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89
1
作者 胡圣标 张容燕 +1 位作者 罗毓晖 蔡东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48-755,共8页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测量和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达63.6mW/m2,而早第三纪砂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25—50Ma)盆地古热流...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测量和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达63.6mW/m2,而早第三纪砂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25—50Ma)盆地古热流值为70—90mW/m2.盆地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含辽东湾地区和渤海地区)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25一扣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25—0Ma),其中早期的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渤海盆地内的后期热沉降叠加了12Ma以来由高密度地幔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盆地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并为渤海盆地构造一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盆地 热流 构造沉降 构造-热演化 地热历史
下载PDF
基于专利转移网络视角的长三角城市群城际技术流动的时空演化 被引量:53
2
作者 刘承良 管明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1-994,共14页
基于2004-2015年的专利交易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技术流动的主体、客体、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1)企业是技术流动的主体,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输出有限;主体倾向内部技术流通,外溢不足;... 基于2004-2015年的专利交易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技术流动的主体、客体、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1)企业是技术流动的主体,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输出有限;主体倾向内部技术流通,外溢不足;专利类型由外观设计型向发明型、实用新型转变,部类结构保持均衡稳定。(2)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作为技术流动网络的核心节点,由技术辐合向扩散中心转化,合肥、南通、嘉兴等是主要技术转入地。(3)技术流集散交互,以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转移和空间邻近城市相互作用为主导,呈现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耦合态势。(4)技术流动空间分布不均衡,马太效应明显,城市链接对象不断延伸,地方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技术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呈现离散均质—单中心(上海)集散—双核(上海、苏州)驱动—多核心轴辐式(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流动 专利权转移 时空演化 社会网络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潜在环境生物安全问题 被引量:37
3
作者 卢宝荣 傅强 沈志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6-436,共11页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提供新的机遇,并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转基因水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通常所指的...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提供新的机遇,并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转基因水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通常所指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物胁迫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效应;(2)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3)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4)抗生物胁迫转基因的长期使用导致靶标生物对转基因产生抗性等。为了安全有效和持续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有必要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生物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基于风险评价的原则,本文对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种植可能带来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希望为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决策和生物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生态风险 非靶标生物 基因漂移 生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抗性进化
下载PDF
泥石流输沙及其对山区河道的影响 被引量:40
4
作者 崔鹏 何易平 陈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9-549,共11页
泥石流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大小混杂的固体物质输入主河,影响主河河床演变,形成灾害。在连续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泥石流输沙的强度、级配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测量,分析了泥石流在沟道内冲淤特征以及影响泥石流冲淤特征... 泥石流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大小混杂的固体物质输入主河,影响主河河床演变,形成灾害。在连续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泥石流输沙的强度、级配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测量,分析了泥石流在沟道内冲淤特征以及影响泥石流冲淤特征的因素,如泥石流活动规模和局部沟道条件等。通过水槽实验,分析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机理,将泥石流入汇主河的模式概括为掺混模式、潜入模式、推进模式和堵河模式,并且从能量角度阐释了汇流区的水沙交汇特征,提出了泥石流堵江的判据。最后,分析了泥石流多发区受泥石流入汇影响,主河河床在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纵断面形态和河型等方面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输沙 冲淤 交汇 河床演变
下载PDF
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国红 邢蕊 唐丽艳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6-107,共12页
产业集成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产业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能够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作用于产业集成创新全过程。借鉴场的思想,引入知识流、知识能和场力等概念,分析产业集成创新的微观过程,构建基于知... 产业集成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产业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能够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作用于产业集成创新全过程。借鉴场的思想,引入知识流、知识能和场力等概念,分析产业集成创新的微观过程,构建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作用力模型,提出产业集成创新演化路径及路径优化模型,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成创新 知识场 知识流 场力 演化路径
下载PDF
流动单元四维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继春 彭仕宓 +2 位作者 穆立华 孙以剑 李建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3,共5页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应用室内岩心样品不同注入体积倍数驱替实验、不同开发阶段完钻井的测井参数评价及大量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流动单元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储层宏观物性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各类参数的...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应用室内岩心样品不同注入体积倍数驱替实验、不同开发阶段完钻井的测井参数评价及大量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流动单元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储层宏观物性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各类参数的数学演化模式,找出其相应物性参数的变化因子。并借助工作站三维地质建模软件Earthvision,在原始三维地质属性参数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加载物性参数变化因子,并经数据处理和结果提取,形成各类流动单元随开发过程的四维动态系列演化仿真模型,揭示和预测了不同开发阶段流动单元内部油水运动特点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集层 流动单元 水驱开发 物性参数 动态演化 四维模型
下载PDF
“5·12”地震后汶川县泥石流特征与演化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宁 唐川 +1 位作者 卜祥航 李浩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3-1245,共13页
2008年“5·12”汶川地震极大地改变了震区泥石流的特征,不仅增强了泥石流的活动性,同时也使得震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面临泥石流的威胁。本文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利用遥感解译结合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了汶川县泥石流沟道... 2008年“5·12”汶川地震极大地改变了震区泥石流的特征,不仅增强了泥石流的活动性,同时也使得震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面临泥石流的威胁。本文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利用遥感解译结合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了汶川县泥石流沟道纵坡降、沟壑密度、两岸坡度等基本发育特征;进而分析了地震前后汶川县降雨分布及泥石流相关降雨参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流域内泥石流沟的沟壑密度在0.2~4之间,属于微度土壤侵蚀区域,泥石流的沟床纵坡降偏大,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流域内斜坡坡度多为30°~40°,有利于灾害的发生;震后汶川县年均降雨量增加了5.17%,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降雨量由南及北逐渐降低;震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在2008~2013年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但2019年又有所下降,预计恢复到震前水平尚需要一定时间;同时震后汶川县泥石流物源丰富,震后物源量呈现“震荡式衰减”的演化趋势,但体量仍然很大,对泥石流仍需坚持监测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发育特征 降雨阈值 物源演化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现今地温场及热历史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永新 冯殿生 +1 位作者 汪集旸 吴铁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7-202,共6页
依据 10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 6 1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 ,计算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10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 (Ro)资料对该区的热历史进行了恢复 .结果表明 :东部凹陷下第三系平均地温梯度为 36 .5℃ k... 依据 10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 6 1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 ,计算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10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 (Ro)资料对该区的热历史进行了恢复 .结果表明 :东部凹陷下第三系平均地温梯度为 36 .5℃ km ,岩石平均热导率为 1.6 6 7W (m·K) ,热流密度变化于 49.5~ 70 .0mW m2 之间 ,平均为5 8.0mW m2 ;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 ,从沙三期到东营期 ,古热流值是逐渐增大的 ,到东营期末达到最大值 ,晚第三纪至现今表现为持续冷却 ;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 ,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 ( 43~2 5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 .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 -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东部凹陷 大地热流 热史恢复 构造-热演化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何争光 刘池洋 +1 位作者 赵俊峰 刘永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8-434,共7页
在系统分析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2.69℃/100m,大地热流平均为56.54mW/m2,地温场特征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 在系统分析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2.69℃/100m,大地热流平均为56.54mW/m2,地温场特征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与中国东部热盆、西部冷盆相比,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属于一种过渡类型。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岩石圈厚度、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华北克拉通南部不同地区热演化过程及其结果不同,开封坳陷、周口坳陷中部局部凹陷带现今地温场代表了该区最高的热演化状态并影响着古生界烃源岩成烃。其他地区现今地温则小于古地温,古地温决定了这些区域古生界烃源岩成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 周口坳陷 开封坳陷 现今地温场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热演化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琼颖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各坳陷新生代期间的总拉张系数为1.28~2.39,渤中坳陷和辽东湾坳陷的总拉张系数最大,而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的拉张系数最小.盆地基底热流在古近纪中、晚期达到峰值71~100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现今.盆地西部热流峰期出现的时间早于东部.由盆地拉张系数和基底热流的研究结果得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拉张有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与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太平洋板片新生代期间的幕式向东后撤可能是造成渤海湾盆地幕式拉张及拉张中心向东迁移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构造-热演化模拟 热流 构造演化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红椿沟泥石流形成物源量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蒋志林 朱静 +2 位作者 常鸣 唐得胜 黄勋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8,共8页
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映秀-北川断裂通过的映秀镇红椿沟流域内产生了大量的碎屑体,约为384.3×104m3,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条件。2010-08-14,红椿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冲断公路,堵塞岷江致使江水改道... 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映秀-北川断裂通过的映秀镇红椿沟流域内产生了大量的碎屑体,约为384.3×104m3,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条件。2010-08-14,红椿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冲断公路,堵塞岷江致使江水改道,威胁映秀新区。为研究物源区演变特征,选取3期影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通过ArcGis分析发现:地震前,红椿沟植被良好,未发现大规模地质灾害,流域内沟道均属于清水沟。地震后,流域内滑坡崩塌数量为68处,滑坡面积为101.12×104m2,沟道总长度5 752 m,沟道总面积11.82×104m2。受上盘效应影响,沟右岸滑坡发育强于左岸,左岸大多为小型浅层滑坡。2010年"8.14"泥石流后,受地表径流和泥石流的冲刷、侵蚀、切割作用影响,使部分滑坡"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流域内滑坡个数77处,新增9处,变化率为13.23%,滑坡面积139.80×104m2,新增38.68×104m2,变化率38.25%。沟道总长度8 851 m,新增3 099 m,沟道总面积17.48×104m2,新增5.66×104m2。泥石流暴发后,流域内仍有固体物源量约为344.6×104m3,泥石流治理工程可控制物源量约为92.8×104m3,在极端降雨条件下,仍有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动态演变 遥感解译
下载PDF
强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泥石流物源的遥感动态演变 被引量:20
12
作者 常鸣 唐川 +1 位作者 蒋志林 马国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碎屑物质在陡峭的斜坡积累,当遇到强降雨时极易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地。2010-08-13一场暴雨导致都江堰市48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选择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龙池镇境内12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区,采用基于...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碎屑物质在陡峭的斜坡积累,当遇到强降雨时极易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地。2010-08-13一场暴雨导致都江堰市48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选择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龙池镇境内12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区,采用基于遥感的手段研究"5·12"震前、震后、"8·13"暴雨后泥石流流域内物源的变化特征。强震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重要变化是大量的崩滑体被诱发。暴雨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变化是震后产生的滑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滑移扩张。通过开展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详细论述了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的变化情况。将"5·12"汶川地震前(2007-09-18)经波段融合后15 m的TM影像与地震后(2009-02-10)的2.5 m全色SPOT5影像相比较,发现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由震前的0.86×106m3增加到地震后的42.30×106m3,即汶川高烈度区经过地震后新增滑坡体积达4 835.94%。而经过暴雨后(2011年7月)的0.5 m全色波段WorldView-2影像,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又增加到68.85×106m3,即研究区经过暴雨后新增滑坡体积达62.76%。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在地震及暴雨下物源量猛增,导致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动态演变 遥感
下载PDF
中国省际电力流动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马丽 张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8-358,共11页
基于国家电力市场交易年报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资料,核算建立解释度在95%以上的2006年和2015年省际电力O-D流表,并运用影响力、外向度、汇聚力和依赖度等指标,对中国省际电力流动的源点与汇点及流场特征进行分析,比较2006-2015年电力... 基于国家电力市场交易年报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资料,核算建立解释度在95%以上的2006年和2015年省际电力O-D流表,并运用影响力、外向度、汇聚力和依赖度等指标,对中国省际电力流动的源点与汇点及流场特征进行分析,比较2006-2015年电力流动格局的变化。然后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省际电力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解析了网络变化对流场格局变化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2006-2015年中国的电力源点体系逐步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推移,重点向西南地区集聚;电力产消格局的空间差异加大,源点电力输出量和汇点电力输入量呈现增加趋势,省际电力流动的规模和网络联系密度都呈现加强趋势;电力输送的西电东输格局并没有打破,但随着特高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距离电力输送成为可能,一些大的电力汇点采取了多源点供应,电力联系网络逐步趋于均衡化,省际电力流场在保持既有三大通道的同时,网络化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流动 流场分析 网络特征 演变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水道与朵体沉积序列及演化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1 位作者 张莲美 徐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76,共6页
近年来,深水水道、朵体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发育大量深水水道-朵体沉积体系。研究现今陆坡深水沉积过程有助于揭示深海沉积分布、沉积演化规律。在回顾深水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地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 近年来,深水水道、朵体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发育大量深水水道-朵体沉积体系。研究现今陆坡深水沉积过程有助于揭示深海沉积分布、沉积演化规律。在回顾深水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地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所揭示的地震反射(下超点和上超点迁移)特征研究深水沉积序列,初步探讨不同时期深水水道-朵体体系沉积动力机制,深水水道-朵体体系具有垂向的前积、加积和退积特征,并提出一种深水水道-朵体体系沉积层序模式,低位体系域早期,发育碎屑流或滑块为主的水道-朵体体系,后期则转化为浊流为主的水道-朵体体系。在深水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现代深海沉积过程及其产物,对深水储层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朵体体系 重力流 沉积序列 沉积演化
下载PDF
脉动水力压裂频率与流量对裂隙演化的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全贵 武晓斌 +5 位作者 翟成 胡千庭 倪冠华 闫发志 徐吉钊 张跃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7-1076,共10页
脉动水力压裂能够通过强化煤体的疲劳损伤破坏有效改善煤层渗透特性,脉动频率和流量是影响脉动水力压裂煤岩致裂效果的关键参量,但是针对脉动频率和流量对煤岩水力压裂裂隙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还不够充分.依托研制的可以持续产生一定频... 脉动水力压裂能够通过强化煤体的疲劳损伤破坏有效改善煤层渗透特性,脉动频率和流量是影响脉动水力压裂煤岩致裂效果的关键参量,但是针对脉动频率和流量对煤岩水力压裂裂隙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还不够充分.依托研制的可以持续产生一定频率脉动压力波的脉动水力压裂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脉动频率和流量的脉动水力压裂物理相似实验,分析了静压压裂与脉动压裂压力曲线、声发射能量率、累积能量以及试件宏观破裂形态.结果表明:相同流量时,和静压压裂对比,脉动压裂在增压阶段和峰值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压力上升趋势呈"内凹"特征,后期增速高于前期,且疲劳作用时间长,破裂压力低,裂隙扩展形态复杂,随着脉动频率降低,这些特征更加明显;相同脉动频率时,流量越小,疲劳作用时间长,破裂压力低,裂隙越发育.在作用效果上,脉动频率和流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脉动频率和流量越高,压裂效果越接近静压压裂,而在作用机理上,脉动频率改变了单位时间内的脉动波对试件的冲击次数,流量则是通过脉动波的幅值改变脉动压裂的疲劳效应.结合两个参量组合特点,提出了脉动频率与流量协同控制的脉动压裂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水力压裂 脉动频率 流量 裂隙演化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流的产业结构进化模型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司训练 陈金贤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40,共5页
知识流转体系的完整和流转效率的高低在产业结构进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进化基础在于知识流转的方向 ,而偏离这个基础的基于投资指向和政府作用指向的进化会引发许多问题 ,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进化。知识流转和产业结构进化相... 知识流转体系的完整和流转效率的高低在产业结构进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进化基础在于知识流转的方向 ,而偏离这个基础的基于投资指向和政府作用指向的进化会引发许多问题 ,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进化。知识流转和产业结构进化相互关系分析揭示 ,建立知识流转和产业结构进化互动模型不但可以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 ,也可以推进产业结构的演化 ,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进化模型
下载PDF
基于知识行为的企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柏洲 曾经纬 +1 位作者 王丹 苏屹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52,共11页
基于知识行为研究企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借鉴B-Z反应模型,结合协同学相关理论,建立知识获取、知识流动和绿色创新绩效协同演化的三维Logistic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并结合企业调查的问卷数据对企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演化规律进行... 基于知识行为研究企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借鉴B-Z反应模型,结合协同学相关理论,建立知识获取、知识流动和绿色创新绩效协同演化的三维Logistic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并结合企业调查的问卷数据对企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演化规律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政策导向下,企业绿色创新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知识获取与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协同关系,知识流动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中强政策导向下,序参量(知识获取)的水平越高,绿色创新绩效增长越明显,企业绿色创新系统发展也越好。研究结果对企业调整知识行为策略,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系统 知识获取 知识流动 绿色创新绩效 协同演化
下载PDF
钛合金热变形行为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震 洪权 赵永庆 《钛工业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13-18,共6页
综述了国内外钛合金热变形行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几种典型的α钛合金、近α钛合金、α+β钛合金及β钛合金的在不同的热变形条件下的流变应力的行为特征,软化机制,表观激活能及组织演变规律。介绍了氧、氢元素和不同的组织状态对钛合金... 综述了国内外钛合金热变形行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几种典型的α钛合金、近α钛合金、α+β钛合金及β钛合金的在不同的热变形条件下的流变应力的行为特征,软化机制,表观激活能及组织演变规律。介绍了氧、氢元素和不同的组织状态对钛合金热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热变形 流变应力 组织演变
下载PDF
GH4169高温合金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微观组织演变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何文武 杨春鹏 +3 位作者 闫霄霞 焦永星 李飞 陈慧琴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4-180,共7页
借助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GH4169高温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试验,变形温度为1173~1373 K,应变速率为0.001~1 s^-1。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不同热变形工艺条件下压缩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合金动态... 借助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GH4169高温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试验,变形温度为1173~1373 K,应变速率为0.001~1 s^-1。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对不同热变形工艺条件下压缩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合金动态再结晶的体积分数与晶粒尺寸都有影响。在应变速率为0.001 s^-1,温度为1173 K时,动态再结晶开始发生,温度增加到1273 K时,动态再结晶基本完成,同时动态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由11μm增加到39μm。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GH4169合金的双曲正弦本构方程,对流变应力曲线进行二次求导,获得了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基于SellarsTegart本构方程建立了GH4169高温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为优化GH4169高温合金高温条件下的变形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4169高温合金 流变应力 动态再结晶 微观组织演变
下载PDF
7A04铝合金热变形过程微观组织演变 被引量:14
20
作者 肖艳红 郭成 郭小艳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97,共4页
以热模拟压缩实验和金相实验为基础,探讨7A04铝合金热压缩变形过程中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对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该合金热压缩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化模型。将建立的材料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D... 以热模拟压缩实验和金相实验为基础,探讨7A04铝合金热压缩变形过程中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对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该合金热压缩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化模型。将建立的材料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DEFORM-3D中,对热压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微观组织演化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7A04合金在热变形过程中晶粒尺寸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A04铝合金 热压缩变形 流变应力 微观组织 晶粒尺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