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辩性善——理解孟子性善论含义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金刚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1期135-142,189,共9页
孟子思想中的人禽之辨、圣凡之辨、性命之辨,是孟子性善论的必要思想语境,通过分析这三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性善论的范围。孟子的人禽之辨强调,人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四端之心这一“善端”,即成就善的潜能,而动物则没... 孟子思想中的人禽之辨、圣凡之辨、性命之辨,是孟子性善论的必要思想语境,通过分析这三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性善论的范围。孟子的人禽之辨强调,人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四端之心这一“善端”,即成就善的潜能,而动物则没有四端之心,因此,孟子也认为只有实现了善端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善端即是人的“类本质”所在,人禽之辨证明孟子的“性善论”是“人性善”,与宋明理学的“泛性善论”不同。孟子的圣凡之辨则是强调人禽之别内部的“同中之异”,通过圣凡的同类肯认四端之心的真实性,并以圣人为楷模为凡人提供了工夫修养的道路和方向,通过圣凡的差异彰显“性善”在现实中实现的艰难性,这也证明了孟子的“性善”并非本质主义的性善。孟子通过性命之辨,将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必然获得的欲望性的东西排除在性之外,与人禽之辨再次形成呼应,强调人之为人就在于人的主体性的自我开展,人真正成为人或应当成为的人的面向,是主体通过自我实现而达成的“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孟子 四端 人禽之辨 圣凡之辨
原文传递
译者伦理的“四端”说阐释
2
作者 张小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义”是译者伦理的适切,“礼”是译者伦理的显形,“智”是译者伦理的评判。“仁义礼智”指向的译者伦理是一个互为解释和补充的关联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译者实施翻译行为的伦理性要求。以“四端”说为阐释框架研究译者伦理问题是一种“返本开新”的思想传承与理念创新,可为译者伦理的思想建构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与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伦理 “四端”说
下载PDF
亲缘选择能否印证《孟子》之四端说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汉民 (澳大利亚)马兆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3,共7页
亲缘选择是一条影响深远的自然法则,也是当代伦理学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外学界对亲缘选择与孟子学说的关联均有所关注,也有学者认为亲缘选择能为孟子学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体系的核心,故此可设如下的议题亲缘... 亲缘选择是一条影响深远的自然法则,也是当代伦理学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外学界对亲缘选择与孟子学说的关联均有所关注,也有学者认为亲缘选择能为孟子学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体系的核心,故此可设如下的议题亲缘选择能否印证《孟子》之四端说?根据《孟子》四端说的文本以及历代解读的分析,所得结论是亲缘选择不止对四端说起不到印证作用,而更迫使当代诠释者对于许多四端说的解读,降低其置信度。与亲缘选择相符的四端说解读,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作用,应该承认四端为人禽共有,也不该将四端设为纯粹形上对象。亲缘选择对孟子学说的印证效能,需在四端说之外去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说 亲缘选择 仁义 孝悌
下载PDF
试析《孟子》之“情”字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妍妍 《莆田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7-22,共6页
分析《孟子·告子章句上》章六之"情"字含义,比较了历代各家对这一"情"字的以下三种理解:1)作"情感"解;2)作"实"解;3)作"性"解。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指出,相较于"... 分析《孟子·告子章句上》章六之"情"字含义,比较了历代各家对这一"情"字的以下三种理解:1)作"情感"解;2)作"实"解;3)作"性"解。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指出,相较于"情"作"情感"解,"情"作"实"解和作"性"解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端 情感
下载PDF
“真性”与“善端”:先秦时期的两种人性思想——以庄子和孟子为中心
5
作者 曾振宇 Chi Zhen 《孔学堂》 2017年第2期47-55,共9页
庄子与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代表先秦时期人性思想最高水平。庄子从形而上的道论高度论人性,人有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之分,有"人之性"与"真性"之别。在本体自我意义上,人性至善自足。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学根据在于"... 庄子与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代表先秦时期人性思想最高水平。庄子从形而上的道论高度论人性,人有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之分,有"人之性"与"真性"之别。在本体自我意义上,人性至善自足。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学根据在于"道","道"决定了人性的本质,"道"先验至善!道分化在人而为"德",因为道善,所以性善,"道"因此也暴露了人逍遥自由的形上学根基。孟子则较多从经验世界领域证明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四端"源自天,存诸性。在"君子所性"层面,人人应当自觉地以"四端"为性,而不是以"小体"为性。庄子与孟子人性学说的相通之处在于倡导人性平等,在人性平等基础上进而论证内在超越如何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 四端 人性平等 内在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