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rrowing Down the Targets: Towards Successfu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Drought-Tolerant Crops 被引量:52
1
作者 Shujun Yang Barbara Vanderbeld Jiangxin Wan Yafan Hu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69-490,共22页
Drough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stress affecting agriculture worldwide. Exploiting yield potential and maintaining yield stability of crops in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 are urgent tasks that must be under... Drough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stress affecting agriculture worldwide. Exploiting yield potential and maintaining yield stability of crops in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 are urgent tasks that must b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guarantee food supply for the increasing world population. Tremendous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identifying key regulators in plant drought response through genetic,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using, in most cases, the model species Arabidopsis thaliana. However,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these regulators have been explored as potential candidate genes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drought tolerance in crops. Based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these gen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1) stress-responsiv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e.g. DREB1, AREB, NF-YB); (2) post-transcriptional RNA or protein modifications such as 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e.g. SnRK2, ABI1) and farnesylation (e.g. ERA1); and (3) osomoprotectant metabolism or molecular chaperones (e.g. CspB). While continuing down the path to discovery of new target genes, serious efforts are also focused on fine-tun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known candidate genes for stress tolerance in specific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to avoid negative effects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se efforts are starting to bear fruit by showing yield improvements in several crops under a variety of water-deprivation conditions. As most such evalu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under controlled growth environments, a gap still remains between early success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to the elite cultivars of staple crops in the field. Nevertheles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gnaling pathways and master regulators for drought tolerance. The knowledge acquired will facilitate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single or multiple targets an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key crops to create commercialrade cult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stress drought tolerance gene expression genetic engineering crop yield potential field trials.
原文传递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5
2
作者 窦启龙 陈践发 +1 位作者 王杰 张殿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微生物采油的机理、菌种筛...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微生物采油的机理、菌种筛选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技术的油层条件和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OR(微生物采油) 矿场试验 菌种筛选
下载PDF
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韩丽娟 顾中言 +2 位作者 周士良 龚林根 张念环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30,共2页
阿维菌素分别与三唑磷、毒死蜱和杀虫单复配 ,在田间防治抗性二化螟 ,效果理想 ,14天的效果达 90 %左右。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复配剂 水稻二化螟防治 田间应用 评价 三唑磷 毒死蜱 杀虫单 复配
下载PDF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演变与趋势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树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6,共14页
从学术界的科学争论到公众的安全担忧,转基因作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争议话题。本研究利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从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获准商业化、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产品进口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全球转基因... 从学术界的科学争论到公众的安全担忧,转基因作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争议话题。本研究利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从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获准商业化、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产品进口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演变,旨在客观展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状况,以期提供一个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演变的全局性概貌。结果表明: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田间试验和严格审批都表明各国的审慎态度和生物安全制度;转基因作物面积、种类、性状以及接受转基因产品的国家的不断增多都表明接受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生物安全制度的完善、转基因知识的正确普及将会改善转基因作物发展的意识环境,更多的人群接受转基因作物将成为一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田间试验 商业化 作物性状
原文传递
三元复合驱油液各组分在矿场试验中的滞留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道山 廖广志 +1 位作者 贾庆 陈星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6,共5页
介绍了大庆油田已完成的 4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包括试验区油藏目的油层地质概况 (给出了粘土矿物组成 ) ,井位图和井网结构 ,地层水和配液水基本矿化组成 ,三元复合驱替液组分组成、段塞结构及大小 ,注入概况 ,全区 (以及个别典... 介绍了大庆油田已完成的 4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包括试验区油藏目的油层地质概况 (给出了粘土矿物组成 ) ,井位图和井网结构 ,地层水和配液水基本矿化组成 ,三元复合驱替液组分组成、段塞结构及大小 ,注入概况 ,全区 (以及个别典型井 )采收率提高值以及驱油液及组分在油层内的滞留。这 4个矿场试验是 :中区西部先导性试验 ;杏五中块先导性试验 ;小井距试验区加牺牲剂RH的先导性试验 ;杏二区扩大性试验。在 4个试验区各选1口典型井 ,中部西区加选中心井 ,共 5口井 ,连续测定矿场试验期间这 5口井采出液中碱NaOH、聚合物HPAM、表面活性剂ORS41或B(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RH)的浓度 ,给出相对浓度 (实测浓度与注入浓度之比 )随注入PV数的变化曲线 ,主要关联粘土矿物含量以及驱油液组成、段塞大小 ,讨论了各组分的滞留、曲线峰值及峰位等。结论如下 :①在 3个组分中表面活性剂ORS41(和B)在油层中滞留量最大 ,油层粘土含量越高 ,滞留量越大 ;②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与磺酸盐ORS41复配 ,可以减少ORS41在油层的滞留量 ,减少三元复合驱配方中ORS41的用量 ;③ 3种组分在采出液中出现的顺序 ,先是碱或聚合物 ,二者相对浓度峰位接近 ,表面活性剂的产出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牺牲剂 滞留 油层 ASP三元复合驱 粘土 矿场试验 大庆油田
下载PDF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邓勇 易绍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及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 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及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括机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列举了国内外6个实例。⑤现场应用,包括国外1个、国内6个实例。⑥该技术的优势及问题。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开采方法 微生物采油 菌种筛选 现场试验 进展 综述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毛腾霄 叶华智 秦玉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44-48,共5页
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的防治生产上主要依靠井冈霉素。为了从高效、安全、环保角度寻找井冈霉素的替代药剂,本研究将从玉米植株茎基部叶鞘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S-8D)制成菌悬液,喷施于玉米幼苗和... 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的防治生产上主要依靠井冈霉素。为了从高效、安全、环保角度寻找井冈霉素的替代药剂,本研究将从玉米植株茎基部叶鞘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S-8D)制成菌悬液,喷施于玉米幼苗和成株期基部叶鞘,并作了菌株抗利福平突变株的定殖能力测定以及室内平板抗生作用测定。结果表明,BS-8D菌株在温室内对玉米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抗利福平标记突变株BS-8Drif定殖测定表明,菌株在玉米根际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施用10多天后仍能保持较多数量;菌株能随种子的萌发向地上和地下部分转移,在幼苗茎基部和根部定殖。室内PDA平板抗生作用测定表明该菌株还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 turcic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玉米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有拮抗作用。BS-8D菌株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实验表明,该菌株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生防细菌 玉米纹枯病 生物防治 田间试验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安全性、免疫原性、保存期测定及区域试验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启盖 方六荣 +5 位作者 吴斌 刘正飞 吴美洲 肖少波 金梅林 陈焕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55-1063,共9页
为了提供有效的伪狂犬病疫苗,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扩大培养了PrV HB-98突变株(TK-/gG-/LacZ+),研制了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并对该疫苗经肌肉接种、经口等免疫途径的最小免疫剂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也对4批疫苗的安全性、效力、免疫期和保存... 为了提供有效的伪狂犬病疫苗,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扩大培养了PrV HB-98突变株(TK-/gG-/LacZ+),研制了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并对该疫苗经肌肉接种、经口等免疫途径的最小免疫剂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也对4批疫苗的安全性、效力、免疫期和保存期进行了检测;同时将4批疫苗用于免疫23个猪场的母猪、新生仔猪和育肥猪进行区域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疫苗经上述两种途径接种对不同阶段猪的最小免疫剂量均为105.0TCID50;10倍免疫剂量的疫苗对初生仔猪、15日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安全的,免疫猪能抵抗强毒的攻击;疫苗在4℃和-20℃下分别可保存6个月和12个月。对伪狂犬病毒抗体阴性的70日龄商品猪和种猪的免疫期为6个月。田间试验表明,4批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安全有效,并可用于仔猪发病时的紧急接种。为猪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基因疫缺失苗 PrY HK-98突变株 安全性 免疫原性 区域试验
下载PDF
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研究——Ⅱ.弱毒苗的免疫途径和野外试验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卫红 郭玉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6-251,共6页
本试验对雏鸭病毒性肝炎81代鸡胚化弱毒疫苗(简称BAU-1)的三种免疫途径进行比较,证实雏鸭皮下免疫一次,饮水或气雾免疫两次,免疫效果最好。通过对免疫雏鸭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表明皮下和饮水这两种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差异不... 本试验对雏鸭病毒性肝炎81代鸡胚化弱毒疫苗(简称BAU-1)的三种免疫途径进行比较,证实雏鸭皮下免疫一次,饮水或气雾免疫两次,免疫效果最好。通过对免疫雏鸭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表明皮下和饮水这两种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对近100万只雏鸭进行的野外试验表明,该BAU-1疫苗在DVH严重流行的鸭场,能有效地控制DVH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 肝炎 弱毒疫苗 雏鸭
下载PDF
四种AM真菌接种剂的田间效应及其分子检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郑世学 董秀丽 +1 位作者 喻子牛 赵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2-749,共8页
采用灭菌土壤生产了 4种AM真菌接种剂。在盆栽条件下测试了接种剂的质量 ,结果显示 ,4种接种剂促进玉米生长效果明显 ,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p <0 .0 1 ) ;以MPN试验检测了接种剂的侵染能力 ,结果表明每克接种剂中真菌的繁... 采用灭菌土壤生产了 4种AM真菌接种剂。在盆栽条件下测试了接种剂的质量 ,结果显示 ,4种接种剂促进玉米生长效果明显 ,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p <0 .0 1 ) ;以MPN试验检测了接种剂的侵染能力 ,结果表明每克接种剂中真菌的繁殖体数在 95~ 1 4 0 0之间。将AM真菌的预接种技术和农业生产上的营养钵育苗技术相结合 ,进行了玉米的田间试验 ,结果显示 ,玉米根系的AM真菌感染率早期增长较快 ,然后趋于平稳 ;AM真菌接种剂A(Glomusconstrictum)、C (Glomus三种菌混合 )和D (G .intraradices)对玉米籽粒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p <0 .0 5 ) ;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和磷含量也高于对照。运用特异性分子探针和nest ed PCR技术 ,从田间接种AM真菌Glomusintraradices和G .mosseae的玉米根样中粗提DNA进行特异性扩增 ,成功地从感染根段中检测到特定的接种AM真菌。本工作从分子水平为评价高效AM真菌的应用潜力、研究AM真菌之间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接种剂 田间效应 分子检测 田间试验
下载PDF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吕宪禹 卢茜 +4 位作者 刘桂琴 岳惠琴 刘君 徐铁钢 张丰穗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3-105,共3页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 DNA导入小麦 ,获得了转基因小麦 ,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 .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 .t检验结果显示 ,变异系...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 DNA导入小麦 ,获得了转基因小麦 ,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 .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 .t检验结果显示 ,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 ,外源 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 ,并在后代中表达 ,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性状 野生大豆 转基因小麦 外源基因导入 田间实验 总DNA 花粉管通道法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of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被引量:9
12
作者 NIU Wen-dong WANG Shu-xin +2 位作者 WANG Yan-hui SONG Yang ZHU Ya-qia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5期528-538,共11页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is a new type of tm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nd traditional underwater gliders. Th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have...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is a new type of tm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nd traditional underwater gliders. Th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have good maneuverability and can travel with a high speed, while the traditional underwater gliders are highlighted by low power consumption, long voyage, long endurance and good stealth characteristics. The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s can realize variable motion profiles by their own buoyancy-driven and propeller propulsion systems. Stability of the mechanical system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Petrel-II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develop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tability of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unitedly controlled by buoyancy and propeller has been targeted and evidenced. The dimensionless equations of the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are obtained when the propeller is working. Then, the steady speed and steady glide path angle under steady-state motion have also been achieved. The steady-state operating conditions can be calculated when the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reaches the desired steady-state motion. And the steady- state operating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at the lower bound of the velocity range compared with the range of the velocity derived from the method of the composite Lyapunov function. By calculating the hyd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Petrel-II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ted.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trials conduct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of China have been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s.and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of the composite Lyapunov function which verifies the stability of the Petrel-II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 stability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field trials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原始林区抗香蕉枯萎病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被引量:10
13
作者 茹祥 曾涛 +3 位作者 莫坤联 陈海洋 陈汉清 曾会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3期97-102,共6页
为了从热带原始雨林土壤中筛选得到抗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试验等方法,从海南吊罗山原始林区土壤样品分离的385株放线菌中筛选出了16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其中DL-28和DL-2... 为了从热带原始雨林土壤中筛选得到抗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试验等方法,从海南吊罗山原始林区土壤样品分离的385株放线菌中筛选出了16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其中DL-28和DL-24菌株具强抑菌活性。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接种100天后,菌株DL-28和DL-24对香蕉枯萎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83.65%和76.51%。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香蕉定植7个月后,菌株DL-28和DL-24对香蕉枯萎病的平均防效达46.5%和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放线菌 拮抗 田间试验
下载PDF
菌剂、沼液及其复配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贺国强 邓志平 +5 位作者 刘展志 谢剑波 李朋飞 董仁杰 庞昌乐 陈三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29,共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菌剂、沼液及其复配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用固氮芽孢杆菌W6、巴西固氮螺菌Yu62及固氮巨大芽孢杆菌C4这3种固氮菌分别接种,并与沼液复配后接种玉米,以及这3种固氮菌与解磷假单胞菌S20组成的的4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单... 本试验旨在研究菌剂、沼液及其复配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用固氮芽孢杆菌W6、巴西固氮螺菌Yu62及固氮巨大芽孢杆菌C4这3种固氮菌分别接种,并与沼液复配后接种玉米,以及这3种固氮菌与解磷假单胞菌S20组成的的4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单独或与沼液复配后接种玉米。结果表明:除百粒重外,单菌剂处理组、沼液处理组及二者复配处理组均较清水组在玉米经济性状及单产方面表现优良。各单菌剂处理组中,固氮巨大芽孢杆菌C4效果较佳,相对于清水处理组,干穗单产增产10.47%。沼液与菌剂配合使用处理玉米的效果要优于相应菌剂单独处理组及沼液处理组。其中,以沼液与菌剂固氮巨大芽孢杆菌C4复合使用效果最佳,相对于清水处理组而言,百粒重增加2.17%,干穗单产增产25.15%,籽粒单产增产12.47%,增产效果明显。沼液与菌剂固氮巨大芽孢杆菌C4复合使用可以促进玉米穗的发育及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菌剂 沼液 复配 田间试验
原文传递
DNA检测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景杰 赵亚杰 吕振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196,共5页
专题论文。第一节简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微生物采油中的作用。第二节介绍了菌种16SrRNA基因碱基序列分析的操作程序,包括基因扩增及精制、16SrRNA基因克隆、荧光标识基因序列PCR扩增、基因碱基序列及微生物属... 专题论文。第一节简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微生物采油中的作用。第二节介绍了菌种16SrRNA基因碱基序列分析的操作程序,包括基因扩增及精制、16SrRNA基因克隆、荧光标识基因序列PCR扩增、基因碱基序列及微生物属种确定,给出了2个MEOR菌的基因碱基序列及属种。第三节介绍了多酶切和混合酶切两种PCR RFLP基因检测技术(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后一种方法使操作减少1/4。第四节介绍了直接DNA扩增基因检测技术,包括平板菌落法(检测时间2d)和最大可能数法(当天得检测结果),DNA模板制备及其反应体系,电泳法检测及菌种检出。第五节介绍了DNA基因检测技术在吉林油田多项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中的应用,包括常在菌对微生物采油影响分析,微生物单井吞吐、微生物清防蜡、微生物调驱效果分析,多功能采油菌构建的实验探索。图2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检测技术 微生物采油 矿场试验 吉林油田
下载PDF
5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烟蚜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会斌 李忠俊 杨洪 《生物灾害科学》 2012年第4期356-358,共3页
选用5种不同的植物源杀虫剂3%苦参碱水剂,0.2%苦皮藤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4%鱼藤酮乳油对烟蚜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苦参碱水剂和0.2%苦皮藤素乳油对烟蚜防效皆达到90%以上,药效期可持续20 d。因此,3%... 选用5种不同的植物源杀虫剂3%苦参碱水剂,0.2%苦皮藤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4%鱼藤酮乳油对烟蚜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苦参碱水剂和0.2%苦皮藤素乳油对烟蚜防效皆达到90%以上,药效期可持续20 d。因此,3%苦参碱水剂和0.2%苦皮藤素乳油这两种植物源杀虫剂可作为无公害烟叶和有机烟叶生产中防治烟蚜的推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蚜 植物源杀虫剂 药效试验
下载PDF
几种人体气味物质对蚊虫引诱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余静 李黎 +4 位作者 甘志才 王杰 胡挺松 冯子良 范泉水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在室内测试几种人体气味化学物质对蚊虫的引诱效果,并在野外进行现场效果测试。方法室内引诱效果评价以白纹伊蚊为测试对象,采用"Y"型嗅觉仪的方法;现场引诱效果评价采用化学物质与二氧化碳灯诱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室内测... 目的在室内测试几种人体气味化学物质对蚊虫的引诱效果,并在野外进行现场效果测试。方法室内引诱效果评价以白纹伊蚊为测试对象,采用"Y"型嗅觉仪的方法;现场引诱效果评价采用化学物质与二氧化碳灯诱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室内测试中,1μg/μl和10μg/μl辛酸、0.1μg/μl吲哚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明显;现场引诱结果显示1,0μg/μl辛酸+CO2共引诱蚊虫368只,库蚊占99%,比单独二氧化碳的引诱效果好,表明辛酸具有增效引诱作用,并对库蚊具有较强的引诱专一性。0.1μg/μl吲哚与二氧化碳共用时,诱集蚊虫数量比单独用二氧化碳和单独用吲哚多,而且诱集按蚊33只,占诱集蚊虫的30%,而单独用吲哚和单独用二氧化碳都没有诱集到按蚊,表明吲哚对蚊虫具有明显引诱作用,对中华按蚊具有较好的引诱作用。1μg/μl对甲苯酚与二氧化碳共用时,诱集到蠓28只,而单独用二氧化碳和单独对甲苯酚均没有诱集到蠓,表明对甲苯酚可能对蠓具有引诱作用。结论与二氧化碳共用时,辛酸和吲哚对蚊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增强,辛酸表现出对库蚊的专一性;对甲苯酚可能对蠓具有引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气味物质 引诱 蚊虫 现场测试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燕 冯清拔 伍书钦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87-90,共4页
草莓白粉病是琼海草莓生产中的常发性主要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琼海草莓种植期间低温、高湿气候情况频发,有利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通过不同配方组合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按4 050 g/hm2用量单独使用,预防草莓白粉病防效达92.09%,发病... 草莓白粉病是琼海草莓生产中的常发性主要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琼海草莓种植期间低温、高湿气候情况频发,有利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通过不同配方组合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按4 050 g/hm2用量单独使用,预防草莓白粉病防效达92.09%,发病后混合化学药剂露娜森做治疗,具有防效快、持效期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草莓白粉病 田间试验
下载PDF
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3-77,共5页
在陕西杨陵中等肥力的红油土上进行大田试验,定期分层采取土样,测定土壤可矿化氮和生物体氮,研究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及其与生物体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可矿化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耕层高,下层少;变化具有明... 在陕西杨陵中等肥力的红油土上进行大田试验,定期分层采取土样,测定土壤可矿化氮和生物体氮,研究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及其与生物体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可矿化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耕层高,下层少;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作物生长前期,含量低而稳定,后期显著增加,是前期的2.0倍。施用氮肥对土壤可矿化氮含量无明显影响;施有机肥可使其后期显著增加.作物种类与种植与否对可矿化氮的影响远比采样时期小。培养期间释放的可矿化氮仅是起始时生物体氮的12.0%,两者之间也无密切相关。起始生物体氮似乎难以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土壤 可矿化氮 生物体氮 土壤能力 作物生长期
下载PDF
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对高抗性德国小蠊现场防制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蔡松武 林立丰 +4 位作者 卢文成 陈宗广 刘礼平 张紫虹 黄湘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0-201,共2页
目的 :观察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 :在试验现场用高效连锁杀蟑药饵 ,按 1~ 2 g/m2 施放于墙角缝隙、橱柜抽屉等蜚蠊出没、隐藏处 ;溴氰菊酯悬浮剂采用重点喷洒方法 ,按 40mga.i./m2 喷药 ,作试验对照。结... 目的 :观察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 :在试验现场用高效连锁杀蟑药饵 ,按 1~ 2 g/m2 施放于墙角缝隙、橱柜抽屉等蜚蠊出没、隐藏处 ;溴氰菊酯悬浮剂采用重点喷洒方法 ,按 40mga.i./m2 喷药 ,作试验对照。结果 :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在施药后第 1d德国小蠊密度明显下降 ,下降率高达 96 .1% ,至第 8周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仍为 97.4% ;溴氰菊酯悬浮剂在施药后第 1d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仅为 5 5 .4% ,1周后为 30 .3% ,现场防制基本无效 ,至第 6周完全失效。 8周后在喷洒溴氰菊酯的场所再施杀蟑药饵 ,1d后德国小蠊密度下降率达 95 .1%。结论 :高效连锁杀蟑药饵在现场对高抗药性德国小蠊有高效、速效、持效 ,按上述使用剂量现场有效防制蜚蠊时间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杀蟑药饵 高抗药性 德国小蠊 现场防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