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males Had a Worse T-Score at Lumbar Region and Males Had a Worse T-Score at Femoral Region among Chronic Kidney Disease
1
作者 Hilal Al Kalbani Issa Al Salmi +2 位作者 Fatma Al Rahbi Sumaiya Al Siyabi Suad Hannawi 《Open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22年第1期60-74,共15页
Background: To evaluate bone-mineral-density-BMD determined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chronic-kidney-disease-CKD patients. Method: An observational-clinical study of all pat... Background: To evaluate bone-mineral-density-BMD determined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chronic-kidney-disease-CKD patients. Method: An observational-clinical study of all patients who were scanned by DEXA-scan in 2018. All patients with low-bone-density or osteoporosis-based on 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 definition were included. Results: 505 patients with abnormal-BMD, 87.3% were in early-stage CKD-stage I - II, 8.5% were in CKD-stage III - V and 4.2% did not have renal tests. 95 (18.8%) were male with a mean age of 57.0 years and 410 (81.2%) were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55.8 years. Patients of ≥65 years had lower T-score than those who were younger than 65 years-old. Among CKD patients, those with late-CKD (stage III - V) had less BMD-measurements and lower T-score than those with early-CKD (stage I - II).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parathyroid hormone-PTH-level and the lower T-score. Female had a worse T-score at the lumbar-region whereas male had a worse T-score at the femoral-reg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or the T-score at hip-region. Conclusion: We observed a distribution of abnormal BMD among different age, sex and CKD groups. Measurements of BMD by DEXA might be a useful test to diagnose osteoporosis in CKD patients. Femoral and total hip areas were more affected, however DEXA might not be able to detect osteoporosis in the lumbar area of CKD patients. T-scores are lower in 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CKD and lower in elderly patients. PTH level is associated proportionally to the degree of bone loss. Early intervention and proper management must be implemented early among CKD patient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 strategy.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if DEXA techniques are enough to distinguish the quantity of bone loss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of CK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Mineral-Density-BMD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Chronic-Kidney-Disease-CKD T-SCORE Lumbar region femoral region Gender
下载PDF
幼儿期先天性髋脱位的有限制动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栋 史颖奇 +4 位作者 郑允直 范丁安 张荣英 王承武 范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6年第6期327-329,插1,共4页
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近年来在切开复位手术方法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并取得较前改善的治疗效果,但术后仍有种种不尽满意的结果,如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半脱位或再脱位、以及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等,虽可再行补救治疗但效果仍不满意.故至今国... 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近年来在切开复位手术方法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并取得较前改善的治疗效果,但术后仍有种种不尽满意的结果,如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僵硬、半脱位或再脱位、以及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等,虽可再行补救治疗但效果仍不满意.故至今国内外对早期采用闭合复位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方法仍极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期 先天性髋脱位 制动 治疗效果 Children Dislocation of HIP Treatment femoral head AVASCULAR NECROSIS HIP joint development 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 operation time would region conventional cast active traditional Soft tissue
原文传递
基于叶脉骨架结构的股骨柄设计方法
3
作者 王淋 周玥廷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1年第4期57-61,共5页
为提高股骨柄假体与股骨髓腔的匹配程度,通过股骨关键横切面获取股骨髓腔形态参数,选取粗隆区域为感兴趣区域并构建其叶脉骨架结构,基于叶脉骨架结构的股骨柄假体设计方法构建股骨柄模型。该方法考虑股骨柄局部感兴趣区域的二次编辑修改... 为提高股骨柄假体与股骨髓腔的匹配程度,通过股骨关键横切面获取股骨髓腔形态参数,选取粗隆区域为感兴趣区域并构建其叶脉骨架结构,基于叶脉骨架结构的股骨柄假体设计方法构建股骨柄模型。该方法考虑股骨柄局部感兴趣区域的二次编辑修改性,操作简单、灵活、高效,并可以解决假体模型后期修改困难的问题。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股骨柄假体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股骨柄 髓腔 感兴趣区域 叶脉骨架结构 有限元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聂水生 钟向阳 +2 位作者 林坤波 阳立 黄思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及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不同内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按照Evans分型:1型18例,2型32例,3型41例,4型19例,5型8例。其中采用加压滑移螺钉(DHS)内固定共48例,髓内...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式及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不同内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按照Evans分型:1型18例,2型32例,3型41例,4型19例,5型8例。其中采用加压滑移螺钉(DHS)内固定共48例,髓内固定:Gamma钉内固定28例,PFN固定35例,DCS内固定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4例.结果:术后全部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并发症:钢板断裂1例,退钉4例,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3例。结论:根据骨折分型及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式,有利于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股骨粗隆间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股骨头坏死痛点分布与经筋理论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均玉 李龑 +2 位作者 刘道兵 谢斌 何海军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29-33,39,共6页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为针刀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髋周触诊检查,确定并统计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结果:160例患者,其中双侧患病142例,...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为针刀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髋周触诊检查,确定并统计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结果:160例患者,其中双侧患病142例,单侧患病18例,总计302髋。其中23髋压痛点不明显,279髋存在数量不等的压痛点(占92.38%)。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压痛点主要分布于髋关节前侧,其次为髋关节后侧、外侧、内侧。足六经筋在髋部的结筋病灶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足太阴经筋,平均达到46.36%,其次为足阳明经筋,出现频率平均为37.58%,足少阳经筋平均为23.42%,足太阳经筋平均为14.94%,足厥阴经筋为11.92%,足少阴经筋平均为10.71%。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有明显的分布规律,此规律与足六经筋的生理功能和压痛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对中医针刀治疗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针刀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压痛点 经筋理论 结筋病灶点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国辉 郭雪鹏 +2 位作者 庹章强 尹明明 周波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5期1954-1957,共4页
目的观察股前外侧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并分析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安康市人民医院手足显微烧伤外科收治的80例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将2017年5月至2019... 目的观察股前外侧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并分析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安康市人民医院手足显微烧伤外科收治的80例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2例分为观察组,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38例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均接受了传统皮肤移植术,观察组接受了股前外侧区游离皮瓣移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后皮瓣成活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0.30±22.65)min、(21.64±3.2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4.23±25.29)min、(30.71±3.62)d,术中出血量为(132.52±20.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1.61±22.3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瓣成活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止血不彻底、吻合血管选择不当、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并发感染、固定不牢靠是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股前外侧区游离皮瓣移植有利于改善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皮瓣成活率,促进恢复;止血不彻底、吻合血管选择不当、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并发感染、固定不牢靠是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区 游离皮瓣移植 四肢创伤 软组织缺损 皮瓣坏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时股骨颈结构薄弱区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崔志刚 杜心如 孔祥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颈部位是否存在结构薄弱区。方法股骨颈X片159例,观察由主压力、主张力与次压力骨小梁形成的斜"V"形结构薄弱区。按Singh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结构薄弱区之间的关系。另收集10例股骨干燥标本按横断...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颈部位是否存在结构薄弱区。方法股骨颈X片159例,观察由主压力、主张力与次压力骨小梁形成的斜"V"形结构薄弱区。按Singh指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与结构薄弱区之间的关系。另收集10例股骨干燥标本按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观察内部骨小梁走行及薄弱区特点。部分老年股骨颈骨折三维CT观察股骨颈内部骨小梁走行。结果 Singh 1级(7/159),无"V"形薄弱区;Singh 2级(23/159),V形薄弱区34.78%;Singh 3级(42/159),"V"形薄弱区85.71%;Singh 4级(48/159),"V"形薄弱区75%;Singh 5级(27/159),"V"形薄弱区29.63%;Singh 6级(12/159),无薄弱区。横断面WARD三角底边为不连续主张力骨小梁;冠状面WARD三角形成斜向后外的"V"形薄弱区;矢状位WARD三角底边顶部在股骨颈滋养孔密集区,形成"V"形薄弱区。股骨颈三维CT内部骨小梁走行与干燥骨剖面内部小梁走行一致。结论 Singh 1、2级骨折倾向于头下型。Singh 3、4级骨折倾向于头颈型。Singh 5、6级不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 结构薄弱区 解剖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股骨头坏死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文忠 陈新春 +4 位作者 李溥 胡建山 杨昌俊 李正福 宋发友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3-725,共3页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股骨头坏死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股骨头坏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对整群随机抽取的98921名黔南地区20—69岁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髋关节检查,体检阳性体征者摄... 目的了解黔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股骨头坏死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股骨头坏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对整群随机抽取的98921名黔南地区20—69岁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髋关节检查,体检阳性体征者摄髋关节正位及蛙位X线片,对具有髋部症状但X线片未见异常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股骨头坏死。结果98921名常住居民中,经确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47例,患病率为0.14%,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14%和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P〉0.05);Ficat分期Ⅰ期19例(19髋),占12.91%,Ⅱ期89例(90髋),占60.54%,Ⅲ期17例(18髋),占11.56%,Ⅳ期22例(23髋),占14.97%;多因素logistic叫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民族、饮酒、饮酒量、饮酒浓度、激素应用是患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黔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股骨头坏死患病率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发病率 农村居民 民族地区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计鹏 曹涛 +8 位作者 张智 郑朝 梁敏 田晨阳 郝彤 陈雷雷 胡大海 韩军涛 陶克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6-932,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2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患者,其中男15例、...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2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0~66岁。创面均伴骨外露及缺损,且合并不同程度感染。所有患者均于Ⅰ期行清创+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周,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0 cm×5 cm~22 cm×7 cm;Ⅱ期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覆盖缺损创面,采用其中的肌瓣填塞踝关节部位深部无效腔或覆盖骨、内固定外露处,采用其中的皮瓣覆盖浅表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11 cm×6 cm~23 cm×8 cm、肌瓣面积为4.0 cm×2.5 cm~8.0 cm×5.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及并发症情况,观测踝关节功能及其背伸活动度和跖屈活动度,观察供区瘢痕增生及肌疝发生情况。结果1例患者皮瓣尖端皮肤术后5 d出现淤斑、表皮坏死,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4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均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但其中1例患者因皮瓣较臃肿对皮瓣外形不满意;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背伸活动度为15~30°,跖屈活动度为20~45°;皮瓣供区瘢痕增生不明显,无肌疝发生。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有效填塞踝关节部位创面深部无效腔的同时可覆盖浅表创面,且供区损伤小,是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较为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嵌合皮瓣 足踝部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功能性股外侧肌浅区移植急诊重建创伤性动力肌肉缺损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晓菊 李海军 +5 位作者 王新宏 王保山 张金明 张忠 代创国 宋文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探讨急诊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移植进行创伤性主要肌肉缺损功能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病院急诊收治股外侧肌浅区重建动力肌肉缺损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 目的探讨急诊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移植进行创伤性主要肌肉缺损功能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病院急诊收治股外侧肌浅区重建动力肌肉缺损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机器挤压伤5例,重物压砸伤2例,车祸伤1例。前臂GustiloⅢB型损伤5例,其中屈指肌群缺损2例,伸指肌群缺损2例,掌背侧屈指肌和伸指肌同时缺损1例,左侧2例、右侧3例;右第1掌骨缺损伴皮肤及鱼际肌缺损1例;右臂完全离断及肌皮神经自肱二头肌抽出1例;右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伴长伸肌和趾伸肌缺损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0.0cm×8.0cm~36.0cm×11.0cm,切取皮瓣面积12.0cm×6.0cm~38.0cm×12.0cm,切取肌肉体积为18.0cm×9.0cm×1.5cm~10.0cm×2.0cm×1.0cm,采用肌骨B超测量健侧相应缺损的主要肌肉解剖横截面积、长度;在股前外侧设计嵌合移植组织瓣,按创面大小设计皮瓣,根据肌肉缺损情况在股外侧肌浅区设计并切取相应的皮瓣和1个或2个肌肉组织块,覆盖创面的同时行肌肉动力重建。随访方法为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内容是通过肌骨B超、肌电图和肌力等动态观察、随访评估并记录。结果本组所有病例移植肌肉及皮瓣均Ⅰ期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10~32个月,平均19.6个月。按肌力M4强度定义方法进行肌力评定,肌力恢复M4及以上的7例,可以提、钩或推移5~30 kg的物体,关节活动自如;1例肌力恢复M3+。肌骨B超于术后2~4个月可见移植肌肉收缩,其中5例收缩与静息状态横截面积比值为1.45±0.42。肢体外形双侧对称,供区及膝关节均无不适感。皮瓣质地柔软有光泽,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急诊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移植进行创伤性肌肉缺损的功能重建是可行的,并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浅区 肌肉移植 肌肉动力 外伤性肌肉缺损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股后侧穿支皮瓣接力邻位皮瓣修复骶尾部反复再发压疮13例
11
作者 刘江涛 王一勇 +2 位作者 庄玲玲 林奕锋 黄书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50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后侧穿支皮瓣(PFPF)接力邻位皮瓣修复骶尾部反复再发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骶尾部反复再发压疮患者13例,男8例,女5... 目的探讨应用股后侧穿支皮瓣(PFPF)接力邻位皮瓣修复骶尾部反复再发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骶尾部反复再发压疮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42~69岁。所有患者压疮创面分级为Ⅲ~Ⅳ期,其中8例为第2次复发压疮,5例为第3次复发压疮。完善术前准备后,分两期行手术治疗,Ⅰ期行压疮彻底清创术,清创后创面面积为5.0 cm×6.0 cm~15.0 cm×9.0 cm,术后行VSD治疗7 d,Ⅱ期行皮瓣修复术,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及创面周缘臀部仅存的正常皮肤组织,利用邻位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PFPF接力修复邻位供瓣区创面,邻位皮瓣面积为6.0 cm×7.0 cm~16.0 cm×9.5 cm,PFPF面积为9.0 cm×8.0 cm~18.0 cm×10.0 cm,PFPF采用螺旋桨方式旋转,股后侧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邻位皮瓣及PFPF成活情况、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治愈时间,通过门诊、微信或电话随访皮瓣的外观、质地及压疮复发情况,随访截止时间2024年1月。结果术后13例患者共26块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因术后翻身搬动致邻位皮瓣局部裂开,经再次局部麻醉下缝合后愈合,1例邻位皮瓣下积液、1例PFPF下局部裂开,经换药后均治愈。创面愈合时间16~30 d。随访6~12个月,患者皮瓣外观良好、质地软,表面无破溃,压疮无复发。结论PFPF接力邻位皮瓣修复骶尾部反复再发压疮,可以在臀部正常皮肤组织量少的情况下达到封闭修复创面、皮瓣成活率高、创面愈合好、股后侧供瓣区无需植皮、远期效果恢复好等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股后侧穿支皮瓣 骶尾部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急诊一期修复前臂严重挤压伤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王新宏 李海军 +5 位作者 王保山 张忠 宋文斌 代创国 王辉 郑晓菊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修复前臂严重挤压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至2022年3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对挤压所致的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0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患者均有尺桡骨双侧或单侧粉碎性骨折、皮肤缺损,或伴有... 目的探讨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修复前臂严重挤压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至2022年3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对挤压所致的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0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患者均有尺桡骨双侧或单侧粉碎性骨折、皮肤缺损,或伴有血管、骨及肌肉等组织复合性损伤。采用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进行创面覆盖、肌肉填塞、肌肉动力重建和骨的修复。术后每3个月通过患者来院复查、电话、微信等进行随访,记录皮瓣外观及感觉功能、骨愈合、前臂及手功能情况。结果成功救治28例,保肢率93.33%;血运危象探查7例,手术次数1~5次,平均2.6次,感染率6.67%;骨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6.7个月。术后6个月Anderson功能评分优良率71.4%;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平均34.2分。结论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急诊修复前臂严重挤压所致的复合组织损伤,可以获得较高的保肢率,并恢复一定的前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挤压伤 股外侧肌浅区 嵌合移植
原文传递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晔 祝庆海 +6 位作者 侯辰兴 韩微 汤雨婷 孙楠楠 李怀奇 王晨星 叶金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4-610,共7页
目的探讨制备股后内侧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股后内侧区,结合6例12侧腿部CT... 目的探讨制备股后内侧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股后内侧区,结合6例12侧腿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分析股深动脉穿支在部分层面的血管外径、长度、走行方式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股后内侧PAPF对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缺损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外形、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解剖发现股后内侧股深动脉穿支19条。源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34±0.25)mm,血管蒂总长度为(11.12±1.06)cm。6例腿部CTA数据分析发现,12侧股后内侧区域共发现15个股深动脉来源穿支,其中肌间隔穿支11个,肌皮穿支4个。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和共干穿支沿X轴与耻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9.95±2.43)、(21.84±2.54)和(19.48±0.55)cm;沿Y轴与股薄肌后缘距离分别为(3.54±1.10)、(3.72±0.30)和(3.85±1.48)cm;穿支起始管径分别为(2.4±0.4)、(2.6±0.6)和1.9 mm。临床取用10例股深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均顺利存活。皮瓣面积为(8 cm×6 cm)~(12 cm×7 cm)。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受区外形理想,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股后内侧PAPF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满足修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充分,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穿支皮瓣 CT血管造影 股后内侧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股骨外侧壁形态对股骨转子区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欣 马能峰 +2 位作者 胡旭峰 杨民 程文静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探讨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固定治疗的295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失败组19例和正常组27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患侧... 目的:探讨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固定治疗的295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失败组19例和正常组27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患侧、年龄、AO分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X线测量下外侧壁厚度、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术中失血量、术后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术后颈干角、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外侧壁形态,对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失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TAD、术后颈干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失败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gue scale,VAS)高于正常组(P<0.01),失败组Harris评分小于正常组(P<0.05)。绘制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败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中点侧壁厚度的临界值为16.5 mm,ROC曲线下面积0.845;平均侧壁厚度的临界值为16.5 mm,ROC曲线下面积0.838;侧壁轴向面积的临界值为7.5 mm,ROC曲线下面积0.826。结论:CT测量下股骨外侧壁形态可作为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预测因素,对于有风险的患者,应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方案及术后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外侧壁 股骨转子区骨折 内固定失效
下载PDF
消蚀健骨汤并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0例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贺平 左松波 《河北中医》 2007年第11期971-972,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消蚀健骨汤并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共96髋,经介入插管经股动脉灌注药物,间隔1周行第2次治疗,2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同时加用消蚀健骨汤,每日1剂,水... 目的观察中药消蚀健骨汤并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共96髋,经介入插管经股动脉灌注药物,间隔1周行第2次治疗,2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同时加用消蚀健骨汤,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3个疗程。随访1~6年。结果X线平片观察好转者79髋(占82.3%);骨破坏进展者17髋(占17、7%)。结论经股动脉灌注并消蚀健骨汤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对坏死骨的骨质修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股骨头坏死 灌注 局部 汤剂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监测BMSCs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冰 权毅 +7 位作者 潘显明 张波 廖冬发 蒋凯 马泽辉 周劲松 刘金标 荣卫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18-1123,共6页
目的探讨BMSCs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后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及坏死股骨头内新骨形成情况。方法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9只,雌性48只,雄性1只,体重2.0~2.5kg。取兔股骨及胫骨内骨髓,采用密度梯... 目的探讨BMSCs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后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及坏死股骨头内新骨形成情况。方法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9只,雌性48只,雄性1只,体重2.0~2.5kg。取兔股骨及胫骨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行BMSCs分离培养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行1,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I)荧光标记,制备浓度为2.5×108个/mL细胞悬液。采用局部液氮注射冷冻法制备兔右侧ONFH模型。将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A组单纯造模为对照,B组造模后注射自体DiI荧光标记BMSCs悬液4μL,C组造模后注射雄兔异体DiI荧光标记BMSCs悬液4μL。术后2、4、6、8周各组分别处死4只动物,行双侧股骨头X线观察,取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测定新生骨小梁在股骨头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取心脏、肺、肝、脾、肾组织及股骨头标本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中DiI荧光标记细胞的表达,PCR检测各组织中Y染色性别决定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Sry)的表达。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A组股骨头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骨坏死;B、C组股骨头骨密度逐渐增加,未出现骨坏死。组织学观察示B、C组随时间延长骨组织修复明显,A组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B、C组新生骨小梁占股骨头体积百分比均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B、C组心脏、肺、肝、脾、肾组织均未见DiI荧光标记细胞。PCR结果显示,3组各时间点心脏、肺、肝、脾、肾组织中均未见Sry基因表达;C组各时间点股骨头标本可见Sry基因的表达,A、B组未见。结论异体BMSCs移植后细胞可在股骨头局部存活并诱导新骨形成,并未见体内其他组织中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股骨头坏死 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
原文传递
挤压伤至股骨干骨折对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学变化
17
作者 邢兆国 贾东昭 +5 位作者 王彦志 侯卫星 马国庆 李炎 穆卫庐 常军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观察挤压伤(CS)至股骨干骨折后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SD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学的变化特征。方法建立大鼠CS模型,SD大鼠双侧后肢挤压6 h,再灌注0、6、12、24 h,4%多聚甲醛灌注,用刀片把脑组织从正中矢状位分为左右两半,自上丘至视交... 目的观察挤压伤(CS)至股骨干骨折后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SD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学的变化特征。方法建立大鼠CS模型,SD大鼠双侧后肢挤压6 h,再灌注0、6、12、24 h,4%多聚甲醛灌注,用刀片把脑组织从正中矢状位分为左右两半,自上丘至视交叉节段取脑组织,一半用于高尔基染色,一半制备成石蜡切片,分别用于HE染色和Nissl染色。结果挤压伤至股骨干骨折I/R后开始出现大鼠海马神经元疏松紊乱、肿胀变性,形态结构受损,凋亡数目增加,神经元大量丢失,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减少,挤压再灌注12 h最为显著,24 h上述形态有所改善,但仍低于正常水平。结论 I/R引起S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受损,受损程度在解压后12 h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伤 股骨干骨折 海马CA1区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