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份国产玫瑰资源的自交亲和性 被引量:25
1
作者 于晓艳 赵兰勇 +3 位作者 丰震 齐海鹰 徐宗大 朱秀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236-3242,共7页
【目的】探明玫瑰(Rosa rugosa Thunb.)自交亲和性状况,为玫瑰及以玫瑰为母本的月季、蔷薇等重要蔷薇属观赏植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田间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与荧光显微观察花粉管生长状况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探明玫瑰(Rosa rugosa Thunb.)自交亲和性状况,为玫瑰及以玫瑰为母本的月季、蔷薇等重要蔷薇属观赏植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分析田间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与荧光显微观察花粉管生长状况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所有试验材料开花当天及开花前4d的自交坐果率均为零,且花粉管只能伸长到花柱上部1/3处;(2)蕾期授粉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玫瑰的自交亲和性,其中开花前2d授粉效果最好;(3)蕾期自交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与其自由授粉坐果率及平均种子数显著正相关。【结论】(1)玫瑰普遍具有配子体型完全自交不亲和性;(2)蕾期授粉可提高玫瑰自交亲和性,但效果因授粉时期不同和品种不同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自交亲和性 荧光显微观察
下载PDF
华贵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远缘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珏 毕克 +3 位作者 黄晓婷 张玲玲 胡景杰 包振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2-126,共5页
用HOECHST33258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受精卵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受精细胞学过程。观察表明:栉孔扇贝的精子能够使华贵栉孔扇贝卵子受精。精子入卵后呈一圆形亮点,体积稍有... 用HOECHST33258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受精卵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受精细胞学过程。观察表明:栉孔扇贝的精子能够使华贵栉孔扇贝卵子受精。精子入卵后呈一圆形亮点,体积稍有膨大成球形;授精后成熟卵母细胞释放出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后,精核解凝、稀疏、泡状化,形成雄性原核(male pronucleus);雌性原核(female pronucleus)在完成两次成熟分裂之后,染色质去浓缩,扩散膨大;雌雄原核相互靠拢,当雌雄原核膨胀到最大程度时,发生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完成第一次卵裂,卵裂时细胞核分离未观察到异常现象。与华贵栉孔扇贝和栉孔扇贝种内交配对照组相比,异源受精卵的细胞学过程明显滞后,同时其发生过程具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实验中还观察到少数的雌核发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 栉孔扇贝 杂交 受精 荧光显微观察
下载PDF
管角螺受精过程的荧光显微观察及保育卵形成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泽琴 李荣华 +2 位作者 母昌考 宋微微 王春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4-1682,共9页
为了研究管角螺受精卵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以及保育卵的形成,实验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察方法,对管角螺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核行为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研究管角螺受精卵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以及保育卵的形成,实验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察方法,对管角螺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核行为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管角螺的成熟未受精卵呈卵圆形,平均卵径(0.33±0.03)m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为(26±2)°C条件下,1 h精子入卵,2~3 h受精卵先后排出第1、第2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6 h雌、雄性原核形成,靠近融合,第一次卵裂形成2细胞,12~24 h时2细胞继续分裂生成4细胞。研究表明,管角螺受精卵在成熟分裂和卵裂过程中表现出发育的不同步性,同个卵荚内多个发育阶段共存,受精率为43.14%,而受精卵正常发育概率仅5.70%。卵荚内多数卵子不受精或者受精卵停止发育,成为营养卵(保育卵),为正常可育卵消化利用,这两种来源的保育卵比率约为3∶2。管角螺胚胎发育过程中,1~6 d内胚胎数减少明显,担轮幼虫发育率为0.48%,之后数量稳定,直至稚螺出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角螺 受精 核行为 保育卵 荧光显微观察
下载PDF
玫瑰杂交花柱半离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华彩 赵兰勇 +1 位作者 张玲 丁一鸣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3-1190,共8页
以1份野生玫瑰种质为母本,2个玫瑰栽培品种和2个月季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取杂交后的花柱进行半离体培养,并采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花柱中花粉管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玫瑰花柱半离体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5%蔗糖,0.005%硼酸,0.1%琼脂,pH ... 以1份野生玫瑰种质为母本,2个玫瑰栽培品种和2个月季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取杂交后的花柱进行半离体培养,并采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花柱中花粉管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玫瑰花柱半离体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5%蔗糖,0.005%硼酸,0.1%琼脂,pH 7.0。(2)授粉后4 h取花柱培养的效果较好。(3)花柱截取长度对种间杂交组合的花柱半离体培养结果的影响明显,只有截取花柱上部1/3进行培养时能长出少量的花粉管。(4)授粉花粉萌发率大于40%,才能保证授粉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月季 花柱半离体培养 荧光显微观察
原文传递
近江牡蛎受精过程、胚胎及早期幼虫发育特征
5
作者 王岩 吴彪 +4 位作者 葛广玉 陈夕 孙秀俊 周丽青 刘志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63,共12页
为了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从受精到早期幼虫发育阶段的发育特性,在水温22~24℃、盐度20~22的实验室环境中对采自山东东营丁字湾海域的近江牡蛎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近江牡蛎受精、早期胚胎和幼... 为了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从受精到早期幼虫发育阶段的发育特性,在水温22~24℃、盐度20~22的实验室环境中对采自山东东营丁字湾海域的近江牡蛎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近江牡蛎受精、早期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核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并对这一过程中牡蛎的壳长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成熟的未受精卵呈梨形,卵径为50μm左右,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卵在受精后15~20min、25~30min,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在受精后30min左右先后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在卵子中央发生联合,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体积不等的卵裂球;受精75min后,受精卵开始第二次卵裂,90min后形成4个卵裂球,进入4细胞时期;6h后受精卵发育至桑葚期,8~10h进入囊胚期,12~15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27~30h左右发育成D形幼虫,5d左右进入壳顶幼虫时期,17d后幼虫陆续开始出现眼点,22d后发育为附着幼虫,而后在30 d左右变态为附着稚贝。研究中还发现了少数多精入卵现象,该过程会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分裂,造成胚胎发育畸形乃至死亡。研究结果可为近江牡蛎的苗种繁育、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受精 荧光显微观察 早期胚胎发育
下载PDF
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受精细胞学观察及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哲 于瑞海 +3 位作者 李玲蔚 马培振 刘星宇 赵振业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5,共8页
本文采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方法连续观察了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发现海湾扇贝精子可以正常入卵,并能完成后续的发育过程获得杂交后代。同时进行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杂交组及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自交组3组实... 本文采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方法连续观察了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发现海湾扇贝精子可以正常入卵,并能完成后续的发育过程获得杂交后代。同时进行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杂交组及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自交组3组实验,对各组的受精率、卵裂率、D形幼虫孵化率、幼虫生长速度、幼虫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杂交组的受精率为92.77%,卵裂率为81.46%,D形幼虫孵化率为51.23%,杂交组幼虫在培育到第7天时全部死亡,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自交组的幼虫可正常发育到眼点幼虫,杂交组幼虫在其存活阶段的生长和2自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成活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杂交 自交 荧光显微观察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