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异位性皮炎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结果及禁食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冉琴 徐海涛 +1 位作者 王敏 蔡文玉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13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患儿童异位性皮炎与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性及针对性对不耐受食物进行禁食后的疗效。方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等级判定食物不耐受的程度。并将阳性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其未禁食组... 目的探讨患儿童异位性皮炎与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性及针对性对不耐受食物进行禁食后的疗效。方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等级判定食物不耐受的程度。并将阳性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其未禁食组与禁食干预组第2、4周、3、6个月的疗效积分比较。结果43例中40例为阳性,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为93%,两种以上不耐受率为70%。其中前4位分别是蛋清/蛋黄(72.09%)、牛奶((58.14%)、鳕鱼(16.23%)、大豆(11.63%)。禁食组在第4周、3、6个月疗效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优于未禁食组。结论食物不耐受与儿童异位性皮炎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测定结果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对诊治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儿童 异位性皮炎 禁食 疗效
下载PDF
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
作者 许飏 廖勇梅 +1 位作者 黎昌强 熊霞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32-83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及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与IgE;将其中中重度食物不耐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及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与IgE;将其中中重度食物不耐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食物禁食/轮替疗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受检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阳性率(98.0%)显著高于IgE阳性率(33.7%)(P<0.05)。所有患者中,有56例中重度食物不耐受。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组疗效(92.9%)显著优于对照组(67.9%)(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有相关性,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食物不耐受 IGG IGE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德军 吴国英 郭绪晓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7年第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荨麻疹患者,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人群。结果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73 33%,鸡蛋、小麦、大豆、蟹、牛奶、虾等阳性...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荨麻疹患者,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人群。结果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73 33%,鸡蛋、小麦、大豆、蟹、牛奶、虾等阳性率较高。结论食物不耐受与荨麻疹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荨麻疹
下载PDF
广东省惠州市18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曾月静 解士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3期22-23,共2页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试验检测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广东省惠州市187例荨麻疹患者,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人群。结果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74.87...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试验检测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广东省惠州市187例荨麻疹患者,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人群。结果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74.87%,鸡蛋、大豆、蟹、牛奶、虾等阳性率较高。结论食物不耐受与惠州荨麻疹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荨麻疹 阳性率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黎雅婷 彭俊争 张萍萍 《新医学》 201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ELISA,检测比较该地区58例HSP患儿以及23名正常儿童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sIgG)水平,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儿的不耐受阳性率及不耐受食物的分布差异。结果 58例患儿食物sIgG...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ELISA,检测比较该地区58例HSP患儿以及23名正常儿童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sIgG)水平,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儿的不耐受阳性率及不耐受食物的分布差异。结果 58例患儿食物sIgG阳性率为84.5%,高于对照组的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患儿不耐受的食物前4位依次为:鸡蛋/蛋白蛋黄(70.7%)、牛奶(53.4%)、鳕鱼(19.0%)、螃蟹(10.3%);其中1种食物sIgG阳性18例(31.0%),2种或2种以上食物sIgG阳性31例(53.4%)。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低龄儿童(<7岁)及高龄儿童(≥7岁)]食物sIgG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儿童的螃蟹IgG阳性率较低龄儿童高(P<0.01)。结论 HSP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较正常儿童明显。该组HSP患儿对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不耐受情况较为明显,可作为地区参考,高龄儿童对螃蟹的不耐受情况较低龄儿童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食物不耐受 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G
下载PDF
32例食物蛋白过敏与婴儿呕吐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田娟 江逊 +3 位作者 吴玉丽 王春晖 仝海霞 王宝西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28-530,548,共4页
【目的】检测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婴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以探讨牛奶不耐受与呕吐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0年2月在唐都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32例3月-1岁婴儿,全部满足下例条件:1)主要症状除频繁呕吐外,部分伴腹泻、血便、... 【目的】检测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婴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以探讨牛奶不耐受与呕吐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0年2月在唐都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32例3月-1岁婴儿,全部满足下例条件:1)主要症状除频繁呕吐外,部分伴腹泻、血便、湿疹、生长缓慢;2)上消化道内镜提示胃、十二指肠有粘膜病变;3)食物不耐受检测对一种或一种以上食物蛋白不耐受;4)食物归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阳性;其中男20例,女12例;对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24 h食管PH值监测、胃镜检查、食物不耐受检测、食物归避试验;【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食物不耐受引起之婴儿呕吐的病因诊断有积极临床意义,特别注意胃镜下黏膜糜烂或十二指肠增生为主的呕吐婴儿,应考虑完善食物不耐受检测,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结论】食物蛋白过敏是引起婴儿呕吐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频繁呕吐患儿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食物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婴儿 呕吐 食物蛋白不耐受
原文传递
儿童食物不耐受临床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刘小娟 竺婷婷 +4 位作者 曾蓉 常莉 李丰益 李文胜 江咏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对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的分布及与各系统疾病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的2434例儿童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分析儿童对不同食物类... 目的探讨儿童对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的分布及与各系统疾病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的2434例儿童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分析儿童对不同食物类别耐受程度的分布及其与年龄、性别以及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4种食物中,牛奶、鸡蛋不耐受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4.16%和66.47%;鸡肉、猪肉不耐受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29%和0.21%。男女患儿间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分别为12.579%和12.470%。婴幼儿期不耐受率最高为牛奶,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为牛奶和鸡蛋,青春期为鸡蛋。儿童单系统不耐受分布中,患有发育异常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最高;同时涉及两个系统疾病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高达13.393%;且各类系统儿童对牛奶和鸡蛋的不耐受率较其他食物高。结论儿童食物不耐受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食物种类、年龄等;性别因素影响比较小。食物不耐受与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其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健康管理对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进行普查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儿童
原文传递
食物不耐受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38
8
作者 赛晓勇 郑延松 +1 位作者 赵静梅 赵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 探讨居民食物不耐受流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某综合医院健康医学中心第一次查体进行食物不耐受项目检测的全部健康体检者(12 766人),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排名前三位的... 目的 探讨居民食物不耐受流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某综合医院健康医学中心第一次查体进行食物不耐受项目检测的全部健康体检者(12 766人),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排名前三位的食物不耐受种类分别为鸡蛋、蟹和牛奶,其阳性率分别为28.5%、24.5%和24.5%.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高趋势(P<0.05),女性发生率(67.3%)显著高于男性(56.2%),P<0.05.食物不耐受不同分级、不同种类与年龄和性别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其中食物不耐受不同分级与年龄分组间x2=19.555(P=0.021),与性别间x2=208.406(P=0.000);食物不耐受种类与年龄分组间x2=81.796(P=0.000),与性别间x2=132.068(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40岁组比较,41~50岁组、51~60岁组和>60岁组OR值(95%CI)分别为1.125(1.027~1.233)、1.307(1.176~1.452)和1.536(1.275~1.849);与男性比较,女性OR值(95%CI)为1.602(1.475~1.741).与正常体重者比较,体重过轻者OR值(95%CI)为1.772(1.207~2.602).结论 食物不耐受与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相关,健康教育应针对其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进行,保持适宜体重水平可以减少食物不耐受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9
作者 孙改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7期591-59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提供诊治相关疾病的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10例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人群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升高均有1~8种不... 目的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提供诊治相关疾病的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10例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人群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升高均有1~8种不等,总阳性率为100%,顺序为:牛奶>小麦>螃蟹>鸡蛋>虾米>鳕鱼>大豆>牛肉>猪肉>大米>鸡肉>玉米>蘑菇>番茄。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所有患者的饮食,患者症状多可以明显改善。结论测定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并尽早将阳性食物从患者食谱中去除,在临床疾病诊治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IGG 食物不耐受 食谱
下载PDF
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杨海军 孙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目的分析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对2002年10月-2007年10月住院并诊断为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包括食物过敏29例(85.3%),乳糖不耐受61例(73.5%),免疫功能低... 目的分析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对2002年10月-2007年10月住院并诊断为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包括食物过敏29例(85.3%),乳糖不耐受61例(73.5%),免疫功能低下55例(66.3%),感染35例(42.2%)等。长时间腹泻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不同程度的离子紊乱、微量元素缺乏、肠道菌群失调等,部分患儿合并其他脏器受累(如心肌、肝脏等)。针对病因治疗,同时辅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病因并不都是感染;其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多;经不同途径联合治疗,可从各个不同环节阻断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延性腹泻 慢性腹泻 食物过敏 乳糖不耐受
下载PDF
早期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熊小云 孙盼盼 +2 位作者 庄燕珠 林冰纯 杨传忠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27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目的研究早期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27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 g)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2周内是否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母乳喂养量占比>50%组(高母乳喂养量组,n=199)、母乳喂养量占比≤50%组(低母乳喂养量组,n=55)、配方奶喂养组(n=21)。3组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结果高母乳喂养量组、低母乳喂养量组和配方奶喂养组NEC的发生率分别为1.5%(3/199)、27.3%(15/55)和9.5%(2/21)(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35/199)、56.4%(31/55)和28.6%(6/21)(χ^2=34.826,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高母乳喂养量组相比,低母乳喂养量组和配方奶喂养组NEC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4.500(95%CI:6.755~85.594)、6.877(95%CI:1.081~43.744);低母乳喂养量组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增加,OR值为6.316(95%CI:3.293~12.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高母乳喂养量组相比,低母乳喂养量组和配方奶喂养组NEC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8.452(95%CI:7.280~111.195)和8.610(95%CI:1.262~58.766);低母乳喂养量组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增加,OR值为7.207(95%CI:3.601~14.425)。结论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50%以上可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食物不耐受
原文传递
食物不耐受与炎症性肠病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杨旭 章金春 +2 位作者 李梅 丁义江 张苏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182-3185,共4页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食物不耐受 特异性IGG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朱静 毕玉娜 +1 位作者 孙建新 李晓忠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75-676,共2页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过敏情况。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2月-2007年5月收住的HSP患儿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7.6(3~14)岁。抽取HSP患儿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过敏情况。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2月-2007年5月收住的HSP患儿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7.6(3~14)岁。抽取HSP患儿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患儿血清14种食物变应原IgG水平。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分为4级:0:IgG〈0.05U/L为阴性,+:IgG0.05~0.10U/L为轻度敏感,++:IgG0.10~0.20U/L为中度敏感,+++:IgG〉0.20U/L为重度敏感。结果74例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其中57例结果阳性,阳性率达77.0%。1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24例(42.1%),2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16例(28.1%),3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12例(21.1%),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5例(8.7%)。食物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93.0%最高,其次是牛奶26.3%,大豆15.8%,西红柿14.0%,小麦、鳕鱼各12.3%,虾、蟹各8.8%,牛肉3.5%,玉米、大米各1.8%。结论食物不耐受检测可作为HSP患儿寻找食物过敏原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可指导HSP患儿的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紫癜 过敏性 儿童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国军 吕虹 +3 位作者 周亚莉 方芳 王雅杰 康熙雄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87-88,共2页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为慢性肠炎、慢性湿疹、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疾病致病因素的寻找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结果通过对66例标本14项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分析,全部阴性的病例为4例,仅有1项食...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为慢性肠炎、慢性湿疹、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疾病致病因素的寻找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结果通过对66例标本14项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分析,全部阴性的病例为4例,仅有1项食物不耐受的8例,2项以上食物不耐受的54例。结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临床意义 探讨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旭东 邓敏 +1 位作者 李梅 王晓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6期3877-3879,共3页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罗马标准Ⅱ的dIBS患者68例,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根据检测结果剔除相应食物治疗8 wk,观察其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指数的变化.结果:48例...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罗马标准Ⅱ的dIBS患者68例,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根据检测结果剔除相应食物治疗8 wk,观察其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指数的变化.结果:48例dIBS患者至少对1种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70.6%,正常对照组2例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9例IgG阳性达+2以上的患者完成8 wk饮食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频率指数(3.62±1.41 vs 1.52±0.62)和严重程度指数(3.21±1.50 vs 1.39±0.66),均有显著降低.结论:食物不耐受确实参与dIBS的发病,根据食物IgG水平,剔除相应食物能有效改善dIBS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治疗
下载PDF
2057例14岁以下儿童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童红莉 贾兴旺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14项食物特异IgG检测对儿童食物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57例门诊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1897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2.22%,其中仅一种抗体阳性的占17.84%,多种抗体阳... 目的探讨14项食物特异IgG检测对儿童食物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57例门诊患儿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1897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2.22%,其中仅一种抗体阳性的占17.84%,多种抗体阳性的占74.38%;14种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鸡蛋(78.61%)、牛奶(64.85%)、小麦(36.66%)、西红柿(33.74%)、大豆(18.04%)、大米(16.14%)、鳕鱼(12.11%)、玉米(8.22%)、蟹(4.81%)、鸡肉(3.60%)、虾(2.14%)、牛肉(2.09%)、猪肉(1.94%)、蘑菇(1.60%)。阳性率较高的鸡蛋、牛奶、小麦、西红柿、大豆、大米在1~2岁患儿阳性率最高,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结论儿童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可用于筛选儿童不耐受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阳性率 食物不耐受
下载PDF
上海地区2437例食物不耐受患儿过敏原谱检测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郑岚 杨蔺 王星 《检验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食物不耐受患儿过敏原谱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的患儿2 4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探讨上海市食物不耐受患儿过敏原谱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的患儿2 4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437例食物不耐受患儿中有1 928例(79.1%)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最主要的食入性过敏原为蛋清/蛋黄,阳性率为54.7%,之后依次为小麦(44.3%)、西红柿(31.3%)、牛奶(30.5%),猪肉、牛肉阳性率最低(均<1%)。男童的蛋清/蛋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而女童的蘑菇阳性率显著高于男童(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牛奶、蛋清/蛋黄、小麦、玉米、鳕鱼、大米、西红柿、蟹、虾和鸡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蛋清/蛋黄、小麦、西红柿和牛奶是上海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疾病的主要过敏原。通过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可以明确病因,对食物不耐受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和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 过敏反应 特异性IGG抗体 食物不耐受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雪珍 李红 《全科护理》 2010年第10期906-908,共3页
阐述食物不耐受的基本概念和发病情况,从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检测、饮食护理等方面综述食物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特异性IGG 免疫反应 饮食护理
下载PDF
北京地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卢山 万极硕 +1 位作者 苏玉 吴俊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257,共5页
目的:对北京地区疑似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为患者剔除饮食中引起疾病的食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据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疑似慢性食物不耐受患者2 368例... 目的:对北京地区疑似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为患者剔除饮食中引起疾病的食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据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疑似慢性食物不耐受患者2 368例(均为北京常驻人口),其中男性859例,女性1 509例;年龄范围2个月至90岁,(40.2±18.6)岁,中位数年龄3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牛肉、鸡肉、猪肉、鳕鱼、虾、蟹、鸡蛋、牛奶、玉米、小麦、蘑菇、大豆、西红柿和大米)特异性IgG(sIgG)抗体浓度。用SPSS V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 2对各分组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结果:2 368例患者食物sIgG 检出率为82.7%(1 959/2 368),鸡蛋(54.7%)、虾(29.0%)和牛奶(26.0%)sIgG阳性率较高,猪肉(4.1%)和牛肉(1.2%)sIgG阳性率最低( P<0.05)。鸡蛋(χ^(2) =10.885)和虾(χ^(2) =6.607)sIgG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0.05)。鸡蛋(χ^(2) =515.645)、虾(χ^(2) =74.20.4)、牛奶(χ^(2) =305.65)、大豆(χ^(2) =39.413)、小麦(χ^(2) =133.222)、鳕鱼(χ^(2) =25.540)、蟹(χ^(2) =55.521)、玉米(χ^(2) =20.645)、西红柿(χ^(2) =118.108)、鸡肉(χ^(2) =32.821)、猪肉(χ^(2) =26.539)、牛肉(χ^(2) =21.632)和大米(χ^(2) =25.335)sIgG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其中虾和蟹s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西红柿sIgG阳性率先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到了45岁以后又略有上升;而鸡蛋、牛奶、大豆、小麦、玉米和大米表现出的规律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下降。鸡肉、猪肉和鳕鱼则表现为儿童期先增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进入中老年后又有所上升。 结论:北京地区食物不耐受与IgG抗体水平升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建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膳食结构的优化调整,儿童患者仍是食物不耐受应重点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特异性IGG抗体
原文传递
体检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检测 被引量:19
20
作者 邱大为 祝继华 +2 位作者 向瑜 陈瀑 张莉萍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243,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体检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初步分析体检人群中食物不耐受情况,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70例体检者作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目的通过检测体检人群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初步分析体检人群中食物不耐受情况,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70例体检者作14种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分析。结果在日常食用的14种食物中,不耐受率为0~40.1%,其中对蟹和鸡蛋的不耐受程度较高,不同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青少年组比壮年组和老年组不耐受程度严重,青少年组与壮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人群中存在食物不耐受者,不同年龄之间有明显差异,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食物 食物不耐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