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I Studio软件结合DTI在脑功能区肿瘤术后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1
作者 高菲 牛光明 +3 位作者 陶胜忠 刘展 娄金峰 王在斌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研究DSI Studio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41例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研究DSI Studio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41例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3.0T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DTI检查,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投射区DTI参数,分析与患者MRC肌力评分及CST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FA值(P<0.001),患侧ADC值明显高于健侧ADC值(P<0.001);患侧FA值、偏侧rFA值与CST分级呈负相关(P<0.01);ADC值、rADC值与CST分级呈正相关性(P<0.01);患侧FA值、偏侧rFA值与手术前后肌力评分程度呈正相关(P<0.01);ADC值、rADC值与CST分级呈负相关性(P<0.01);患者术前CST分级与对侧肌力呈负相关;患侧FA值,rFA值、ADC值、rADC值和CST分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0.820(P<0.01)、0.796(P<0.01)、0.698(P<0.05)、0.638(P>0.05)、0.708(P<0.05)。结论DTI参数与肌力评分及CST分级对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功能区肿瘤 DSI STUDIO 运动功能 纤维束成像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MRI弥散张量成像对腰骶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翟少智 陈镜聪 林红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究腰骶神经根受压患者行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背疼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检查受检... 目的探究腰骶神经根受压患者行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背疼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检查受检者共40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受检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常规MRI扫描,对观察组患者健侧、患侧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对照组受检者双侧FA值、ADC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对感兴趣区进行设置并通过后期处理进行受检者腰骶部位神经根纤维束成像。结果对照组受检者双侧FA值、ADC值数据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患侧FA值相比健侧FA值数据明显更低,而患侧ADC值相比健侧ADC值则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纤维束成像结果显示两组受检者神经根走行情况清晰,能够准确分析患者腰骶神经根受压情况。观察组患者患侧神经根与其症状侧相同。常规MRI扫描及症状间缺乏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果相比于常规MRI扫描结果对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腰骶神经根受压情况的反映效果更清晰和客观,对患者病情诊断效果、预后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均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该种检查方法更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弥散张量成像 腰骶神经根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DT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致臂丛神经受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曾宪春 刘昌杰 《中外医疗》 2019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DTI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臂丛神经受累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间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存在单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病变组)及健康成人(健康组)各50例,分别行DTI扫描后测量病变组患侧、健侧以及对照组... 目的探讨DTI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臂丛神经受累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间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存在单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病变组)及健康成人(健康组)各50例,分别行DTI扫描后测量病变组患侧、健侧以及对照组同病变组患侧的臂丛FA值和ADC值,并行臂丛DTT成像。比较两组资料中三者的FA值和ADC值。结果病变组患侧臂丛,健侧及对照组同病变侧平均FA值分别为(0.338±0.027)、(0.405±0.009)及(0.410±0.011),ADC值分别为(1.741±0.091)×10-3mm2/s、(1.297±0.095)×10-3mm2/s及(1.297±0.089)×10-3mm2/s。分别行成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t=4.52,P<0.05)。通过进一步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和病变组患者同侧对应的臂丛束的平均FA值和ADC值存在差异(P<0.05),病变组患侧臂丛的FA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ADC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病变组患者健侧与患侧对应的臂丛束的平均FA值和ADC值存在差异(P<0.05),病变组患侧臂丛的FA值显著低于健侧,ADC值显著高于健侧;病变组患者健侧与健康对照组同侧臂丛的FA值和ADC值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臂丛DTI成像,可以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及走行,并可通过量化分析,提供神经根病变的定量数据,更能反映出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的臂丛神经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臂丛神经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海滨 陈文辉 +2 位作者 乔松 许琦 赵国库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和平 孙毅 郭桂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9期19-21,共3页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所有...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所有患者进行DTI,并绘制各向异性分数(FA)图,得到DTI,选取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带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对两组瘤体、瘤周水肿带的rFA值、rADC值及DTT进行比较,并观察白质纤维束在肿瘤周围发生的变化。结果 瘤体周围水肿带rFA值在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中均大于瘤体rFA值(P<0.05);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的瘤体周围水肿带及瘤体比较中,rFA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周围水肿带与瘤体的rADC值比较中,高级别组均低于低级别组(P<0.001),且胶质瘤的级别越高,导致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的程度越强(Z=-3.646.,P<0.001);低级别组中纤维束部分存在部分中断和偏移,多处于受压状态,但结构基本完整;高级别组中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且存在明显变形。结论 DTI+DTT能够有效地对脑胶质瘤进行较准确的分级诊断,并完整的显示出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与肿瘤的关系以及改变,为胶质瘤手术前、手术结果 的观察和预后提供科学有效、完整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胶质瘤
下载PDF
DTI在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诗卉 翟建 +2 位作者 朱超 吴晓东 崔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6期18-21,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成像 预后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及其纤维束成像在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金国宏 徐镇 +3 位作者 魏璇 朱凯 张伟 赵建国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8-31,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T)中的主要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T)中的主要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丘脑、内囊、胼胝体、半卵圆中心及顶叶典型病灶45处(丘脑5、内囊8、胼胝体10、半卵圆中心12、顶叶10);病灶旁正常脑白质部位(NAWM)以及健康志愿者与MS病灶相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扩散张量参数值-FA值、ADC值及MD值,并对以上3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病灶FA平均值0.29±0.10,ADC平均值(1.03±0.12)×10-9mm2·s-1,MD平均值(1.01±0.12)×10-9mm2·s-1;NAWM FA平均值0.35±0.19,ADC平均值(0.85±0.01)×10-9mm2·s-1,MD平均值(0.89±0.13)×10-9mm2·s-1;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0±0.05,ADC平均值(0.72±0.04)×10-9mm2·s-1,MD平均值(0.73±0.04)×10-9mm2·s-1。MS组、NAWM组、健康志愿者组3组在丘脑和内囊2个部位上的MD、FA、ADC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胼胝体、半卵圆中心、顶叶上的MD、FA、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及DTT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扩散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6 位作者 张国栋 马金宇 李德刚 朱凯 赵建国 李宁富 张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85-2189,共5页
目的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 目的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下载PDF
DTI在Ⅱ、Ⅲ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曾盛熊 王成伟 彭少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3-1257,共5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Ⅱ、Ⅲ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显示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Ⅱ、Ⅲ级胶质瘤患者共22例(WHO分级Ⅱ级胶质... 目的评估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Ⅱ、Ⅲ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显示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Ⅱ、Ⅲ级胶质瘤患者共22例(WHO分级Ⅱ级胶质瘤10例,Ⅲ级胶质瘤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T1WI、T2WI、三平面T1WI增强)及扩散张量成像。通过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mean值、rFAmean值、FAmax值、FAmin值、ADCmean值、rADCmean值、ADCmin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测量值是否存在差异并判断对肿瘤鉴别诊断是否有价值。利用DTI后处理工作站的纤维束追踪功能对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进行重建,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结果Ⅱ级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FAmax值(0.349±0.095)、FAmean值(0.202±0.029)、rFAmean值(0.293±0.047)均小于Ⅲ级胶质瘤的FAmax值(0.432±0.085)、FAmean值(0.241±0.017)、rFAmean值(0.357±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ADCmin值(0.792±0.082)大于Ⅲ级胶质瘤的ADCmin值(0.709±0.0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胶质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移位、水肿改变,而Ⅲ级胶质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中断破坏为主。结论DTT纤维束示踪技术能较直观的显示肿瘤与邻近纤维束的关系,结合FA、ADC相关指标,有助于鉴别Ⅱ、Ⅲ级胶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原文传递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2 位作者 李德刚 张国栋 李晓强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6期15-18,I0001,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对应区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分析其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观察3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患者组内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07±0.03、0.14±0.05、0.16±0.07,P<0.05。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正常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及FA值可用于鉴别脑内和脑外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或转移瘤与脑膜瘤的鉴别,其中ADC值有显著的鉴别意义;DTT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束和肿瘤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前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瘤
下载PDF
MRI-DTI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的指导和术后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胜杰 李凤琪 钱海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62-665,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添奇 张默 +3 位作者 何小夺 陈健 吴迪 丁玉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2)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301±0.045、0.200±0.050、0.305±0.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0±1.6、22.8±11.0、31.3±6.4;F值分别为8.223、7.861,均P<0.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吸附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隋曌 彭凤 +4 位作者 余凯 严小虎 李英 钟琳 刘晓银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1年第6期331-338,共8页
目的探究移植吸附神经营养素-3(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对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制备吸附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将80只成年雌性SD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3D打印支架组和3... 目的探究移植吸附神经营养素-3(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对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制备吸附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将80只成年雌性SD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3D打印支架组和3D打印支架-因子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暴露脊髓后直接缝合硬脊膜无损伤;模型组:只进行T10脊髓全横断损伤;3D打印支架组:T10脊髓全横断损伤后植入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3D打印支架-因子组:T10脊髓全横断损伤后植入吸附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脊髓损伤后1~8周采用BBB评分和斜坡爬壁实验。脊髓损伤后8周行电生理分析,评估大鼠的运动功能;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脊髓缺损部位恢复情况。结果(1)脊髓损伤后1~8周,相对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3D打印支架组,植入吸附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可以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BBB评分和斜坡角度(P<0.05);(2)脊髓损伤后8周,与3D打印支架组和模型组相比,3D打印支架-因子组展现出在左后肢和右后肢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中振幅和潜伏期的改善(P<0.05);(3)脊髓损伤后8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图像证明3D打印支架-因子组的脊髓损伤区域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3D打印支架组和模型组。结论吸附NT-3的3D打印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有潜力成为脊髓损伤修复创新和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3D打印 胶原蛋白 壳聚糖 神经营养素-3 支架 运动功能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俊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782-785,791,共5页
目的探讨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邯郸市眼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 目的探讨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邯郸市眼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恶性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级别组(n=38)和高级别组(n=42)。分别测量2组患者瘤周水肿带、瘤体的平均各向异指数(average fraction anisotropy,rFA)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并通过DTT对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同组患者中,周围水肿带、瘤体rFA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患者在3个部位的rFA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同组患者中,周围水肿带、瘤体rADC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2组患者健康对照区无明显差异(P>0.05),但周围水肿带及瘤体的rADC值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TT结果显示,相较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出现纤维束浸润、推移和破坏的程度更为严重(Z=4.278,P<0.001)。而通过与病理检查的金标准进行比较,DTI的诊断符合率93.75%(75/80)与DTI+DTT的诊断符合率96.25%(7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联合DTT尚不足以明确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但是却能够全面详细地显示出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改变、与肿瘤的关系,从而为胶质瘤术前评估、手术结果观察以及远期预后判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影像学依据,仍然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胶质瘤
下载PDF
磁共振DTI与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哈若水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6期28-31,共4页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测量分析,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星形细胞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Ⅰ~Ⅱ级者14例、...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测量分析,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星形细胞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Ⅰ~Ⅱ级者14例、Ⅲ~Ⅳ级者16例。分别测量其肿瘤实质区、瘤周区(肿瘤实质区外1.5 cm的范围)与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观察不同分级的星形细胞瘤对白质纤维束形态及结构的影响。结果 30例星形细胞瘤的FA图、ADC图中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健侧区组织信号强度明显不同,肿瘤实质区及瘤周区的FA值及ADC值较正常脑组织明显减低。FA图及DTT图显示Ⅰ~Ⅱ级的肿瘤纤维束多呈稀疏、移位,以推移周围邻近白质为主,与邻近白质边界清楚;Ⅲ~Ⅳ级的肿瘤则以破坏与浸润白质纤维束为主,边界相对模糊;DTT图中Ⅲ~Ⅳ级肿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与Ⅰ~Ⅱ级患者FA值比较,Ⅲ~Ⅳ级患者肿瘤实质区及瘤周区的FA值均明显减低(P均<0.05),Ⅲ~Ⅳ级患者的肿瘤实质区ADC值较Ⅰ~Ⅱ级者明显减低(P<0.05)。Ⅰ~Ⅱ级与Ⅲ~Ⅳ级患者瘤周区ADC值相近(P>0.05)。结论磁共振DTI有助于确定肿瘤分级、区分肿瘤组织与瘤周组织,DTT可清晰显示不同级别星形细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破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成像 神经胶质瘤
下载PDF
光纤束内窥成像栅格的陷波滤波消除方法研究
16
作者 徐昊星 薛少洋 +3 位作者 何雨骁 郑丁心 李韪韬 钱志余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7期8-12,23,共6页
目的:设计一种有效消除图像栅格的方法应用于光纤束内窥成像,以获取清晰的无栅格图像。方法:对图像经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所得的频谱进行最大稳定极值区域识别,确定滤波中心坐标以建立陷波滤波器进行滤波,滤波后得到消除栅格的图像。利... 目的:设计一种有效消除图像栅格的方法应用于光纤束内窥成像,以获取清晰的无栅格图像。方法:对图像经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所得的频谱进行最大稳定极值区域识别,确定滤波中心坐标以建立陷波滤波器进行滤波,滤波后得到消除栅格的图像。利用对比度和对比噪声比指标评价不同滤波半径D0和下门限值a对图像处理效果的影响;选取活小鼠耳部血管图像进行去栅格实验,以验证该方法在体测试的有效性;以信噪比为评价指标,将该方法与低通滤波和中值滤波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在60≤a≤120、20≤D0≤50时,陷波滤波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栅格;在合适的滤波参数下,该方法在消除栅格后能够还原小鼠耳部血管图像中被栅格掩盖的血管;相比于低通滤波和中值滤波方法,该方法能够保持高的信噪比,在重构原始图像细节信息方面更具优势。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够进行在体的非实时处理,可用于成像结果含有栅格伪影的光纤束成像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束内窥成像 陷波滤波 图像栅格 低通滤波 中值滤波 图像处理
下载PDF
传像光纤束成像算法在DM642上的实现与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胜达 安博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7期4175-4178,共4页
针对异型传像光纤束成像的算法结构,提出一种基于DM642的异型传像光纤束成像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方法。该方法结合DM642的硬件结构和汇编指令执行流程,并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系统在速度和效率方... 针对异型传像光纤束成像的算法结构,提出一种基于DM642的异型传像光纤束成像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方法。该方法结合DM642的硬件结构和汇编指令执行流程,并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系统在速度和效率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以满足成像算法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像光纤束 成像算法 DM642 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