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粪便DNA及宏条形码技术的食肉动物快速调查及食性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邵昕宁 宋大昭 +2 位作者 黄巧雯 李晟 姚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3-556,共14页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肉动物对于稳定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猎杀、人类活动干扰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大型食肉动物生存正面临严重威胁,多种食肉动物地理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大幅度...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肉动物对于稳定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猎杀、人类活动干扰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大型食肉动物生存正面临严重威胁,多种食肉动物地理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大幅度缩减。如何有效保护大型食肉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川西高原地处我国西南山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交界地带,属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世界大型食肉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对当地动植物资源的破坏,进而威胁野生食肉动物的生存。获得准确的物种多样性信息及食肉动物食性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及食物网关系,对研究物种共存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和石渠县野外采集的食肉动物粪便样品中提取DNA,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快速获得该地区食肉动物物种构成信息。38份粪便样品经鉴定来自于7种食肉动物,分别为5种大型食肉动物(狼Canis lupus、棕熊Ursusarctos、豹Pantherapardus、雪豹P.unica、狗Canislupusfamiliaris)和2种中小型食肉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赤狐Vulpes vulpes)。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宏条形码技术对7种食肉动物粪便中的食物DNA进行精准食性分析,得到包含19种哺乳类、8种鸟类和1种鱼类共计28个不同的食物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MOTU)。结果显示,狼、狗、棕熊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为偶蹄目动物,其中取食频率最高的物种为家牦牛(Bosgrunniens);而豹猫和赤狐食物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目和兔形目占重要比例,其中高原松田鼠(Neodonirene)和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被取食频率最高。豹和雪豹的食物分别为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编目 兽类调查 非损伤性取样 DNA条形码 食物网
原文传递
昆明地区苹果园昆虫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本立 陈国华 +1 位作者 陶玫 严乃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8-162,共5页
报导了昆明地区苹果园昆虫群落的营养结构,将苹果害虫分为8类蚧虫类有12种,天敌有13种,其中寄生性8种,捕食性5种;天牛类10种,寄生性天敌1种;卷叶虫类4种,天敌11种,其中寄生性2种,捕食性9种;食心虫类4种,... 报导了昆明地区苹果园昆虫群落的营养结构,将苹果害虫分为8类蚧虫类有12种,天敌有13种,其中寄生性8种,捕食性5种;天牛类10种,寄生性天敌1种;卷叶虫类4种,天敌11种,其中寄生性2种,捕食性9种;食心虫类4种,天敌13种,其中寄生性6种,捕食性7种;蚜虫类2种,天敌26种,其中寄生性1种,捕食性25种;食叶毛虫类种类较多,但主要种类6种,天敌19种,其中寄生性9种,捕食性3种;叶蝉类4种,天敌6种,其中寄生性1种,捕食性5种基本弄清了苹果园昆虫群落的食物网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昆虫群落 食物网络 营养结构
下载PDF
海洋食物网拓扑学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江峰 戴小杰 +1 位作者 王学昉 陈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59,共7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对海洋食物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需求。作者针对食物网动态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对其近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食物网拓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食物网拓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拓扑学指标,定量描...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对海洋食物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需求。作者针对食物网动态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对其近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食物网拓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食物网拓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拓扑学指标,定量描述食物网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各个成员对整个食物网的作用。评价渔业对食物网的影响或食物网对外界的响应,开发可持续的捕捞方案,需要建立并运用食物网的动态模型。鱼类生物的重要特点是其捕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大小(体长、体重)决定。而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动力学模型发展已经成熟。因此,建议将食物网拓扑学的动态建模、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生物量模型、鱼类个体大小相关的捕捞过程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解决方案。对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选择食物网资料采集较为容易、渔业统计资料较为全面的海洋食物网,开展试点研究,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EBFM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食物网 拓扑学 渔业管理 资源评估
下载PDF
Ecophysiology of Lake Kinneret (Israel) Zooplankton 被引量:1
4
作者 Moshe Gophen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5年第5期187-198,共12页
A summary of a long-term research of Lake Kinneret zooplankton distribution is presented. During 1969-2002 several prominent chang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Kinneret ecosystem.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aimed at anal... A summary of a long-term research of Lake Kinneret zooplankton distribution is presented. During 1969-2002 several prominent chang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Kinneret ecosystem.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aimed at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these ecological changes o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The impacts of Phytoplankton, Bacteria, Protozoa, Temperature,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fish predation on zooplankton dynamics a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periodical fluctuations of zooplankton density were mostly affected by fish predation as well as by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food availability.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Lake Kinneret have been modified since early 1990’s and the new conditions were consequently accompanied by zooplankton Homeostatic response. Moreover, as a result of the ecological changes fish intensified their pressure on zoo-plankton. The flexibility of food resource preference by zooplankton enabled its existence but fish predation predominantly controlled their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neret ZOOPLANKTON ECOPHYSIOLOGY food-web
下载PDF
棉田叶螨亚群落营养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鲁素玲 张建华 王宏耀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Z2期45-48,共4页
本文报道了新疆棉田螨类群落中的叶螨科(Tetranychidae)亚群落营养结构。从采到的标本中已鉴定出棉叶螨5种,天敌26种。初步探索了叶螨亚群落的食物网络关系,比较了棉田不同施药水平与天敌数量关系。
关键词 棉田 叶螨亚群落 天敌性食物网
下载PDF
Ecological controls on biogeochemical fluxes in the we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 studied with an inverse foodweb model
6
作者 Hugh W.Ducklow S.C.Doney S.F.Sailley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5年第2期122-139,共18页
Sea ice in the we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 (WAP) region is both highly variable and rapidly changing. In the Palmer Station region, the ice season duration has decreased by 92 d since 1978. The sea-ice changes affec... Sea ice in the we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 (WAP) region is both highly variable and rapidly changing. In the Palmer Station region, the ice season duration has decreased by 92 d since 1978. The sea-ice changes affect ocean stratification and freshwater balance and in turn impact every component of the polar marine ecosystem. Long-term observations from the WAP nearshore and offshore regions show a pattern of chlorophyll (Chl) variability with three to five years of negative Chl anomalies interrupted by one or two years of positive anomalies (high and low Chl regimes). Both field observations and results from an inverse food-web model show that these high and low Chl regim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each other, with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net community production (NCP) and other r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Chl years and low rates with low Chl years.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rates (GPP) averaged 30 mmolC.m^-2.d^-1 in the low Chl years and 100 mmolC.m-2.d1 in the high Chl years. Both large and small phytoplankton were more abundant and more productive in high Chl years than in low Chl years. Similarly, krill were more important as grazers in high Chl years, but did not differ from microzooplankton in high or low Chl years. Microzooplankt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high and low Chl years. Net community produc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high and low Chl years, but mobilized a similar proportion of GPP in both high and low Chl year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CP was uniform in high and low Chl years. These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icrobial components in the WAP plankton system and suggest that food webs dominated by small phytoplankton can have pathways that funnel production into NCP, and likely, ex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ntrols BIOGEOCHEMICAL food-web model
下载PDF
How do soil fauna and soil microbiota respond to beech forest growth?
7
作者 Matthieu CHAUVAT Andrei S.ZAITSEV +1 位作者 Ernst GABRIEL Volkmar WOLTERS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2-278,共7页
The dynamics and performance of soil biota during forest rotation were studied in monoculture beech stands forming a chronosequence of four different age-classes(30,62,111,153 yr).Biomass was monitored in major groups... The dynamics and performance of soil biota during forest rotation were studied in monoculture beech stands forming a chronosequence of four different age-classes(30,62,111,153 yr).Biomass was monitored in major groups of microflora,microfauna,mesofauna,and macrofauna.Resource availability(litter layer,soil organic mater),biomass of the two dominant decomposer groups(microflora,earthworms)as well as the biomass of mesofauna and microfauna were found to remain quite stable during forest succession.Nevertheless,the marked increase of the biomasses of primary decomposers(fungi,saprophagous macroinvertebrates)in the 62-year-old stand,followed by an increase of the biomasses of macropredators in the 111-year-old stand,indicate substantial changes of several components of edaphic communities during forest development.However,constant values of soil respiration suggest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oil food web does not change during beech forest succession.Thus,the decomposer system of lowland managed beech forests on calcareous soils seems to be very stable over time.We suggest that earthworm activity might have masked impacts of forest development on other soil biota and led to an astounding stability of decomposer assemblages during beech forest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ECH CHRONOSEQUENCE Ecosystem performance Soil food-web Forest
下载PDF
南海北部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及系统特征 被引量:34
8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4855-4865,共11页
根据20072008年在南海北部(107°00'120°00'E、17°00'23°30'N)进行的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南海北部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生态... 根据20072008年在南海北部(107°00'120°00'E、17°00'23°30'N)进行的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南海北部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的总体特征,并简要总结过度捕捞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3.99,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的营养层,平均渔获物营养级为2.93。利用生态网络分析,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6%,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5%。系统连接指数(Connectance Index,CI)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分别为0.290和0.239;Finn’s循环指数(Finn’scy cling index,FCI)和系统平均路径长度(Finn’s mean path length,MPL)分别为4.380和2.476;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为2.596,综合研究表明当前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通道模型 南海北部 食物网结构 能量流动 系统特征
下载PDF
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关键种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涛 单秀娟 +3 位作者 金显仕 陈云龙 滕广亮 魏秀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关键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引起群落结构振荡和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乃至崩溃,因此,了解生态关键种的长期变化有助于解析整个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本研究基于莱州湾1959年、1982年、1993年、2003年和2015... 关键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引起群落结构振荡和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乃至崩溃,因此,了解生态关键种的长期变化有助于解析整个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本研究基于莱州湾1959年、1982年、1993年、2003年和2015年春季(5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其关键种的长期变化。1959~2015年莱州湾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21~46个,摄食关系范围70~296个,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155~0.300,种间关联度0.140~0.182,符合自然条件下群落种间摄食关系。1959~2015年莱州湾鱼类群落关键种如下:1959年为六丝矛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黄(Lophius litulon),1982年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1993年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鳀和蓝点马鲛,2003年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鳀和黄,2015年为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六丝矛尾虾虎鱼;关键种由经济价值较高的花鲈、小黄鱼和蓝点马鲛等演变为细纹狮子鱼、鳀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同时,关键种的栖息环境也由中上层与底层生境(蓝点马鲛、花鲈、鳀等)演变为底层单一生境(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关键种的这种更替导致食物网拓扑结构向简单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鱼类群落结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鱼类群落 食物网拓扑结构 网络分析法 关键种
下载PDF
黄海秋季鱼类群落关键种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苏程程 单秀娟 +1 位作者 杨涛 韩青鹏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共14页
本研究基于1985、2001、2009和2018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黄海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黄海鱼类群落关键种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显示,1985-2018年间,黄海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67~103个,摄食关系数量为300~449个,食物网拓... 本研究基于1985、2001、2009和2018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黄海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黄海鱼类群落关键种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显示,1985-2018年间,黄海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67~103个,摄食关系数量为300~449个,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198~0.227,种间关联度为0.044~0.074,符合自然条件下的群落种间摄食关系。1985-2018年间,黄海秋季鱼类群落关键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鱼安][鱼康](Lophius litulon)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黄海关键种并未发生变化,鳀为关键被捕食者,小黄鱼是控制群落离散变量的物种,两者的资源均出现衰退;黄[鱼安][鱼康]作为关键捕食者,其相对资源量上升。1985-2018年间,秋季黄海优势种变化明显,由黄[鱼安][鱼康]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转变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和鳀;以重量和数量计算的丰富度指数(Rw和Rn)、多样性指数(Hw’和Rn’)逐步降低,2018年以后显著回升,均匀度指数(Jw’和Jn’)波动较小。研究表明,近30年秋季黄海关键种没有变化,但优势种变化明显,群落结构有波动,但仍处于较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鱼类群落 食物网拓扑结构 网络分析法 关键种
下载PDF
3种转非抗虫基因棉花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食物网结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佳惠 冀国桢 +5 位作者 李刚 赵建宁 杨殿林 张贵龙 闫凤鸣 修伟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6,共6页
以转基因耐盐碱棉花、转基因抗病棉花和转基因抗旱棉花3种转非抗虫基因棉花为材料,研究不同表达性状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棉花在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 以转基因耐盐碱棉花、转基因抗病棉花和转基因抗旱棉花3种转非抗虫基因棉花为材料,研究不同表达性状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棉花在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上与其对照受体棉花无显著差异(P〉0.05)。转基因棉花与其对应受体间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较高(73.18%~77.65%),食物网结构参数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3种转非抗虫基因棉花对棉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结构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非抗虫基因棉花 节肢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均匀度 优势集中性指数 食物网结构
下载PDF
基于菜谱与微博用户评论的饮食社区挖掘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小兰 章成志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CSSCI 2016年第6期54-62,共9页
【目的】以大规模真实社交网络数据作支撑研究饮食社区结构。【方法】使用"美食杰"网站的菜谱信息和新浪微博上与菜有关的微博数据,完成用户与菜之间的"提及"关系构建后,分别在省份地区维度和地区菜系维度进行映射... 【目的】以大规模真实社交网络数据作支撑研究饮食社区结构。【方法】使用"美食杰"网站的菜谱信息和新浪微博上与菜有关的微博数据,完成用户与菜之间的"提及"关系构建后,分别在省份地区维度和地区菜系维度进行映射,并运用社区发现算法进行社区挖掘。【结果】在省份地区关系网和地区菜系关系网上存在明显的社区结构。【局限】实验过程中发达地区人数与边缘地区人数悬殊太大,对本文所得结论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实证结果发现:省份地区被划分成"其他口味"、"鲜咸味"、"香辣味"三个口味地区;"川菜"、"云贵菜"因辅料独特很少与其他菜系被一起点餐,"京菜"、"沪菜"、"鲁菜"、"东北菜"常被一起点餐,除此之外,地区菜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位置近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地方菜系 饮食社区 web信息组织
原文传递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20
13
作者 程滨 赵永军 +1 位作者 张文广 安树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8-1637,共10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研究能量和碳、氮、磷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各种生态系统过程(如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参与者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分析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 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研究能量和碳、氮、磷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各种生态系统过程(如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参与者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分析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C∶N∶P化学计量学研究已深入到生态学的各个层次(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区域等不同尺度。近年来,由于认识到化学计量学研究可以把生态实体的各个层次在元素水平上统一起来,因此生态化学计量学已成为许多生态系统的新兴研究工具。其中,C∶N∶P化学计量学是各种生态过程研究中的核心内容。论述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在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C∶N∶P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并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相对生长率 生物地球化学 养分循环 食物网 种间关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14
作者 李忠义 金显仕 +2 位作者 庄志猛 唐启升 苏永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52-3060,共9页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营养富集度 食物网 食性 栖息地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物间相互作用及其协同修复应用 被引量:44
15
作者 段桂兰 崔慧灵 +3 位作者 杨雨萍 扆幸运 朱冬 朱永官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5-470,共16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给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被广泛认为是可持续的修复技术,但当前仍存在修复效率不高的科学瓶颈问题。土壤中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且...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给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被广泛认为是可持续的修复技术,但当前仍存在修复效率不高的科学瓶颈问题。土壤中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且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联系。土壤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能深刻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修复的效率,多元生物协同的修复技术集合了单一生物修复方法的优势,具有强化生物修复效果的巨大潜力。文中综述了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对定向调控土壤食物网结构、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建立基于食物网的多元生物协同修复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修复 土壤生物 相互作用 食物网
原文传递
崂山湾潮间带食物网结构的碳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蔡德陵 洪旭光 +3 位作者 毛兴华 张淑芳 韩贻兵 高素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7,共7页
通过对 1 993年 8月和 1 994年 2和 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δ13C值 )的分析 ,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 4类 :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 (POM )、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 通过对 1 993年 8月和 1 994年 2和 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δ13C值 )的分析 ,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 4类 :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 (POM )、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 (SOM ) .研究结果表明 ,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 .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 ,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 ;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 ,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 .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 -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 ,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食物网 潮间带 营养层次 底栖生物 崂山湾 有机质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及其生物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韦丽丽 周琼 +2 位作者 谢从新 王军 李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5-334,共10页
三峡水库于2010年10月蓄水到最大水位(175 m),为揭示最大水位蓄水对库区典型水域重金属污染可能存在的影响于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研究了三峡库区水生生物体内汞(Hg)、镉(Cd)、铅(Pb)的含量水平及其沿着水体食物链可能存在的生物放大现... 三峡水库于2010年10月蓄水到最大水位(175 m),为揭示最大水位蓄水对库区典型水域重金属污染可能存在的影响于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研究了三峡库区水生生物体内汞(Hg)、镉(Cd)、铅(Pb)的含量水平及其沿着水体食物链可能存在的生物放大现象,并分析水体无脊椎动物、鱼类组织的重金属含量与生物因子(体长、体重、食性、栖息水层、碳源、营养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浓度的最大值均未超过我国水产品食用安全标准,Hg浓度比库区蓄水前稍高,Cd和Pb浓度则低于蓄水前的水平.与国外水库相比,三峡库区重金属的浓度整体上偏低.鲤鱼Cd浓度与其体长、体重有显著的相关性,翘嘴鲌和鲇的Hg浓度与体长、体重显著性相关.整体上3种重金属的浓度与食性显著相关,与栖息水层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底栖生活鱼类的重金属浓度高于中上层鱼类.3种重金属的浓度与δ^(15)N值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g浓度与δ^(15)N值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生物放大效率低于美国及加拿大等地水库的水平,这与三峡库区土壤中较低的有机碳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重金属 生物富集 生物放大 食物网 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36
18
作者 易现峰 张晓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6-314,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就被引入到生态学领域。最初是利用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差异 ,开展了许多有关营养流动方面的研究 ;到 90年代 ,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被用来分析动物的食性、营养级位置关系以及食物链结构 ;本世...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就被引入到生态学领域。最初是利用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的差异 ,开展了许多有关营养流动方面的研究 ;到 90年代 ,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被用来分析动物的食性、营养级位置关系以及食物链结构 ;本世纪初 ,由于技术的进步 ,稳定性同位素 (特别是氢同位素 )被用来开展动物迁徙习性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而且对自然界存在的稳定性同位素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本文主要介绍了稳定性同位素效应及其分馏原理、稳定性同位素在示踪动物食性信息、确定营养级位置关系、分析食物网结构以及研究动物迁徙生态学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碳、氮同位素 食性 迁徙 营养级关系
下载PDF
东山湾鱼类食物网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张雅芝 李福振 +2 位作者 刘向阳 蓝晞文 陈锦坤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1期52-61,共10页
本文分析了东山湾85种经济鱼类的食物关系。结果表明,东山湾鱼类的食性类型可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食性;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6种。这些鱼类... 本文分析了东山湾85种经济鱼类的食物关系。结果表明,东山湾鱼类的食性类型可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食性;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6种。这些鱼类可分为4个营养复:(1)杂食性鱼类;(2)低级肉食性鱼类;(3)中级肉食性鱼类;(4)高级肉食性鱼类。其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占优势。东山湾鱼类食物网的能量流动可简要归纳为6种途径。小公鱼、犀鳕、细螯虾、糠虾、桡足类、寻氏肌蛤、毛虾、磷虾和底栖硅藻是东山湾鱼类的优势食料。据此可把东山湾鱼类划分为5个捕食类群:(1)以鲻类为代表,主食有机碎屑和底栖硅藻;(2)以鲷类为代表,主食寻氏肌蛤;(3)以沙丁鱼和科为代表,主食桡足类、磷虾、毛虾、细螯虾和糠虾;(4)以叫姑鱼、褐菖鲉、短吻为代表,主食短尾类、长尾类和小型鱼类;(5)以蛇鲻、金线鱼为代表,主食鱼类和长尾类。经粗略估算,东山湾的最大可捕量约为10.041kt,目前东山湾的年捕捞量约为8k~10kt,接近最大可捕量,应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食物网 港湾 福建
下载PDF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波 吴强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渔业资源 食物网 营养级 年间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