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获得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克文 李光勤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9,共15页
伴随着世界多数工业化国家出现晚婚和不婚现象,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也在发生巨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考察居民个体的晚婚现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使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考察教育获得与居民初婚年... 伴随着世界多数工业化国家出现晚婚和不婚现象,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也在发生巨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考察居民个体的晚婚现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使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考察教育获得与居民初婚年龄的关系。研究发现教育获得对居民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居民初婚年龄上升0.11年;通过改变教育获得的度量方法后的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考虑教育获得的测量不准确、初婚年龄与教育获得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等问题,采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仍然成立。分性别的研究发现教育获得对女性初婚年龄存在正面影响,但是对男性的影响并不稳健。分年代样本的回归发现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初婚年龄越小;出生于50年代之后的个体受教育程度对其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系数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进一步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父母的教育传递性会通过教育获得对子女的初婚年龄产生正向影响,父母的农业户口和家庭兄弟姐妹数量会通过教育获得对子女初婚年龄产生负向影响。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出台适当的政策降低居民初婚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教育年限 初婚年龄 教育传递性 工具变量
下载PDF
中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变化特点及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 被引量:25
2
作者 和红 谈甜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8,共13页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能对相关婚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城市、镇、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借鉴经济学常用的"贡献率"概念,通过分因素贡献率比较分地区(城市、镇、农村)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人口总体晚婚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持续升高,城市地区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大于乡镇、农村地区;平均初婚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呈现先略微下降,再持续上升关系,小学文化水平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最低,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初婚年龄越高。分因素贡献率分析显示城市地区对我国人口晚婚贡献率最大,农村地区人口的晚婚贡献率最低;相较于2000年,2010年城市地区人口晚婚贡献率有所下降,农村地区晚婚贡献率上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晚婚贡献率较为复杂且男性与女性存在差异,对于男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大,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则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晚婚贡献率降低;对于女性,小学学历对晚婚的贡献率最低,其次为未上过学的女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高,高中以上学历则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晚婚贡献率降低;较高受教育程度男性与女性的晚婚贡献率逐渐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初婚年龄 晚婚 城镇乡 受教育程度 贡献率
下载PDF
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变动趋势及分析——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颖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23,共12页
利用北京市2004~2009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和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初婚夫妇的平均年龄差为1.87岁,"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由于"妻大于夫&q... 利用北京市2004~2009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和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初婚夫妇的平均年龄差为1.87岁,"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由于"妻大于夫"的夫妇数量的增多和大年龄差距的"夫大于妻"的情况的减少,夫妇年龄差呈逐渐缩小的态势。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女性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与男性学历差距的缩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均使夫妇年龄差趋于缩小。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大城市的婚配状况和发展态势,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妇年龄差 初婚年龄 户籍 教育程度 北京
下载PDF
降低法定婚龄适时可行吗?——基于北京市近年初婚年龄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颖 张秀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6,共8页
基于北京市2004-2011年的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近8年北京市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均高出法定婚龄近6岁,且有进一步推迟的趋势,城乡的晚婚率也逐渐提高;法定婚龄对于婚姻决策的影响非常有限,从而具备了下调空间。但是对22岁初婚男性和20岁... 基于北京市2004-2011年的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近8年北京市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均高出法定婚龄近6岁,且有进一步推迟的趋势,城乡的晚婚率也逐渐提高;法定婚龄对于婚姻决策的影响非常有限,从而具备了下调空间。但是对22岁初婚男性和20岁初婚女性的特征分析表明,早婚人群以农村低教育程度的青年为主。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降低法定婚龄的潜在惠及人群很可能并不只是少数"确有早婚需要的人",而是大量并不适宜早婚的群体;政策的引导作用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早婚并引发生育控制、妇幼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下,降低法定婚龄并不能起到调节生育和优化人口结构的作用,宜暂缓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婚龄 初婚年龄 早婚 逆向选择 北京
下载PDF
流动经历、流入城市与流动人口的婚姻推迟 被引量:11
5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张少华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80,共16页
晚婚现象向城市新增流动人口的蔓延,引发了我们重新思考人口流动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流动经历和流入地属性对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经历会显著推迟流动人口的初... 晚婚现象向城市新增流动人口的蔓延,引发了我们重新思考人口流动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流动经历和流入地属性对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经历会显著推迟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婚前具有流动经历的个体比婚前没有流动的个体晚婚1.893年,且以流动时间和流动范围衡量的流动性越大,流动经历的婚姻推迟效应越强;(2)流入城市的规模越大,则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也将越大;(3)将流动对婚姻决策的影响过程显性化,分析流入城市规模推迟初婚年龄的影响路径,流入城市会通过改变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婚姻观念和婚配概率这三类婚姻的重要决策因素来推迟其初婚年龄。上述研究结论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更换数据库和变量等检验后依然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初婚年龄 流动经历 城市规模
原文传递
北京市初婚夫妇的年龄特点、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高颖 张秀兰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6,77,共10页
利用北京市2004-2011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的年龄及其匹配情况进行分析。近8年北京市初婚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7.74岁,女性为25.96岁,夫妇的平均年龄差约1.78岁;尽管"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夫妇年龄差... 利用北京市2004-2011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的年龄及其匹配情况进行分析。近8年北京市初婚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7.74岁,女性为25.96岁,夫妇的平均年龄差约1.78岁;尽管"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夫妇年龄差表现出明显的逐年缩小的态势。在男性初婚年龄基本保持稳定情况下的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等,是促进北京市夫妇年龄差缩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夫妇年龄差 户籍 教育程度 北京
下载PDF
子女性别、婚姻年龄与父母生活满意度——代际经济关系转换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畅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62,共12页
通过文献回顾以及构建引入婚姻支出的OLG模型,推导子女成婚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假说,并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女儿在提升父母生活满意度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在代际关系转换前,婚姻市场挤压使得彩... 通过文献回顾以及构建引入婚姻支出的OLG模型,推导子女成婚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假说,并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女儿在提升父母生活满意度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在代际关系转换前,婚姻市场挤压使得彩礼、买房等导致男性竞争压力向家庭传导,婚姻支出降低了未婚儿子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成婚后子女经济支持差距缩小,子女通过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提升满意度的差异较小,尽管经济上儿子会损害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但儿子和女儿如果成婚较早都能改善父母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代际关系转换 父母生活满意度
下载PDF
婚配年龄模式对个人主观福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新辉 李建新 《人口与社会》 2019年第2期82-99,共18页
在当前婚龄持续推迟和婚龄差扩大的背景下,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描述了我国人口的初婚年龄模式和初婚年龄匹配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并研究了婚龄和夫妻年龄匹配情况同个体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在当前婚龄持续推迟和婚龄差扩大的背景下,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描述了我国人口的初婚年龄模式和初婚年龄匹配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并研究了婚龄和夫妻年龄匹配情况同个体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在正常婚配年龄结婚的夫妻相比,早婚对夫妻双方主观幸福感和精神健康均有显著负面影响,晚婚影响则不显著;与正常的初婚年龄匹配模式(夫妻婚龄差范围为-1~4岁)相比,男性大于女性4岁以上会显著降低妻子的主观幸福感、对丈夫的精神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本文从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婚姻成熟度和性别角色理论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并讨论了在婚姻模式变迁中该结果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婚龄匹配 婚龄差 主观福利 婚配观念 性别角色
下载PDF
晚婚现象的影响因素及推迟效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聂霞 王春枝 张威 《统计学报》 2020年第3期57-66,共10页
本文基于CGSS2015数据,利用多分类虚拟变量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得出个体是否上过大学、BMI指标、性别、住房状况、所在地区对初婚年龄有影响,且对城乡个体及生于不同年代的个体影响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 本文基于CGSS2015数据,利用多分类虚拟变量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得出个体是否上过大学、BMI指标、性别、住房状况、所在地区对初婚年龄有影响,且对城乡个体及生于不同年代的个体影响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个体会推迟初婚年龄;偏瘦体型样本的初婚年龄容易推迟;房产的增加也会推迟个体初婚年龄。地区因素对60后个体的初婚年龄影响最大;BMI体型对70后个体有影响;男性的初婚年龄大于女性。大学以上学历个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要大于大学以下学历个体的平均初婚年龄,且对城乡样本影响不同,对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婚 初婚年龄 城乡差异 倾向得分匹配 多分类logit回归
下载PDF
唐代女性的初婚年龄 被引量:4
10
作者 万军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唐代女性初婚年龄集中在14-19岁,15岁出嫁者人数最多。早婚现象多在唐中期以前,后期比例相当小。在唐朝前中后三期中女子的初婚年龄略有上升,这与唐中后期女性晚婚比例上升趋势相一致。唐中后期的晚婚现象应与政治、经济、战乱、门... 唐代女性初婚年龄集中在14-19岁,15岁出嫁者人数最多。早婚现象多在唐中期以前,后期比例相当小。在唐朝前中后三期中女子的初婚年龄略有上升,这与唐中后期女性晚婚比例上升趋势相一致。唐中后期的晚婚现象应与政治、经济、战乱、门第、家庭变故以及自身体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性 初婚年龄 晚婚
原文传递
同胞结构对农村男青年初婚年龄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兵 李坤 刘利鸽 《西北人口》 CSSCI 2018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基于CGSS2006和CGSS2008叠加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了同胞结构对农村男青年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同胞结构对农村男青年的初婚年龄产生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同胞数量越多,农村男青年初婚年龄越晚;拥有兄弟会推迟农村男青年初... 基于CGSS2006和CGSS2008叠加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了同胞结构对农村男青年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同胞结构对农村男青年的初婚年龄产生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同胞数量越多,农村男青年初婚年龄越晚;拥有兄弟会推迟农村男青年初婚年龄,拥有姐妹以及姐妹比例高则有利于提前农村男青年的初婚时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家庭同胞效应更加明显。资源约束理论和家庭融合理论可以解释农村地区男青年初次婚姻缔结时间的同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男青年 同胞结构 初婚年龄 资源约束
下载PDF
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来自CLDS2016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光勤 冯亚芳 公衍磊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共15页
针对大城市里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CLDS2016)以及与劳动力匹配的城市规模数据考察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 针对大城市里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CLDS2016)以及与劳动力匹配的城市规模数据考察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规模每增加1%,初婚年龄增加0.635年;按年龄结构及性别的分样本检验后发现城市规模对"60后""70后"以及"80后"样本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正向影响且系数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但对"60前"样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对男性初婚年龄的影响稳中略升,而对女性初婚年龄的影响则大幅增加;采用1953年的城市人口规模作为城市规模的工具变量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市规模通过房价机制和学历机制对初婚年龄产生影响,即城市规模会通过影响房价对初婚年龄产生正向影响,房价机制对男性的作用大于女性;拥有高学历者的初婚年龄更晚,学历机制对女性的作用较男性更大。本文从推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做好对适龄青年的婚恋服务,引导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念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初婚年龄 学历 房价
下载PDF
受教育水平、初婚年龄与生育水平——基于适龄人口性别差异视角
13
作者 田珺 完颜含玥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3,139,共13页
教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但受教育水平对适龄人口婚育水平的影响仍然有待检验。研究使用2003—2017年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探讨了受教育水平对不同性别群体婚育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现阶段我国适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 教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但受教育水平对适龄人口婚育水平的影响仍然有待检验。研究使用2003—2017年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探讨了受教育水平对不同性别群体婚育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现阶段我国适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对结婚和生育行为均会产生抑制作用,且对男性抑制效果略大于女性;其二,地区经济发展弱化了婚育的教育负梯度关系,农村传统的婚姻制度和“传宗接代”观念受教育冲击作用得以弱化;其三,劳动力市场冲击导致教育-生育数量之间的梯度关系出现了由负转正的情况;其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通过初婚年龄的延迟影响生育水平,且男性的教育-婚育负梯度的效应强于女性。研究为我国大龄“剩男、剩女”现象和生育政策持续遇冷提供了多重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龄人口 受教育水平 初婚年龄 生育
下载PDF
女性人口文化程度与其生育水平的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尹勤 高祖新 《西北人口》 1999年第4期15-17,共3页
本文对女性人口文化程度与其平均活产子女数、总和孩次递进率以及初婚年龄与其生育水平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定量分析, 并得到反映其相关程度的定量关系式, 从而揭示出女性人口文化程度对其生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文化程度 活产子女数 总和孩次递进率 初婚年龄 生育水平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民族地区城市青年的婚姻匹配:基于初婚年龄、学历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乐安 翟晓华 《南方人口》 CSSCI 2015年第5期64-71,共8页
本文通过对典型民族聚居城市一个区全年的回族、汉族初婚登记信息的分析,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的婚姻缔结概况,揭示了不同民族在年龄、学历层面的婚姻匹配模式。研究发现,在年龄匹配层面,回族婚姻与汉族婚姻都普遍遵循"男大女小&... 本文通过对典型民族聚居城市一个区全年的回族、汉族初婚登记信息的分析,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的婚姻缔结概况,揭示了不同民族在年龄、学历层面的婚姻匹配模式。研究发现,在年龄匹配层面,回族婚姻与汉族婚姻都普遍遵循"男大女小"的匹配模式,但是回族女性结婚年龄明显小于汉族。在学历匹配层面,尽管回族婚姻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低于汉族婚姻,但是回族婚姻与汉族婚姻都遵循"学历同类婚"的匹配模式。本文认为,这体现出当前城市少数民族青年的婚配模式既有与汉族高度相似的一面,又有基于少数民族自身传统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年龄 学历 少数民族
下载PDF
甘肃省人口婚姻意愿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志仪 杨琦玮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6期103-106,共4页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居民婚姻意愿现状,主要对择偶标准、期望初婚年龄、期望夫妻年龄差和期望婚居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甘肃男性择偶时较看重身体健康,甘肃女性择偶时较看重经济收入;甘肃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居民婚姻意愿现状,主要对择偶标准、期望初婚年龄、期望夫妻年龄差和期望婚居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甘肃男性择偶时较看重身体健康,甘肃女性择偶时较看重经济收入;甘肃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逐步提高;绝大多数居民期望婚姻中丈夫的年龄大于妻子,且倾向于男大于女1-2岁;从夫居和独立居住是普遍接受的婚居模式。虽然现代婚姻观对甘肃居民有一定影响,但是这里的婚姻观仍较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择偶标准 初婚年龄 夫妻年龄差 婚居模式 甘肃
下载PDF
中国晚婚问题研究——来自亲友网络视角的解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欧璟华 鄢宇 《南方人口》 CSSCI 2021年第6期66-78,共13页
本文在婚姻市场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亲友网络对初婚年龄的影响,从亲友网络的视角解释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晚婚现象。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Cox半参数风险模型和线性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使用"家庭成分&qu... 本文在婚姻市场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亲友网络对初婚年龄的影响,从亲友网络的视角解释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晚婚现象。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Cox半参数风险模型和线性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使用"家庭成分"虚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得到了较为稳健的结论。结果显示:总体上,亲友网络可以显著缩短初婚年龄,但是对"70后"和"60后"的缩短作用更大,对"80后"的影响并不显著,这种缩短作用也只显著存在于低受教育群体中,因此,亲友网络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丧失可能是导致年轻人结婚晚于以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本文还发现亲友网络可以调节初婚年龄整体结构,延长早婚组的初婚年龄,并且缩短晚婚组的初婚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丈夫育儿 生育政策 抚育成本 家庭分工
下载PDF
我国西南边陲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初婚年龄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梁同贵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125,共13页
基于同化理论、少数民族群体身份假说与规范假说,采用CFPS2010数据库中的西南边陲四省区部分,通过单因素分析与OLS回归,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进行了研究。在各初婚年代上少数民族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基本均低于汉族男性,女性样... 基于同化理论、少数民族群体身份假说与规范假说,采用CFPS2010数据库中的西南边陲四省区部分,通过单因素分析与OLS回归,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平均初婚年龄进行了研究。在各初婚年代上少数民族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基本均低于汉族男性,女性样本类似。少数民族男性、女性的初婚年龄均随着时间在波动中上升。OLS回归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与汉族群体在初婚年龄依然有着显著性差异,少数民族群体的初婚年份越接近现代,初婚年龄越大。而以往发现的影响初婚年龄的因素也适用于少数民族群体,但略有差异。少数民族群体初婚年龄的推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初婚年龄的推延又会延长世代间隔、降低生育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族 初婚年龄 初婚年代
下载PDF
国企改革对初婚年龄的影响--基于辽宁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19
作者 杨扬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3-18,72,共7页
本文从辽宁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中构建了一个对比样本,即工作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两类人群,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来观察这两类人群在初婚年龄上的差异情况。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本文基于辽宁人口抽样... 本文从辽宁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中构建了一个对比样本,即工作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两类人群,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来观察这两类人群在初婚年龄上的差异情况。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本文基于辽宁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所构建样本的实证结果中,没有看到20世纪末国企改革对这两类人群初婚年龄的差异情况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婚姻行为模式的长期变化可以是社会整体变迁的结果,但短期宏观事件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国企改革 事件史分析方法
下载PDF
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实证探索
20
作者 刘志强 宋月萍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的原因是“促使变化”与“保持稳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后者的关注相对缺乏。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初婚年龄变迁的“... 中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的原因是“促使变化”与“保持稳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后者的关注相对缺乏。从代际传递视角出发,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初婚年龄变迁的“稳定因素”进行实证探索,以事件史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初婚年龄存在显著的代际影响,但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初婚年龄显著影响子女(特别是儿子)的初婚年龄,呈现出代际传递特征;但母亲的初婚年龄无显著的独立影响,且不因子女性别而变化。除了差异,父母间的代际影响又彼此联系,父母初婚早晚的一致性较高,如均为早婚或晚婚,则代际传递影响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将代际影响置于宏观环境中发现,当父亲初婚年龄与周围他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差距较大时,父亲的代际影响更为凸显。初婚年龄的代际传递体现了父母及家庭对于个体婚姻行为的重要意义,可视为初婚年龄变迁中重要的“稳定因素”。推而言之,代际传递影响可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变化与不变共存的现实提供解释路径和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代际传递 父母婚龄一致性 地方平均初婚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