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a mining induced fracture network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 of an inclined coal seam 被引量:8
1
作者 Wei Xiujun Gao Mingzhong +3 位作者 Lv Youchang Shi Xiangchao Gao Hailian Zhou Hongw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6期775-779,共5页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Pingdingshan coal mining group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physical model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mining induced cracks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Digital graphics 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Pingdingshan coal mining group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physical model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mining induced cracks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Digital graphics technology and fractal theory are introduced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of the mining induced fractures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 of an inclined coal seam.A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fracture network and the pressure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 is suggested.Mining induced fractures spread dynamically to the mining face and up into the roof as the length of advance increases.Moreover,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fracture network increases with increased mining length,in general,but decreases during a period from overburden strata separation until the main roof collapses.It is a1so shown that overburden strata pres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induced fractures and that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fractures increases with the pressure of the overbur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lined coal SEAM fracture network evolution FRACTAL DIMENSION
下载PDF
基于嵌入黏聚单元法的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扩展规律 被引量:6
2
作者 位云生 林铁军 +4 位作者 于浩 齐亚东 王军磊 金亦秋 朱汉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4-83,共10页
页岩储层压裂后形成的裂缝网络是页岩气有效开发的基础和关键,体积压裂过程中,对天然裂缝的发育形态的认识与人工裂缝的控制是压裂改造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 页岩储层压裂后形成的裂缝网络是页岩气有效开发的基础和关键,体积压裂过程中,对天然裂缝的发育形态的认识与人工裂缝的控制是压裂改造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批量嵌入黏聚单元法(BCZM)以及牵引—分离损伤理论(Traction—Separation Law,TSL)对天然裂缝空间展布及性质进行表征,并建立了富集天然裂缝网群的页岩储层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人工裂缝与水平层理、天然裂缝交汇的裂缝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压裂过程中,压裂液会优先沿水平层理与人工主裂缝方向流动,驱使主裂缝不断与天然裂缝进行沟通,最终形成类似星形包络线的压裂改造区域;(2)星形改造区域关于井眼呈现对称分布,随着压裂作业的进行,当有效改造半径达到一定值后,改造区域几何面积趋于稳定;(3)井口压裂液注入排量对压裂缝网形态影响较大,实际施工时应选择合适的注入排量,过小的压裂排量会使地层中液体压力难以打开天然裂缝,而过大的排量又会导致人工水力主裂缝直接穿越天然裂缝而被层理捕获,最终不能形成复杂有效的网状裂缝。结论认为,开展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演化模拟对认识、预测及控制页岩储层压裂缝网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将有助力我国深层页岩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改造 压裂 黏聚单元 缝网演化 注入排量 层间应力差 星形包络线 扩展规律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探讨 被引量:31
3
作者 郭旭升 马晓潇 +2 位作者 黎茂稳 钱门辉 胡宗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3-1349,共17页
通过对中国陆相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分析,明确不同湖盆类型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性,淡水湖盆形成的泥页岩层系以长英质-黏土质页岩为主要岩相,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为典型代... 通过对中国陆相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分析,明确不同湖盆类型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性,淡水湖盆形成的泥页岩层系以长英质-黏土质页岩为主要岩相,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为典型代表;而咸水湖盆陆相页岩以富碳酸盐-蒸发岩类岩相为主,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典型的实例。中国陆相页岩层系具有互层/夹层、混积页岩和黏土质页岩等3种主要岩相组合类型,它们控制了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源-储耦合特征、烃类差异演化和流体性质多样性。互层/夹层型页岩源-储分离、近源运移;混积页岩宏观上源-储一体,微观上源-储分离;黏土质页岩源-储一体,整体含油。多重证据揭示,无机孔是中-低成熟陆相页岩油最有利的储集空间类型,它们与多类型、多级次微裂缝耦合形成有效的孔缝网络系统,自封闭作用有利于页岩油气原位或近源保存。在典型盆地陆相页岩层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良好的源-储耦合关系、适宜的热演化程度和自封闭性是陆相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初步建立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差异富集模式。断陷湖盆陆相页岩油勘探应重视缓坡带中-低成熟纹层状页岩和深洼区中-高成熟富黏土质页岩层系,而互层/夹层型和中-高成熟黏土质页岩是坳陷湖盆陆相页岩油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组合类型 孔缝系统 源-储耦合 成烃差异演化 自封闭性 富集机理 陆相页岩油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地质特殊性及勘探实践——以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惠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1-594,共14页
基于前期基础研究与勘探实践,建立了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相发育模型,通过剖析济阳坳陷古近系泥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可压性和页岩油的可动性及其协同演化特征,形成了针对性的勘探目标评价体系,支撑... 基于前期基础研究与勘探实践,建立了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相发育模型,通过剖析济阳坳陷古近系泥页岩的储集性、含油性、可压性和页岩油的可动性及其协同演化特征,形成了针对性的勘探目标评价体系,支撑了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的全面突破。明确指出了济阳坳陷页岩油6个方面的特殊性:①济阳坳陷古近系泥页岩岩相具有富含碳酸盐、纹层发育、大面积分布的特点;②无机孔隙和微裂缝形成的孔、缝网络体系是页岩油赋存的有利储集空间;③中、高演化程度富含碳酸盐纹层状页岩游离油富集;④有机、无机协同演化控制了泥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的有效匹配;⑤异常高压体系有利于页岩油产出;⑥富含碳酸盐泥页岩具有中等可压性,通过组合缝网压裂工艺可实现有效改造。形成了基于泥页岩"四性"参数的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有利目标评价体系,建立了页岩油分级优选目标评价流程,破解了济阳坳陷页岩油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难题。中、高演化程度页岩油勘探的突破,特别是中等演化程度页岩油勘探的突破,大大拓展了济阳坳陷断陷湖盆页岩油勘探空间,也将丰富页岩油勘探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页岩油 孔、缝网络体系 富含碳酸盐纹层状页岩 地质—工程双甜点 中等演化程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