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eome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patially Curved Roberstion-Walker Space and Its Retract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Abd El-Aziz El-Ahmady El-Bagoury Asma Salem Al-Luhaybi 《Applied Mathematics》 2012年第10期1153-1160,共8页
Our aim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and study new types of retractions of closed flat Robertson-Walker W4 model. Types of the deformation retract of closed flat Robertson-Walker W4 model are obtained. The r... Our aim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and study new types of retractions of closed flat Robertson-Walker W4 model. Types of the deformation retract of closed flat Robertson-Walker W4 model are obta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traction and the deformation retract of curves in W4 model are deduced. Types of minimal retractions of curves in W4 model are also presented. Also, the isometric and topological folding in each c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retracts after and before folding have been obtained. New types of homotopy maps are deduced. New types of conditional folding are presented. Some commutative diagrams a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RACTION DEFORMATION Retracts foldings FLAT Robertson-Walker Model
下载PDF
On Retractions of Lobachevsky Space
2
作者 A. E. El-Ahmady K. Al-Onemi 《Applied Mathematics》 2013年第3期491-498,共8页
Our aim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and study new types of retractions of Lobachevsky space. Types of the deformation retracts of Lobachevsky space are presen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lding and the d... Our aim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and study new types of retractions of Lobachevsky space. Types of the deformation retracts of Lobachevsky space are presen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lding and the deformation retract of Lobachevsky space are deduced. Types of minimal retractions of Lobachevsky space are also presented. Also, the isometric and topological folding in each c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retracts after and before folding have been obtained. New types of homotopy maps are deduced. Theorems governing this connection a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bachevsky SPACE LAGRANGIAN EQUATIONS RETRACTIONS DEFORMATION RETRACTIONS foldings
下载PDF
嵌入式折叠内插式CMOS模/数转换器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樟明 杨银堂 +1 位作者 孙龙杰 吴晓鹏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2-326,共5页
基于折叠内插式 ADC结构 ,采用分段式结构、两级折叠、主动内插技术和非线性误差补偿技术 ,采用TSMC0 .35 μm 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 8位 40 MS/s ADC。基于 BSIM3V3模型 ,采用 Cadence Spectre仿真器对 8位折叠内插式 ADC进行了系统仿真 ... 基于折叠内插式 ADC结构 ,采用分段式结构、两级折叠、主动内插技术和非线性误差补偿技术 ,采用TSMC0 .35 μm 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 8位 40 MS/s ADC。基于 BSIM3V3模型 ,采用 Cadence Spectre仿真器对 8位折叠内插式 ADC进行了系统仿真 ,采用 MPW计划对 ADC进行了流片验证 ,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ADC具有较低的非线性误差和良好的频域特性 ,证明了误差补偿技术的有效性。该 ADC的有效面积为 0 .6mm2 ,适合嵌入式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折叠 主动内插 模数转换器 误差补偿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36
4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期碰撞褶皱体系 早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下载PDF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7
5
作者 何登发 John SUPPE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自Rich(1934)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20年来,不但建立了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等基本端员类型的几... 自Rich(1934)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20年来,不但建立了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等基本端员类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也建立与完善了断层相关褶皱叠加样式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例如叠瓦构造、构造楔与干涉构造等。研究同构造沉积作用,建立了生长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将沉积作用与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及构造隆升作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虑地层的力学性质与变形差异,提出与建立了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并建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一系列力学模型。20年来,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二维剖面与平面分析向全三维空间分析的转变,由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向力学模型的转变,实验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地质、地震灾害预报与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在天山、祁连山和龙门山等相邻的前陆盆地的活动构造与含油气圈闭研究中,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作用 褶皱作用 断层相关褶皱 几何学 运动学 力学模型 生长地层 工程地质 地震灾害 油气勘探开发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 被引量:71
6
作者 李三忠 臧艺博 +6 位作者 王鹏程 索艳慧 李玺瑶 刘鑫 周在征 刘晓光 王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25,共13页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雪峰山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以及侏罗纪类磨拉石建造呈NE或NNE向展布,燕山期主要发育2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为NE—NNE向,晚期为NNE或近南北向的隔槽式褶皱;而印支期也发育2期褶皱变形,D1期为EW—NEE向,D2期为NNE向的紧闭褶皱。这些都说明晚三叠世雪峰山地区已经从EW向特提斯构造域向NE—NNE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方向转换。而南岭地区,以及更南部的南海北部海域,构造转换时间相对较晚,为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德兴斑岩型铜矿三个含矿斑岩体形成于大约172 Ma,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与地幔楔发生混染,推测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和俯冲后撤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同期,华南东南部发育了NE—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断裂,其中白垩纪(135~100 Ma)华南NE—NNE向的走滑断裂强烈活动,从东向西依次为:滨海断裂、长乐—南澳断裂、政和—大埔、邵武—河源—阳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和合浦—北流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拉分盆地,并非典型的"盆岭构造"。根据群速度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华南地块总体上从西向东地壳的厚度整体上逐渐减薄;华南地块东部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两次岩石圈拆沉,这两次拆沉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第一次拆沉为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时板片撕裂所致,第二次拆沉为俯冲板片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构造体制转换 褶皱 古太平洋板块 走滑断裂作用 拉分盆地 拆沉
下载PDF
贵州东南部的地质构造与金矿床的关系 被引量:56
7
作者 卢焕章 王中刚 +5 位作者 吴学益 陈文益 朱笑青 郭迪江 胡瑞忠 MOUSSA Keita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5,i006,共9页
本文研究了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和黎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金矿床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认为区内北部和南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条近东西向的基底剪切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地堑式的构造格局。由于这两条东西向剪切断裂的剪切作用 ... 本文研究了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和黎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金矿床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认为区内北部和南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条近东西向的基底剪切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地堑式的构造格局。由于这两条东西向剪切断裂的剪切作用 ,形成了本区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剪切带。北东向褶皱和剪切带构造是在加里东期形成的 ,同时也发生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在背斜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剪切作用开始发生 ,剪切作用继承着北东向 ,形成了若干条与褶皱轴平行或相交的剪切带。成矿流体沿着剪切带上升 ,一方面在剪切带中沉淀出穿层产出的不整合破碎带型金矿体 ,即透镜状含金石英脉 ;同时大部分充填到由背斜和剪切作用形成的层间裂隙或层间破碎带中 ,从而形成赋存于浊积岩的顺层产出的层状含金石英脉金矿床。这种类型的含金石英脉 ,无论在品位(多数可见明金 )、储量和产量方面均很有前景 ,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为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含金石英脉 剪切带 褶皱 背斜 剪切作用 形成 地质构造 破碎带 地堑
下载PDF
Endoscopic Kyoto classif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diagnosis 被引量:55
8
作者 Osamu Toyoshima Toshihiro Nishizawa Kazuhiko Koik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5期466-477,共12页
Recent advances in endoscopic technology allow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the gastric mucosa.Today,endoscopy is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tis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infecti... Recent advances in endoscopic technology allow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the gastric mucosa.Today,endoscopy is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tis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infection and evaluate gastric cancer risk.In 2013,the Japan Gastroenterological Endoscopy Society advocated the Kyoto classification,a new grading system for endoscopic gastritis.The Kyoto classification organized endoscopic findings related to H.pylori infection.The Kyoto classification score is the sum of scores for five endoscopic findings(atrophy,intestinal metaplasia,enlarged folds,nodularity,and diffuse redness with or without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and ranges from 0 to 8.Atrophy,intestinal metaplasia,enlarged folds,and nodularity contribute to gastric cancer risk.Diffuse redness and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 are related to H.pylori infection status.In subjects without a history of H.pylori eradication,the infection rates in those with Kyoto scores of 0,1,and≥2 were 1.5%,45%,and 82%,respectively.A Kyoto classification score of 0 indicates no H.pylori infection.A Kyoto classification score of 2 or more indicates H.pylori infection.Kyoto classification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gastric cancer were 4.8 and 3.8,respectively.A Kyoto classification score of 4 or more might indicate gastric cancer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Helicobacter pylori Endoscopy Kyoto classification Atrophy Intestinal metaplasia Enlarged fold NODULARITY Diffuse redness 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48
9
作者 陈昭年 陈发景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90-396,共7页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部一大型的中新生代板内裂谷盆地,嫩江期末至明水期末的构造反转作用是盆地发育的重要阶段。拉张—挤压构造作用的交替,使构造通过先存正断层逆向再活动和褶皱两种方式实现构造缩短。
关键词 反转构造 运动学 断层 褶皱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3
10
作者 何俊 陈新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1-7,13,共8页
初步分析了各类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对各类构造带发生的典型突出实例做了统计.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作用的研究,一百多年来多是定性的分析和统计研究,而定量化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指出在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了各类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对各类构造带发生的典型突出实例做了统计.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作用的研究,一百多年来多是定性的分析和统计研究,而定量化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指出在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导开展对地质构造控制煤与瓦斯突出发生作用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深入分析构造应力场、煤岩破裂场和瓦斯运移场耦合演化动力学规律是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断层 褶皱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淮北宿临矿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8
11
作者 琚宜文 王桂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6-289,共4页
宿临矿区是淮北煤田的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在早期形成的徐淮拗陷基础上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及北北东向的断裂,这些断裂共同构成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断块内褶皱多为开阔短轴褶皱,并发育有次一级的... 宿临矿区是淮北煤田的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在早期形成的徐淮拗陷基础上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及北北东向的断裂,这些断裂共同构成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断块内褶皱多为开阔短轴褶皱,并发育有次一级的北东向断层及层滑构造等。岩浆岩的侵入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内地球物理场特征(场值及分布)也正证实了矿区内构造展布及演化的综合特征。而这种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两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构造特征 演化 地球物理场 煤田
下载PDF
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被引量:50
12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8-246,252,共10页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和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与褶皱的空间配置、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进变形 逆冲断层 褶皱 扬子板块 中国南方
下载PDF
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探讨 被引量:41
13
作者 吕公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1-266,共6页
针对目前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从激发、接收、噪声和覆盖次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建议:①激发耦合问题不要过分强调炸药爆速,要分析围岩介质的特性;②激发井深要从定性的确定方法提高到定量... 针对目前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从激发、接收、噪声和覆盖次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建议:①激发耦合问题不要过分强调炸药爆速,要分析围岩介质的特性;②激发井深要从定性的确定方法提高到定量的方法上来;③慎用自然频率较高的检波器,它不仅从根本上丢失了低频段的地震信号,同时对高频信号没有任何改善,反而较大程度地改造了地震信号;④检波器置于井中接收的做法使接收环境和波场变得复杂,最好还是将检波器近地表埋实即可;⑤检波器集中组装、单点接收的做法降低了耦合谐振频率,失去了一次压噪机会,既不利于提高分辨率,又不利于提高信噪比;⑥小面积组合可以有针对性地压制高频段噪声,拓宽优势频带;⑦覆盖次数的选择既要考虑信噪比又要考虑分辨率,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在三者之间求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高精度 技术探讨 采集 覆盖次数 地震信号 检波器 耦合问题 激发井深 自然频率 高频信号 谐振频率 高分辨率 高信噪比 优势频带 经济效益 接收 低频段 近地表 高频段 集中 噪声 波场
下载PDF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月 林玉祥 于腾飞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1-487,共7页
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燕山期,在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 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燕山期,在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力区聚集,富集在褶皱的翼部。到了喜山期,由于应力方向的改变,对先期形成的褶皱进行了轻微的改造,使得先期富集的游离气发生再次运移,聚集的部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仍然以远离断裂的中高部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游离气 褶皱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天山北麓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被引量:35
15
作者 汪一鹏 沈军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3-210,共8页
在近SN向强烈挤压作用下,天山北麓发育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一是乌鲁木齐以西具有典型断裂扩展褶皱特征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山前推覆构造,二是乌鲁木齐以东博格达山前弧形推覆构造;同时水平剪切作用形成了大型斜切天山... 在近SN向强烈挤压作用下,天山北麓发育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一是乌鲁木齐以西具有典型断裂扩展褶皱特征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山前推覆构造,二是乌鲁木齐以东博格达山前弧形推覆构造;同时水平剪切作用形成了大型斜切天山的右族走滑断裂。NW—NNW向的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切割天山,右旋走滑特征非常清楚。天山北麓的应变分配特征在内陆造山带中具有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活动构造 推覆构造 走滑断裂 逆断层
下载PDF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 被引量:36
16
作者 刘恩山 李三忠 +3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张国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74,共12页
通过分析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得出研究区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块断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时序上,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 通过分析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得出研究区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块断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时序上,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褶皱轴向为S—N向或NNE向;动力学上,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在NW—SE向的缩短作用下,其中的雪峰山隆升带的前寒武纪基底垂向推挤隆升,且不同块体平面上表现为复杂的走滑逃逸:以怀化-新晃断裂为界,以南的块体向SW向挤出。结合古太平洋板块在燕山期的俯冲规律,古太平洋板块NW向和W向的两次俯冲可能控制了燕山期两幕褶皱和逆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陆内构造 挤出构造 褶皱 华南
下载PDF
压性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贵州普定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17
作者 阎长虹 王玉英 +5 位作者 罗国煜 陈明珠 詹启伟 陈喜 郭军辉 郑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笔者等在贵州普定进行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时发现,这一地区向斜轴部有地下河和溶洞发育,有的沿较大规模的压性断层带发育,其走向与褶皱轴线或压性断层走向一致,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变形逐渐加大... 笔者等在贵州普定进行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时发现,这一地区向斜轴部有地下河和溶洞发育,有的沿较大规模的压性断层带发育,其走向与褶皱轴线或压性断层走向一致,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变形逐渐加大,继而形成构造形迹—向斜构造,同时伴随发育的压性断裂,在其轴部局部应力场作用下,上部继续受压,下部转为拉张,且产生放射状张裂隙;而规模大的压性断层,如逆断层等,其断层带受强烈挤压破碎,具有隔水作用,断层上盘的拖曳褶皱使岩层中张裂隙发育。该类张性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径流和岩溶发育。这是对传统地质构造控制岩溶认识的一个完善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褶皱 压性断裂 岩溶地下水 贵州 普定
下载PDF
湘西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 被引量:34
18
作者 柏道远 姜文 +1 位作者 钟响 熊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51-1875,共25页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形序列、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NNE-NE向正断裂、逆断裂和平缓褶皱(主要为向斜)组成沅麻盆地的主体构造格架,同时发育其他多组不同方向、性质的褶皱和断裂。盆地西部和中部大部以正断裂为主,形成复杂的堑-垒构造格局,褶皱变形强度低;盆地东缘因区域怀化—沅陵断裂带控制而变形强烈,以多为东倾、少量西倾的逆断裂为主,常伴有倒转紧闭褶皱。(2)中三叠世以来沅麻盆地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1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受区域NW—NWW向挤压而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受区域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和膝折;3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受区域NWW—近EW向挤压,形成盆地东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卷入的SN向和NNE向褶皱和逆断裂;4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不同规模的NE—NNE向正断裂;5晚白垩世在区域SN向伸展体制下形成EW向正断裂;6古近纪中晚期受区域NE向挤压,形成卷入白垩系及先期地层的NW向褶皱、NW向逆断裂、NEE—NE向左行走滑(或兼逆冲)断裂、NNE向右行走滑断裂、NEE向与NNE向共轭剪节理等;7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在区域NW向挤压下,形成最新卷入地层为白垩系的NE向褶皱、NE-NNE向逆断裂、SN向逆断裂。上述多期变形中以早白垩世NW-SE伸展形成的正断裂和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最为重要,其次为中侏罗世晚期NWW—近EW向挤压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3)前人提出的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沅麻盆地 褶皱 断裂 构造格架 变形期次 构造背景 “飞来峰”
下载PDF
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30
19
作者 柏道远 王先辉 +2 位作者 马铁球 张晓阳 陈必河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6年第4期50-57,共8页
湘东南地区以王仙岭-坪石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隆起区和西部坳陷区,分别发育两种不同类型和成因的印支期褶皱。东部隆起区大面积出露前泥盆纪褶皱基底并发育隔槽式褶皱,由泥盆纪跳马涧组与褶皱基底间的不整合界面所显示,表明褶皱基底参与... 湘东南地区以王仙岭-坪石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隆起区和西部坳陷区,分别发育两种不同类型和成因的印支期褶皱。东部隆起区大面积出露前泥盆纪褶皱基底并发育隔槽式褶皱,由泥盆纪跳马涧组与褶皱基底间的不整合界面所显示,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基于上述事实,认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修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西部坳陷区主要出露中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并发育类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具有波长小且大小不一、垂向上不协调等特征,并伴生大量走向断裂,说明褶皱受不同层位软弱层顺层滑脱作用控制,其深层机制与区域断裂逆冲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特征 机制 印支期 湘东南
下载PDF
利用构造恢复原理制作古构造演化图 被引量:26
20
作者 马如辉 王安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6,共3页
利用构造恢复原理,提出用“构造恢复法”来研究川西地区(复杂构造地区)的构造演化,它是一种新的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模拟地层沉积演化过程的逆过程,通过“去断层恢复”、“去褶皱恢复”、“去压实恢复”等方法,将目的层构造形态... 利用构造恢复原理,提出用“构造恢复法”来研究川西地区(复杂构造地区)的构造演化,它是一种新的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模拟地层沉积演化过程的逆过程,通过“去断层恢复”、“去褶皱恢复”、“去压实恢复”等方法,将目的层构造形态逐渐恢复到刚沉积时的构造形态,从而得到不同地质时期目的层的“古构造图”。用该方法制作的古构造图成图精度有较大提高,在复杂构造地区也能较好地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且在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构造演化分析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恢复 演化 古构造图 断层 褶皱 压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