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或俗? 二分法的代价 被引量:4
1
作者 爱略特·奥林 张茜 +1 位作者 张茜(译) 张举文(校)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民俗学学科内部的这两种观点的分界是真实存在的,并对民俗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必须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想要否定或杜绝这样的二分法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两种方式各有其意义,旨在将民俗学引向不同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院派民俗学 公众派民俗学 二分法 伦理
下载PDF
影视民俗与中国文化认同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举文 桑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1-61,共11页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民俗 民俗影视(民俗电影) 民俗学电影 第五代导演 散居民导演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海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0-115,共6页
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 ,他的这一思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游苔莎和淑等重要人物形象的身上。他的小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进展与英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对基督教文化中传统的贞操... 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 ,他的这一思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游苔莎和淑等重要人物形象的身上。他的小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进展与英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对基督教文化中传统的贞操观念持批判否定态度。他把民俗文化与他的小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民俗文化现象常常影响到人物的命运甚至生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小说 古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文化 民俗文化 英国 文学评论 社会批评
下载PDF
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霄冰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3,157,共12页
民俗学是一门特别重视资料的学科,但民俗学者在传统上往往将民俗资料与文本类的民俗志和民俗文献互为等同。广义的民俗资料概念与此不同,意指一切能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物和影音资料等。... 民俗学是一门特别重视资料的学科,但民俗学者在传统上往往将民俗资料与文本类的民俗志和民俗文献互为等同。广义的民俗资料概念与此不同,意指一切能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物和影音资料等。民俗资料学借鉴史料学、文献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从民俗学的学科需求出发,着重研究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属性、保存利用等问题。开拓这一学术研究方向的目的,在于坐实民俗学"资料之学"的名义,对内促进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对外与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形成对话,并为政府、社会团体与个人提供民俗资料方面的咨询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资料学 民俗文献 民俗文物 民俗学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作为“记忆之场”的族谱及其民俗学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霄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2-29,共8页
作为中国宗族组织的重要标识物,族谱具有法国历史学家诺拉所谓的“记忆之场”的文化特征。它承载着一个家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记忆。从历史发展来看,族谱记录宗族谱系和人员名单的现实功能逐渐衰退,记忆功能日趋增强,其内容也并非完全是真... 作为中国宗族组织的重要标识物,族谱具有法国历史学家诺拉所谓的“记忆之场”的文化特征。它承载着一个家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记忆。从历史发展来看,族谱记录宗族谱系和人员名单的现实功能逐渐衰退,记忆功能日趋增强,其内容也并非完全是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而是带有记忆性文本的特征。今后,民俗学对于族谱的研究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推进:一是将其中的远古祖先叙事视为古代神话传说的活态传承方式,研究其体现在不同异文中的讲述策略;二是研究不同姓氏或支派的族谱和国家正史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礼俗互动、大传统与小传统相互交织的文化传承机制;三是透过修谱行为以及族谱中的世系图和行第排列观察中国家族的组织方式与秩序结构;四是研究族谱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传播及其在地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谱 神话传说 文化记忆 记忆之场 民俗资料
下载PDF
亚民俗:学科发展的有机动力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举文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8,共6页
通过扩延"亚民俗"这一概念,民俗学可将"亚民俗"视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近年来中美民俗学界的交流为背景,梳理了以中美为主线的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特别指出利用民俗的"传教士"与&q... 通过扩延"亚民俗"这一概念,民俗学可将"亚民俗"视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近年来中美民俗学界的交流为背景,梳理了以中美为主线的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特别指出利用民俗的"传教士"与"学术"交流史上的转折点,强调对跨文化交流中意识形态的特别关注,即对自我传统的根的认同,提倡自信的、平等的学术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民俗 民俗交流 民俗学 记录自己 人研究人
原文传递
《姑获鸟之夏》中的“凭物”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陆薇薇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1,共7页
《姑获鸟之夏》是日本当代推理小说家京极夏彦的处女作。驱除"凭物"既是该小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京极夏彦作品的重要特色。小说将主人公及其家族与姑获鸟和河童等妖怪进行关联描写,使日本文化的特征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有力的展现... 《姑获鸟之夏》是日本当代推理小说家京极夏彦的处女作。驱除"凭物"既是该小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京极夏彦作品的重要特色。小说将主人公及其家族与姑获鸟和河童等妖怪进行关联描写,使日本文化的特征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有力的展现。本文以作品中的"凭物"描写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凭物与相关人物的关联,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极夏彦 凭物 三重属性 民俗根源
原文传递
罟罟新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呼斯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18,共7页
"罟罟"是元代蒙古妇女的高冠头饰,词源来自中古蒙古语"乳"(k9kül),最初指女性的"发辫",而非高冠。最初"罟罟"与"孛黑塔"并非互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k9kül也被用于... "罟罟"是元代蒙古妇女的高冠头饰,词源来自中古蒙古语"乳"(k9kül),最初指女性的"发辫",而非高冠。最初"罟罟"与"孛黑塔"并非互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k9kül也被用于指代男性发辫、马冠毛、鸟顶冠及植物的冠,皆因其"状若乳"的特点。相关田野调查发现,作为女性头饰的"罟罟"具有更深层隐喻性,即"育龄女性"的象征意义。元代蒙古人认为"罟罟"冠具有神圣性,同时体现出其丰富的民俗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罟罟 认知语言学 中古蒙古语 民俗寓意 头戴
下载PDF
民俗学“框架式”语境观的双重向度 被引量:1
9
作者 惠嘉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3,157,共9页
随着对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民俗学者们开始将语境理解为一种特定的阐释框架,转而关注框架内文本的生成过程。框架式语境观虽然仍有时空条件决定论的客观向度,但也具有主观赋义的向度。单纯取径前者,俗"民"可能成为被时空条... 随着对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民俗学者们开始将语境理解为一种特定的阐释框架,转而关注框架内文本的生成过程。框架式语境观虽然仍有时空条件决定论的客观向度,但也具有主观赋义的向度。单纯取径前者,俗"民"可能成为被时空条件决定的他律者,缺失自由的维度;取径后者,则使"民"有望以赋义者的姿态开显其作为主体的主体性,这也是民俗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能放弃的价值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语境 框架 时空性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当代民俗学国际化的语境与经验——解读重走印欧文化圈的欧洲民俗学者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晓萍 于鲁.瓦尔克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现代民俗学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芬兰民俗学巨匠劳里·航克开拓,北欧诸国的民俗学者追随之并继续推进。他们将印度作为国际化研究基地,研究全球化语境中富有文化差异性的民俗。这种国际化有两个目标,一是建立国际民俗学... 现代民俗学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芬兰民俗学巨匠劳里·航克开拓,北欧诸国的民俗学者追随之并继续推进。他们将印度作为国际化研究基地,研究全球化语境中富有文化差异性的民俗。这种国际化有两个目标,一是建立国际民俗学者的合作机构,二是建立民俗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基地。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对文化差异性的研究在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合作进行,它主要与印度高校合作。这种国际化的研究方式能拓宽各国民俗学者的眼界,使民俗学者在全球化环境中放眼世界,打破"本土性"的边界,了解当今的活态民俗。不同国家的民俗学高校师生在一起工作,还能促进彼此认识对方的学术传统,互相学习,然后发展本土的民俗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国际化 爱沙尼亚 印度田野作业 合作机构 国际会议 民俗学冬校
原文传递
电影《婼玛的十七岁》民俗情境的人类学释读
11
作者 高晓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8-111,共4页
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呈现出了十分丰富的哈尼族民俗情境,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已深刻融入到了哈尼族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类学的视域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读对于再现层累的集体文化记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 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呈现出了十分丰富的哈尼族民俗情境,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已深刻融入到了哈尼族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类学的视域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读对于再现层累的集体文化记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梯田景观不仅是哈尼族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更是哈尼人引以为豪的生存环境,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哈尼婚俗和“开秧门”仪式是哈尼族民俗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彰显出该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状态。影片中的招魂仪式流露出哈尼族“万物有魂”的原始宗教观念,灵、魂、体三者通过仪式被巧妙结合,十分和谐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婼玛的十七岁》 民俗情境 人类学
下载PDF
民俗体裁学:钟敬文与普罗普的对话——以“地下世界”故事类型研究为个案
12
作者 董晓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23-34,共12页
“地下世界”或“地下的生活”“别的国家”“别的地方”的故事类型研究,与当今提倡的跨文化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叙事研究有关。钟敬文和俄国的普罗普曾各自编制了本国的故事类型,其中涉及“地下世界”故事类型的研究。从世界故事研究... “地下世界”或“地下的生活”“别的国家”“别的地方”的故事类型研究,与当今提倡的跨文化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叙事研究有关。钟敬文和俄国的普罗普曾各自编制了本国的故事类型,其中涉及“地下世界”故事类型的研究。从世界故事研究系统看,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著述,才产生了非AT故事类型系统,并足以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AT并行,形成了多元化与一元化两种标准的早期对峙,这种工作的学术价值之重大、学术文化影响之深远,很难用其他工作去代替,他们的研究成果需要给予重新评估。今天,国际民俗学界兴起民俗体裁学,他们的学术成果应该是这一新学说的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裁学 多元民俗 钟敬文 普罗普 对话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 被引量:42
13
作者 高丙中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4,共16页
我们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时间导向经历了"过去"(遗留物)向"当下"(生活文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是"未来"导向的,就像中国的现代学术的总体时间意识是面向未来的一样。中国... 我们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时间导向经历了"过去"(遗留物)向"当下"(生活文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是"未来"导向的,就像中国的现代学术的总体时间意识是面向未来的一样。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学术生产都是为了在未来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民俗学不是在这个大局之外,而是恰恰一直在这个大局之内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今天清醒地认识这种历史宿命,继而要把宿命转化为使命,通过学术自觉成全民俗学学科在时间意识上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学术自觉 未来意识 民俗学
原文传递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德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9,158,共18页
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 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来归纳、总结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对民俗价值的理论共识,形成对民俗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是民俗价值观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研究表明:民俗价值存在于三个维度上,即对人类个体生活层面的规范价值;作为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价值;完整反映人类知识谱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价值观 价值维度 民俗学者
原文传递
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对民俗学田野伦理的思考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刁统菊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2,158,共11页
城市以其各种层面特别是人口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城市民俗与研究乡村民俗应该有所差别。"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重视个体的经验性叙述,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城市研究,比应用于乡村研究还要有优势。民俗研究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一类群体,... 城市以其各种层面特别是人口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城市民俗与研究乡村民俗应该有所差别。"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重视个体的经验性叙述,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城市研究,比应用于乡村研究还要有优势。民俗研究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一类群体,即由乡入城的那些人。由乡入城群体的流动,不仅显示出城市文化传统创造与传承的合理性,同时还有助于理解城市价值以及城乡界限,甚至可以反过来去理解乡村。对由乡入城群体进行研究且注意访谈情境,更能体现民俗学是一门有温度、有"生活气息和人间味道"的学问。温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访谈对象无论是拒绝"共情"还是接受访谈,作为研究者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他们(实际上也是我们)予以主动的、必要的、足够的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民俗学及其田野作业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 入户访谈 民俗学 温度 田野伦理
原文传递
从“科学的民俗研究”到“实践的民俗学” 被引量:10
16
作者 尹虎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7,共7页
民俗学由以往关注理论和方法论的范式,转向价值论的探讨,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反映出民俗学作为学科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性。因此,实践的民俗学正在成为一种选择。
关键词 民俗学 范式转换 生活实践 价值论
原文传递
民俗书写的权力与权力实践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万建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9-145,共7页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上层两种知识体系的二元对立,成为书写权力结构构筑的基础。民俗之"民"既是俗的主体,也应该是民俗书写的主体。书写权力回归民间,搭建民主、平等、公正的民俗书写平台,出产交流的、对话的、共享的民俗志,是推动民俗学学科步入新时代的革命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书写 权力 二元对立 民俗学者 民俗之“民”
下载PDF
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5
18
作者 朝戈金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69,158,共7页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科定位和社会作用的重新确认、以书写文化为主要表征的精英文化在融媒体时代(次生的口头性)面临的多重质疑和重新评估,以及科技与人文以另一种方式携手后带来的新的学术生长点。民俗学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人文学术 学科机遇
原文传递
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82,158,共14页
学科是由相近学术背景的学界同人组成的,学科划分最重要的标志是人而不是研究对象,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任何学科界限,都是学科共同体的自我设限,而主体的认识是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任何学科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学科... 学科是由相近学术背景的学界同人组成的,学科划分最重要的标志是人而不是研究对象,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任何学科界限,都是学科共同体的自我设限,而主体的认识是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任何学科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刺激共同体的学术生产。对于每一个学者来说,无论外部刺激还是内部刺激,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需要唤醒,也不需要规划。学科共同体学术成绩的总和是学科兴衰的标志,而一个学科的学术生产力主要体现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生产力,对于那些精力充沛、以学术为志业的中青年学者来说,只要给他一个能够自由挥洒的学术平台、生长空间,他自然就会茁壮成长,所以说,学科建设的焦点在于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什么样的学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民间文学 学科建设 学术共同体 学术生产力
原文传递
钟敬文学说与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晓萍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36,共4页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的创建者,他对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改革的信念与投入,对人民学问的一世钟情,以及他面向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开放意识,使其学问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具有某种深刻的默契。钟敬文学说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让“五四”精神成为...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的创建者,他对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改革的信念与投入,对人民学问的一世钟情,以及他面向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开放意识,使其学问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具有某种深刻的默契。钟敬文学说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让“五四”精神成为中国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的共享思想文化;二是用民间文化研究补充传统国学,促成从现代意义上完整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三是以亲近和热爱人民为最高治学理念,促进民俗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发展。《钟敬文全集》全面反映了钟敬文学说的这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敬文 民俗学 中国式现代化 《钟敬文全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