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被引量:367
1
作者 郭元祥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37,共5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教师 课程意识 课程系统 课程哲学 课程观
原文传递
试论特色烟叶的形成和开发 被引量:181
2
作者 唐远驹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提出了特色烟叶的概念,特色烟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过程。讨论了传统型特色烟叶和新型特色烟叶的开发,打造品牌烟叶的四个标准。
关键词 特色烟叶 形成 开发 烟叶生产 栽培技术 生态条件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被引量:152
3
作者 潘裕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53-163,共11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问题是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问题是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青藏高原是特提斯的主要范畴,它可以分成3个区域,分别代表了3个阶段主洋盆位置。特提斯北区位于昆仑山和祁连山,它的遗迹是第五缝合带,在大陆基底上于震旦纪形成裂谷,奥陶纪闭合。特提斯中区位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古生代晚期以来在弧后盆地基础上继续破裂、扩张,典型的洋壳形成于石炭-二叠纪,这个时期的洋称古特提斯,它的遗迹为第三和第四缝合带。特提斯南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了它的主洋盆遗迹,班公-怒江缝合带代表了它的弧后盆地。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为特征,大体上可分成4个阶段,即45~38,25~17,13~8和3~0Ma。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多种模式来解释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但是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没有解决。文中笔者根据多年来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新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来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形成 隆升 叠加压扁
下载PDF
pH和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和锌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50
4
作者 杜彩艳 祖艳群 李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39-543,共5页
综述了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镉、锌生物有效性国内外研究态势,尤其是土壤pH、有机质和石灰对土壤中镉、锌生物有效性及镉、锌形态的影响机制。就目前研究状况,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治理土壤镉、锌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PH 有机质 石灰 生物有效性 形态
下载PDF
铬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25
5
作者 徐衍忠 秦绪娜 +2 位作者 刘祥红 张乃香 周英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B12期8-9,28,共3页
阐述了环境中铬及其化合物的产生、存在形态和转化,对铬及其化合物的危害机理和生态效应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态效应 铬污染 毒性 环境污染物质
下载PDF
A Major QTL, Ghd8, Plays Pleiotropic Roles in Regulating Grain Productivity,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Rice 被引量:138
6
作者 Wen-Hao Yan Peng Wang Hua-Xia Chen Hong-Ju Zhou Qiu-Ping Li Chong-Rong Wang Ze-Hong Ding Yu-Shan Zhang Si-Bin Yu Yong-Zhong Xing Qi-Fa Zh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Rice yield and heading date are two distinct traits controlled b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The dissection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rice yield traits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high-yielding rice va... Rice yield and heading date are two distinct traits controlled b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The dissection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rice yield traits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high-yielding rice varieties. Here, we report th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hd8, a major QTL with pleiotropic effects on grain yield, heading date, and plant height. Two sets of near isogenic line popula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cloning of GhdS. Ghd8 was narrowed down to a 20-kb region containing two putative genes, of which one encodes the OsHAP3 subunit of a CCAAT-box binding protein (HAP complex); this gene was regarded as the Ghd8 candidate. A complementary test confirmed the identity and pleiotropic effects of the gene; interestingly, the genetic effect of Ghd8 was dependent on its genetic background. By regulating Ehdl, RFT1, and Hd3a, Ghd8 delayed flowering under long-day conditions, but promoted flowering under short-day conditions. Ghd8 up-regulated MOC1, a key gene controlling tillering and branching; thi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tille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branches, thus producing 50% more grains per plant. The ectopic expression of Ghd8 in Arabidopsis caused early flowering by 10 d-a situation similar to the one observed by its homolog AtHAP3b, when compared to wild-type under long-day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e conserved function of Ghd8 and AtHAP3b in flowering in Arabidopsi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roles of Ghd8 in rice yield formation and flowering, as well as its opposite functions in flowering between rice and Arabidopsis under long-da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 isogenic lines CCAAT-box binding protein ectopic expression flowering pathway yield formation
原文传递
TGF-β and BMP signaling in osteoblast,skeletal development,and bone formation,homeostasis and disease 被引量:138
7
作者 Mengrui Wu Guiqian Chen Yi-Ping Li 《Bone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0-30,共21页
INTRODUCTION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superfamily com- prises TGF-βs, Activi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 and other related proteins. TGF-β superfamily members act through a heteromeric ... INTRODUCTION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superfamily com- prises TGF-βs, Activi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 and other related proteins. TGF-β superfamily members act through a heteromeric receptor complex,, comprised of type I and type II receptors at the cell surface that transduce intracellular signals via Smad complex or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casc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 BMP and BMP signaling in osteoblast skeletal development and bone formation homeostasis and disease BONE
下载PDF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 被引量:51
8
作者 解新明 云锦凤 《中国草地》 CSCD 2000年第6期51-59,共9页
论述了遗传多样性的来源及形成途径 ,总结并分析比较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及度量的诸多方法 。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形成 检测 度量
原文传递
Tea aroma formation 被引量:114
9
作者 Chi-Tang Ho Xin Zheng Shiming Li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2015年第1期9-27,共19页
Besides water,te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verages around the world.The chemical ingredi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ea have been summarized recently.The current review summarizes tea aroma compounds and the... Besides water,te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verages around the world.The chemical ingredi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ea have been summarized recently.The current review summarizes tea aroma compounds and their formation in green,black,and oolong tea.The flavor of t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taste(non-volatile compounds)and aroma(volatile compounds).All of these aroma molecules are generated from carotenoids,lipids,glycosides,etc.precursors,and also from Maillard reaction.In the current review,we focu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in aromas during the tea manufacturing process.©2015 Beijing Academy of Food Sciences.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AROMA formation VOLATILE TASTE
下载PDF
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形成、内容及内在逻辑 被引量:109
10
作者 肖凤翔 覃丽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1,共7页
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三次工程教育改革举世瞩目。2017年8月,该校启动了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其宗旨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型工科人才,改革的内容涵盖工程教育的出发点、重心、教学方式和发展方向,体现出多重逻辑:从现实到未来... 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三次工程教育改革举世瞩目。2017年8月,该校启动了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其宗旨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型工科人才,改革的内容涵盖工程教育的出发点、重心、教学方式和发展方向,体现出多重逻辑:从现实到未来的取向,从学科和心理的分离到整合,从学科隔离到跨学科合作,从工程实践的回归到工程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等。虽然此次改革仍存在质量保障及认证等方面的问题,但大胆创新的麻省理工精神却再次引发各国关注。该校能否以此改革契机,开启第四次工程教育改革新时代,引领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成了举世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省理工学院 新工程教育改革 形成 内容 内在逻辑
原文传递
滦河下游河水及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被引量:108
11
作者 王晓曦 王文科 +3 位作者 王周锋 赵佳莉 谢海澜 王小丹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3,73,共10页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向Na·Ca(Na)型转化。(2)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SO4·HCO3-Ca·Mg)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 河水 地下水 水化学 形成作用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被引量:104
12
作者 吴小根 杜莹莹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54-1565,共12页
游客感知形象是近些年来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织了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的各方面内容。本文在明晰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概念的基础上,... 游客感知形象是近些年来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织了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的各方面内容。本文在明晰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与阶段特征,进而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并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游客个体因素、旅游目的地情境因素、感知刺激因素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游客认知形象支持要素包括旅游资源要素、旅游可达性要素、休闲娱乐要素以及旅游氛围要素;(3)南通市游客感知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支持要素、情感形象支持要素之间具有显性相关性,验证了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形象 形成机理 旅游目的地 南通市
原文传递
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 被引量:101
13
作者 陈章太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近些年来,我国的"语言资源"热逐渐形成,但有待进一步升温,而过去将语言视为问题的认识正在淡化。其实语言有两重性,既是社会资源,又是麻烦问题,二者总是相伴出现相互转化的,从而促进语言的演变与发展。论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的"语言资源"热逐渐形成,但有待进一步升温,而过去将语言视为问题的认识正在淡化。其实语言有两重性,既是社会资源,又是麻烦问题,二者总是相伴出现相互转化的,从而促进语言的演变与发展。论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具体论述了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的关系和语言资源的形成、分类及其性质转化以及语言问题的构成、表现、转化及其与语言安全的关系。论文还对"语言问题"与"语言安全"作了描述与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资源 语言问题 语言安全 形成 表现 转化
下载PDF
海南岛霸王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97
14
作者 陈玉凯 杨琦 +3 位作者 莫燕妮 杨小波 李东海 洪小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584,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的生存群落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为制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2009–2011年,对霸王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的70个样地进行群落调查,研究了霸王岭保护区内12种...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的生存群落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为制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2009–2011年,对霸王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的70个样地进行群落调查,研究了霸王岭保护区内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生态位宽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油杉(Keteleeria hainanensis)、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香子含笑(Michelia hedyosperma)、粘木(Ixonanthes reticulata)和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2)物种生态位宽度值的大小与其自身的地理分布范围密切相关,如:陆均松、乐东拟单性木兰等生态位宽度较小的原因与其分布的海拔范围狭窄有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大,如: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普洱茶与海南油杉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0.872,而一些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如:香子含笑的生态位宽度较小,但与海南梧桐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为0.693。因此,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它们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以及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3)香子含笑、粘木等的生态位宽度较小,而且个体数量较少,适宜其生存的群落和生境极少,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先保护;(4)未来对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还应从植物群落的角度考虑。只有保护好这些濒危植物的生存群落,如山地雨林等,才能实现对濒危植物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 群系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生态位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 被引量:76
15
作者 张克银 艾华国 吴亚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19,共4页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有利于内幕油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地层 结构 油气藏 形成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1
16
作者 李娜 韩晓增 +1 位作者 尤孟阳 许玉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25-1632,共8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它的形成是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它的形成是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通过直接改造或物理缠绕、分泌有机物或者改变土壤疏水性等机制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异和土壤团聚结构的形成和稳定;同时,土壤团聚结构的动态变化又反馈控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分异作用,使得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有机质组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之间存在耦合作用。该文首先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发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不同,真菌对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多糖在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中起关键作用;其次,微生物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组成和分布不同,大团聚体中以真菌为主,微团聚体中以细菌为主;最后探讨了目前应用广泛的研究团聚体中微生物的技术手段和未来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形成 稳定机制 土壤多糖
下载PDF
塔中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 被引量:85
17
作者 张振生 李明杰 刘社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1,共4页
根据对塔中地区及整个塔里木盆地构造 沉积特征 (构造应力场、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及物源、火山活动、逆冲断层、地震反射特征 )的分析 ,认为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板块南部与南昆仑板块在早奥陶世末相撞的产物 ,板块碰撞使塔里木板块北部... 根据对塔中地区及整个塔里木盆地构造 沉积特征 (构造应力场、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及物源、火山活动、逆冲断层、地震反射特征 )的分析 ,认为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板块南部与南昆仑板块在早奥陶世末相撞的产物 ,板块碰撞使塔里木板块北部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与南部的弧后前陆盆地共存 ,唐古孜巴斯凹陷应属于弧后前陆盆地 ,塔中低凸起为前陆隆起 ,塔中Ⅰ号断裂为塔中前陆隆起冲断裂 ,其南部断裂为调节断裂或补偿断裂 ,此期形成的逆冲带成为后期阿尔金走滑断层活动的基础。论述了塔中前陆隆起的构造 沉积演化特点。塔中Ⅰ号断裂形成时间早 ,断距大 ,北部直接与生油凹陷相连 ,既是重要的油源断层 ,也是能改造储集层物性的重要断层 ,沿Ⅰ号断裂的潜山勘探应是今后塔中地区的重点勘探区域 ,东部的构造变形强度大于西部 ,勘探前景应好于西部。早、中奥陶世强烈的火山活动使塘古孜巴斯凹陷可能缺乏烃源岩 ,补偿断层主要在志留纪—泥盆纪形成 ,石炭纪以后基本上为稳定的整体升降 ,因此对该凹陷的勘探应格外慎重。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低凸起 早奥陶世末期 板块碰撞 前陆隆起 形成 演化 构造-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77
18
作者 付广 许泽剑 +1 位作者 韩冬玲 纪阵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间和性能 ,也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导致不同层系的油气聚集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提供潜山型、地层剥蚀型和地层超覆型 3种圈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油气藏形成 储集空间 性能 运移通道 圈闭
下载PDF
Further support for a Cretaceous age for the feathered-dinosaur beds of Liaoning,China:New ^(40)Ar/^(39)Ar dating of the Yixian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被引量:84
19
作者 C. C. Swisher III, WANG Xiaolin, ZHOU Zhonghe, WANG Yuanqing, JIN Fan, ZHANG Jiangyong , XU Xing, ZHANG Fucheng & WANG Yuan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Wright Labs, Rutgers University, Piscataway, New Jersey 08854, USA (e-mail: cswish@rutgers. rc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We report new 40Ar/39Ar dat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tal fusion and incremental-heating analyses of sanidine and biotite from three tuffs found interbedded within the fossil-bearing deposits of Liaoning, northeast ... We report new 40Ar/39Ar dat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tal fusion and incremental-heating analyses of sanidine and biotite from three tuffs found interbedded within the fossil-bearing deposits of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 The first is a new sample of the Bed 6 Sihetun tuff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previously dated by our team as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and recently considered by Lo et al., partially reset due to metamorphism from a nearby ba-saltic sill. The second is the Yixian Bed 9 tuff from Heng-daozi considered by Lo et al. to be unaffected by metamor-phism and whose age, based on total fusion 40Ar/39Ar dating of biotite, argues for a Jurassic age for the Yixian Formation. The third tuff is a previously undated tuff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derlying Tuchengzi Formation. Single crystal total fusion 40Ar/39Ar analyses of the Sihetun sanidine showed homogeneous radiogenic Ar, Ca/K ratios,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and gave a mean age of 125.0 ± 0.18 (1SD) ± 0.04 (SE) Ma. Single sanid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DATING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Tu-chengzi formation western Liaoning.
原文传递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46
20
作者 冯夏莲 何承忠 +2 位作者 张志毅 安新民 王冬梅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9-74,79,共7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研究层次也随之深入.论述了植物遗传变异的来源,总结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关键词 植物 遗传多样性 形成 检测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