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比较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陆化杰
何静茹
王洪浩
陈炫妤
陈新军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7-835,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402)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NSFC41506184)资助。
-
文摘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不相同,两年间雌性个体日龄分别为97—263d和148—267d,优势日龄组分别为171—200d和231—260d,孵化日期分别为6—12月和5—10月,高峰期分别为8—9月和7—8月;雄性个体日龄分别为131—253d和133—221d,优势日龄组均为171—200d,孵化日期分别为8—12月和9—12月,高峰期为9—11月和10—11月。研究得出,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性。
-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厄尔尼诺
西北印度洋
鸢乌贼
-
Keywords
fisheri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i-Niño
The northwest Indian Ocean
Sthenoeuthis oualaniensis
-
分类号
S932.8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