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气化”理论探讨风药在中医眼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媛媛 张亿 +3 位作者 张佳良 张雨晴 唐雨蕊 吴烈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眼居高位,结构复杂,脉络深邃,内服药物恐难达病所。风药轻清上行,可助药性直达眼位起到治疗作用,故风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气化”理论为基础,从眼的生理特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人体脏腑经络气机的升降出... 眼居高位,结构复杂,脉络深邃,内服药物恐难达病所。风药轻清上行,可助药性直达眼位起到治疗作用,故风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气化”理论为基础,从眼的生理特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人体脏腑经络气机的升降出入规律等方面探讨风药在中医眼科疾病治疗中起到的功效,即引经报使、退翳明目、驱邪(发散表邪、发散郁火、发越胜湿)、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解郁,升清阳助运脾,调理肺、心、肾)、调节气血津液。同时临床辨证时当注意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时间、药物配伍等要点,以期风药在中医眼科临床治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笔者研读古今医籍,亦发现并印证了风药应用之广,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药 气化 中医眼科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的中药性能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谭炜焓 金钊 +3 位作者 王倩 由凤鸣 严然 郑川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2期206-208,共3页
运用中医药理论探讨PD-1/PD-L1抑制剂的中药性能,推测该药四气属温,五味属甘、辛,归肺、脾、肾经,具有升浮之性,对临床辨证使用PD-1/PD-L1抑制剂,进一步拓展肿瘤治疗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PD-1/PD-L1抑制剂 肿瘤免疫治疗 中药性能 四气五味 西药中药化
原文传递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天干方组方思路及应用
3
作者 张悦 吴波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57-62,共6页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脏苦欲补泻、五行制化原则,针对岁运太过或不及,各有制方法度。治疗目的在于以偏纠偏,恢复人体气化的动态平衡。在应用时要注意识运气、观体质、辨病证,应用范畴涵盖岁运太过或不及致病和治未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天干方 岁运 四气五味
原文传递
基于气味理论探讨苏黄止咳汤在感染后咳嗽中的运用
4
作者 李锦帅 李梦琪 +6 位作者 胡温珂 王韬 杨子娴 王琛鑫 杨淳锋 李敏芳 陈生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130-132,共3页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是一种亚急性咳嗽,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咳嗽症状持续存在,并无器质性病变。临床中部分感染后咳嗽患者运用常规的散寒、清热或润燥等方法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晁恩祥国医大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此类...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是一种亚急性咳嗽,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咳嗽症状持续存在,并无器质性病变。临床中部分感染后咳嗽患者运用常规的散寒、清热或润燥等方法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晁恩祥国医大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此类感染后咳嗽患者归为风咳,指出其核心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治疗上应遵循“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的治则。陈生教授作为晁恩祥国医大师的学术传承人,在临床中针对此类患者治疗时多选用晁恩祥国医大师所创苏黄止咳汤加减。郝小梅教授将气学说归纳为自然之气、人体之气、病邪之气和药食之气,味学说即五味理论。本文从气味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苏黄止咳汤在此类感染后咳嗽患者中的应用。方中用药部位包括叶、根茎及果实等,强调了天地二气交感的重要性,全方寒温并用,辛苦并施,宣降同调,组方严格遵守气味理论,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效,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咳嗽 苏黄止咳汤 四气五味 晁恩祥 陈生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兰兰 吴茜 +4 位作者 吕乾瑜 李俊佳 杨盈天 叶雪姣 王师菡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2977-2982,共6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2月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2月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文献,建立方药数据库,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处方111首,涉及患者9 786例,涵盖中医证型21种,频次最高证型为气虚血瘀,共提取出7个病性证素和2个病位证素。涉及中药123味,共计使用频次1 162次,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丹参70次、川芎69次、甘草54次、黄芪53次、当归50次。前30味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前3位药对为川芎-当归、川芎-赤芍、川芎-红花,聚类分析得到4个药物核心组合。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常见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证;病性证素以实性居多,常见血瘀、痰浊,虚性证素主要为气虚;用药主要以活血化瘀、理气通滞、化痰降浊、益气通脉为法,是现代中医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主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证候 用药规律 四气五味 关联规则 系统聚类 置信度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从圆运动角度浅析中药药性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赵璐阳 林日阳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期210-212,共3页
从圆运动角度分析理解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来源,加深中医学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认识,并思考其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药精髓,扩宽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的应用范围,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关键词 圆运动 彭子益 中药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原文传递
基于药性理论探讨理气药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苏坤涵 刘万里 黄玉珍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19-324,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文章基于中药药性理论从性味、归经等角度论述理气药对该病燮理气机升降、斡旋中州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调节脏腑气机为核心,同时注重祛除痰、热、湿、瘀、虚等病理因素,运用理气...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文章基于中药药性理论从性味、归经等角度论述理气药对该病燮理气机升降、斡旋中州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调节脏腑气机为核心,同时注重祛除痰、热、湿、瘀、虚等病理因素,运用理气药应灵活配伍,发挥降气化痰、行气润养、利气除湿、运气活血、益气健脾的功效。文章结合药理研究进展,探讨理气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药 胃食管反流病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下载PDF
张锡纯《神农本草经》经义发挥浅析
8
作者 杨志刚 王泽颖 魏洪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亦是中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著名医家张锡纯精于医理药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药物的功能主治时,多祖述《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读与总结,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亦是中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著名医家张锡纯精于医理药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药物的功能主治时,多祖述《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读与总结,同时参考历代医家对《神农本草经》的注解及本草学著作,分析并探讨了张锡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神农本草经》经义的创新与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衷中参西录 神农本草经 四气五味 张锡纯
下载PDF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的白茶饮用配伍探究——从四气五味和九种体质理论切入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金炀 陈学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2期83-86,共4页
本文首先从白茶的概念、中医方面的药性和功效以及其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探究,再结合中医的九种体质理论试拟出以白茶为君药进行配伍的针对三高人群的代茶饮,为白茶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一种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白茶 中医基础理论 四气五味 体质 三高 养生保健 中医茶疗学
下载PDF
附子-甘草药对配伍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毛营营 栗焕焕 任晓亮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附子-甘草作为经典药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通过综述近些年来中药药对附子-甘草的研究概况,并参考现代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包括影响附子毒性成分...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附子-甘草作为经典药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通过综述近些年来中药药对附子-甘草的研究概况,并参考现代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包括影响附子毒性成分的溶出)、与毒性成分形成沉淀或复合物、影响毒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以及配伍后对附子原有药效的影响几个方面阐释了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效的作用机制,并用中医药传统药性理论“四气五味”解释了附子-甘草配伍的科学内涵,以期以这一经典药对为切入点探讨中药配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甘草 药对 中药配伍 四气五味
下载PDF
中药性味演变及性味补泻述要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超产 孙鸿昌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1期1628-1633,共6页
中药五味的演变分为实体五行五味阶段、四时五行五味阶段以及四气五味阶段,其经历了以五谷为主,到食药兼顾,再到以药物为主的过程,而在五味的辨识上,经历了口尝五味阶段、五行取象五味阶段以及药类法象阶段。另外,易水学派在完成了四气... 中药五味的演变分为实体五行五味阶段、四时五行五味阶段以及四气五味阶段,其经历了以五谷为主,到食药兼顾,再到以药物为主的过程,而在五味的辨识上,经历了口尝五味阶段、五行取象五味阶段以及药类法象阶段。另外,易水学派在完成了四气与五味的整合过程后,将原本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发展成了归经理论。在性味补泻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五味通过养五脏之胃气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此时五味的性用,应以五行五味的性用为主。在五脏虚实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论述了五脏传变关系,产生了建立在相生基础上的五脏性味补泻,虚以相生传,实以相克传,相胜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本味为补,克该脏之味为泻。易水学派在五味补泻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气补泻,强调了五脏的补泻主要在五味的运用上,而四气要随不同的脏气进行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味 五行五味 四时五行五味 四气五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