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腹手术中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位置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宁霞 金志军 +1 位作者 刘海防 刘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解剖的相对位置关系。方法随意抽取80例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开腹手术的女性患者,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人肥胖标准,将其分为低体重、标准体重、超重、肥胖4组。由固定两名手术医师于术中直接触摸腹主动... 目的探讨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解剖的相对位置关系。方法随意抽取80例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开腹手术的女性患者,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人肥胖标准,将其分为低体重、标准体重、超重、肥胖4组。由固定两名手术医师于术中直接触摸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并确定其与脐孔的对应关系。以腹主动脉分叉处为参照点,测定脐孔与腹主动脉分叉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1)80例中,脐孔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上方者17例(21.2%),与腹主动脉分叉平行者29例(36.3%),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下方者34例(42.5%)。4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6.769,P=0.010),超重组及肥胖组脐孔多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下方[65.0%(13/20),75.0%(6/8)],标准体重组脐孔多位于腹主动脉分叉水平[47.6%(20/4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41例(51.2%)脐孔正对应于腹膜后大血管,其中8例(10.0%)脐孔正对应腹主动脉,16例(20.0%)正对腹主动脉分叉,15例(18.8%)正对右髂总动脉,2例(2.5%)正对左髂总动脉。结论随体重指数增加,脐孔位置逐渐下移至腹主动脉分叉下方。高体重组第一穿刺易发生右髂总动脉的损伤,低体重组穿刺易发生腹主动脉的损伤。这对腹腔镜手术经脐孔穿刺入路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从而减少腹膜后大血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第一穿刺 血管损伤 体重指数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在ICU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幸莉萍 段志胜 王芬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14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6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6月-2020年1月行常规桡动脉置管...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6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6月-2020年1月行常规桡动脉置管的25例ICU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2-9月行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的35例ICU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首次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患者 超声引导 桡动脉穿刺置管 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穿刺时间
下载PDF
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3
作者 庞梦琳 《老年医学研究》 2020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总结对102例老年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102例老年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标准内瘘和上臂肱动脉-头静脉高位内瘘均采用传统... 目的总结对102例老年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102例老年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标准内瘘和上臂肱动脉-头静脉高位内瘘均采用传统穿刺法。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围术期、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后穿刺前、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前、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过程中的护理体会。结果102例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均在首次穿刺时即成功。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前准备和术后观察与宣教是内瘘成熟并穿刺成功的前提条件,穿刺时应在护士选择、疑难复杂血管穿刺协作、穿刺成功后的处理、科室培训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格的控制。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围术期、内瘘成熟后穿刺前、内瘘穿刺前及穿刺过程中均应进行规范严格的控制,是保证首次穿刺成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自体动静脉内瘘 首次穿刺成功 护理体会
下载PDF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顾燕玲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8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对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该院急诊科自2017年7月起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该研究方便选择2017年1—6月急诊39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另方便选择2... 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对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该院急诊科自2017年7月起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该研究方便选择2017年1—6月急诊39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另方便选择2017年7—12月急诊39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5%(χ~2=5.014,P=0.025);其不良反应率仅为5.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χ~2=4.129,P=0.042)。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达97.44%,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χ~2=6.155,P=0.013)。结论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 急诊 静脉输液 满意度 首次穿刺成功率
下载PDF
两种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磊静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4期140-140,142,共2页
目的:探讨最佳静脉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对500例门诊输液患者按就诊输液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扎止血带方法、握拳方法、进针角度和方位进行静脉穿刺。结果:观察组静脉血管充盈更明显,一次穿... 目的:探讨最佳静脉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对500例门诊输液患者按就诊输液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扎止血带方法、握拳方法、进针角度和方位进行静脉穿刺。结果:观察组静脉血管充盈更明显,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患者疼痛程度更轻,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背静脉穿刺时采用手臂下垂状态扎止血带、患者手部放松呈握杯状、针头与皮肤成35°~45°从静脉上方进针的方法,可明显增加静脉血管充盈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 穿刺方法 一次穿刺成功率
下载PDF
不同护理模式下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连丽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7期151-153,共3页
目的观察小儿输液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对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输液患儿13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7例,对比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依从性、首次穿刺成功率、护理... 目的观察小儿输液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对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输液患儿13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7例,对比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依从性、首次穿刺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药物残留量(9.57±3.86)m L、穿刺时间(6.14±0.74)min均少于对照组(13.47±5.37)mL、(8.18±0.90)min,t=14.331、4.827,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8.96%(χ^(2)=6.281;P<0.05);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94.03%、依从率89.55%、护理满意度98.51%均高于对照组71.64%、73.13%、74.63%,χ^(2)=11.810、5.950、16.429,P<0.05;观察组SAS评分(35.52±4.40)分、SDS评分(36.54±5.28)分均低于对照组(39.37±3.46)分、(41.12±5.45)分,t=6.721、5.724,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有效提升小儿输液护理的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输液护理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 依从性 首次穿刺成功率 药物残留量
下载PDF
复方山莨菪碱涂剂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雪芳 朱勤 +2 位作者 吴萍萍 朱一龙 杨延利 《山西护理杂志》 1994年第3期53-54,共2页
用复方山莨菪碱涂剂涂于兔耳前动脉处皮肤,用血管多普勒测定涂药前后的血流速度。结果显示:涂药后局部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血管扩张。应用于100例静脉血管状况不良者,并做了涂药前后对比,涂药后局部皮肤发红及静脉充盈例数显... 用复方山莨菪碱涂剂涂于兔耳前动脉处皮肤,用血管多普勒测定涂药前后的血流速度。结果显示:涂药后局部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血管扩张。应用于100例静脉血管状况不良者,并做了涂药前后对比,涂药后局部皮肤发红及静脉充盈例数显著增加;穿刺时疼痛明显例数显著减少,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显著增加。本法运用于静脉血管条件差或寒冷季节血管显露不佳而需做静脉穿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涂剂 静脉充盈 血流速度
下载PDF
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对幼儿输液的干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明珠 吴惠娜 王婉芳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2097-2099,共3页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对幼儿输液的干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输液幼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对幼儿输液的干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输液幼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模式干预,观察2组患儿哭闹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率、家长认知情况,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比较2组患儿的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哭闹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输液患儿哭闹情况,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睡眠质量,提高家长认知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输液 优质护理 睡眠质量 首次穿刺成功率
下载PDF
术后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方法研究
9
作者 王金素 苏学荣 +3 位作者 李宝云 郝丽利 方兰娇 郝小珍 《世界复合医学》 2016年第1期55-57,共3页
本研究目的为改进外周静脉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对156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0例,实验组采取穿刺见回血后边进针边退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见回血后钢针和软管一起进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分别观察并统计两组... 本研究目的为改进外周静脉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对156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0例,实验组采取穿刺见回血后边进针边退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见回血后钢针和软管一起进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分别观察并统计两组病例的穿刺成功率、皮下淤血率。结果发现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提高10%,皮下淤血率减少6.3%,疼痛率减少18%。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值<0.05。穿刺见回血后边退针边进针的留置针穿刺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皮下淤血率小,可广泛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穿刺 一针穿刺成功率 方法 改进
下载PDF
门诊老年人成功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实践
10
作者 陈少红 林嘉旋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目的提高门诊老年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和满意度。方法将210例补液量少于500 ml、需输液10天以上的门诊老年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握拳法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采用扎止血带代替握拳法进行静脉穿刺。结... 目的提高门诊老年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和满意度。方法将210例补液量少于500 ml、需输液10天以上的门诊老年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握拳法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采用扎止血带代替握拳法进行静脉穿刺。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门诊老年人采用扎止血带代替握拳法进行静脉穿刺,不仅可以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还可以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老年人 静脉穿刺 头皮针 一次成功率 扎止血带
下载PDF
A multi-center study of a modified open trocar first-puncture approach in 17 350 patients for laparoscopic entry 被引量:5
11
作者 LIU Hai-fang CHEN Xu LIU Y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2期2733-2736,共4页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entry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laparoscopic surgery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visceral and vascular injuries. There are several approaches now a...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entry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in laparoscopic surgery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visceral and vascular injuries. There are several approaches now available for laparoscopic entry.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ed a modified open trocar first-puncture approach (Yan's open technique) and validated its safety and practicability in a multi-center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seven gynecological endoscopy centers for 8 successive years from September 1998 to March 2006 involving 17 35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modified open trocar first-puncture approach developed by Dr. LIU Yah as the study group (MOT group). The "Yan's open technique" is the umbilical incision with a scalpel and then a 10-mm trocar entry into the abdominal cavity through direct trocar puncture or insertion of the cannula sheath via the opened umbilicus under no resistance. Another 4570 patients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Veress needle puncture as the control (VN group). The first puncture procedures of both groups were performed by 28 experienced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 and 170 learners. Results In MOT group, the successful achievement rate (AR) of first puncture was 99.99% (17 348/17 350), including smooth manipulation in 17326 cases and unsmooth manipulation in 22 cases. The remaining two cases failed. First-puncture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wo cases (0.01%). In VN group, the successful AR of first puncture was 99.89% (4565/4570), including smooth manipulation in 4542 cases and unsmooth manipulation in 23 cases. The remaining five cases failed. First-puncture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four cases (0.09%).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ccessful AR between the experienced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 of the two groups (100% vs 100%, P 〉0.05), but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learners of the two groups (99.98% vs 99.81%, P 〈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VN group w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ic entry first-puncture TROCAR veress needle CO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门急诊首次静脉穿刺失败6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秀娟 刘小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目的:探讨门急诊首次静脉穿刺失败650例的原因。方法: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静脉输液患者75 200例,首次穿刺失败650例,对这些穿刺失败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穿刺失败患者中儿童596例(91.7%),老年患者(>60岁)33例(5%),其余21例(... 目的:探讨门急诊首次静脉穿刺失败650例的原因。方法: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静脉输液患者75 200例,首次穿刺失败650例,对这些穿刺失败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穿刺失败患者中儿童596例(91.7%),老年患者(>60岁)33例(5%),其余21例(3.3%)。因为护士操作技术因素导致失败97例(15%),患者因素390例(60%),其他因素163例(25%)。冬季(10-12月)首次穿刺失败患者254例(39.1%),前3个季度396例(60.9%)。结论:根据不同条件、不同患者、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极大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急诊 首次静脉穿刺 失败原因
下载PDF
腹腔镜第一穿刺孔无气腹近平行腹主动脉穿刺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军 纵林 +2 位作者 杨敬一 单丽丽 武艳玲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797-798,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第一穿刺孔无气腹近平行腹主动脉穿刺法的意义。方法选择腹腔镜手术病人332例,第一穿刺孔采用近平行腹主动脉法。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结果332例全部穿刺成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第一穿刺孔无气腹近平行腹... 目的探讨腹腔镜第一穿刺孔无气腹近平行腹主动脉穿刺法的意义。方法选择腹腔镜手术病人332例,第一穿刺孔采用近平行腹主动脉法。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结果332例全部穿刺成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第一穿刺孔无气腹近平行腹主动脉穿刺法,因安全、简单、缩短穿刺时间,建议取代传统的穿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主动脉 穿刺术 并发症 第一穿刺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