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将法律作为修辞视野下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可版权性考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文亮 王连合 《科技与法律》 2017年第2期60-66,共7页
人工智能在写作、绘画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已对人类创作行为提出了挑战。在从创作辅助者向创作直接承担者角色转变过程中,冲击了以人为中心构建的传统版权理论。这亟待法律对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属性与权利归属予以回应。法律逻辑与解释的方... 人工智能在写作、绘画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已对人类创作行为提出了挑战。在从创作辅助者向创作直接承担者角色转变过程中,冲击了以人为中心构建的传统版权理论。这亟待法律对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属性与权利归属予以回应。法律逻辑与解释的方法因难以解决独创性表达中"人"的因素问题,出现了版权认定法律不能的图景。这需要重新审视法律方法。将法律作为修辞的方法在法人作品制度中的有益实践为解决"人"的因素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裁减生活事实,进行法律修辞,赋予定性事实更多法律意义,以实现人工智能创作物属性与权利归属的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权 独创性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创作物 法律修辞
下载PDF
论言辞性法律修辞在法官判决书中的运用场域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文雁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10年第5期97-101,共5页
法官在判决书中对于法律的适用和法律事实的认定,需要运用言辞性的法律修辞进行法律论证和叙事: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案情语境,对抽象法律原则加以准确的解释,对模糊的法律概念加以释明,对僵化的法律规则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将社会事实涵摄... 法官在判决书中对于法律的适用和法律事实的认定,需要运用言辞性的法律修辞进行法律论证和叙事: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案情语境,对抽象法律原则加以准确的解释,对模糊的法律概念加以释明,对僵化的法律规则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将社会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抽象出的事实之下,借助说服因素所带来的情感认同、经验认同、法律认同。这在法律规范相对僵化、不确定,法律原则具有概括性,事实具有言辞依赖性的场域下,对于增强法律论辩和判决语言的说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法律修辞 运用场域 判决书
下载PDF
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评《莎士比亚与诉讼修辞术》
3
作者 冯伟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157,共8页
《莎士比亚与诉讼修辞术》是著名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纳完成的又一部莎士比亚政治与修辞学研究力作。该作将莎士比亚戏剧传统追溯至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源头,从诉讼修辞术的角度对詹姆士一世时期《一报还一报》等&qu... 《莎士比亚与诉讼修辞术》是著名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纳完成的又一部莎士比亚政治与修辞学研究力作。该作将莎士比亚戏剧传统追溯至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源头,从诉讼修辞术的角度对詹姆士一世时期《一报还一报》等"诉讼修辞剧"加以重新审视,卓有成效地解释了莎士比亚"问题剧"创作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斯金纳在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诉讼修辞术传统时,关注莎士比亚修辞语言的行动维度,而非意义维度,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在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一贯主张的"修辞转向"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廷·斯金纳 莎士比亚 诉讼修辞术
原文传递
司法强拆的法律修辞学解读
4
作者 孙英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29,共4页
法律修辞学的核心在于其"听众理论"。"司法强拆"作为一种从司法到立法的全方位的法律修辞,其听众有以下三类:(1)普遍听众,即为社会大众。(2)单一听众,即具体案件当中的当事人。(3)说理者本身,即国家行政机关。而作... 法律修辞学的核心在于其"听众理论"。"司法强拆"作为一种从司法到立法的全方位的法律修辞,其听众有以下三类:(1)普遍听众,即为社会大众。(2)单一听众,即具体案件当中的当事人。(3)说理者本身,即国家行政机关。而作为法律修辞的"司法强拆"的立法旨趣仅仅在于通过对三种听众进行分化,争取大多数的与具体案情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大众,在现有框架下尽量保证部分听众之间的局部矛盾不会轻而易举的膨胀并发酵为其他矛盾。这种修辞存在概念的不稳定性、价值初衷的功利性、实践的颠覆性等三方面实务操作困境,但即便如此,"司法强拆"依然存在增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修辞 司法强拆 听众 可信性 可接受性
下载PDF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失语症”
5
作者 尹兰曦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21年第1期18-36,共19页
将《威尼斯商人》置于传统修辞学框架的研究试图表明,莎士比亚有意按照诉讼修辞原则进行创作。然而本文认为,在《威》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无意凸显诉讼修辞的实效性,反而留下了诸多修辞性的“失语”和空白。辩论行为的失调,昭示着古典修辞... 将《威尼斯商人》置于传统修辞学框架的研究试图表明,莎士比亚有意按照诉讼修辞原则进行创作。然而本文认为,在《威》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无意凸显诉讼修辞的实效性,反而留下了诸多修辞性的“失语”和空白。辩论行为的失调,昭示着古典修辞与莎氏的诗性修辞背后的价值对立,即宏大意识形态塑造下的“犹太性/非犹太性”和诗性真实的个体性这两种叙事立场的冲突。修辞原则的问题是对该时代整体叙事的表征,莎士比亚通过语言的断裂,开启了一种指向政教分离、更趋现代性的修辞叙事,也折射出他对宗教、政治、种族问题的超越时代特征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诉讼修辞 “失语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