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以胖为美”之审美观的考古学观察--以唐代纪年墓所见女性形象为中心 被引量:4
1
作者 魏子元 王乔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3,共9页
“以胖为美”“尚胖”历来被视为唐代的审美风尚,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唐人审美观的总体认识,此认识虽无大错却有失偏颇。本文在对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体态特征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有唐一代不同时期的审美... “以胖为美”“尚胖”历来被视为唐代的审美风尚,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唐人审美观的总体认识,此认识虽无大错却有失偏颇。本文在对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体态特征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有唐一代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及其流变历程。同时,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人审美的标准做了进一步分析,以期达到纠正对“以胖为美”片面认识和误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以胖为美 女俑
下载PDF
地底的风华——唐墓葬雕塑作品中的女性文化管窥 被引量:1
2
作者 范银花 樊媛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4-182,共9页
唐朝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我国妇女史上女性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个阶段,此时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关照调动了雕塑艺术中女性角色的活跃,尤其墓葬中的女俑、线刻、浮雕等雕塑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为研究唐代女性文化提供了珍... 唐朝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我国妇女史上女性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个阶段,此时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关照调动了雕塑艺术中女性角色的活跃,尤其墓葬中的女俑、线刻、浮雕等雕塑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为研究唐代女性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文章以其时墓葬雕塑作品的解读为出发点,紧扣其写实层面,分别从物质生产、服饰装束、音乐舞蹈、游戏娱乐四个角度考察了唐代女性的行为与活动所创造的面貌独特的女性文化,客观地还原了唐代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她们话语和行动的意义并在这两者相联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符合实际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雕塑 女俑线刻浮雕 墓葬雕塑 女性文化 雕塑艺术
下载PDF
从元淑墓女立俑看开元初唐墓中的女性形象
3
作者 邰紫琳 赵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108,共7页
201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为开元六年吏部常选张君夫人元淑墓。该墓共出土女俑21件,其中10件女立俑保存较好,造型别致,与同墓葬出土的其他女俑在造型、制作技法和尺寸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本文... 201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为开元六年吏部常选张君夫人元淑墓。该墓共出土女俑21件,其中10件女立俑保存较好,造型别致,与同墓葬出土的其他女俑在造型、制作技法和尺寸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本文将其与同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壁画及线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以期探索开元初年西安地区唐墓中女性形象转变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元淑墓 开元初年 女性形象 女立俑
原文传递
后蜀赵廷隐墓伎乐女俑蔽膝考
4
作者 韩旭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34,共9页
蔽膝是中国古代遮蔽大腿到膝盖的服饰,男女皆可穿着在外,而后蜀赵廷隐墓伎乐女俑所着蔽膝却位于裙内。文章针对该蔽膝的形制、功用、源流和名称,通过实物、图像与文献的多重证据法,以地域和时间为路径,结合史料记载,对比分析了出土文物... 蔽膝是中国古代遮蔽大腿到膝盖的服饰,男女皆可穿着在外,而后蜀赵廷隐墓伎乐女俑所着蔽膝却位于裙内。文章针对该蔽膝的形制、功用、源流和名称,通过实物、图像与文献的多重证据法,以地域和时间为路径,结合史料记载,对比分析了出土文物、墓葬壁画和传世绘画中的女用蔽膝形象。研究表明:唐末五代时期民间女用蔽膝是由衬裙演变而来,借鉴了舞服的形象,是传统礼制的体现。蔽膝由实用的内穿服装逐渐变为华丽的外穿服饰,后蜀赵廷隐墓伎乐裙内袴外的蔽膝形象正好处于从内到外,从遮盖到显露的转变之间,以遮羞为主兼具装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蔽膝 后蜀 赵廷隐 女俑 服饰
下载PDF
西安市南郊马腾空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健一 王育龙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9,F0002,F0003,共15页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俑、女俑、动物俑等,其中男俑、女俑的中的半身俑时代特征明显,女俑的发式新颖奇特,造型生动,在隋唐考古中较为少见。加之又出土了四盒墓志,具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作为判断其年代的标形器。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关中地区唐墓谱系的建立增加了新资料,同时对其它地区唐墓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 陶俑 半身女俑
下载PDF
胡汉交融视角下唐代披袍女俑形象新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瑾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0-138,共9页
唐代墓葬陪葬俑、石质葬具与壁画出现一些女性披袍形象,亦见于敦煌、新疆等佛教洞窟壁画,披袍形制、装饰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特征,属于广义胡服体系,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易装背景下,反映了这一时期女性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女性服饰中西... 唐代墓葬陪葬俑、石质葬具与壁画出现一些女性披袍形象,亦见于敦煌、新疆等佛教洞窟壁画,披袍形制、装饰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特征,属于广义胡服体系,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易装背景下,反映了这一时期女性身份与地位的变化、女性服饰中西域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汉交融之性别重构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袍女俑 胡服 唐墓 粟特 鲜卑
原文传递
激光清洗技术在一件汉代彩绘女陶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力程 周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5,共9页
文物清洗是文物修复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质地疏松、时代久远、埋藏环境较为复杂的出土陶器,表面清洗是一种较大的挑战。本次清洗的对象是馆藏的汉代彩绘女陶俑,陶俑身上遍布黑斑,严重影响了其观赏价值。为有效清除表面黑斑,尝试运用... 文物清洗是文物修复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质地疏松、时代久远、埋藏环境较为复杂的出土陶器,表面清洗是一种较大的挑战。本次清洗的对象是馆藏的汉代彩绘女陶俑,陶俑身上遍布黑斑,严重影响了其观赏价值。为有效清除表面黑斑,尝试运用激光清洗技术进行清洗工作。确定采用LQS模式下,输出能量为150m J,频率为3Hz的系统光学参数,并选择光斑直径在3~4mm的范围,用激光垂直照射液膜法进行清洗。结果发现部分区域清洗效果较好,而部分区域清洗效果一般。造成不同效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黑色污染物与基底之间的关系以及激光能量的选择。实验结果证明,激光清洗陶器表面的黑斑是可行的,与此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清洗方法来达到最佳的清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彩绘陶俑 文物修复 病害评估 激光清洗
下载PDF
成都十陵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服装形制考辨--以M1:70、M1:72号俑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杰 肖嶙 +2 位作者 龚杨民 蒋玉秋 徐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40-44,共5页
基于文物的考古学观察,是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成都十陵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为研究对象,应用考古类型学、三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文物信息、比对同期及同地区图像、考辨相关文献等研究路径,对M1:70、M1:72... 基于文物的考古学观察,是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成都十陵后蜀赵廷隐墓出土女乐俑为研究对象,应用考古类型学、三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文物信息、比对同期及同地区图像、考辨相关文献等研究路径,对M1:70、M1:72号两件女乐俑的服装进行了名物考证、形制分析,为研究五代时期服装史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陵 后蜀 赵廷隐墓 女乐俑 服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