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手术护理配合急救流程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董真真 沈欣 +1 位作者 张雅 龚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337,共4页
目的 探讨优化手术护理配合急救流程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医院就诊的急危重症创伤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以2019年1月... 目的 探讨优化手术护理配合急救流程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医院就诊的急危重症创伤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以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优化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优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给予优化手术护理配合急救流程.记录两组设备准备时间、病情评估时间、心肺复苏(CPR)时间、吸痰时间、吸氧时间和静脉开放时间;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优化护理组设备准备时间(min:1.83±0.49比2.37±0.54)、病情评估时间(s:8.20±2.83比10.58±2.09)、CPR时间(min:3.89±1.46比6.56±1.25)、吸痰时间(s:7.90±2.89比14.88±2.74)、吸氧时间(s:19.32±3.64比26.38±2.78)、静脉开放时间(s:19.73±2.06比27.80±2.56)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缩短;优化护理组护理态度(分:2.67±0.32比2.01±0.37)、护理技术(分:2.73±0.20比2.24±0.43)、护理效果(分:2.58±0.29比2.02±0.38)、环境设施(分:2.65±0.34比2.04±0.43)、便捷性(分:2.60±0.38比2.10±0.53)、健康教育(分:2.55±0.43比2.11±0.47)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化护理组休克发生率、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休克:15.38%(8/52)比36.54%(19/52),MODS:9.62%(5/52)比25.00%(13/52),病死率:7.69%(4/52)比25.00%(13/52),均P<0.05〕.结论 优化手术护理配合急救流程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和护理满意度,降低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护理 急救流程 急危重症 创伤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琼 文若兰 +1 位作者 陈海婷 谢丽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63-2567,共5页
[目的]科学构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方法]结合文献分析和课题前期调查,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构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体系。[结果]经过两轮咨询,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0.80;重要性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13,0.74(P... [目的]科学构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方法]结合文献分析和课题前期调查,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构建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体系。[结果]经过两轮咨询,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0.80;重要性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13,0.74(P<0.05)。最终确定包括急救意识、灾难现场逃生技能、意外事故紧急处理、外伤急救处理、突发疾病急救处理、异物吸入急救处理、中毒急救处理、常用急救基本技术8个一级指标及39个二级指标的公众急救培训课程体系。[结论]研究拟订的公众急救培训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可为医学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急救 课程体系 德尔菲法 急救知识 技能培训 突发疾病 逃生 外伤 异物吸入
下载PDF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尤静 焦海燕 石咏梅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5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7—12月救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5年1—6月救治的5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7—12月救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5年1—6月救治的5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全程有效的急救优化护理配合,可以有效缩短重型脑外伤的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优化护理 急救 重症颅脑外伤
下载PDF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罗自通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3期231-233,237,共4页
目的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 目的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外科严重创伤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 传统急救模式
下载PDF
急救体系对创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超 刘宁 +1 位作者 皮广超 李昆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年第8期720-72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救体系的建立对创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急救科治疗的创伤患者,将2016年12月前的12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6年12月后的11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出车准备时间、现... 目的探讨急救体系的建立对创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急救科治疗的创伤患者,将2016年12月前的12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6年12月后的11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出车准备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入院至分流时间、转运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现场救治时间和入院至分流时间分别为(13.50±1.27)min和(17.28±3.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为97.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改善创伤患者急救效果,能缩短各救治任务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体系 创伤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急诊绿色通道的一体化管理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晓林 梁隆斌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8期1156-1158,1163,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一体化管理在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4例,将其分为绿色通道救治组(34例)和常规诊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成功率、再灌注心律失...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一体化管理在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4例,将其分为绿色通道救治组(34例)和常规诊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成功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7例,将其分为绿色通道救治组44例和常规诊疗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院内肺部感染及病死率;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1例,将其分为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组(47例)和常规诊疗组(4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AMI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组患者静脉溶栓成功率高于常规诊疗组,而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常规诊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多发伤救治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组患者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常规诊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诊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对危重症患者采取急诊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急症 心肌梗死 多处创伤 卒中 绿色通道
下载PDF
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水莉 李颖 +1 位作者 刘慧 折光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7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高级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提高创伤院内抢救成功率。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高级创伤护理组45例和常规护理组34例。高级创伤护理急救流程:接诊时开始评估、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 目的:探讨高级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提高创伤院内抢救成功率。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高级创伤护理组45例和常规护理组34例。高级创伤护理急救流程:接诊时开始评估、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或住院→详细记录。常规护理顺序:分诊登记→检查抢救→转入专科或手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结果:高级创伤护理组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有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在创伤患者急救中实施高级创伤护理服务,可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高级创伤护理 常规护理
下载PDF
新型智能战创伤模拟人与急救训练系统在战场急救训练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雷德林 王敬夫 +4 位作者 贾骏麒 刘义闻 孔亮 赵铱民 田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智能战创伤模拟人与急救训练系统在战场急救训练中的训练效果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60名军医大学学员随机分2组(n=30),对照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传统实践方式学习各单项急救技术。实验组学员进行利用新型智能化仿真战... 目的:研究新型智能战创伤模拟人与急救训练系统在战场急救训练中的训练效果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60名军医大学学员随机分2组(n=30),对照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传统实践方式学习各单项急救技术。实验组学员进行利用新型智能化仿真战创伤模拟人进行现场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急救技术培训。2周后对2组学员的急救技术水平进行测试并评估训练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救技术操作成绩优于对照组,并在急救意识、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团队配合与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较对照组更佳。结论:新型智能化仿真战创伤模拟人与急救训练系统在战场急救训练中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创伤 战场急救 创伤模拟人 训练
下载PDF
复杂肝脏损伤急救与围手术期监护处理 被引量:9
9
作者 都定元 高劲谋 +6 位作者 林曦 杨俊 印伟 李昌华 胡平 田显阳 赵兴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92-595,共4页
目的 探讨复杂肝脏损伤 (CHI)临床救治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8年1月~ 2 0 0 2年 3月救治的 99例CHI[美国创伤外科医师学会器官损伤定级 (AAST -OIS)Ⅳ、Ⅴ级 ]病例资料。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术前、术中积极液体复苏和补充... 目的 探讨复杂肝脏损伤 (CHI)临床救治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8年1月~ 2 0 0 2年 3月救治的 99例CHI[美国创伤外科医师学会器官损伤定级 (AAST -OIS)Ⅳ、Ⅴ级 ]病例资料。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术前、术中积极液体复苏和补充足量血液 ,迅速手术控制出血 ,Pring le手法肝门阻断下清创性肝切除术 ,肝切开直视下缝扎损伤的血管与胆管 ,明胶海绵大网膜填塞 ,选择性肝动脉结扎 ,肝周纱垫填塞 ,全肝血流阻断下肝后腔静脉或主肝静脉 (RHVC MHV)修补术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与栓塞术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纠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酸中毒、凝血功能异常 ,及时处理合并伤及胸腹部并发症。 结果 CHI 99例 (Ⅳ级 6 1例 ,Ⅴ级 38例 ) ,总生存率 6 5 .7% (6 5 99) ,Ⅳ级生存率 83.6 % (5 1 6 1) ,Ⅴ级 36 .8% (14 38)。 结论 术中迅速探明肝脏损伤程度 ,正确选择相应术式是成功的关键 ;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复苏与术后并发症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肝脏损伤 急救 围手术期 血流动力学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急诊4R危机管理模式在外伤急救患者救治及危机事件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琳 张盼盼 《临床护理杂志》 2020年第6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4R危机管理模式在外伤急救患者救治及危机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科135例外伤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采用常规急诊救治)和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4... 目的探讨急诊4R危机管理模式在外伤急救患者救治及危机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科135例外伤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采用常规急诊救治)和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4R危机管理模式救治)。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时间、生命体征和危机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确诊时间及急诊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危机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4R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通过缩短患者急诊救治时间,降低患者危机事件发生机率,可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4R危机管理模式 外伤急救 危机事件
下载PDF
创伤救治时间窗急救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华尚伯 顾卯林 +2 位作者 黄永刚 胡天平 郭吕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3年第4期277-281,共5页
阐述创伤急救时间的重要性,院前急救的生命支持及院内急救的体液复苏;以及抢救中的创伤评分系统概论及细则;黄金1小时的概念;中国的医疗急救事业的展望。
关键词 创伤救治时间窗 院前急救 院内急救 创伤评分 黄金1小时
下载PDF
急救用新型快速止血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珏莹 林礼智 +4 位作者 陈煜 魏爱玲 张莹 晏直誉 唐术衔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29,共6页
快速止血对于战伤性大出血、临床手术不可控出血、创伤导致动脉破损等意外事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止血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其应用特点总结了新型快速止血材料的性能要求,综述了无机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等新... 快速止血对于战伤性大出血、临床手术不可控出血、创伤导致动脉破损等意外事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止血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其应用特点总结了新型快速止血材料的性能要求,综述了无机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止血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材料 急救 大出血 无机材料 高分子材料
下载PDF
损伤控制联合外伤急救在急诊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小燕 翁云洪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性颅脑损伤外伤急救与损伤控制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依据干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院前外伤急救联合院内损伤控...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性颅脑损伤外伤急救与损伤控制联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依据干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院前外伤急救联合院内损伤控制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比较两种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短于单独干预组,D-D、TT、PT、APTT、NLR水平均低于单独干预组,rScO2、PAV、RAGE水平均高于单独干预组,APACHEⅡ评分、ISS评分、DIC评分均低于单独干预组,GCS评分、GOS评分、KPS评分均高于单独干预组,ND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单独干预组,LOTCA评分、FMA评分、BI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单独干预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独干预组(P值均<0.05)。结论急诊创伤性颅脑损伤外伤急救与损伤控制联合干预的效果较外伤急救单独干预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创伤性颅脑损伤 外伤急救
下载PDF
骨科损伤控制联合多学科团队协作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骨折大出血救治中的应用
14
作者 赵海洋 郭红民 +7 位作者 李晓明 王浩琪 连利超 于海昊 姚蕾 刘立红 杨丽娟 祝乃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3期2537-2541,共5页
目的:观察骨科损伤控制(DCO)联合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骨折大出血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严重创伤骨折大出血患者,以随机数表法纳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模... 目的:观察骨科损伤控制(DCO)联合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骨折大出血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8例严重创伤骨折大出血患者,以随机数表法纳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模式,观察组给予DCO联合MDT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术前损伤严重度(ISS)评分、救治情况、围术期心率(HR)、收缩压、24 h尿量、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并统计两组术后骨折愈合、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休克控制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6 h两组患者HR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6 h两组收缩压、24 h尿量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与术后6 h两组患者PT、APTT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TNF-α、IL-1、IL-6水平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及7 d两组TNF-α、IL-1、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DCO联合MDT创伤急救模式能减少严重创伤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出血量、休克及住院时间,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与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并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损伤控制 多学科团队协作 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 骨折 大出血
原文传递
2019~2022年东莞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雪莹 王妤 +1 位作者 魏方新 林德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分析2019~2022年东莞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院前急救创伤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2年东莞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数据库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35903例急救创伤病例,针对不同创伤原因,分别... 目的分析2019~2022年东莞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院前急救创伤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2年东莞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数据库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35903例急救创伤病例,针对不同创伤原因,分别从多角度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5903例创伤患者中,男性22673例(63.2%),女性13230例(36.8%),18~65岁人群占83.7%。按致伤原因分类,前5位的依次是其他原因、跌倒伤、坠落伤、暴力事件、交通事故伤。创伤患者受伤部位前3位依次为头部、其它、下肢。每年6~8月创伤患者较多,2月创伤患者较少。每天9、10、16、21时发生最多,凌晨4、5、6时发生最少。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中位数为12 min。创伤患者地区中,滨海湾片区创伤患者例数最多。结论东莞市院前急救创伤具有较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对于急救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制定有效的创伤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创伤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江苏省城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的认知现况研究
16
作者 任宇欣 覃朝晖 +5 位作者 李亦琛 许铁 燕宪亮 刘晨旭 孙曦冉 郑舒遥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875-878,909,共5页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城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州市、泰州市和徐州市的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城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情况,...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城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州市、泰州市和徐州市的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城镇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情况,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创伤救护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江苏省城镇居民2 804人,22.5%的调查对象具备创伤救护知识。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组为青壮年组(OR=2.510,95%CI=1.320~2.34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72,95%CI=1.642~2.602),职业为医务人员(OR=2.510,95%CI=1.340~4.701),学生(OR=2.472,95%CI=1.615~3.784)的居民对创伤救护知识认知水平高。结论 江苏省城镇居民救护知识认知水平不高,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是居民创伤救护知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创伤救护知识的科普培训,针对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合人群特点开展系统、连续培训,重点加强对学生创伤救护来进一步提升知识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创伤救护 城镇居民 影响因素 认知现况
下载PDF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谦 张璇 +5 位作者 桑文涛 刘文雯 边圆 王甲莉 潘畅 陈玉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7-781,共5页
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幸存者往往被困于地面、建筑物等坍塌形成的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受限、环境复杂且存在潜在或明确危害的狭小空间内,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规范合理、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 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幸存者往往被困于地面、建筑物等坍塌形成的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受限、环境复杂且存在潜在或明确危害的狭小空间内,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规范合理、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工作流程对于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改善结局至关重要。本文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现场的创伤评估与急救,从现场伤情评估、稳定生命体征、止血和包扎、创伤后抗感染以及救出和转运等方面出发,形成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的创伤急救工作流程,有助于实现灾害现场第一时间高效救治,提高伤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自然灾害 狭小空间 创伤评估 创伤急救 工作流程
原文传递
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的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阳春 季学丽 +5 位作者 张丽 黄萍 李小勤 姜丽丽 吴永祥 周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31-35,共5页
目的构建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以指导临床规范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以美国《国家创伤分类协议》为基本框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关于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相关文献,初步拟定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 目的构建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以指导临床规范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以美国《国家创伤分类协议》为基本框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关于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相关文献,初步拟定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草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启动标准及各条目权重。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92.0%、10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91、0.93,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0.245、0.153~0.311(均P<0.05)。最终形成的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包含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30个。结论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可为急诊预检分诊识别严重创伤患者,及时正确地启动创伤团队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中心 严重创伤 急诊 预检分诊 检伤分类 创伤团队 启动标准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对院前救治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拓 石梦丽 +4 位作者 远洋 李少波 王静 徐勇 孟宇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279-3282,共4页
目的对比应用传统外固定器材和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救治院前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救治的95例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7),对照组应用传统外... 目的对比应用传统外固定器材和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救治院前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救治的95例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7),对照组应用传统外固定器材,研究组应用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在现场救治和转运途中,对两类不同外固定器材从一般资料、现场外固定时间、疼痛评分、肺功能和固定牢靠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2组现场外固定时间、疼痛评分、肺功能和固定牢靠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优于传统外固定器材。结论院前急救时应用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救治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可明显缩短现场救治时间,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肺功能恢复,胸壁固定牢靠,避免发生二次损伤,提高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在院前救治急性钝性胸部创伤患者的工作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胸背外固定支具 院前急救 钝性胸部创伤
下载PDF
严重创伤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救治体系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鑫 花长松 +3 位作者 王鹏 何斌 吴敏 李政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强化一体化救治组)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78例,女性50例;年...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强化一体化救治组)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78例,女性50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39. 34±4. 0)岁。急救医师通过无线数据连接实时将现场救治场景和患者各项信息传送到拟转送的目标医院,到达医院后急救医师与急诊医师共同完成创伤救治的ABCDE流程后离院;对照组(传统急救模式组)为镇江市急救中心在201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送往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135例严重创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诊室停留时间、ICU监护时间、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急诊室停留时间[(35. 34±18. 19) min] VS [(50. 45±15. 39) min]、ICU监护时间[(6. 8±5. 6) d]VS[(9. 2±3. 4) d]、病死率(7. 81%) VS (12. 59%)以及住院时间[(29. 8±3. 4) d] VS [(35. 7±4. 5) 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更快地在"黄金1 h"内稳定生命体征,最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院内 急救模式 改良创伤评分 院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