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或俗? 二分法的代价 |
爱略特·奥林
张茜
张茜(译)
张举文(校)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4
|
|
2
|
影视民俗与中国文化认同 |
张举文
桑俊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8
|
|
3
|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
许海燕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5
|
|
4
|
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
王霄冰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5
|
作为“记忆之场”的族谱及其民俗学价值 |
王霄冰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2 |
3
|
|
6
|
亚民俗:学科发展的有机动力 |
张举文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7
|
《姑获鸟之夏》中的“凭物”研究 |
陆薇薇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8
|
罟罟新考 |
呼斯乐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9
|
民俗学“框架式”语境观的双重向度 |
惠嘉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当代民俗学国际化的语境与经验——解读重走印欧文化圈的欧洲民俗学者 |
董晓萍
于鲁.瓦尔克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1
|
电影《婼玛的十七岁》民俗情境的人类学释读 |
高晓芳
|
《怀化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2
|
民俗体裁学:钟敬文与普罗普的对话——以“地下世界”故事类型研究为个案 |
董晓萍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
2017 |
0 |
|
13
|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 |
高丙中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2
|
|
14
|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
王德刚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9
|
|
15
|
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对民俗学田野伦理的思考 |
刁统菊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7
|
|
16
|
从“科学的民俗研究”到“实践的民俗学” |
尹虎彬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17
|
民俗书写的权力与权力实践 |
万建中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
18
|
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
朝戈金
|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5
|
|
19
|
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
施爱东
|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20
|
钟敬文学说与中国式现代化 |
董晓萍
|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