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6
1
作者 王霄晔 任婧寰 +2 位作者 王哲 翁熹君 王锐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 目的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特征 预防 控制
原文传递
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120
2
作者 罗海波 何来英 +3 位作者 叶伟杰 陈阳建 程春梅 王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 目的分析全国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食物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04—2013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对各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季节和月份分布、中毒原因和就餐场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6年后持续下降。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其中9月份食物中毒人数最多,7月份死亡人数最多。中毒原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为2006年后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导致学生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全国食品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死亡率还较高。通过加强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就餐场所、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防控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是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分析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01
3
作者 李剑森 梁骏华 +8 位作者 柯碧霞 卢玲玲 何冬梅 邓小玲 柯昌文 黄蔚 黄熙 李世聪 黄琼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6期10-16,共7页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致病菌
原文传递
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98
4
作者 褚发军 冉陆 +1 位作者 马莉 林羡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不明原因480起,微生物类320起,植物类279起,化学类122起,动物类17起。结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食物中毒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而毒蘑菇、农药/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5
作者 李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92-395,共4页
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分型方面一般不作血清学分型 ,而噬菌体分型 ,辨别力强 ,重复性好 ,在实验室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性强、需要特殊设备 ,所以不... 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分型方面一般不作血清学分型 ,而噬菌体分型 ,辨别力强 ,重复性好 ,在实验室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性强、需要特殊设备 ,所以不能普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将大大缩短检测时间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的应用将有利于食物中毒的快速、灵敏的诊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食物中毒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被引量:91
6
作者 陈瑞英 鲁建章 +1 位作者 苏意诚 刘承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1-347,共7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下载PDF
2000-200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9
7
作者 田明胜 郑雷军 +4 位作者 彭少杰 李洁 张磊 戚柳彬 赵宇翔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7.4%和56.0%。5-10月是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7、8、9月为高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58.6%)和加工人员污染(18.6%)。主要中毒食品是混合食品(71.4%,如盒饭和桶饭)、畜禽肉加工制品(16.4%)和水产品(8.6%)。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33.6%),其次是集体供餐中的外送盒饭(21.4%)和单位集体食堂(2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应在高温季节对餐饮和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弧菌 副溶血性 食品服务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8
作者 付萍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中国2004—2011年毒蕈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70
9
作者 王锐 高永军 +3 位作者 丁凡 谢荣恒 王霄晔 李群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全国共报...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特征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0
作者 向红 周藜 +1 位作者 廖春 陈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致病力强,是常见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素、污染状况、食物中毒、试验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今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检测
原文传递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污染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62
11
作者 周帼萍 袁志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7-361,共5页
蜡状芽孢杆菌是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在工业化社会中正成为日益重要的食物病原菌。它能产生一种呕吐毒素和多种肠毒素,主要引发呕吐和腹泻型食物中毒。与蜡状芽孢杆菌同属的苏云金杆菌也能产生类似的肠毒素,近来发现它可能与食品中毒有关... 蜡状芽孢杆菌是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在工业化社会中正成为日益重要的食物病原菌。它能产生一种呕吐毒素和多种肠毒素,主要引发呕吐和腹泻型食物中毒。与蜡状芽孢杆菌同属的苏云金杆菌也能产生类似的肠毒素,近来发现它可能与食品中毒有关。我国应当加强对蜡状芽孢杆菌的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状芽孢杆菌 苏云金杆菌 食物安全 食物中毒 毒素
下载PDF
1986-2007年中国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被引量:63
12
作者 周帼萍 梁天光 丁淑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国文献报道的1986-2007年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进行统计、归类和分析。结果我国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呕吐型为主(占75.9%),腹泻型仅占11.4%。蜡样芽胞杆菌... 目的了解我国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国文献报道的1986-2007年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进行统计、归类和分析。结果我国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以呕吐型为主(占75.9%),腹泻型仅占1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在我国各省均有报道,其中南方地区发病起数较多。中毒场所中,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和职工食堂特别突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为夏秋季,9月份尤为突出。在引发呕吐型食物中毒的食品中粮食加工品占非常高的比例(69.6%),而在腹泻型B.cereus食物中毒中粮食加工品、肉制品和混合型食物各占30%左右的比例。呕吐型B.cereus食物中毒的潜伏期很短,一般在0.5~6h,而腹泻型B.cereus食物中毒的潜伏期则一般在4h以上。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中的B.cereus含菌量绝大多数在105CFU/g(ml)以上,但也有部分案例中B.cereus含菌量较少。结论由我国的饮食结构、气候、食品加工和保藏方式等因素导致的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特别是呕吐型B.cereus食物中毒,在我国比较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 食物中毒 案例分析
原文传递
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被引量:56
13
作者 王世杰 杨杰 +2 位作者 谌志强 张伟 李君文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 目的探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检索的1994-2003年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个案按照中毒种类、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时间、地域分布、中毒场所、中毒食物、中毒原因等方面从其中提取信息,然后将相关内容逐一归类详细分析。结果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的起数最多,占20.2%;中毒人数以沙门菌所占比例最大,占20.4%;肉毒梭菌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70.5%,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达16.5%;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5月至10月,但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1月和2月;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有31.2%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但每种细菌的多发场所有着显著的不同;沿海省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24.4%,内陆省份以沙门菌最多,占22.4%。食物载体难以确定。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规律性,根据其内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调查分析
下载PDF
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被引量:53
14
作者 丁小磊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14-15,共2页
目的对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对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特征、季节分布、诱因和中毒场所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2年共报告食物中毒3 546起,121 034例,死亡2 234例。2006年发生的... 目的对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和措施。方法对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特征、季节分布、诱因和中毒场所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2年共报告食物中毒3 546起,121 034例,死亡2 234例。2006年发生的中毒人数最多,2003年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三季度是每年的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性的,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家庭食物中毒病死率最高。结论目前食物中毒形势比较严峻,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和防控,开展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 卫生保障
下载PDF
中国食物中毒的现况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王君 刘秀梅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年第6期426-428,共3页
目的:通过我国食物中毒报告的分析,探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方法:对卫生部2000~2006年间对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0~2006年间,我国平均每年约发生299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为11946人/年,死亡207人/年。餐饮场... 目的:通过我国食物中毒报告的分析,探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方法:对卫生部2000~2006年间对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0~2006年间,我国平均每年约发生299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为11946人/年,死亡207人/年。餐饮场所发生的食物中毒占45.91%,微生物性危害导致的食物中毒占31.90%。结论:食源性疾病仍旧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餐饮场所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危害对食源性疾病控制的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餐饮场所 微生物性危害
下载PDF
1985—2011年我国食物中毒特点分析及应急对策研究 被引量:48
16
作者 聂艳 尹春 +1 位作者 唐晓纯 王志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8-222,共5页
由于食物中毒容易导致伤残、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我国一直采取报告制度,将其纳入国家卫生疾病应急管理范畴。本研究依据国家卫生部公开发布的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对1985—2011年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食物中... 由于食物中毒容易导致伤残、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我国一直采取报告制度,将其纳入国家卫生疾病应急管理范畴。本研究依据国家卫生部公开发布的食物中毒情况通报,对1985—2011年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食物中毒报告事件、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总体下降趋势,期间2003—2004年有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呈低位波动可控状况。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化学性、微生物性和不明原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一直是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首要原因,化学性和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事件具有第3季度高发的季节性特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针对食物中毒高发人群、高发区域的食物中毒预警知识普及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两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特点分析 变化趋势 法律法规 应急对策
下载PDF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马晓晨 滕仁明 +3 位作者 赵耀 金庆中 余晓辉 信信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 目的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分析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2006-2011年浙江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46
18
作者 赵艳荣 王臻 +3 位作者 刘碧瑶 曾蓓蓓 陈慧萍 蒋庭魁 《疾病监测》 CAS 2012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变化,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对2006-2011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1992-2004年浙江省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2006... 目的了解浙江省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变化,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对2006-2011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1992-2004年浙江省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2006-2011年浙江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06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67.92%),其中又以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占33.33%)。误食河豚鱼、毒蘑菇、亚硝酸盐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食物中毒。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占71.70%),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高峰更为明显。学校、厂矿企业是食物中毒的常见发生场所(分别占54.72%和14.15%),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是常见责任单位(分别占48.11%和17.92%)。结论近年浙江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模及严重程度均呈现明显下降,当前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重点类型为副溶血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描述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张昕 王子军 冉陆 《疾病监测》 CAS 2010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对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责任单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33起,事件...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对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责任单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33起,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居第1、2位的是微生物类和植物类食物中毒,造成死亡的中毒原因主要是毒蘑菇、农药、鼠药和亚硝酸盐。微生物类食物中毒中事件起数占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沙门菌,发病人数占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结论需要加强对蘑菇、农药、鼠药和亚硝酸盐中毒的控制,降低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报告 食物中毒 事件
原文传递
江苏省2011—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杨丹丹 祖荣强 武鸣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应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江苏省2011-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江苏省... 目的了解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应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江苏省2011-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江苏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52起,累计报告发病人数12 009例,死亡人数34例,波及人数645 038人。事件等级以一般事件(I级,346起,占76.55%)、传染病事件(419起,占92.70%)为主,涉及疾病主要有水痘(170起,占37.61%)、流行性腮腺炎(59起,占13.05%)、其他感染性腹泻病(51起,占11.28%)、手足口病(40起,占8.85%)、流行性感冒(25起,占5.53%)、霍乱(17起,占3.76%)。中毒类突发事件主要为食物中毒(28起,占6.19%)和急性职业中毒(2起,占0.44%)。传染病类和食物中毒类事件有明显季节分布特征,高峰期前者为3-6月、10-12月,后者为7-9月。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家庭/社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传染病类事件是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应加强流行季节呼吸道类、消化道类传染病的控制,及食物中毒高发季节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特征 传染病 食物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