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层次解剖 被引量:6
1
作者 陆莹 张作涛 +2 位作者 罗亚非 唐中生 徐照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3-477,共5页
目的:研究家兔前肢太阳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穴区的层次解剖结构。方法:先对15只雄性家兔、15只雌性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进行体表定位标识,针刺各穴,并用多用电子穴位... 目的:研究家兔前肢太阳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穴区的层次解剖结构。方法:先对15只雄性家兔、15只雌性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进行体表定位标识,针刺各穴,并用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协助探穴,以确定上述五输穴定位准确性,然后麻醉家兔,分别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灌注动脉填充剂和静脉填充剂,使前肢血管全部染色清晰,手术显微镜下逐一对腧穴进行层次解剖,观察并测量腧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浅层穴区以贵要静脉及属支、尺神经浅支为基础;深层穴区以尺动脉分支、尺静脉及属支和尺神经为基础。结论:"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和贵要静脉及属支、尺动脉分支、尺静脉及属支、尺神经及其浅支有密切的关系,这可能是上述5个腧穴穴区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输穴层次解剖 前肢 家兔
原文传递
关于“合主逆气而泄”的古今文献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胜杰 解秸萍 +1 位作者 李志同 杨伟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3年第5期36-39,共4页
查阅《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及检索中国知网(CNKI),对其中记载合穴主治"逆气而泄"(呕吐、泄泻)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古代文献记载中除小海、阴谷、曲池外,其他合穴均可主治"逆气而泄";现代文献仅有尺泽、曲泽、曲池... 查阅《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及检索中国知网(CNKI),对其中记载合穴主治"逆气而泄"(呕吐、泄泻)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古代文献记载中除小海、阴谷、曲池外,其他合穴均可主治"逆气而泄";现代文献仅有尺泽、曲泽、曲池、阴陵泉、足三里、委中这6个穴位有治疗"逆气而泄"的报道,且手经的尺泽、曲泽多用放血疗法,足经的阴陵泉、足三里多用穴位注射疗法。古今文献中记载主"逆气而泄"的合穴中,足三里的应用最为广泛,这说明"合主逆气而泄"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足三里主"逆气而泄"有相对的特异性,这可能与其既为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的双重身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穴 逆气而泄 五输穴 文献
原文传递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9
3
作者 石焱 陈华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9期1971-1972,共2页
针对五输穴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提出了五输、络脉为同一循行体系的论点,由此设想建立一个在十二经循行以外的,相对独立的经络循行系统,即"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其意义在于为五... 针对五输穴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提出了五输、络脉为同一循行体系的论点,由此设想建立一个在十二经循行以外的,相对独立的经络循行系统,即"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其意义在于为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提供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输穴 络脉 十二经脉 气血循行
下载PDF
“一阴一阳结”理论指导下五输穴治疗喉科急症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昭倩 马湘婷 刘静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期72-75,共4页
喉科急症主要包括急喉痹、急喉风、喉痈、乳蛾等疾病,起病急,病变迅速,严重者可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危及生命。“一阴一阳结”是喉痹的根本病机,厥阴少阳相结为患、咽喉气机不利是导致喉科急症的重要病机。西医以抗生素、激素治疗为... 喉科急症主要包括急喉痹、急喉风、喉痈、乳蛾等疾病,起病急,病变迅速,严重者可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危及生命。“一阴一阳结”是喉痹的根本病机,厥阴少阳相结为患、咽喉气机不利是导致喉科急症的重要病机。西医以抗生素、激素治疗为主,但中医针刺五输穴治疗喉科急症,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痹 喉科急症 针刺 一阴一阳结 五输穴
下载PDF
基于《内经》《难经》的五输穴原理探微
5
作者 刘可扬 樊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3,共4页
五输穴的理论肇始于《灵枢》《素问》,《内经》提出了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名称和具体穴位,奠定了五输穴理论的基础,《难经》运用取象比类方法,结合十二经气的运行,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意义,至《针灸甲乙经》补充完善之。然而,关于... 五输穴的理论肇始于《灵枢》《素问》,《内经》提出了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名称和具体穴位,奠定了五输穴理论的基础,《难经》运用取象比类方法,结合十二经气的运行,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意义,至《针灸甲乙经》补充完善之。然而,关于《内经》和《难经》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从阴阳五行原理角度做比较的研究尚不完善。文章通过挖掘总结《内经》和《难经》中五输穴的自然属性,五输穴理论合自然阴阳之法度、应四时五行之变化,蕴含“生长化收藏”理论,即人与天地相参、四时相应,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阐明“生克制化承”,即五输穴内应阴阳五行、内调五脏六腑,阐释五输穴理论蕴含着天人相应原理、阴阳五行化合运动的机理和规律,并通过五输穴的阴阳五行配穴施用以指导针灸配穴实践。五输穴理论富有朴素自然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古今针灸临床,据此处方配穴,创立了“应时取穴法”“补母泻子法”“泻南补北法”“泻荥补合法”等阴阳五行配穴法,颇具人文和自然科学内涵,彰显了中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输穴 《内经》 《难经》 阴阳五行配穴法
下载PDF
针刺五俞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元贵 李亮 +2 位作者 宋银枝 林丰夏 吴子君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7期208-210,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与西药组,每组50例。西药组予谷维素、维生素B1、地西泮片及普奈洛尔治疗,针药组采用针刺五俞穴(心俞、肺俞、脾俞、肝俞...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与西药组,每组50例。西药组予谷维素、维生素B1、地西泮片及普奈洛尔治疗,针药组采用针刺五俞穴(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治疗后观察2组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针药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针药组总有效率88.0%,西药组总有效率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针药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五俞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针刺 五俞穴 疗效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韩碧英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撷英
7
作者 郗亚薇 张盼 +3 位作者 关芮 李雪萍 吴旭丽 叶永铭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98-5301,共4页
文章从辨证思路、治疗特点、验案举隅3个方面介绍韩碧英教授临床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顽固性面瘫经久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韩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邪滞面部经筋的孙络浮络与阴阳跷脉,日久耗伤卫气营血而致经筋... 文章从辨证思路、治疗特点、验案举隅3个方面介绍韩碧英教授临床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顽固性面瘫经久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韩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邪滞面部经筋的孙络浮络与阴阳跷脉,日久耗伤卫气营血而致经筋失用。治疗时应审邪正之势,重视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以旁通之“根溜注入”、阴阳跷脉之交会穴、五输穴之水火穴改善经气运行的通路,温针灸以起筋痿,扶正与祛邪并重,针灸与汤液同举,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经验 韩碧英 旁通 五输穴 温针灸 阴阳跷脉 针药结合
原文传递
五输穴治疗湿热证举隅 被引量:2
8
作者 路一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第9期48-49,共2页
五输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具有主治规律性强,运用范围广,取穴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以五输穴为主,自拟清热利湿基础方,用于治疗湿热证,疗效满意。
关键词 五输穴 湿热证 举隅
下载PDF
五输——经别循行一体论
9
作者 周建伟 王才辉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96-199,共4页
本文对经络学说中五输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五输——经别”循行同一体,将五输穴与内脏密切联系起来,对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五输穴 经别 十二经脉
下载PDF
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0
作者 魏艳红 李文建 《中医药信息》 2020年第6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究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口服依托考昔结合红外线灯照射治疗... 目的:探究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口服依托考昔结合红外线灯照射治疗,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实验室指标(UA、ESR、CRP)水平变化、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84.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素(UA)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UA、ESR、CRP、IL-1、IL-6、IL-8、TNF-α等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ESR、CRP、IL-1、IL-6、IL-8、TNF-α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皮肤过敏(P>0.05)。结论: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可显著提升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未见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 湿热蕴结型 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 依托考昔 红外线灯照射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