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扫描的煤中孔裂隙精细表征 被引量:28
1
作者 宋党育 何凯凯 +2 位作者 吉小峰 李云波 赵豪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9,共9页
为了深入探究煤层气赋存和运移的机理,需要对煤中孔裂隙进行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五阳矿3号煤层的原煤为研究对象,应用X射线对原煤煤心进行360°全角度步进式扫描,借助CT分析构建出其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在... 为了深入探究煤层气赋存和运移的机理,需要对煤中孔裂隙进行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五阳矿3号煤层的原煤为研究对象,应用X射线对原煤煤心进行360°全角度步进式扫描,借助CT分析构建出其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DTM灰度阈值分割法求出孔裂隙的灰度阈值分割点,识别煤中孔裂隙,并与扫描电镜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采用Avizo软件建立孔裂隙系统的球棒模型,实现了对孔裂隙的定量表征,并与压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DTM灰度阈值分割法可以准确识别煤中孔裂隙,并且与扫描电镜图像中同一裂隙的形态和发育尺度基本一致;(2)利用CT扫描可以准确识别直径19.20 mm、高度10.59 mm样品中孔径大于12.40μm的孔裂隙,展现孔裂隙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3)压汞实验结果与CT扫描结果仅在以非连通孔隙为主的20~40μm孔径段存在差异,而在40μm以上孔径段二者的孔裂隙体积变化趋势则一致,其中CT扫描的分析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裂隙 CT扫描 阈值分割 三维重构 孔隙度 球棒模型 孔隙分布特征
下载PD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ight Gas Sandstones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ZENG Lianbo LI Yueg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29-1238,共10页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fron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s in the 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 is a foreland basin formed in the Late Triassic.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s a tigh...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fron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s in the 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 is a foreland basin formed in the Late Triassic.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s a tight gas sandstone reservoir with 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whose gas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on are controlled by well-developed fracture zon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fractures developed in the Upper Triassic tight gas sandstones, namely tectonic fractures, diagenetic fractures and overpressure-related fractures, of which high-angle tectonic fractur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tectonic fractur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sets, i.e., N-S-, NE-, E-W- and NW-striking fractur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approximately horizontal shear fractures in some of the medium-grained sandstones and grit stones nearby the thrusts or slip layers. Tectonic fractures were mainly formed at the end of the Triassic,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and the end of the Neogene-Early Pleistocene.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ectonic fractures was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thickness, structure, stress and fluid pressure. Overpressure makes not only the rock shear strength decrease, but also the stress state change from compression to tension. Thus, tensional fractures can he formed in fold-thrust belts. Tectonic fractu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along the NE- and N-S-striking structural belts, and are the important storage space and the principal flow channels in the tight gas sandstone. The porosity of fractures here is 28.4% of the gross reservoir porosity,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s being two or three grad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trix pores. Four sets of high-angle tectonic fractures and horizontal shear fractures formed a good network system and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of gas in the tight san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ra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 Xujiahe Formation wester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裂缝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沈万杰 苏惠 +2 位作者 巩磊 李彦录 宋瑞荣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1,共3页
东濮凹陷中生界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作用,储层中发育不同规模的裂缝系统,它们不仅提供了储集层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且提供了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通过地表露头、岩心... 东濮凹陷中生界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作用,储层中发育不同规模的裂缝系统,它们不仅提供了储集层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且提供了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通过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具有节理型裂缝和断层型裂缝2种类型,此外还有与层面近平行的成岩裂缝。在纵向上,该区以二马营组2砂组裂缝最发育,其次是二马营组3砂组和二马营组1砂组,而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的发育程度明显变差。在横向上,裂缝沿地垒构造高部位呈带状分布,其中"人"字形和"入"字形构造样式的裂缝发育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分布特征 砂岩储层 三叠系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储层裂缝及其贡献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永利 姜建伟 卢小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36,共3页
安棚油田深层系为低孔、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根据定向取心、成像测井和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安棚油田深层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渗流作用进行了分析。该区发育大尺度裂缝、中—小尺度裂缝和微观尺度裂缝3种级次的裂缝类型,以东西向裂缝最发育... 安棚油田深层系为低孔、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根据定向取心、成像测井和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安棚油田深层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渗流作用进行了分析。该区发育大尺度裂缝、中—小尺度裂缝和微观尺度裂缝3种级次的裂缝类型,以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但受北东向现今地应力场的影响,该区北东向裂缝的开度大,连通性好,渗透率最高,是该区的主渗透裂缝方向,也是该油田下一步开发井网调整的主要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分布特征 渗流作用 低渗透储层 安棚油田
下载PDF
吉华1地区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杰 胡晨光 +5 位作者 潘勇利 黄强基 袁红旗 巩磊 高帅 王成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3-477,共15页
天然裂缝是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影响着潜山油气运移、聚集、保存和单井产能。利用岩心、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变质岩... 天然裂缝是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影响着潜山油气运移、聚集、保存和单井产能。利用岩心、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最后运用多信息融合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裂缝的分布进行了综合评价。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主要发育以中-高角度为主的构造裂缝,裂缝大多未充填或半充填,裂缝有效性好。岩心宏观裂缝线密度主要分布在8~14条/m之间,平均为12.39条/m。宏观裂缝孔隙度大多分布在0%~2%,微观裂缝孔隙度大多分布在0.6%~1.2%。宏观和微观裂缝增加了研究区变质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同时增强了储层的连通性,充当油气充注的运移通道。岩石矿物成分和断层是影响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浅色矿物中的裂缝线密度高于深色矿物,同时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裂缝的线密度明显降低,裂缝的线密度随着距断面距离的增加呈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趋势。通过岩心和成像测井标定,建立了多信息融合的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方法,裂缝发育段比值与岩心裂缝密度正相关,裂缝识别吻合率达64.02%。结合应力场数值模拟,对裂缝分布规律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潜山 裂缝 分布特征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期次
6
作者 郝越翔 刘佳杰 +3 位作者 吴磊 周昕 李洁辛 江雨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层位,以川南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形成时期,指出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类型...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层位,以川南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形成时期,指出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类型及其形成期次。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地区天然裂缝主要分为构造裂缝、生烃超压缝和层理缝3种类型;②威远龙马溪组存在多期天然裂缝。结论认为:①该区天然裂缝具有宽度细、水平层理缝占比高、偶见高角度构造缝、有效性低的特点,并且随着龙马溪组地层埋深的增加,裂缝发育密度逐渐增大;②根据温度计算和构造埋藏演化史,这些天然裂缝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晚期的3个时期,其中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实验测试证实了3个时期的天然裂缝存在;③研究区印支期发育少量的NW剪切缝及砂泥互层层理缝,燕山期在断层附近、背斜高部位发育NW剪切缝和生烃超压缝,喜马拉雅晚期在断层附近、背斜高部位发育近NW和NWW组系剪切缝,背斜核部发育近S-N组系张性缝。结合研究区地质力学环境,查明了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特征,明确了裂缝的形成期次及分布规律,为威远龙马溪组储层评价、有利区优选、优质储层甜点区评价及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天然裂缝 分布特征 期次演化
下载PDF
下扬子陆域东部北西向断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超 唐贤君 钟荣全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下扬子陆域东部断裂走向主要为NNE-NE向,NW向断裂零星可见,关于NW向断裂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文通过区域重力、磁力资料分析,结合NW向断裂野外及卫星遥感资料,探索NW向断裂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特征... 下扬子陆域东部断裂走向主要为NNE-NE向,NW向断裂零星可见,关于NW向断裂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文通过区域重力、磁力资料分析,结合NW向断裂野外及卫星遥感资料,探索NW向断裂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特征上,下扬子陆域东部自西向东,NE向断裂体系存在明显分带差异,且区域重力、磁力异常等资料上有响应,这些差异性也反映了潜在NW向断裂带的存在;在断裂分布上,NW向断裂规模总体较小,但是具有成带发育特点,平面分布呈右阶排列形成区域NW向断裂带,控制两侧构造变形的差异;在断裂成因上,NW向断裂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在燕山期挤压背景下,受区域不均衡作用影响,东西部差异挤压控制下扬子西窄东宽的构造格局,此时,区域NW向断裂带开始发育,主要起区域应力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断裂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下扬子地区
下载PDF
关闭矿井采空区破碎岩体再断裂机制及空隙结构演化特性
8
作者 孟凡非 浦海 +1 位作者 倪宏阳 卞正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受“双碳”政策影响,关闭矿井地热开采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关闭矿井采空区内储热流体提取效率与其渗流特性密切相关,而破碎岩体空隙结构是决定采空区渗流特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研究地热开采复杂环境下储热空间破碎岩体空隙结构变形... 受“双碳”政策影响,关闭矿井地热开采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关闭矿井采空区内储热流体提取效率与其渗流特性密切相关,而破碎岩体空隙结构是决定采空区渗流特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研究地热开采复杂环境下储热空间破碎岩体空隙结构变形演化特性。笔者基于颗粒离散元数值方法,建立浸水及侧向约束压缩条件下不同级配的破碎岩体数值模型,分析破碎岩体变形行为及二次断裂演化特性,追踪颗粒从岩体骨架结构剥离及空隙内运移规律。得到如下结论:破碎岩体压实过程应力随应变增长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0<ε≤0.175),缓慢增长阶段(0.175<ε≤0.275)以及快速增长阶段(ε>0.275)。快速增长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出现明显波动,破碎岩体二次断裂及应力重分布现象在该阶段最明显。破碎岩体热储环境下空隙率的变化值与初始空隙率成正比,最大达到0.2。当破碎岩体内岩块粒径悬殊大时,接触键应变能最大,断裂能增长缓慢。岩块与颗粒密集区接触部分断裂分布多,与空隙接触部分断裂分布极少。颗粒未剥离岩块时,随岩块运动,整体运动路径复杂速度较小;颗粒剥离瞬间速度突然增大,与岩块碰撞导致速度改变。当颗粒速度减小到与周围岩块相近时,将造成空隙空间的堵塞。研究结果可为关闭矿井储热空间换热效率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矿井 热储空间 破碎岩体 空隙结构 裂隙分布特征
下载PDF
大宁-吉县河西区块深部煤层破裂压力预测及分布特征
9
作者 王伟 王成旺 +4 位作者 季亮 王得志 陈高杰 刘之的 王舵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9-675,共7页
深部煤层破裂压力的精准预测及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井壁稳定性评价与储层可压性评价。为进一步建立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和明确破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以大宁-吉县河西区块深部8^(#)煤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挖掘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基础... 深部煤层破裂压力的精准预测及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井壁稳定性评价与储层可压性评价。为进一步建立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和明确破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以大宁-吉县河西区块深部8^(#)煤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挖掘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基础上,引入抗拉强度、煤体结构指数、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给出了深部煤层破裂压力理论模型,并明确了垂向应力、孔隙压力、抗拉强度、有效应力系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参数的测井求取方法,进而形成了适用于深部煤层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通过将该套方法程序化,实现了区块内深部8^(#)煤层的破裂压力计算机可视化自动处理,并建立了8^(#)煤层破裂压力三维空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测井资料建立的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能够对区块内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进行精准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13.2%;破裂压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西南—中南部井区。该方法可为地球物理测井预测深部煤层破裂压力提供一种新途径,为井壁稳定性评价和储层可压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破裂压力 分布特征 深部煤层
下载PDF
包气带中裂隙对轻非水相流体运移和分布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科锋 王锦国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1-899,共9页
岩土体中存在的大孔隙、裂隙等,使其呈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相比均质介质和不含裂隙的非均质介质,轻非水相流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PLs)会优先通过裂隙管道进入土壤中,其运移规律更为复杂,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为此,研... 岩土体中存在的大孔隙、裂隙等,使其呈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相比均质介质和不含裂隙的非均质介质,轻非水相流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PLs)会优先通过裂隙管道进入土壤中,其运移规律更为复杂,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为此,研究LNAPL在含裂隙基质中的运移与分布规律显得很有必要,研究成果将为裂隙发育区域的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TOUGH2数值模型分析了裂隙对LNAPL运移及分布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LNAPL注入后,裂隙中的压强迅速增加,形成以裂隙为核心的、压强逐渐减小的辐射区;LNAPL优先流入裂隙中,以裂隙为核心向四周缓慢扩散,形成圈层状的饱和度逐渐减小的分布区;相同条件下,裂隙越长,同时刻LNAPL的污染面积越大,LNAPL到达饱水带的时间也越短;裂隙的存在,起到了"快速通道"的作用,使得LNAPL在短时间内渗入土壤中,造成严重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APL 裂隙 TOUGH2数值模型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
11
作者 巩磊 秦欣楠 +5 位作者 卢俊 高阳 孟令箭 袁红旗 卢崎 尹晓曦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5-937,共13页
天然裂缝系统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古潜山碳酸盐岩致密油气的成储成藏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着优质储层的分布和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利用野外露头、岩心、微观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在纵横... 天然裂缝系统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古潜山碳酸盐岩致密油气的成储成藏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着优质储层的分布和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利用野外露头、岩心、微观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在纵横向上的发育规律开展定量化描述,明确了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对南堡凹陷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进行定量预测。研究区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和溶蚀裂缝4种类型,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矿物填充程度不高,有效性较好,59%为有效裂缝。岩心构造裂缝线密度分布在3~10条/m之间,平均为5.6条/m,构造裂缝高度一般小于30 cm,主要分布在5~20 cm之间。微观裂缝面密度分布在25~50 cm/cm^(2)之间,平均为32.3 cm/cm^(2),微观裂缝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24%~0.69%之间,平均为0.55%。微观裂缝为致密储层提供了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同时使孔隙连通性增强,有利于流体运移聚集。研究区主要发育3组裂缝,以近E—W向和NE—SW向最发育,其次为NW—SE向。南堡凹陷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岩石力学层和断层的影响。储层裂缝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发育较好,在泥岩中往往不发育。不同级别岩石力学界面影响着裂缝的几何形态、规模和发育强度。层控裂缝一般垂直并终止于岩石力学界面,穿层裂缝可以跨越多个岩石力学层,受更高级别的岩石力学界面控制。断层是控制裂缝非均质发育的重要因素,在断层核附近的裂缝发育程度高,尤其是断层端部、叠覆区、交叉区以及断层伴生褶皱的转折端等构造部位是裂缝发育密集带,而随着远离断层带,裂缝数量呈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古潜山 碳酸盐岩储层 裂缝 发育特征 定量预测
原文传递
井筒布置及裂隙分布特征对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单丹丹 李玮 +4 位作者 王艳 李卓伦 冯耀国 逯广东 张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0-611,共12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干热岩储层良好的渗流和传热通道,EGS由注入井、含裂隙储层、采出井所组成,因此井筒布置和裂隙分布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流体的流动路径,进而影响着流体的流动和传热过程.本文旨在同时考虑井筒布置与裂隙分布特征对系...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干热岩储层良好的渗流和传热通道,EGS由注入井、含裂隙储层、采出井所组成,因此井筒布置和裂隙分布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流体的流动路径,进而影响着流体的流动和传热过程.本文旨在同时考虑井筒布置与裂隙分布特征对系统采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三维井筒与热储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井网布置与井间距参数变化;以及裂隙条数、裂隙迹长等裂隙分布特征变化对系统采热的影响,并以4项采热评价指标来评估地热潜能.研究结果表明:(1)注入井井数的增加会提高生产质量流率,但却不会使热突破明显提前,使得热开采速率大大提高,对系统采热有利;(2)井间距的增大可以延长系统寿命,提高开采中后期生产质量流率以及热开采速率,有利于热能提取;(3)裂隙条数的增加会导致裂隙储层连通性增强,从而导致采出温度下降更快,生产质量流率提高更大,热开采速率也明显提高,进而缩短系统寿命,且储层热提取率增大,对地层开采程度会提高;(4)裂隙平均迹长越长,采出温度越高,生产质量流率也越大,越有利于实现商业化开采,同时系统热开采速率也越大,且不会降低系统寿命,储层热提取率随平均迹长增大而减小,说明储层被开采程度较低,裂隙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井筒布置 裂隙分布特征 采热性能 井筒与热储 热流耦合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地区典型断背斜天然裂缝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睿琦 吕文雅 +3 位作者 王浩南 李杰 刘雨林 袁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为明确超深层储层断背斜内天然裂缝的分布特征,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结合地质、地震、FMI成像测井、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通过储层地质力学法明确了克深地区典型断背斜构造样式内天然裂缝的... 为明确超深层储层断背斜内天然裂缝的分布特征,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结合地质、地震、FMI成像测井、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通过储层地质力学法明确了克深地区典型断背斜构造样式内天然裂缝的分布特征,为该区致密气的有利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断背斜垂向上具有从顶部、中部到底部天然裂缝密度“高-低-高”的普遍特征;断背斜的翼间角越大,顶部和中部的裂缝分布越局限,底部裂缝分布越广泛;距断背斜轴部越远的部位,顶部和底部的裂缝分布越局限,中部的裂缝分布越广泛。断背斜顶部转折端相对中部与底部储层天然裂缝较发育,改善了储层的物性,为致密气提供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背斜 天然裂缝 分布特征 有利区带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原文传递
采煤沉陷地表拉张裂隙区土壤重金属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廷玉 朱厚红 +2 位作者 路啊康 王顺 张燕海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0-39,共10页
为查明采煤沉陷地表拉张裂隙区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来源,以安徽淮北朱庄煤矿3522工作面上方的沉陷斜坡地表拉张裂隙区作为研究区域。选择2条典型纵向拉张裂隙将研究区从高到低分为Ι区、Ⅱ区、Ⅲ区,垂直于拉张裂隙布设了21个土壤采样点,... 为查明采煤沉陷地表拉张裂隙区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来源,以安徽淮北朱庄煤矿3522工作面上方的沉陷斜坡地表拉张裂隙区作为研究区域。选择2条典型纵向拉张裂隙将研究区从高到低分为Ι区、Ⅱ区、Ⅲ区,垂直于拉张裂隙布设了21个土壤采样点,讨论Zn、Ni、Cu、As、Pb、Cr、Cd等7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正定因子矩阵模型(PMF)解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Cd、Zn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重金属污染水平总体高于未沉陷区域;重金属在表层土壤富集,除了Cr其他重金属沿垂直分布无明显差异;Zn、As在Ι区、Ⅱ区富集,Cr在Ι区富集,Cd在Ⅲ区富集;Cr含量沿沉陷斜坡降低,Cd含量除0~20cm土层沿沉陷斜坡升高。依据相关性分析,Zn、As与有机质显著正相关,Cr与速效钾显著正相关,Cd与有效磷显著正相关;来源分析表明,Zn、Ni、Cu、As、Pb来自煤炭开采活动,Cr来自土壤母质及风化累积的作用,Cd来自污水灌溉、化肥使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拉张裂隙区 重金属 分布规律 源解析
下载PDF
M油田储层裂缝识别及建模研究
15
作者 余常燕 温柔 +4 位作者 张小军 庞菲 赵晓红 陈贞万 张红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6期87-92,共6页
在油田开发中常常对储层进行整体压裂来提高产能,但是压裂之后也会产生单井产量递减快,水窜等问题,对油田稳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全面准确认识裂缝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为下一步区块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根据多种裂缝识别方法,对天然... 在油田开发中常常对储层进行整体压裂来提高产能,但是压裂之后也会产生单井产量递减快,水窜等问题,对油田稳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全面准确认识裂缝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为下一步区块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根据多种裂缝识别方法,对天然裂缝和动态裂缝进行识别,并建立模型,为油藏后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 分布特征 裂缝识别方法 储层裂缝模型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裂缝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进步 吴小宁 +4 位作者 赵忠军 李浮萍 王龙 冯敏 罗文琴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421,共8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及储集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采用野外露头、岩心、铸体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通过裂缝观察与描述,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砂岩及泥岩中普遍发育的裂缝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不同沉积结构...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及储集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采用野外露头、岩心、铸体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通过裂缝观察与描述,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砂岩及泥岩中普遍发育的裂缝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不同沉积结构岩石中裂缝发育特征及组合类型,并结合构造应力场背景及岩石力学性质,对裂缝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裂缝在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砂岩、泥岩中普遍发育,在泥质岩、层面结构发育的砂岩以及岩性界面处常发育平行层面裂缝,并伴有低角度斜向裂缝。在层面结构不发育、结构比较致密或均一的砂岩中主要发育近垂向裂缝。裂缝的形成受构造应力场与沉积岩结构共同控制,水平方向的构造挤压与岩石层面平行是导致平行层面裂缝、低角度斜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剪切作用是导致厚层致密砂岩中形成近垂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此外盆地剥蚀作用对形成裂缝具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对天然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机理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 裂缝 分布特征 岩石结构 构造应力场 形成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裂缝后期充填花岗岩体裂缝分布特征研究
17
作者 阴伟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03-2211,共9页
干热岩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其规模高效开发一直是世界性的研究热点。为解决完整干热岩地热EGS(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开发所面临的热交换体积小、换热效果差等问题,深入研究深部天然干热岩体的裂缝分布特征。通过实... 干热岩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其规模高效开发一直是世界性的研究热点。为解决完整干热岩地热EGS(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开发所面临的热交换体积小、换热效果差等问题,深入研究深部天然干热岩体的裂缝分布特征。通过实地勘察发现,深层花岗岩体构造裂缝普遍会被热液或岩浆充填,形成裂缝后期充填花岗岩体。通过显微观测试验得出,受充填体高温作用影响,裂缝后期充填花岗岩热破裂裂缝数量随着距胶结界面距离的变化可分为裂缝数量平缓波动区、裂缝数量剧烈增加区和裂缝数量波动减小区。裂缝后期充填花岗岩主要产生长度大于50μm及长度大于100μm的微裂缝,且不同尺度裂缝数量最大值的位置皆位于距胶结界面一定距离的母岩中。当裂缝充填体厚度为3.4 cm时,裂缝充填体高温作用的单侧影响范围约为1 m。普遍赋存的裂缝充填体使花岗岩母岩形成巨大的弱面结构。通过水力压裂试验得出,弱面结构可成为水力压裂建造人工储留层的破裂通道,并且可大幅减小破裂压力,从而实现规模高效建造干热岩人工储留层。以此为基础研究干热岩地热开采中人工储留层建造新技术,即构成了干热岩地热开发的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缝充填花岗岩 显微观测 裂缝分布特征 水力压裂 干热岩地热开发
原文传递
西天山库松木切克—阿克秋白地区构造与铀成矿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明正 周宏伟 +1 位作者 杨文龙 善曹特 《现代矿业》 CAS 2016年第7期127-132,共6页
西天山库松木切克—阿克秋白地区地处乌拉尔—蒙古造山系,与西侧哈萨克斯坦科克切塔夫铀成矿区一并隶属于中亚成矿域,是我国境内铀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构造演化与铀成矿特征、构造断裂展布与控矿特征分... 西天山库松木切克—阿克秋白地区地处乌拉尔—蒙古造山系,与西侧哈萨克斯坦科克切塔夫铀成矿区一并隶属于中亚成矿域,是我国境内铀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构造演化与铀成矿特征、构造断裂展布与控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构造俯冲演化背景下,区内形成了以岛弧带为主要铀成矿构造带的沟-弧-盆体系,区域性主构造决定了区内铀成矿格局,次级构造应力及不同方向构造应力的叠加,为铀大规模矿化、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因此,加强对该地区构造特征与铀成矿的研究,可为西天山库松木切克—阿克秋白地区铀矿找矿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背景 铀矿化特征 构造演化 构造断裂展布 控矿特征
下载PDF
小拐油田上二叠统夏子街组油藏应力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雷景生 李树梁 +3 位作者 宋志理 贾国澜 陈大勇 聂振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2-326,共5页
运用多种方法对克拉玛依小拐油田上二叠统夏子街组油藏的三向应力分布状况和裂缝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井网部署、注采方式、水平井定向及压裂设计等开发环节之中。
关键词 油藏 应力场 分布特征 小拐油田
下载PDF
Fra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Cases Studies from Three Types of Oil-bearing Basins,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Zeng Lianbo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6年第4期83-91,共9页
The permeability or/and porosity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mainly depends on fracture system. Wthin this kind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ior, fractur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 The permeability or/and porosity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mainly depends on fracture system. Wthin this kind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ior, fractur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such as basin properties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eastern,western and central basins,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are also obviously different.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fracture distribu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7 oilfield, the dif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in three types of oil-bearing basins are summarized. Due to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tress stat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fractures, the fracture systems in three types of basins are also different. Fractur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tectonic fractutres related to normal faultes in eastern basins, related to folds and reverse faultes in western basins, and regional fractures 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not only in outcrops but also at depth of the relatively undeformed strata in central basins. So, besides jointed-fractures, we can often see faulted-fractures similar to normal faults in eastern basins and similar to reverse faults in western basin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fracture spacing generally has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nd is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layer thickness.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fractures is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bed thicknes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faults or folds, etc. The permeability, aperture and connectedness of fractures are related to the modern stress field. Though there are 3-4 sets of fractures in a oilfield, the fractures parallel to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are main for the pattern arrange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性 孔隙率 石油 地质条件 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