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fracture-based continuum modeling of coupled geomechanical-hydrological processes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1
作者 Goodluck I.Ofoegb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582-1599,共18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using fracture-based continuum modeling(FBCM)of coupled geomechanical-hydrological processes to evaluate a technique for high-density fracturing and fr... This paper describe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using fracture-based continuum modeling(FBCM)of coupled geomechanical-hydrological processes to evaluate a technique for high-density fracturing and fracture caging.The simulations are innovative because of modeling discrete fractures explicitly in continuum analysis.A key advantage of FBCM is that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are modeled explicitly without changing the domain grid(i.e.no re-meshing).Further,multiple realizations of a preexisting fracture distribution can be analyzed using the same domain grid.The simulated hydraulic fracturing technique consists of pressurizing multiple wells simultaneously:initially without permeating fluids into the rock,to seed fractures uniformly and at high density in the wall rock of the wells;followed by fluid injection to propagate the seeded fracture density hydraulically.FBCM combines the ease of continuum modeling with the potential accuracy of modeling discrete fractures and fracturing explicitly.Fractures are modeled as piecewise planar based on intersections with domain elements;fracture geometry stored as continuum properties is used to calculate parameters needed to model individual fractures;and rock behavior is modeled through tensorial aggreg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discrete fractures and unfractured rock.Simulations are presented for previously unfractured rock and for rock with preexisting fractures of horizontal,shallow-dipping,steeply dipping,or vertical orientation.Simulations of a single-well model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ttern and spacing for a multiple-well design.The results illustrate high-density fracturing and fracture caging through simultaneous fluid injection in multiple wells:for previously unfractured rock or rock with preexisting shallow-dipping or horizontal fractures,and in situ vertical compressive stress greater than horizontal.If preexisting fractures are steeply dipping or vertical,and considering the same in situ stress condition,well pressurization without f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fracture fracture-based continuum modeling fracture caging High-density fractur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Preexisting fracture
下载PDF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宁—威远国家级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武广 钟兵 +1 位作者 杨洪志 冯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53-1660,共8页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对页岩气井进行科学管理、提高页岩气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依据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试验区实际资料,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特征属性参数数据定量的进行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页岩含气量的...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对页岩气井进行科学管理、提高页岩气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依据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试验区实际资料,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特征属性参数数据定量的进行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页岩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多口井多个层位的气层自动划分和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采用聚合聚类法和多组判别法,把页岩气层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对这3个类别的气层建立了判别函数,并利用多元统计复相关原理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认为:Ⅰ类气层属于基质性页岩气层,Ⅱ类气层属于裂缝比较发育性气层,Ⅲ类气层属于裂缝一般发育性气层,判别函数可对新未知类型页岩气层自动进行识别。影响页岩含气量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游离气含量、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渗透率和吸附气含量,而脆性矿物含量、埋深和厚度对页岩含气量有比较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含气性评价 裂缝性气层 有机碳含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分型收治 被引量:4
3
作者 方旭 陆生林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6期3041-3042,共2页
目的探究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分型的收治方法。方法将广西民族医院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24例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患者按照其骨折类型分为三组:克氏针联合微型钢板固定88例(A组),其中35例为Rolando骨折、29例为Bennett骨折、24例为基底... 目的探究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分型的收治方法。方法将广西民族医院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24例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患者按照其骨折类型分为三组:克氏针联合微型钢板固定88例(A组),其中35例为Rolando骨折、29例为Bennett骨折、24例为基底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27例(B组),均为关节外骨折;微型指掌骨钢板9例(C组),均为骨骺分离型骨折。观察三组的最终疗效。结果 A组患者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优36例、良49例,优良率为96.6%;B组优9例、良16例,优良率为92.6%;C组优6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0%,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结论对于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及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宜采取克氏针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法,关节外骨折宜采取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法,而骨骺分离患者宜采用微型指掌骨钢板固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基底骨折 分型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颅面分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海生 张秋航 杨占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颅面分离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10月至2000年10月诊治的28例颅面分离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外科治疗方法。结果:28例病人中21例为外伤性颅面分离,7例为非外伤性颅面分离。外伤患者中有眼眶并发症者37例次,颅内并... 目的:探讨颅面分离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10月至2000年10月诊治的28例颅面分离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外科治疗方法。结果:28例病人中21例为外伤性颅面分离,7例为非外伤性颅面分离。外伤患者中有眼眶并发症者37例次,颅内并发症者29例次,其中脑脊液鼻漏占42.9%。外伤者骨折复位固定术式为经面部创口进路者9例,经面中部掀翻进路4例,颅面联合进路4例,多切口骨膜下隧道贯通进路4例。非外伤性颅面分离者均在切除颅底沟通瘤时一期进行了颅面骨的固定与颅面分离的修复。结论:颅面分离是颅面外科一种特殊类型疾病,采用适宜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 外科治疗 外伤性 分离 病人 并发症 诊断 结论 适宜 目的
下载PDF
寻甸柯渡新村地质灾害与煤矿采矿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文利 《云南地质》 2011年第2期167-170,150,共5页
不良工程地质组合导致房屋地基开裂或滑移,墙体承重失衡导致房屋结构性破裂。煤矿开采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影响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及地面塌陷。
关键词 不良地质工程 地基破坏 民房基础开裂 滑移和地陷 云南寻甸柯渡
下载PDF
水泥基复合材料各结构层次上破坏机制分析
6
作者 张东 吴科如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24-130,共7页
根据水泥基复合材料内部结构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水泥基复合材料各结构层次上的破坏机制及其对材料宏观断裂行为的影响.通过综合比较,认为水泥基复合材料各结构层次上的破坏机制对其断裂行为影响迥异。
关键词 破坏机理 断裂机理/水泥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文斗 张学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448-5450,共3页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万古霉素静脉...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第1、3、5天测定脑脊液生化指标,治疗结束后第5天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3.3%,两组总体疗效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5);观察组治疗后1、3、5d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17.72±39.24)、(89.12±28.29)、(69.06±24.23)×106/L,蛋白水平分别为(0.34±0.11)、(0.21±0.07)、(0.12±0.04)g/L,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和蛋白水平程下降趋势,对照组程上升趋势,与前一次治疗后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行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注射 万古霉素 开颅手术 颅内感染 颅底骨折 脑脊液漏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韩丽梅 刘兴本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81-83,86,共4页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三种重建方法在显示颅底骨折方面的差异,探讨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颅脑外伤后怀疑颅底骨折的伤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将容积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横断面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三维...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三种重建方法在显示颅底骨折方面的差异,探讨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颅脑外伤后怀疑颅底骨折的伤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将容积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横断面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采用表面显示法(SSD)。结果 24例颅前窝骨折,其中横断面显示骨折9例,MPR显示骨折24例,SSD显示9例;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24例颅中窝骨折,横断面显示骨折15例,MPR显示骨折24例,SSD显示骨折4例;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横断面重建和MPR均显示颅后窝骨折3例,两者无明显差异,SSD有1例显示。结论 SSD成像直观立体地显示了骨折的形态、走行、空间位置等情况,但对细小骨折显示不佳;多层螺旋CT检查可用于颅底骨折的法医学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多层螺旋CT 法医鉴定学 横断面重建技术 多平面重建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70例对冲性颅底骨折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赵经隆 刘培善 张新华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89年第2期75-78,共4页
作者对70例头部损伤引起的对冲性颅底骨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骨质菲薄部位,如眶板、筛板及蝶骨翼等处出现孤立性线状或粉碎性骨折,系由于头部受钝性暴力作用,于着力点的对侧被眼球或脑的加速运动撞击造成;在对冲性颅底骨折的相应部位的... 作者对70例头部损伤引起的对冲性颅底骨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骨质菲薄部位,如眶板、筛板及蝶骨翼等处出现孤立性线状或粉碎性骨折,系由于头部受钝性暴力作用,于着力点的对侧被眼球或脑的加速运动撞击造成;在对冲性颅底骨折的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的对冲性脑挫伤,系由于该部脑组织加速运动撞击形成;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它部位的对冲性颅底骨折主要是由于颅底部突出部分的反作用力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骨折 脑挫伤 法医
下载PDF
髓内与髓外固定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PFNA与FNS
10
作者 覃祺 阿里木江·玉素甫 +3 位作者 刘宇哲 刘修信 任政 冉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07-4412,共6页
背景: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差,治疗方案与传统股骨颈骨折有所差别,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手术方案仍未达成统一。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颈动力交叉钉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生物力... 背景: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差,治疗方案与传统股骨颈骨折有所差别,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手术方案仍未达成统一。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颈动力交叉钉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首先使用Mimics Medical 21.0软件提取健康青年女性志愿者右侧股骨CT数据建立初步模型;然后将该模型导入Geomagic Wrap 2021软件进一步光滑处理;利用SOLIDWORKS 2021软件建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模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模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模型并进行装配;最后将装配后的模型导入Workbench 2021 R1软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应力分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模型应力分布主要在骨折线附近及股骨内侧,应力峰值为151.90 MPa;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组股骨模型应力分布主要在骨折线附近,应力峰值为290.74 MP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应力主要分布在螺旋刀片及主钉近端,应力峰值为102.95 MPa;股骨颈动力交叉钉内固定应力分布主要由支撑棒向两边延伸,应力峰值为184.69 MPa;(2)总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模型最大位移为4.032 3 mm,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组股骨模型最大位移为4.648 9 mm,最大位移均位于股骨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内固定与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组内固定位移峰值分别为2.709 4 mm与3.130 3 mm,两组内固定位移均主要集中在内固定近端,逐渐向远端递减;(3)提示在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模型中,无论是股骨模型还是内固定模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较于股骨颈动力交叉钉应力分布更分散、应力峰值更低、股骨头位移更小,生物力学稳定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基底部骨折 有限元分析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生物力学
颅底骨折伴严重鼻岀血行鼻腔填塞治疗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良钧 钟志生 +3 位作者 周书芳 高峰 李滇 吴德模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330-1331,共2页
长期以来,治疗颅脑外伤、颅底骨折伴严重鼻出血都需密切观察,且不主张鼻腔填塞。我院2000-01-2011-01对30例颅底骨折伴有严重的鼻出血患者实施了鼻腔填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底骨折 鼻岀血 鼻腔填塞 治疗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穿针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骨折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欣 李凯 +1 位作者 韩宝平 陈克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8-9,2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穿针技术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对13例17处近节指骨基底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8个月,x片示所有骨折均近解剖复位,...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穿针技术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对13例17处近节指骨基底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8个月,x片示所有骨折均近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6~9周,平均7.8周,伤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近节指骨基底新鲜闭合性骨折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及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节指骨基底骨折 闭合复位 克氏针 近端进针
下载PDF
带线锚钉与Herbert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磊 肖继龙 +2 位作者 孔德明 银晓永 刘晓宁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514-517,527,共5页
目的分别采用带线锚钉与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对两种内固定手术进行对比研究。方法笔者通过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17~58岁,平均为(37.9... 目的分别采用带线锚钉与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对两种内固定手术进行对比研究。方法笔者通过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17~58岁,平均为(37.9±5.1)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带线锚钉组24例,Herbert组22例,对比研究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移位例数、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5±1.6)个月。46例患者切口均正常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及骨髓炎病例。带线锚钉组病例手术时间(13.0±1.5)min,术中出血量(8.5±3.4)mL,术中透视次数(2.1±1.5)次,开始负重时间(6.1±0.4)周,骨折愈合时间(8.2±0.5)周,骨折移位例数为1例,术后6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93.2±4.2)分。Herbert钉组病例手术时间(22.0±3.8)min,术中出血量(15.6±5.7)mL,术中透视次数平均(5.0±2.7)次,开始负重时间(8.1±0.5)周,骨折愈合时间(9.2±0.5)周,骨折移位例数为1例,术后6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85.2±5.5)分。结论带线锚钉相较于Herbert钉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固定的牢固程度却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线锚钉 Herbert钉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Maryland足功能评分 Ekrol分型
下载PDF
Herbert螺钉与克氏针治疗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磊 刘涛 +5 位作者 孔德明 肖继龙 刘晓宁 戴富强 张海燕 杨洁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56-59,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Herbert螺钉和钛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18~63岁,平均为(39.8±7.3)岁... 目的比较研究Herbert螺钉和钛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18~63岁,平均为(39.8±7.3)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Herbert螺钉组24例,克氏针组20例,将术后感染例数、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移位例数、患足AOFAS踝-后足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6±2.5)个月。Herbert螺钉组病例术后感染1例,骨折移位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7.5±1.5)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5±2.5)周,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92.2±7.7)分。克氏针组病例术后感染4例,骨折移位5例,骨折愈合时间为(10.2±1.5)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6.8±4.3)周,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78.2±6.4)分。结论对于第五跖骨基底Ekrol 2型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与克氏针相比在术后感染率、固定牢固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足踝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bert螺钉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BERT螺钉 克氏针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Ekrol分型 AOFAS踝-后足评分
下载PDF
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鲍坤旺 周牮 廖凤翔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73-374,共2页
目的:对比常规CT扫描与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探讨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具有明显的颅底骨折症状的135例病例采用GE Hispeed NX/i系列双螺旋CT扫描机,先CT常规扫描(层厚层间距5m... 目的:对比常规CT扫描与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探讨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具有明显的颅底骨折症状的135例病例采用GE Hispeed NX/i系列双螺旋CT扫描机,先CT常规扫描(层厚层间距5mm),然后进行HRCT扫描,并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5例颅底骨折中HRCT显示骨折线105例,CT常规扫描显示骨折线69例,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结论:HRCT扫描法能大幅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CT 高分辨率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在老年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建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9期94-96,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多平面重组在老年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为老年颅底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1例老年颅底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常规C...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多平面重组在老年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为老年颅底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1例老年颅底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常规CT与MSCT诊断老年颅底骨折的准确率,并分析不同重组平面对颅底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诊断颅前窝、颅中窝及颅后窝骨折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以冠状面、矢状面为重组平面,其诊断颅前窝骨折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横断面(P<0.05),不同重组平面诊断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的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MSCT诊断老年颅底骨折的准确率较高,结合不同重组平面综合观察骨折情况,有望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组 老年 颅底骨折 诊断
下载PDF
应用掌指关节活动型外固定架治疗掌骨基底骨折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旭 白宇 +1 位作者 陆生林 莫忠贵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2年第4期341-342,共2页
目的介绍掌指关节活动型外固定架在治疗掌骨基底骨折中的手术方法及经验体会.方法根据外固定架针杆夹的形状,于骨折近远端分别旋入4枚骨牵引针,闭合复位需根据骨折移位方向进行对抗牵引,通过调节万向关节矫正成角及旋转畸形,撑开... 目的介绍掌指关节活动型外固定架在治疗掌骨基底骨折中的手术方法及经验体会.方法根据外固定架针杆夹的形状,于骨折近远端分别旋入4枚骨牵引针,闭合复位需根据骨折移位方向进行对抗牵引,通过调节万向关节矫正成角及旋转畸形,撑开连接杆矫正短编畸形.早期行邻近关节功能锻炼,固定4-6周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61例掌骨基底骨折,其中第1掌骨基底骨折25例,第4掌骨基底骨折17例,第5掌骨基底骨折19例,随访半年58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各指活动无受限.结论掌指关节活动型外固定架以微创方式应用于掌骨基底骨折,操作简单,精确固定,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基底骨折 外固定架 闭合复位 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诊断颅底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秀丽 孙淑艳 唐广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8期180-18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常规CT诊断颅底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检测的50例疑似颅底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率90.0%(45/50);常规CT检出率56.0%(28/50),(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常规CT诊断颅底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多层螺旋CT与常规CT检测的50例疑似颅底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率90.0%(45/50);常规CT检出率56.0%(28/50),(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临床检出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多层螺旋CT 常规CT
下载PDF
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谭毅贤 程德根 +2 位作者 梁小军 陈子敏 张霖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3期8-11,共4页
目的:探究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镍钛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术后3个月对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愈合程度(AOFAS评分及VA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9±1.3)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1.1)周(P<0.05)。观察组39例完全愈合,对照组32例完全愈合,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8例(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94.36±5.27)分,对照组为(87.10±6.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0.87±0.25)分,对照组为(1.42±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行镍钛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外固定治疗,并发症较少,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记忆合金弓齿钉 内固定治疗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疗效
下载PDF
高分辨率螺旋CT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柱荣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有颅底骨折的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然后行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检出颅底骨折45例,常规CT扫描检出10例,两者...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有颅底骨折的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然后行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检出颅底骨折45例,常规CT扫描检出10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高分辨率检查技术显著提高颅底骨折的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螺旋CT 高分辨率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