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5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7
1
作者 吴云 李应红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1-405,共25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基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等显著技术优势,在改善飞行器/发动机空气动力特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上等离子体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基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等显著技术优势,在改善飞行器/发动机空气动力特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上等离子体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鉴于此,从介质阻挡放电(DBD)、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流动分离、控制附面层、控制激波与激波/附面层干扰、控制压气机与涡轮内部流动、控制管道流动和飞行控制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国际上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创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方式,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与复杂流动的非定常耦合机制,突破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飞行器 发动机 流动分离 激波 附面层
原文传递
地下水运动数值模拟过程中边界条件问题探讨 被引量:93
2
作者 卢文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36,共4页
本文对地下水运动数值模拟过程中边界条件的涵义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阐述了边界条件所包含的双重意义。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日益增大,边界条件的处理要面临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模型预报之前必须首先对边界条件... 本文对地下水运动数值模拟过程中边界条件的涵义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阐述了边界条件所包含的双重意义。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日益增大,边界条件的处理要面临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模型预报之前必须首先对边界条件做出预报。边界条件的预报既要考虑自然因素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人类活动(人工开采和人工补给)的影响及由于邻区水流条件变化而产生的耦合效应。之后,给出了两个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运动 数值模拟 边界条件
下载PDF
Modelling of multi-bodies in close proximity under water waves——Fluid resonance in narrow gaps 被引量:34
3
作者 LU Lin1,2,TENG Bin3,CHENG Liang 4,SUN Liang5 & CHEN XiaoBo6 1 Center for Deepwater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al Analysis for Industrial Equip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3 位作者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4 School of Civil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Crawly 6003,Australia 5 Centre for Offshor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17576,Singapore 6 Research Department,Bureau Veritas,Neuilly-Sur-Seine,92570,France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6-25,共10页
Viscous fluid model and potential flow model with and without artificial damping force(f=-μV,μ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and V the local averaging flow velocity) are employed in this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Viscous fluid model and potential flow model with and without artificial damping force(f=-μV,μ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and V the local averaging flow velocity) are employed in this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fluid resonance in narrow gaps between multi-bodies in close proximity under water waves.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The comparison demonstrates that both the viscous fluid model and the potential flow model are able to predict the resonant frequency reasonably well.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potential flow model(without artificial damping term) significantly over-predicts the wave height in narrow gaps around the resonant frequency.In order to calibrate the appropriate damping coefficient used for the potential model and make it work as well as the viscous fluid model in predicting the resonant wave height in narrow gaps but with little computational efforts,the dependence of damping coefficient μ on the body geometric dimensions is examined considering the parameters of gap width Bg,body draft D,body breadth ratio Br and body number n(n = 2,3),where Br = BB/BA for the case of two bodies(Body A and Body B) with different breadths of BA and BB,respectively.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used for the potential flow model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geometric dimension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It was found that μ∈ [0.4,0.5] may guarantee the variation of Hg/H0 with kh to be generally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results of viscous fluid model,where Hg is the excited wave height in narrow gaps under various dimensionless incident wave frequencies kh,H0 is the incident wave height,k = 2π/L is the wave number and h is the water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row gap fluid resonance water wave viscous fluid model potential flow mod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流体边界层上电磁力的控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周本谋 范宝春 +3 位作者 陈志华 叶经方 丁汉新 靳建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2-478,共7页
利用作用于流体边界层上的电磁体积力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结构,研究电磁力对流场的控制作用效果,电极与磁极交替分布的电磁场激活板包覆在圆柱体表面置于流动的电解质溶液中,产生的电磁力沿圆柱体表面分布,可以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结构,从而... 利用作用于流体边界层上的电磁体积力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结构,研究电磁力对流场的控制作用效果,电极与磁极交替分布的电磁场激活板包覆在圆柱体表面置于流动的电解质溶液中,产生的电磁力沿圆柱体表面分布,可以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流场的控制,用电磁屏蔽和时域控制的方法调整电磁力的时空分布参数,圆柱绕流分离点可以在前驻点和后驻点之间变动,产生不同的控制效果,流体边界层上的电磁力能连续控制圆柱绕流、尾流涡街的形态,正向电磁力具有较好的消涡、减震和减阻控制效应,反向电磁力具有明显的增涡控制效应,具有较强的制动控制效应,此时圆柱体表面涡量分布的对称性和稳定性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力 流体控制 控制效应 边界层 圆柱尾迹 圆柱绕流 电磁流体力学
下载PDF
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 被引量:32
5
作者 程启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8-122,共5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层质的相对规定性明显提高,对于普通社会成员而言,实现向上流动才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促进边缘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的向上流动的力量有明显弱化的趋势。主导阶层与边缘阶层在利益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层质的相对规定性明显提高,对于普通社会成员而言,实现向上流动才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促进边缘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的向上流动的力量有明显弱化的趋势。主导阶层与边缘阶层在利益博弈的背景下,阶层冲突有所激化,主导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维护着本阶层的边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而边缘阶层在利益表达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不断强化着边缘阶层的边界。当前,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总体呈现出"阶层边界"封闭性强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无论是在稳定社会还是在变迁社会中,无论是在主导阶层还是在边缘阶层中都普遍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阶层 社会流动 封闭性 阶层边界 普适化
下载PDF
叶片压力面到吸力面射流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相毅 周敏 +1 位作者 王如根 徐学邈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提出了从叶片压力面到吸力面开孔射流延缓吸力面尾缘气流分离的思想,建立了考虑射流影响的叶片三维流场数值计算方法。以NASA67风扇叶片为原型进行开孔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开孔射流对该风扇叶片的流动特性、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初... 提出了从叶片压力面到吸力面开孔射流延缓吸力面尾缘气流分离的思想,建立了考虑射流影响的叶片三维流场数值计算方法。以NASA67风扇叶片为原型进行开孔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开孔射流对该风扇叶片的流动特性、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经开孔射流处理能有效改善叶片吸力面尾缘的流动特性,从而提高压气机性能和稳定工作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扇 射流 附面层 性能
下载PDF
零攻角小钝头钝锥高超音速绕流边界层的稳定性分析和转捩预报 被引量:25
7
作者 苏彩虹 周恒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5-513,共9页
研究了零攻角小钝头圆锥高超音速边界层的稳定性及转捩预测问题.小钝头的球头半径为0.5mm,锥的半锥角为5°,来流马赫数为6.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钝锥的基本流场,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等温壁面和绝热壁面条件下的第一、第... 研究了零攻角小钝头圆锥高超音速边界层的稳定性及转捩预测问题.小钝头的球头半径为0.5mm,锥的半锥角为5°,来流马赫数为6.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钝锥的基本流场,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等温壁面和绝热壁面条件下的第一、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并用“e-N”方法对转捩位置进行了预测.在没有实验给出N值的情况下,暂取N为10.研究发现,壁面温度条件对于转捩位置有较大影响.绝热边界层的转捩位置比等温边界层的靠后.且尽管高马赫数下第二模态波的最大增长率远大于第一模态波的最大增长率,但绝热边界层的转捩位置是由第一模态不稳定波决定的.研究方法应能推广到有攻角的三维边界层流动的转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音速 边界层 转捩 钝锥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寿命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路纲 周明天 +3 位作者 佘堃 牛新征 刘恒 郑方伟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5-393,共19页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寿命定义为μ及ξ的函数,即LT=f(μ,ξ),其中,μ是传输一个单位数据至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或接收点(sink)的平均能耗,ξ表在二维WSN区域内的流量分布.基于上述模型,详尽地分析了3个著名路由协议的网络寿命.使用...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寿命定义为μ及ξ的函数,即LT=f(μ,ξ),其中,μ是传输一个单位数据至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或接收点(sink)的平均能耗,ξ表在二维WSN区域内的流量分布.基于上述模型,详尽地分析了3个著名路由协议的网络寿命.使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计算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任意位置、任意时间的平均能耗率.所提出的方法已由仿真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命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 路由协议 流量函数 失效模型 边界效应
下载PDF
蓄滞洪区洪水模拟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9
作者 冯民权 王克平 《西北水力发电》 2002年第1期5-8,23,共5页
蓄滞洪区洪水模拟是风险分析与居民防洪避险等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蓄滞洪区水模拟的必要性、水文模型、水力学模型特别是二维水力学洪水演进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与几个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对蓄滞区洪水模拟方法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蓄滞洪区 洪水模拟 不恒定流 动边界 阻水建筑物 水文模型 水力学模型
下载PDF
大攻角流动非对称性成因与对策 被引量:17
10
作者 程克明 范召林 尹贵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1,共5页
讨论了大攻角绕流的流动非对称性成因及相应研究对策。指出流动非对称性是绕流系统在适当流动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属性 (一种分岔行为 )。这一属性本质上是无粘的 ,并不以粘性为先决条件 ,尽管粘性对其有影响。相反 ,粘性方面所表现... 讨论了大攻角绕流的流动非对称性成因及相应研究对策。指出流动非对称性是绕流系统在适当流动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属性 (一种分岔行为 )。这一属性本质上是无粘的 ,并不以粘性为先决条件 ,尽管粘性对其有影响。相反 ,粘性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对称行为很可能是外部无粘绕流非对称性诱导作用的结果。从大攻角绕流表现出的特征来看 ,流动非对称性属绕流系统的分岔、混沌行为 ;对它的进一步探索除了运用流动稳定性分析和实验手段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攻角 绕流 流动非对称性 分岔 混沌 原因分析
下载PDF
单一直线边界油藏中水平井渗流压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付权 刘慈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50,共4页
以Green函数(瞬时源函数)和Newman乘积解原理为基础,运用镜像反映的方法得出了具有单一直线边界的油藏中水平井修流的压力分布公式,包括水平井与边界呈任意夹角的情况,包括封闭断层和定压边界。并用此解析解对两种特殊情况的压力... 以Green函数(瞬时源函数)和Newman乘积解原理为基础,运用镜像反映的方法得出了具有单一直线边界的油藏中水平井修流的压力分布公式,包括水平井与边界呈任意夹角的情况,包括封闭断层和定压边界。并用此解析解对两种特殊情况的压力分布进行数值分析:①单一直线封闭断层(与井筒平行、垂直或是π/4)附近1口D井;②单一直线定压边界(与井筒平行、垂直或π/4)附近1口井。绘出了其压力分布图,并讨论了两类边界及油井方位对水平井生产的影响,定性地得出水平并应平行于单一直线边界布置的结论,为实际的水平并布并提供理论依据。推出了相应的试井公式,分析得出结论:井筒与边界的夹角对典型试非曲线影响不大,而中心距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试井 流动特性 边界条件 布井 石油
下载PDF
油气润滑系统水平管路中环状流的形成过程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志宏 孙启国 吕洪波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2,共4页
基于两相流基本理论,采用Fluent建立油气润滑系统水平管路中油气两相流的模型,并分析形成环状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供油方式,即在润滑油区域有一微小间隙,使压缩空气可直接穿过润滑油中间的空隙;分析新供油方式下形成环状流的... 基于两相流基本理论,采用Fluent建立油气润滑系统水平管路中油气两相流的模型,并分析形成环状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供油方式,即在润滑油区域有一微小间隙,使压缩空气可直接穿过润滑油中间的空隙;分析新供油方式下形成环状流的条件。结果表明,新的供油方式下油气形成环状流的效率高,环状流液膜均匀性好;在相同供油量情况下,新供油方式形成环状流需要的入口气相速度低,且气速增大时一般不会形成夹带液滴,能够实现较好的环状流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润滑 环状流 供油方式 初始条件
下载PDF
开槽位置和槽道结构对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周敏 王如根 +1 位作者 曹朝辉 张相毅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0-404,共5页
基于利用小槽出口射流控制叶片吸力面尾缘分离气流的思想,为进一步研究开槽位置和槽道结构对叶栅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三种叶片开槽处理方案,用CFD方法对开槽前后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小槽出口射流可以有效吹除叶片吸力... 基于利用小槽出口射流控制叶片吸力面尾缘分离气流的思想,为进一步研究开槽位置和槽道结构对叶栅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三种叶片开槽处理方案,用CFD方法对开槽前后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小槽出口射流可以有效吹除叶片吸力面尾缘分离气流,控制和延缓附面层分离,从而增大了气流转折角,降低了总压损失,提高了叶栅流场稳定性,并且叶片开槽位置和槽道结构对叶栅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栅 叶片开槽处理 射流 附面层 性能
下载PDF
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谭惠丽 刘慕仁 孔令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共4页
建立开放边界条件下的十字交叉路口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通过研究十字交叉路口红绿灯对交通流的影响,确定各种交通状况下的最佳红绿灯配时方案。
关键词 交通流 元胞自动机 红绿灯 绿信比 开放边界
下载PDF
边界层吹吸气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杨 邹正平 +1 位作者 刘火星 叶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7-652,共6页
采用边界层流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扩压叶栅的流动分离。以某大弯折角低稠度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原型、叶片表面边界层单独吹气以及吹吸气相结合等边界层控制手段下的流场和叶栅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 采用边界层流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扩压叶栅的流动分离。以某大弯折角低稠度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原型、叶片表面边界层单独吹气以及吹吸气相结合等边界层控制手段下的流场和叶栅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吹气还是吹吸气相结合的边界层控制方法,都能有效控制扩压叶栅中的边界层分离,从而较大幅度地增大叶栅负荷,并降低气动损失;计算表明,吹气和吸气的效果不尽相同,且吹吸气口位置及吹吸气流量对边界层的流动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采用1.7%的吹气流量,结合1.38%的吸气量,可以使静压增压比提高15%以上,而损失系数降低至原型的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吹吸气^+ 流动控制 扩压叶栅^+ 边界层 流动分离
下载PDF
电磁力连续控制圆柱绕流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本谋 范宝春 +2 位作者 陈志华 叶经方 丁汉新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4,共5页
作用于电介质溶液流体边界层上的Lorentz电磁力可以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结构,从而控制流体绕流的形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确定了实验控制的关键参数,交替分布的电极和磁极包覆在圆柱体的表面置于电介质溶液中,简单调整电磁力的分布可... 作用于电介质溶液流体边界层上的Lorentz电磁力可以改变流体边界层的结构,从而控制流体绕流的形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确定了实验控制的关键参数,交替分布的电极和磁极包覆在圆柱体的表面置于电介质溶液中,简单调整电磁力的分布可以方便地控制圆柱尾迹的流动结构,实现了电磁力消涡和增涡的连续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力 流体控制 边界层 圆柱尾迹 绕流 连续控制 实验
下载PDF
(高)超声速流动试验技术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易仕和 陈植 +2 位作者 朱杨柱 何霖 武宇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19,共22页
近年来,与高速飞行器相关的(高)超声速流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类流动所具有的非定常性、强梯度和可压缩性对试验方法和风洞设计技术提出了挑战。超声速纳米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PLS)技术是由作者所在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光学测试技术。它... 近年来,与高速飞行器相关的(高)超声速流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类流动所具有的非定常性、强梯度和可压缩性对试验方法和风洞设计技术提出了挑战。超声速纳米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PLS)技术是由作者所在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光学测试技术。它能够以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来揭示超声速三维流场的一个瞬态剖面的时间解析的流动结构。介绍了NPLS技术以及基于NPLS开发的密度场测量、雷诺应力测量和气动光学波前测量等方法,并回顾了这些技术在超声速边界层、超声速混合层、超声速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和光学头罩绕流等流动中的应用,清晰地再现了边界层、混合层、激波等典型流场结构及其时空演化特性。另外,为了模拟和研究高空大气条件下边界层自然转捩和超声速混合层的转捩特性,介绍了高超声速静风洞、超-超混合层风洞的设计技术以及层流化喷管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流动 气动光学 激波 边界层 高超声速静风洞 纳米示踪平面激光散射技术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e utilizing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被引量:16
18
作者 ZHANG GuoXin LI Xu LI HaiF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542-1557,共16页
A 2nd order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NMM) based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hydraulic fractures propagating process in rock or concrete. 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a weak coupling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 fluid... A 2nd order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NMM) based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hydraulic fractures propagating process in rock or concrete. 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a weak coupling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 fluid phase and solid phase. To study the seepage behavior of the fluid phase, all the fractures in solid are identified by a block cutting algorithm and form a flow network. Then the hydraulic heads at crack ends are solved. To study the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olid phase, the 2-order NMM and sub-regi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are combined to solve the stress-strain field. Crack growth is controlled by the well-accepted criterion, including the tension criterion or Mohr-Coulomb criterion for the initialization of cracks and the maximum circumferential stress theory for crack propagation. Once the crack growth occurs, the seepage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will be resolved in the next simulation step. Such weak coupling analysis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structure becomes stable or is destructed. Five examples are used to verify the new metho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hod can solve the SIFs at crack tip and fluid flow in crack network precisely, and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in simulating the hydraulic facture problem. Besides, the NMM shows great convenience and is of high accuracy in simulating the crack growth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fractur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crack growth crack network flow sub-regi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Mechanism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the core flow along a tube 被引量:12
19
作者 LIU Wei YANG Ku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8期1195-1202,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core flow to form an equivalent thermal boundary layer in the fully developed laminar tube flow, which consequently enlarges the temperature... 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core flow to form an equivalent thermal boundary layer in the fully developed laminar tube flow, which consequently enlarges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of the fluid near the tube wall, and thereby enhances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fluid and the tube w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e of flow resistance in the tube is not so obvious. Mechanism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based on air and water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may bring positive effects to the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 with high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low flow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INAR TUBE flow core flow boundary flow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原文传递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注水见效时间与井距的关系 被引量:13
20
作者 修乃岭 熊伟 +3 位作者 高树生 翟诚 孙玉平 王学武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55-57,共3页
用常规的压力传播的公式计算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通常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并且在不稳定渗流时,流体流动边界不断变化。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以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公式为基础,利... 用常规的压力传播的公式计算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通常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并且在不稳定渗流时,流体流动边界不断变化。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以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公式为基础,利用油藏压力分布近似表达式,研究了低渗透油田不稳定渗流压力分布特征;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求出了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与注采井距的关系。低渗透油田压力传播时间与压力梯度密切相关,注水见效时间与启动压力梯度成直线关系。该方法推出的注水见效时间的公式,为油田预测注水见效时间和确定合理井距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激动边界 不稳定渗流 注水见效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