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77
1
作者 赵敏 周广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4,共5页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 1.1% ,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 ,占 80 %以上 ,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 ,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标准系数法 因子分析法 森林植被碳密度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23
2
作者 徐新良 曹明奎 李克让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共10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56
3
作者 赵敏 周广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468-1472,共5页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 ,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 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 ,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 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概述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1)综合考虑森林生物学因素与非生物学因素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 ,特别是蓄积量和林龄 ,以及气候因子在估算生物量中的作用 ;2 )明确森林总生物量与活立木生物量的关系 ;3)建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遥感驱动生物量估算模型 ,为森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生物量 模型
下载PDF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被引量:69
4
作者 焦秀梅 项文化 田大伦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基于湖南省第4次(1990~1995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植被类型特性.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为173.974Tg,在14个地州市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  基于湖南省第4次(1990~1995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植被类型特性.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为173.974Tg,在14个地州市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碳贮量最大,为31.047Tg,其它依次是永州市、郴州市和邵阳市,它们的森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1.527、19.306和19.239Tg,各森林类型中,杉木林的碳贮量最大,为51.588Tg,占湖南省碳贮量的29.65%;湖南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15.88t·hm-2,各地州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变化为12.01~17.95t·hm-2,各森林类型中阔叶林的碳密度最大,为32.45t·hm-2,是湖南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2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碳贮量 森林植被 碳密度 地理分布 湖南省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落叶松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估算模式 被引量:62
5
作者 王玉辉 周广胜 +1 位作者 蒋延玲 杨正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0-425,共6页
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是了解各类森林材积准确信息的重要途径 ,如果能将这些资源用于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不仅对于科学地指导森林的经营管理 ,而且对于全球变化的研究 ,特别是区域尺度的生产力模型验证 ,都具有重要意... 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是了解各类森林材积准确信息的重要途径 ,如果能将这些资源用于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不仅对于科学地指导森林的经营管理 ,而且对于全球变化的研究 ,特别是区域尺度的生产力模型验证 ,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落叶松 (L arix)林生物量和材积的实际调查资料 ,探讨了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材积 V和林龄 A)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方法 ,指出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 ,落叶松林的生物量与其蓄积量、生产力与其年均净生物生产量 (B/ A)和年均净蓄积生产量 (V/ A)均呈双曲线关系 ,但落叶松林的生产力与其生物量 (B)关系不明显 ,并分别建立了人工和天然落叶松林的相关模型 ;所建模型克服了将森林生物量与其蓄积量之比作为常数的不足 ,并考虑了林龄对于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模式 森林生产力模式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落叶松林 净生长量 估算
下载PDF
Biomass carbon stocks in China's forests between 2000 and 2050:A prediction based on forest biomass-age relationships 被引量:67
6
作者 XU Bing GUO ZhaoDi +1 位作者 PIAO ShiLong FANG JingYu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776-783,共8页
China's fore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young forest age,low carbon density and a large area of planted forests,and thus have high potential to act as carbon sinks in the future.Using China's national forest inve... China's fore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young forest age,low carbon density and a large area of planted forests,and thus have high potential to act as carbon sinks in the future.Using China's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during 1994-1998 and 1999-2003,and direct field measurements,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est biomass density and forest age for 36 major forest types.Statistical approaches and the predicted future forest area from the national forestry development plan we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during 2000-2050.Under an assumption of continuous natural forest growth,China's existing forest biomass carbon(C) stock would increase from 5.86 Pg C(1 Pg=1015 g) in 1999-2003 to 10.23 Pg C in 2050,resulting in a total increase of 4.37 Pg C.Newly planted forests through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will sequestrate an additional 2.86 Pg C in biomass.Overall,China's forests will potentially act as a carbon sink for 7.23 Pg C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50,with an average carbon sink of 0.14 Pg C yr-1.This suggests that China's forests will be a significant carbon sink in the next 5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biomass-age relationship carbon pool carbon sink forest inventory data forest volume
原文传递
江西省2001—2005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区域分布特征 被引量:52
7
作者 李鑫 欧阳勋志 刘琪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5,共11页
利用"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根据优势树种生物量扩展方程,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263.87 Tg C(1 Tg C=106t),其中林分碳储量为2... 利用"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根据优势树种生物量扩展方程,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263.87 Tg C(1 Tg C=106t),其中林分碳储量为214.70 Tg C。在11个地市中,赣州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为70.11 Tg C,其次是吉安市、上饶市和宜春市。江西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26.27 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为27.20 t/hm2,各地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景德镇市最大,为31.65 t/hm2,其次为宜春市、吉安市和鹰潭市。各森林类型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碳储量最大,为73.77 Tg C,占江西省林分碳储量的34.36%;硬阔林的碳密度大于其他类型森林,为42.64 t/hm2,是江西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1.5倍多。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林分碳储量的81.95%,碳密度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生物量转换因子 森林清查资料 碳密度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山东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 被引量:50
8
作者 张春华 居为民 +2 位作者 王登杰 王希群 王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9-1749,共11页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林分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的估算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基于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山东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及实测样地数据改进的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参数,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林分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的估算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基于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山东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及实测样地数据改进的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参数,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2004—2013年山东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碳汇经济价值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东省森林面积、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从2004—2008年的156.12×10~4hm^2、34.75Tg C和22.26Mg C/hm^2增加到2009—2013年161.44×10~4hm^2、43.98Tg C和27.24Mg C/hm^2。人工林是森林面积、碳储量和碳密度增加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和天然林对森林生物量碳汇的贡献分别为97.3%和2.7%。两次森林清查期间,杨树和硬阔软阔类森林的碳储量之和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0.2%和69.6%,杨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增加最为显著。各龄组森林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森林碳汇经济价值从2004—2008年的243.37亿元增长到2009—2013年的253.42亿元,年均增长2.01亿元,杨树的碳汇经济价值占全省所有森林类型的60%,赤松单位面积碳汇经济价值最强为2.08万元/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森林清查数据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碳汇经济价值 山东省
下载PDF
1973~2013年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春华 王莉媛 +3 位作者 宋茜薇 陈晓凤 高慧 王希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678-4686,共9页
基于1973~2013年8次省森林清查数据以及实测数据改进的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参数,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近40a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从1973~1976年的1159.35TgC下降到2009~2013年的8... 基于1973~2013年8次省森林清查数据以及实测数据改进的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参数,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近40a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从1973~1976年的1159.35TgC下降到2009~2013年的833.99TgC,其中天然林减少387.51TgC,人工林增加62.15TgC;森林总体表现为碳源(-10.88TgC/a),主要归因于天然林面积的减少.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存在较大差异,桦木、落叶松和阔叶混是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大多数森林类型的碳密度呈上升趋势.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中龄林碳储量占同期全省总量的27.9%~46.6%,其他龄组的碳储量均呈减少趋势,以成熟林最为明显(201.17TgC);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碳密度分别增加2.20、3.21和3.43MgC/hm^2,成熟林和过熟林则有所下降;不同龄组森林面积和碳密度的变化是导致其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碳密度 森林清查数据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 被引量:32
10
作者 于维莲 董丹 倪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2期25-30,共6页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森林平均总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达到9.64 t.hm-2.a-1;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124.33 t.hm-2)小于非喀斯特森林(163.48 t.hm-2),而喀斯特森林的生产力(8.67t.hm-2.a-1)总体上也小于非喀斯特森林(9.56 t.hm-2.a-1),但在不同的省份中存在差异;作为西南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亚热带和热带的针叶林与山地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喀斯特森林的平均生物量(122.95 t.hm-2)和生产力(8.77t.hm-2.a-1)也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分别为152.88 t.hm-2和9.92 t.hm-2.a-1);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样表现出喀斯特森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的特征.这种差异说明喀斯特生境严酷,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土层的浅薄和地下水的渗漏胁迫限制了喀斯特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森林清查资料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计量方法 被引量:20
11
作者 邓蕾 上官周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147,共5页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计,常通过测定森林植被的生物量乘以生物量中碳元素的含量(0.45...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计,常通过测定森林植被的生物量乘以生物量中碳元素的含量(0.45~0.55)推算而得。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IPCC法,BEF为常数的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等。概述了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的4种定量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今后的森林碳储量研究中,需要加强遥感技术手段的利用,增加碳通量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调查,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生物量 碳储量 估算方法
下载PDF
基于综合蓄水能力法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估算--以江西兴国县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佳 邵全琴 刘纪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7,共5页
以江西兴国县第6次二类调查森林小班数据为基础(2003年),根据综合蓄水能力法,计算了兴国县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海拔和坡位条件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3兴国县森林生态系统面积22.65×10... 以江西兴国县第6次二类调查森林小班数据为基础(2003年),根据综合蓄水能力法,计算了兴国县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海拔和坡位条件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3兴国县森林生态系统面积22.65×104 hm2,年涵养水源量1.93×108m3,单位面积森林涵养水源量852.45m3.hm-2;2)不同森林类型涵养水源的功能不同,其中针叶林涵养水源贡献最大,而从单位面积涵养水源能力来看,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3)不同海拔高度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贡献不同,其中海拔100~300、300~500和500~1 000m森林为涵养水源功能的主体,其中海拔300~500m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最高;4)不同坡位上森林涵养水源的贡献也不同,其中全坡的森林最高,但是全坡森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能力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综合蓄水能力法 森林小班数据 兴国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和遥感的城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15
13
作者 林文鹏 王臣立 +4 位作者 赵敏 黄敬峰 施润和 柳云龙 高峻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6-770,共5页
城市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研究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上海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基于森林清查数据和遥感技术的城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研究。首先,根据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森林... 城市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研究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上海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基于森林清查数据和遥感技术的城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研究。首先,根据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设置森林植被样方,测量反映植被生物学特性的特征参数,包括林龄、胸径、树高和叶面积指数(LAI)等,采用能反映林龄和蓄积量共同影响的生产力回归模型估算了样方NPP,建立了基于LAI的样方NPP回归模型;其次,利用一景相近时相的SPOT5影像,经进行几何纠正和辐射定标后,计算出能较好地反映植被特征和消除土壤背景影响的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建立了基于MSAVI的区域森林LAI遥感估测模型;最后,根据建立的样方NPP回归模型以及区域LAI遥感估测模型,进行尺度化转换,估算出区域尺度上的上海城市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通过比较与前人运用传统方法研究估算的NPP,精度可达到89%,且本模型简单可行。因此本研究可为快速定量评估城市森林碳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清查数据 城市森林 净初级生产力模型 SPOT5
下载PDF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被引量:15
14
作者 任继勤 夏景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2-558,共7页
为了量化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预测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蓄积量-生物量相关方程法对黑龙江省1994—2013年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依据1994—2013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黑龙江省18种主要森林类型各林龄组数据,建立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与... 为了量化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预测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蓄积量-生物量相关方程法对黑龙江省1994—2013年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依据1994—2013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黑龙江省18种主要森林类型各林龄组数据,建立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预测2014—2020年黑龙江省森林的碳储量,并分析其碳汇潜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关系拟合较好,18种森林类型中有14个的R^2大于0.9;黑龙江省1994—2013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碳储量分别为693.2、676.3、741.1和805.2 Tg;预计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中,黑龙江森林碳储量将达到844.0 Tg,并且在预估期间其碳储量逐年递增,2020年将达到868.1 Tg.如果2013年黑龙江省现有森林都达到过熟林,其碳储量将会达到1.40×10~3Tg,具有很高的碳汇潜力.为了进一步增加黑龙江省碳汇潜力,建议加强省内寒温带、温带山地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在更新造林上要侧重于有固碳优势的森林类型(如赤松、杨树等);加大对赤松、针阔混等近熟林、成熟林的保护力度,控制过熟林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森林碳汇 碳储量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碳储量预测
下载PDF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和森林清查数据的森林生长量估算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登秋 居为民 +4 位作者 郑光 柳艺博 昝梅 张春华 黄金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47-1657,共11页
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2001-2006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一类清查-样地尺度)和2003-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二类调查-区域尺度),分别计算江西省吉安市的森林生态... 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2001-2006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一类清查-样地尺度)和2003-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二类调查-区域尺度),分别计算江西省吉安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生长量,从不同空间尺度和森林类型对3种数据源估算的森林生长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点尺度上,BEPS模型模拟的森林生长量(4.18 Mg·hm-2·a-1)低于群落生长量(5.86 Mg·hm-2·a-1),与乔木层生长量(4.29 Mg·hm-2·a-1)基本一致,模型模拟结果与两者的拟合R2分别为0.48和0.43。区域尺度上,BEPS模型模拟、二类调查数据计算的群落及乔木层生长量分别为4.65、4.36和3.34 Mg·hm-2·a-1,BEPS模型估算的吉安市各县森林总生长量与二类调查数据计算的群落、乔木层生长总量拟合R2分别达0.84和0.83。一类清查数据计算结果高于二类清查数据计算结果,BEPS模型模拟森林生长量分别与基于一类清查数据计算的乔木层生长量及二类调查数据群落生长量较为一致。从研究区两种主要森林类型来看,常绿阔叶林年平均生长量高于常绿针叶林,常绿针叶林与模型估算结果差异小于常绿阔叶林。最后利用模型估算了研究区2001-2010年平均生长量,为认识研究区的森林生长空间分布差异及更新森林生物量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模型 森林清查数据 群落生长量 乔木层生长量
下载PDF
城市森林固定CO_2价值评估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敏 丁慧勇 高峻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3-145,共3页
本文利用我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样调查资料对上海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估算结果,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计算上海市森林固定CO2的能力,采用造林成本法对上海市森林固定CO2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激发人们保护城市森... 本文利用我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样调查资料对上海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估算结果,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计算上海市森林固定CO2的能力,采用造林成本法对上海市森林固定CO2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激发人们保护城市森林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并为合理地进行城市森林管理和城市绿化提供参考。另外,利用系统连续的森林资源清样调查资料评估森林植被的固碳价值,能够对我国更好地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并为依据《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进行环境外交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样调查资料 碳储量 城市森林 固碳价值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经济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贾松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1612-1616,共5页
利用2008年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8 090.72万t,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中,占86... 利用2008年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8 090.72万t,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中,占86.22%;森林平均碳密度约为20.00 t/hm2,远小于全国平均值;2阔叶林是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碳储量约为5 584.44万t;杨树和栎类作为主要的两个优势树种,二者碳储量占阔叶林的86.22%;3全省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占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81.74%;从起源来看,人工林碳储量占55.26%,且固碳潜力巨大,将是河南省森林碳储量的主体;4河南省全部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约为220.63亿元,其中,乔木林为190.24亿元,主要源于杨树和栎类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生物量转换因子 碳密度 经济价值 森林清查资料 河南省
下载PDF
近30 a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郝丽 徐娟娟 +1 位作者 翟园 李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6-1062,共7页
利用陕西省1987—2014年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IPCC算法,估算了陕西省近30 a来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0 a陕西省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均得到了显著的增加,森林碳储量呈现"缓升—急速上升"趋势,由1987年... 利用陕西省1987—2014年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IPCC算法,估算了陕西省近30 a来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0 a陕西省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均得到了显著的增加,森林碳储量呈现"缓升—急速上升"趋势,由1987年的121 Tg增加到2014年的238 Tg,净增117 Tg,年均增长率2.3%。特别是21世纪以来,森林碳汇作用最强,森林净碳汇量为85 Tg,对森林总碳汇的贡献为72.65%;森林年均碳汇量与森林采伐量呈负相关,表现为采伐量越大,对应碳汇量越小;不同起源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和碳汇能力呈现天然林远远大于人工林的特征,天然林是陕西省碳储量及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不同森林类型中栎类、硬阔类和软阔类是森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碳储量主要集中于面积比重较小的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碳密度与龄级呈正相关,表现为龄级越大碳密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碳储量 碳汇 碳密度 陕西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贾松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7-1002,共6页
准确评估区域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趋势,对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第四次(1989—1993年)、第五次(1994—1998年)、第六次(1999—2003年)和第七次(2004—2008年) 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生物... 准确评估区域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趋势,对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第四次(1989—1993年)、第五次(1994—1998年)、第六次(1999—2003年)和第七次(2004—2008年) 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生物量估算模型和植被含碳系数,研究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8年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 345. 30 Tg增加到1 924. 98 Tg,年均增长率为2. 15%,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0. 29百分点,表明该流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不断增强。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42. 25、40. 34、41. 00和41. 42 Mg·hm-2。从森林龄组来看,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幼、中龄林和近熟林,这3者对林分碳汇的贡献超过85%,且幼、中龄林和近熟林碳密度远低于成熟林和过熟林,表明流域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巨大。从森林起源来看,流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于天然林,占同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以上,但人工林碳储能力不断提高,人工林碳储量占同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且碳密度明显低于天然林,表明人工林将在该流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江中上游是流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贡献区,占全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 森林清查数据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山西省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评估及交易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恒 王弟 赵鹏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128,共9页
以山西省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连续三次森林资源清查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碳税法对山西省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评价山西省森林碳汇交易评价体系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三个清查期内,山西省的森林碳汇... 以山西省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连续三次森林资源清查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碳税法对山西省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评价山西省森林碳汇交易评价体系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三个清查期内,山西省的森林碳汇经济价值呈连续增长趋势,不同林型中杨树、栎类和油松对碳汇经济价值的贡献最大,不同林分中天然林贡献大于人工林,不同林龄呈现出较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从层次分析结果可知,区域政策最为重要,其次是法律法规,排名第三的是专业人才,森林碳汇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权重值相差不大,排名第六的是第三方认证机构。分析可知,今后山西省在碳汇交易方面,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制度、注重森林碳汇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建设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完善森林碳汇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清查数据 碳汇经济价值 层次分析法 碳汇交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