromatography》 2017年第1期1-16,共16页
The behavior of N-methylidenemalonates of 3-arylaminoindoles and p-dimetylamino-N-phenylanyline (M = ANa) was studied during their analysis with ESI mass spectrometer operated in negative (NI) and positive (PI) ion mo... The behavior of N-methylidenemalonates of 3-arylaminoindoles and p-dimetylamino-N-phenylanyline (M = ANa) was studied during their analysis with ESI mass spectrometer operated in negative (NI) and positive (PI) ion modes. Anions [A] and both [M + H]+ and [M + Na]+ were recorded under conditions of the NI-ESI and PI-ESI, respectively. The fragmentation processes of [A] and [M + H]+ were found that probably occurred as “insource collu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 The main paths for [A] proved to be elimination of CO2 and breakage of the N-methylidenemalonate bond. A route [A]- - CO2 - ROH (R = Me or Et) was less expressed and occurred for the indolyl-containing compounds with the NH bond only. Experiments employing heavy water demonstrated the isotope exchange to occur involving the hydrogen atom of this bond. This and other facts evidenced that the last fragmentation included abstraction of just this atom.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s allowed picking out a structure for the product ion from the possible ones. The calculation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rotonation of M occurred at the anionic oxygen atom of the malonate moiety. The fragmentation of [M + H]+ ions included elimination of two water molecules that was supported by their MS2 spectra. A common feature of the NI- and PI-ESI mass spectra was the presence of oligomeric ions, up to tetramers and trimers for the NI- and PI-ESI ones, respectively. The oligomers were formed by intera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ions with neutral molecules. When ions contained extra hydrogen atoms, they were introduced by hydr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ethylidenemalonates of 3-Aminoarylindoles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ragmentation processes Quantum-Chemical Calculations Ion Structures
下载PDF
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天然林景观动态及破碎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鑫 翁卫松 李明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4-182,共9页
【目的】准确量化森林破碎化程度以及破碎化过程,对于理解森林的生境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量化美国西北部天然林破碎化空间过程,探究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构建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并为提高中国... 【目的】准确量化森林破碎化程度以及破碎化过程,对于理解森林的生境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量化美国西北部天然林破碎化空间过程,探究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构建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并为提高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林的管理水平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美国国家土地覆盖3期数据(NLCD2008、2013及2016),先对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天然林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然后采用森林破碎化过程模型描述和量化了4种破碎化过程,据此刻画了研究区内天然林景观动态变化及破碎化的时空模式。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管理含义。【结果】(1)2008—2016年,天然林面积总体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森林损失面积持续低于森林恢复面积,森林斑块面积逐渐增大,而斑块数量逐渐减少,森林连接性逐渐提高。(2)森林破碎化现象广泛存在,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得到改善,收缩和破碎化过程在森林破碎化成分中占主导地位,4种破碎化过程呈现出"破碎化—收缩—穿孔—消失"的前后关联。(3)社会经济因素是森林破碎化的重要预测因子,表现形式为:人口增加、居民点建设、农业开垦种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等。【结论】近10年内太平洋西北部森林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森林景观在研究阶段内未发生明显变化,既满足了木材工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过程模型 驱动力 天然林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