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发中心的发生与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廖子傑 严意华 胡雪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0-616,共7页
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s,GCs)位于次级淋巴组织(secondary lymphoid organs,SLOs),是淋巴细胞(lymphocytes)与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的短暂聚集地,促进体液免疫过程。在生发中心中,B细胞经历了克隆扩增(clonal expansion)、体细胞... 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s,GCs)位于次级淋巴组织(secondary lymphoid organs,SLOs),是淋巴细胞(lymphocytes)与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的短暂聚集地,促进体液免疫过程。在生发中心中,B细胞经历了克隆扩增(clonal expansion)、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亲和力选择(affinity selection)以及分化为浆细胞(plasma cells,PCs)和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BMEM)等过程。但在生发中心中,亮区(light zone,LZ)和暗区(dark zone,DZ)各自的功能以及亲和力选择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在过去10年中,活体镜检法(intravital microscopy,IVM)使人们可以直接地研究生发中心中进行的的一系列动态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表明在暗区进行体细胞高频突变以及B细胞增殖过程,亮区则发生亲和力选择反应。B细胞在暗区与亮区间发生区域流动(interzonal migration),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在调控B细胞从亮区重新回到暗区,促进亲和力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生发中心中发生的一系列动态反应,以及其在疫苗设计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发中心 亲和选择 体细胞高频突变 滤泡树突细胞 滤泡辅助性T细胞
下载PDF
滤泡树突状细胞与生发中心反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峰 姚开泰(审校)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生发中心是在T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过程中于外周淋巴组织内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结构。在GC内,受抗原刺激而活化的B细胞进行克隆扩增、IgV区基因的体细胞高度突变、亲和力成熟以及同类型转换,最终形成记忆性B细胞或是产生Ig的浆细胞。在GC内... 生发中心是在T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过程中于外周淋巴组织内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结构。在GC内,受抗原刺激而活化的B细胞进行克隆扩增、IgV区基因的体细胞高度突变、亲和力成熟以及同类型转换,最终形成记忆性B细胞或是产生Ig的浆细胞。在GC内B细胞增殖的同时,也启动了凋亡机制,以确保最终形成的记忆B细胞或浆细胞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FDCs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它主要是通过表面的FcR和CR将免疫复合物结合在细胞膜上,并选择性的将抗原递呈给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使之激活并产生抗体或形成记忆B细胞。因此,FDCs在生发中心反应、免疫记忆的维持、B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记忆B细胞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最近的研究对FDCs及其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认为FDCs在生发中心反应、B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记忆B细胞的形成中的作用很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并对驻留在FDCs表面的免疫复合物的其它潜在功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发中心 滤泡树突状细胞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儿童肥大腺样体滤泡树突状细胞精细分群及发育路径分析
3
作者 杨颖超 王圣明 +1 位作者 刘峰 苏开明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18-125,共8页
目的 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组织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FDCs)的基因表达特征、精细分群、发育路径及转录调控网络。方法 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明确儿童肥大腺样体组织FDCs的基因表达特... 目的 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组织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FDCs)的基因表达特征、精细分群、发育路径及转录调控网络。方法 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明确儿童肥大腺样体组织FDCs的基因表达特征及亚群分群信息;通过KEGG、GO、irGSEA等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阐述不同FDCs亚群生物学功能;利用拟时序分析,探索FDCs细胞亚群间的发育关系;运用SCENIC分析方法描绘不同FDCs亚群的转录调控网络。结果 共获得6个FDCs亚群,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拟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群的发育分化轨迹起始于CXCL14^(+)APOD^(+)FDCs与SLCO2B1^(+)PAPPA^(+)FDCs;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的分析结果提示FDCs的SCENIC分群与Seurat分群并非完全重合,多组间存在较大比例的交叉。结论 儿童肥大腺样体组织内包含多个FDCs亚群,具有多种功能,存在连续的发育分化关系,部分亚群受到相同的转录因子网络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滤泡树突状细胞 腺样体肥大 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育路径
原文传递
滤泡树突状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姜拥军 陈欢 潘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05-708,共4页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人扁桃体FDC,用FDC培养上清液或将FDC放入隔膜装置中,与感染了HIV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测定HIV-1 P24抗原及tat mRN...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人扁桃体FDC,用FDC培养上清液或将FDC放入隔膜装置中,与感染了HIV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测定HIV-1 P24抗原及tat mRNA水平。结果加入FDC培养上清组[(33.20±3.2,4)ng/ml]HIV病毒水平高于加入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照组[(15.89±0.04)ng/ml],P<0.05;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82.02±1.64)ng/ml]及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6.54±0.34)ng/ml]HIV病毒水平显著高于扁桃体T淋巴细胞上清液对照组,P<0.01;且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亦高于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P<0.01;FDC组ta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FDC不仅可通过直接接触增强HIV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中的感染,亦可通过间接接触增强HIV的感染,但间接接触的作用弱于直接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 HIV 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克韬 苏正 +2 位作者 张华耀 杨尚霖 刘建平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4期487-490,共4页
目的报告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从而提高对该疾病多样临床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并完善相关诊治。方法分析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并查阅国内... 目的报告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从而提高对该疾病多样临床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并完善相关诊治。方法分析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并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此例是来自淋巴结外部的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因其细胞边界不清,明显的异型和有丝分裂而具有较高的肿瘤恶性程度,手术后患者的状态逐渐恶化。结论对于局限性病变,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但单纯手术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巩固性放疗可降低手术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并延长其无病生存期。对全身播散性FDCS(多处淋巴结肿大)、有巨大肿块或手术未能根治的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联合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 副肿瘤 天疱疮
下载PDF
滤泡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活化、凋亡相关分子及第二受体表达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潘莹 陈欢 +5 位作者 施万英 金鑫 崔华露 王亚婷 包名家 姜拥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研究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对T细胞活化、凋亡及受体表达的作用。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扁桃体FD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将FDC或FDC培养上清与淋巴细胞共培养5天,收集培养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 目的:研究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FDC)对T细胞活化、凋亡及受体表达的作用。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扁桃体FD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将FDC或FDC培养上清与淋巴细胞共培养5天,收集培养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共培养后T细胞活化受体(CD38)、凋亡受体(CD95)及第二受体(CCR5、CXCR4)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结果:FDC和FDC培养上清能够显著增强CD4+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38、第二受体CX-CR4的表达(P<0.05),并且能够显著抑制CD4+T淋巴细胞凋亡标志CD95的表达(P<0.05)。FDC和FDC培养上清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TNF-α(P<0.05)。结论:FDC可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第二受体CXCR4的表达,抑制CD4+T细胞的凋亡,并且能够促进T细胞分泌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第二受体 细胞活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人肠系膜淋巴结内树突细胞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7
作者 葛振华 周凡 +2 位作者 黄守雄 陈敏 王若愚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64-269,375,共7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了胎儿(胎龄27~38周)和成人肠系膜淋巴结内树突细胞的分布及对S-100蛋白抗体和HLA-DR抗体的反应。结果显示胎儿淋巴结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细胞分布在外周区,中央区较少;这些细胞...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了胎儿(胎龄27~38周)和成人肠系膜淋巴结内树突细胞的分布及对S-100蛋白抗体和HLA-DR抗体的反应。结果显示胎儿淋巴结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细胞分布在外周区,中央区较少;这些细胞对HLA-DR抗体亦呈阳性反应。成人淋巴结的树突细胞有两种,一种是位于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的小结树突细胞,另一种是位于小结间和副皮质区的交错突细胞。小结树突细胞与HLA-DR抗体呈阴性反应,而交错突细胞则呈强阳性,提示这两种细胞不仅在分布上不同,而且对HLA-DR抗体反应也不同。进一步证实了小结树突细胞和交错实细胞在细胞来源和免疫功能方面是不同的两种辅助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 交错突细胞 小结树突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局部PHA刺激对引流淋巴结内淋巴小结及滤泡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8
作者 陈东 刘佳梅 +1 位作者 陈爱军 范斌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334-336,共3页
目的:研究植物血凝素(PHA)皮下注射对小鼠引流淋巴结内淋巴小结及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免疫复合物捕捉测定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及电镜组化技术进行形态观察。结果:PHA刺激后淋巴结内淋巴... 目的:研究植物血凝素(PHA)皮下注射对小鼠引流淋巴结内淋巴小结及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免疫复合物捕捉测定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及电镜组化技术进行形态观察。结果:PHA刺激后淋巴结内淋巴小结扩大,生发中心明显,免疫复合物在小结内定位增多。结论:提示PHA刺激促进FDCs的发育、分化,增强FDCs对体液免疫的辅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滤泡树突状细胞 PHA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淋巴滤泡的形成
9
作者 徐玉东 刘丽 +3 位作者 谢遵江 马月秋 张云芳 杨玉凤 《解剖与临床》 2002年第1期11-12,F003,共3页
目的:观察用500rad X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腘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形成。方法:本实验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及三维重塑技术。结果:X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淋巴滤泡被破坏。之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从照射后第5天开始,出现淋巴滤泡的... 目的:观察用500rad X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腘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形成。方法:本实验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及三维重塑技术。结果:X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淋巴滤泡被破坏。之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从照射后第5天开始,出现淋巴滤泡的再构筑;第10天淋巴滤泡数量增多并且出现生发中心;到照射后第14天,淋巴滤泡的数量正常。此外,滤泡树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结论:500rad的X线可以破坏淋巴滤泡,受破坏的滤泡经过一定时期可以重新再聚集。再构筑的滤泡不是新产生的而是受损滤泡再生形成的。滤泡的再构筑与有无生发中心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X射线照射 淋巴滤泡 小鼠 细胞凋亡 淋巴细胞
下载PDF
CD21及CD43对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江亚军 陈昊 +2 位作者 闫蓉 杨聪颖 王红霞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7年第3期170-172,176,共4页
目的 探讨CD21、CD43蛋白表达对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照组)及25例MALToma(病例组)组织CD21、CD4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病例组1... 目的 探讨CD21、CD43蛋白表达对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照组)及25例MALToma(病例组)组织CD21、CD4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病例组100%(25/25)显示出CD21+的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多数稀疏破碎,少数扩大增生或融合成片;对照组100%(25/25)显示出CD21+的完整滤泡树突细胞网,未显示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两组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80,P=0.000).病例组CD20+细胞中CD43+表达率为24%(6/25),对照组CD20+细胞中CD43均阴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5,P=0.030).结论 CD21+异常滤泡树突细胞网以及CD20+细胞中CD43+表达对MALToma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有鉴别诊断意义.在少数情况下,MALToma组织中异常的滤泡树突细胞网扩大增生或融合成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CD21 CD43 滤泡树突细胞网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Fc-Epsilon Receptor (CD23) Expressing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as a Main Prognostic Factor in Follicular Lymphoma
11
作者 Natalia A. Falaleeva Eugeny A. Osmanov Nikolay N. Tupitsyn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7年第2期107-121,共15页
Fc-epsilon receptor (CD23)-expressing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is a main prognostic factor in follicular lymphoma. Falaleeva N. A., Osmanov E. A., Tupitsyn N. N. Federal State Budgetary Institute N. N. Blokhin Russi... Fc-epsilon receptor (CD23)-expressing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is a main prognostic factor in follicular lymphoma. Falaleeva N. A., Osmanov E. A., Tupitsyn N. N. Federal State Budgetary Institute N. N. Blokhin Russi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Health Ministry of Russian Federation, Moscow, Russia SUMMA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expressing FcεRII or CD23 (FcεRIIFDCs) as a component of non-tumor environment have been studied in 232 follicular lymphoma (FL) patients. FcεRIIFDCs were found in 87.5% of follicular lymphoma cases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a nodular pattern of tumor growth (p = 0.000), but not the cytological grade of lymphoma. There were no associations of FcεRIIFDC with clinical prognostic factors (FLIPI indices) or with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in FL patients by histology. The presence of FcεRIIFDCs in tumor tissue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according to treatment results, i.e. frequency of CR, duration of OS and PFS.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significantly worsened the prognosis in FcεRIIFDC-positive group of patients. We suggest a new prognostic index (FDC-IP) that allows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patient groups: FcεRIIFDC-positive patients without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good prognosis), FcεRIIF-DC-positive patients with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intermediate prognosis), FcεRIIFDC-negative patients (poor prognosis). These 3 groups significantly differ (p = 0.000) both in OS and in PFS. This is the first evidence of the possibility to assess tumor behavior and treatment results in FL according to lymphoma biochemical and other than clinic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licular LYMPHOMA CD23-Positiv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Prognosis
下载PDF
大鼠腘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
12
作者 陈东 陈爱军 刘佳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腘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腘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出现.随着鼠龄及体重的增长,初级淋巴滤泡不断扩大,每个淋巴结内淋巴滤泡数亦增多.生后13周滤泡数达高峰,平均每个淋巴结86个,13周以后体重缓慢增长,淋巴滤泡数逐渐下降.生后8周时,次级淋巴滤泡出现,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亮区.结论:初级淋巴滤泡形成过程中B淋巴细胞聚集可能诱导局部网状细胞分化成滤泡树突状细胞;发育期间淋巴滤泡数随体重增长而增加可能与某些决定机体生长的因素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淋巴滤泡 滤泡树突状细胞 生后发育 大鼠
下载PDF
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凋亡与小结树突细胞关系的研究
13
作者 葛振华 黄守雄 +2 位作者 周凡 武一曼 王若愚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9-170,I017,共3页
目的研究人淋巴结和扁桃体生发中心内的凋亡细胞与小结树突细胞(foliculardendriticcels,FDC)之间的关系。方法用TUNEL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凋亡细胞、FDC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生... 目的研究人淋巴结和扁桃体生发中心内的凋亡细胞与小结树突细胞(foliculardendriticcels,FDC)之间的关系。方法用TUNEL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凋亡细胞、FDC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生发中心有散在的凋亡细胞且多被巨噬细胞所吞噬;FDC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亮区,其突起彼此连结成网,网眼内充满了B淋巴细胞;Bcl-2主要分布在次级淋巴小结的帽状区,生发中心阴性。结论生发中心亮区的FDC形成的网状结构,有利于FDC与中心细胞的接触,只有那些有高度亲合性的中心B淋巴细胞才得以生存,生发中心凋亡细胞被认为是选择过程的结果。Bcl-2蛋白在生发中心的减少或消失有助于细胞的凋亡,而帽状区Bcl-2表达可能与保护B细胞的继续分化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小结树突细胞 BCL-2蛋白 生发中心
下载PDF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相关的副肿瘤天疱疮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可见 李汉忠 +2 位作者 师杰 晋红中 刘跃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94-796,共3页
报告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相关的副肿瘤天疱疮。患者男,16岁。因口腔、外阴溃疡伴发热2个月余,全身糜烂20d入院。临床表现为口腔、生殖器溃疡,全身水疱、糜烂及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副肿瘤天疱疮。腹部CT示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手... 报告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相关的副肿瘤天疱疮。患者男,16岁。因口腔、外阴溃疡伴发热2个月余,全身糜烂20d入院。临床表现为口腔、生殖器溃疡,全身水疱、糜烂及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副肿瘤天疱疮。腹部CT示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并经组织病理证实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经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及口服、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术后7周躯干皮损基本愈合,遗留黏膜损害及肢端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副肿瘤 肉瘤 滤泡树突状细胞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海玮 刘保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9期3782-3784,共3页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形态表现均无特异性,故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本文从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形态表现均无特异性,故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本文从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目前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 肉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滤泡树突状细胞增强HIV感染机制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莹 陈欢 +1 位作者 崔华露 姜拥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7-378,388,共3页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增强HIV感染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transwell隔膜、ELISA等方法探讨FDC对淋巴细胞趋化及对HIV结合、进入淋巴细胞的作用。结果:FDC趋化的淋巴细胞(1.95±0.21)×105个高于PRMI1640培养液对照...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增强HIV感染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transwell隔膜、ELISA等方法探讨FDC对淋巴细胞趋化及对HIV结合、进入淋巴细胞的作用。结果:FDC趋化的淋巴细胞(1.95±0.21)×105个高于PRMI1640培养液对照组(0.75±0.2)×105个,P<0.05;FDC对HIV与淋巴细胞的结合无影响,P>0.05;FDC或FDC培养上清使HIV进入淋巴细胞(203.3±31.0pg/ml,111.7±29.4.0pg/ml)的量高于对照组(64.0±1.0pg/ml),P<0.05。结论:FDC可能通过趋化淋巴细胞、促进HIV进入淋巴细胞达到增进HIV在淋巴细胞内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淋巴细胞
下载PDF
FCA和FICA可增强淋巴滤泡捕捉抗原的能力
17
作者 徐玉东 钟淑琦 +2 位作者 刘丽 贾立敏 马月秋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4期305-305,共1页
目的 探讨向体内注入非抗原类物质能否引起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 ,观察体内注入FCA(完全弗式佐剂 )、FICA(不完全弗式佐剂 )对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捕捉抗原的能力有无影响。方法 将FCA、FI CA分别注入小鼠足底 ,数日后取出腘淋巴结 ,应... 目的 探讨向体内注入非抗原类物质能否引起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 ,观察体内注入FCA(完全弗式佐剂 )、FICA(不完全弗式佐剂 )对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捕捉抗原的能力有无影响。方法 将FCA、FI CA分别注入小鼠足底 ,数日后取出腘淋巴结 ,应用PNA B法及PAP免疫组化法染色 ,采取三维重塑方法 ,统计淋巴滤泡、FDC细胞群数量。结果 注入FCA、FICA后第 5日出现初级淋巴滤泡 ,第 3 5日数量达到高峰 ,之后逐渐减退。同时 ,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与B细胞聚集同步出现。结论 动物体内注入有丝分裂物质FCA、FICA引起引流淋巴结内次级淋巴滤泡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淋巴滤泡 完全弗式佐剂 不完全弗式佐剂 滤泡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extranoda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被引量:20
18
作者 Li, Lan Shi, Yong-Hong +6 位作者 Guo, Zhi-Juan Qiu, Tian Guo, Lei Yang, Hong-Ying Zhang, Xun Zhao, Xin-Ming Su, Q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0期2504-2519,共16页
AIM: To establish a model for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extranoda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FDC) sarcoma.METHODS: Nine lesions were examined by routine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from the new... AIM: To establish a model for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extranoda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FDC) sarcoma.METHODS: Nine lesions were examined by routine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from the new cases and 97 reported case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prognostic values.RESULTS: The current lesions were found in f ive male and four female patients,located mainly in the head and neck area and averaging 7.2 cm in size.Six patients had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and three remained free of disease.The 106 patients (male/female ratio,1.1:1) were aged from 9 to 82 years (median,44 years).The tumor sizes ranged from 1.5 to 21 cm (mean,7.4 cm).Abdominal/pelvic region was affected most frequently (43%).Surgic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100 patients,followed by radiation and/or chemotherapy in 35 of them.Follow-up data were available in 91 cases,covering a period of 3-324 mo (mean,27 mo;median,19 mo).Of the informative cases,38 (42%) had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and 12 (13%) died of the disease.These tumors were classif ied histologically into lowand high-grade lesions.A size ≥ 5 cm (P = 0.003),highgrade histology (P = 0.046) and a mitotic count ≥ 5/10 HPF (P = 0.013) were associated with tumor recurrence.The lesions were def ined as low-,intermediateand high-risk tumors,and their recurrence rates were 16%,46% and 73%,and their mortality rates 0%,4% and 45%,respectively.CONCLUSION: Extranodal FDC tumors behave like soft tissue sarcomas.Their clinical outcomes are variable and can b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ir sizes and gr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noda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Prognosis assessment Histologic grade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situ hybridization Mutation detection
下载PDF
脾脏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影像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袁小冬 汪建华 +6 位作者 王玉涛 任东栋 夏贤武 丁前江 王思齐 任志豪 李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5-380,共6页
目的探讨脾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1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5家医院的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FDC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检查,2例行PET... 目的探讨脾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1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5家医院的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FDC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检查,2例行PET-CT检查。观察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大小、内部结构、密度或信号,18F脱氧葡糖糖(18F-FDG)摄取特征、强化模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结果8例FDCS中,7例病灶位于脾脏,1例位于胰腺异位副脾。7例肿瘤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呈膨胀生长,境界清楚;1例呈分叶状,边缘模糊。7例单发病灶;1例患者病灶多发(3个病灶)。8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6例病变内见出血坏死,1例伴有钙化。胰腺异位副脾FDCS坏死、囊变明显。3例行MRI检查,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病灶内囊变坏死区呈低T1WI、高T2WI信号,实性区中央可见低T1WI、高T2WI信号纤维瘢痕区,囊变坏死与瘢痕区夹杂分布。2例PET-CT检查显示肿瘤实质部分18F-FDG摄取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持续性强化纤维瘢痕区随时间延迟,范围逐渐缩小。1例伴肝脏转移。1例序贯胃部淋巴瘤,其余患者术后随访6~53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或继发其他肿瘤。结论脾脏FDCS多为单发、境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少数伴有瘢痕、钙化、出血,强化方式为持续性强化,有一定特征性。少数表现不典型,影像诊断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田保玲 高霭峰 +3 位作者 徐灿 舒红 贾昌俊 杨向红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2001—2010年诊断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1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病例(13例)资料、复查HE切片、进行免疫组...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2001—2010年诊断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1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病例(13例)资料、复查HE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编码的核RNA(Epstein-BarrvirusencodednuclearRNA,EBER)原位杂交,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证实,13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中有1例为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则经进一步检查证实,其组织形态与文献报道一致。2例患者均为女性,术后分别随访2.5年、6年均健在。结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应从炎性假瘤中分离出来,此病非常少见。该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脏和脾脏,确诊依赖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本文2例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肝脏肿瘤 脾脏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