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oling rates in the shock veins of chondrites: constraints on the (Mg,Fe)_2SiO_4 polymorph transformat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鸣 谢先德 +2 位作者 A.ElGoresy B.Wopenka T.G.Sharp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5期522-528,共7页
The occurrence of γ phase, a high\|pressure polymorph of olivine (α phase), in the shock veins of Si\| xiangkou chondrite was due to a greater cooling rate (>10 000℃·s -1 ) in the veins. Because γ phas... The occurrence of γ phase, a high\|pressure polymorph of olivine (α phase), in the shock veins of Si\| xiangkou chondrite was due to a greater cooling rate (>10 000℃·s -1 ) in the veins. Because γ phase partially reverted to β phase and no back\|transformation from β phase to α phase took place, the shock veins of Peace River chondrite with a cooling rate of 1 000\2 000℃·s -1 contain a great amount of β phase. In the shock veins of Mbale chondrite with a cooling rate of <500℃·s -1 , the majority of γ phase reverted to α phase. The heat dissipation in shock veins took place after a stage of shock compression of chondrite parent body, and the parent body was broken into fragmental pieces. Cooling rate in the shock veins constrained the back\|transformations of (Mg,Fe)\-2SiO\-4 high\|pressure polymorp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NDRITE shock VEIN (Mg fe)\-2sio\-4 POLYMORPH transformation cooling rate.
原文传递
热轧酸洗板表面黑斑缺陷成因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浩 徐桂丽 +1 位作者 黄鹏 祖国胤 《轧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针对国内某钢厂生产的热轧酸洗板表面出现黑斑缺陷而严重影响后续酸洗质量的问题,对黑斑缺陷的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维式硬度计对黑斑缺陷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 针对国内某钢厂生产的热轧酸洗板表面出现黑斑缺陷而严重影响后续酸洗质量的问题,对黑斑缺陷的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维式硬度计对黑斑缺陷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轧制工艺下残留氧化铁皮压入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斑缺陷部位与无缺陷部位氧化铁皮都为两层结构,但黑斑缺陷部位氧化铁皮更厚,并在交界处出现了“C”形厚度渐变趋势;黑斑内氧化层处Si元素以Fe_(2)SiO_(4)形式富集,Fe_(2)SiO_(4)对氧化铁皮产生钉扎作用导致除鳞困难,形成氧化铁皮压入缺陷,外侧更厚的Fe_(3)O_(4)层致使压入缺陷表面呈现黑色;在模拟残留氧化铁皮压入的实验中,残留氧化铁皮在粗轧和精轧温度下压入基体都会导致热轧板表面出现黑斑,随着压下率的增大,黑斑与基体结合会更紧密;黑斑缺陷表面微观形貌表现为氧化铁皮压入形式,并且表面硬度与残留氧化铁皮压入形成的黑斑表面硬度接近,都远大于基体硬度。出现黑斑缺陷的根本原因是Fe_(2)SiO_(4)引起的氧化铁皮压入,因此可以通过改进除鳞工艺以及控制Fe_(2)SiO_(4)的形成来降低黑斑缺陷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酸洗板 黑斑缺陷 残留氧化铁皮 fe_(2)sio_(4) fe_(3)O_(4) 压下率
原文传递
硅和铬元素对22MnB5热冲压钢氧化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畅 于洋 +3 位作者 张衍 王林 郭子峰 武巧玲 《轧钢》 2023年第2期18-23,45,共7页
为明确合金成分对22MnB5热冲压钢氧化膜的作用机制,采用差热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了试验钢的氧化增重特性、界面元素富集情况、氧化膜表面及截面特征,系统研究了Si、Cr元素对氧化膜形成、起泡和冲压粉化行为的影响规... 为明确合金成分对22MnB5热冲压钢氧化膜的作用机制,采用差热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了试验钢的氧化增重特性、界面元素富集情况、氧化膜表面及截面特征,系统研究了Si、Cr元素对氧化膜形成、起泡和冲压粉化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 100℃以下温度范围内,添加Si、Cr元素有利于提高试验钢的抗氧化性;Si元素在试验钢氧化膜/基体界面富集后形成Fe_(2)SiO_(4),可降低界面原子错配度,有效减少界面力,抑制氧化膜的脱落;Cr元素在试验钢基体表面形成富Cr层,阻碍Fe^(2+)和O^(2-)交互扩散,提高了试验钢基体的抗氧化能力;但试验钢在单独添加Si元素条件下易于出现明显的晶间氧化情况。同时添加Si和Cr元素后,22MnB5钢的氧化膜冷弯粉化率明显降低,可有效避免热冲压过程氧化膜粉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冲压钢 氧化膜 氧化特性 fe_(2)sio_(4)相 feCr_(2)O_(4)相 元素富集 22MnB5钢
原文传递
高硅高强钢氧化铁皮高温剥离试验与分析
4
作者 史建伟 齐建群 +2 位作者 杜雁冰 李子鹏 蒋昭阳 《四川冶金》 CAS 2024年第6期78-82,共5页
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对高硅高强钢热轧板进行了不同加热温度高温加热试验,模拟“一次氧化铁皮”生成,并对试样进行高温拉伸与空气喷气快冷,模拟实际生产时除鳞状态,考察残留氧化铁皮形貌与结构特点。发现:1200℃以上明显出现了氧化... 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对高硅高强钢热轧板进行了不同加热温度高温加热试验,模拟“一次氧化铁皮”生成,并对试样进行高温拉伸与空气喷气快冷,模拟实际生产时除鳞状态,考察残留氧化铁皮形貌与结构特点。发现:1200℃以上明显出现了氧化铁皮的液化情况,氧化铁皮剥离量大,1150℃氧化铁皮呈现较为平整形貌,剥离量少;在当前试验条件下,1150℃残留铁橄榄石层最薄,其残留氧化铁皮结构更易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高强钢 氧化铁皮 高温剥离 热模拟试验 fe_(2)sio_(4)
下载PDF
镀铜合金焊丝表面色差分析与改进
5
作者 徐兵伟 郭新文 陈涛 《轧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48,共8页
针对镀铜合金焊丝表面色差问题,通过SEM、能谱分析等手段,发现对于Si含量较高的ER70S-G合金焊丝用钢,其铸坯表面易出现难以去除的Fe_(2)SiO_(4)氧化铁皮和氧化裂纹,随着轧制和盘条拉拔遗传到焊丝表面,造成焊丝产品镀铜不良而导致表面发... 针对镀铜合金焊丝表面色差问题,通过SEM、能谱分析等手段,发现对于Si含量较高的ER70S-G合金焊丝用钢,其铸坯表面易出现难以去除的Fe_(2)SiO_(4)氧化铁皮和氧化裂纹,随着轧制和盘条拉拔遗传到焊丝表面,造成焊丝产品镀铜不良而导致表面发黑。同时,研究了Fe_(2)SiO_(4)氧化铁皮和氧化裂纹与铸坯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残氧含量关系,加热温度在1150℃以上时,Fe_(2)SiO_(4)相比例显著增加;在1100℃高温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氧化反应持续发生,氧化裂纹显著加深;炉内残氧含量越高,铸坯氧化速率越快;10%残氧含量铸坯的氧化速率是2%残氧含量时的4倍。为此,采取对加热炉加设挡墙以及采用一空一装坯方式,控制加热时间约80~90 min,入炉温度小于750℃,加热一段温度为770~820℃,加热二段温度为950~980℃,均热段温度为1050~1100℃的措施,解决了高Si含量焊丝产品镀铜表面发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丝 表面色差 盘条 氧化铁皮 fe_(2)sio_(4)相 装坯制度 加热工艺
原文传递
钢中Si、P元素配比对其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畅 于洋 +3 位作者 王林 高小丽 吴耐 陈瑾 《轧钢》 2022年第1期15-20,共6页
为了获得高表面质量的冷轧产品,采用场发射SEM、EPMA和高温激光观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钢中w(Si)/w(P)不同配比对氧化铁皮形成、起泡和铁橄榄石相(Fe_(2)SiO_(4))液化温度的影响,明确了w(Si)/w(P)不同配比条件下界面元素富集及其氧化特... 为了获得高表面质量的冷轧产品,采用场发射SEM、EPMA和高温激光观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钢中w(Si)/w(P)不同配比对氧化铁皮形成、起泡和铁橄榄石相(Fe_(2)SiO_(4))液化温度的影响,明确了w(Si)/w(P)不同配比条件下界面元素富集及其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w(Si)/w(P)的提高,试样低温抗氧化能力提高,氧化增重速率峰值出现的温度逐渐提高,当w(Si)/w(P)为12时,氧化峰值温度提高至1 170℃,氧化增重速率峰值也急剧提高到1.08%/min;随着w(Si)/w(P)的提高,表层氧化铁皮鼓泡现象明显减轻;高温激光观察试验发现,随着w(Si)/w(P)的降低,氧化铁皮与基体界面处的Fe_(2)SiO_(4)相液化温度逐渐降低,w(Si)/w(P)为3条件下界面Fe_(2)SiO_(4)相于1 080℃开始出现液化现象。因此,添加P元素是降低Fe_(2)SiO_(4)相液化温度的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氧化铁皮的粘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i)/w(P) 氧化特性 fe_(2)sio_(4)相 液化温度 元素富集 热轧 表面质量
原文传递
氧化气氛对含硅耐候钢氧化铁皮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梅鹏 鲍思前 +4 位作者 龚黎 卢维娜 曹树卫 孙广辉 万国喜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0-185,共6页
模拟现场生产过程中温度较高时贫氧和空气条件下对氧化铁皮生成的影响,利用管式加热炉对试验钢种在含氧量3%和21%气氛中1 150℃和1 200℃加热时氧化铁皮的形成进行研究,采用SEM和EPMA对氧化铁皮的断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于... 模拟现场生产过程中温度较高时贫氧和空气条件下对氧化铁皮生成的影响,利用管式加热炉对试验钢种在含氧量3%和21%气氛中1 150℃和1 200℃加热时氧化铁皮的形成进行研究,采用SEM和EPMA对氧化铁皮的断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于1 150℃时不同氧化气氛条件下氧化增重曲线更符合线性规律,氧化气氛中含氧量增加,氧化增重和氧化速率都明显增加。试验钢种氧化铁皮结构与传统氧化铁皮结构相比,在氧化铁皮和基体之间出现了Fe_(2)SiO_(4)层,在含氧量3%,温度1 150℃条件下Fe_(2)SiO_(4)未发生液相转变,其他条件下Fe_(2)SiO_(4)都发生了液相转变,温度升高和氧化气氛中含氧量增加都会使液态Fe_(2)SiO_(4)渗透度增加。现场结合试验结果对高温(高于1 150℃)条件下加热炉中的残氧量进行合理控制,得到的成品样中未发现明显的红色氧化铁皮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候钢 氧化气氛 红色氧化铁皮 fe_(2)sio_(4)
原文传递
Q345B钢氧化铁皮的高温粘附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庆 王俊 +1 位作者 程磊 余伟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0,共7页
热轧板带加热过程中高温氧化将直接影响氧化铁皮的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粘附性,进而间接影响后续除鳞效果以及粗轧和精轧后得到的成品钢板表面质量。本文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模拟Q345B连铸坯粗轧前在1150和1250℃加热阶段的氧化情况,... 热轧板带加热过程中高温氧化将直接影响氧化铁皮的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粘附性,进而间接影响后续除鳞效果以及粗轧和精轧后得到的成品钢板表面质量。本文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模拟Q345B连铸坯粗轧前在1150和1250℃加热阶段的氧化情况,并结合拉伸试验研究了两个温度下氧化铁皮的表面形貌、次生氧化铁皮的裂纹以及氧化铁皮与基体界面处截面形貌和各合金的元素分布。研究表明:高温短时氧化生成的一次氧化铁皮粘附性小,仅微小变形即可完全剥离脱落;次生氧化铁皮粘附性大,但强度低,塑性差,易产生裂纹。此外,次生氧化铁皮与基体界面处反应生成的Fe2SiO4会改变氧化铁皮FeO内层的相间分布,对氧化皮起到钉扎作用,导致氧化皮的粘附性强,这增大了后续除鳞的难度。为改善钢板的表面质量,生产实践中建议在粗轧除鳞前控制钢板氧化铁皮界面温度高于Fe2SiO4凝固温度,以降低氧化铁皮与钢板基体附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皮 热模拟试验 粘附性 表面质量 fe_(2)sio_(4)
下载PDF
微波原位还原制备Fe/Fe_(2)SiO_(4)基金属陶瓷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高陈波 徐鹏飞 +1 位作者 阮飞 李红霞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5-142,共8页
以磁选铁精矿为主要原料,高岭土作为添加剂采用微波原位还原制备Fe/Fe_(2)SiO_(4)基金属陶瓷。概括介绍了利用微波加热原位还原磁选铁精矿研制铁基金属陶瓷的理论基础、主要技术路线和反应机理,结合XRD、SEM等分析测试方式,探究了高岭... 以磁选铁精矿为主要原料,高岭土作为添加剂采用微波原位还原制备Fe/Fe_(2)SiO_(4)基金属陶瓷。概括介绍了利用微波加热原位还原磁选铁精矿研制铁基金属陶瓷的理论基础、主要技术路线和反应机理,结合XRD、SEM等分析测试方式,探究了高岭土添加含量对铁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物相、物理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为微波加热还原磁选铁精矿制备铁基多功能陶瓷材料的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对于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835℃,保温时间为1 h,高岭土含量为15%时,制备的铁基金属陶瓷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主晶相为α-Fe,密度为5.56 g/cm^(3),维氏硬度值为7.3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fe_(2)sio_(4)基金属陶瓷 铁精矿 高岭土 微波加热 原位还原 密度 维氏硬度
原文传递
铌对65SiCrV6弹簧钢氧化增重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清宇 丁敬 +3 位作者 廖振成 汪开忠 席波 黄贞益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156,共13页
铌对Si-Cr-V系弹簧钢强度和脱碳层特征的影响已受到较多关注,但铌对该系弹簧钢氧化增重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以65SiCrV6弹簧钢为研究对象,在其中添加质量分数约0.017%的铌(65SiCrV6Nb)。采用SEM+EDS、XRD、TEM、FactSage化学热力学软件、... 铌对Si-Cr-V系弹簧钢强度和脱碳层特征的影响已受到较多关注,但铌对该系弹簧钢氧化增重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以65SiCrV6弹簧钢为研究对象,在其中添加质量分数约0.017%的铌(65SiCrV6Nb)。采用SEM+EDS、XRD、TEM、FactSage化学热力学软件、反应扩散理论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铌加入是否会对该弹簧钢在炉氧化增重和氧化铁皮物相组成等产生明显影响的角度,对铌加入是否会对该弹簧钢高压水除鳞难易度产生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铌的加入提高了锻态65SiCrV6钢中的珠光体和未溶M(C,N)的相对含量,降低了铁素体的相对含量,并细化了组织。在氧气浓度为2%~7%(体积分数)、加热速度为8~20℃/min、保温温度为1050~1150℃和保温时间为60~90 min等工艺条件下,铌的加入使65SiCrV6钢的氧化增重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2.54%~27.8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响试验钢在炉氧化增重的主次效应依次为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加热速度>氧气浓度,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验钢在炉氧化增重的影响为正相关,氧气浓度和加热速度对试验钢在炉氧化增重的影响为负相关。65SiCrV6钢在炉氧化增重达最小值的工艺为氧气浓度为7%、加热速度为14℃/min、保温温度为1050℃和保温时间为60 min;65SiCrV6 Nb钢在炉氧化增重达最小值的工艺为氧气浓度为7%、加热速度为8℃/min、保温温度为1050℃和保温时间为60 min。影响铌对65SiCrV6钢在炉氧化增重提高幅度的主次效应为保温时间>保温温度>加热速度>氧气浓度。铌的加入使65SiCrV6钢在炉氧化增重提高幅度最小的工艺为氧气浓度为2%、加热速度为8℃/min、保温温度为1050℃和保温时间为75 min。由反应扩散控制的氧化固态相变是造成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加热速度和氧气浓度对试验钢在炉氧化增重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铌的加入未改变65SiCrV6钢表面氧化铁皮的3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钢 氧化增重 数理统计 反应扩散 fe_(2)sio_(4) 高压水除鳞
原文传递
Si含量对10CrNiCuSi钢氧化铁皮的影响
11
作者 潘涛 赵蕾 +3 位作者 柴希阳 罗小兵 柴锋 杨才福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76-181,共6页
为改善10CrNiCuSi船体钢表面质量,设计了Si含量为0.08%~0.65%的试验钢,研究了其在1150~125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利用弯曲试验评价了试验钢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并讨论分析了Si含量对富Si反应产物与氧化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Fe_(2)Si... 为改善10CrNiCuSi船体钢表面质量,设计了Si含量为0.08%~0.65%的试验钢,研究了其在1150~125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利用弯曲试验评价了试验钢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并讨论分析了Si含量对富Si反应产物与氧化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Fe_(2)SiO_(4)-FeO共晶温度条件下,随着Si含量增加,固态Fe_(2)SiO_(4)含量增加,其对氧化反应的抑制程度增加,氧化增重呈现下降趋势;在高于Fe_(2)SiO_(4)-FeO共晶温度条件下,随着Si含量在0.20%~0.65%范围内增加,液相含量增加,加快了氧化反应,氧化增重呈现上升趋势。富Si产物的液化现象对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具有重要影响,富Si液相浸入基体和FeO中,形成锚状或网格状形态,造成内氧化层与基体界面平直度严重恶化,导致氧化铁皮难以剥离。随着Si含量的增加,氧化铁皮剥离难度进一步加大。温度和Si含量是改善10CrNiCuSi钢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建议控制Si含量不高于0.20%,加热温度不高于1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CrNiCuSi钢 SI含量 fe_(2)sio_(4)-feO 液相 剥离性
下载PDF
含硅780 MPa连退双相钢粗糙条纹成因探析
12
作者 张士杰 张环宇 +1 位作者 周纪名 韩龙帅 《河北冶金》 2021年第4期69-73,共5页
通过追溯含硅780 MPa连退双相钢粗糙条纹全流程工艺和表面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方法(EDS)和辉光放电光谱法定量分析(GDOES)等手段,对材料微区成分元素种类、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拟制出材料不同工序后表层易氧化S... 通过追溯含硅780 MPa连退双相钢粗糙条纹全流程工艺和表面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方法(EDS)和辉光放电光谱法定量分析(GDOES)等手段,对材料微区成分元素种类、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拟制出材料不同工序后表层易氧化Si元素的GDOES曲线,探析粗糙条纹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粗糙条纹缺陷为热轧红锈遗传所致。酸洗后残留的楔形Fe_(2)SiO_(4)钉扎在基体表面,使材料表面出现明显的微观凹陷,凹陷越深、越密集,酸洗后条纹状缺陷越明显。通过采用“低温快烧+增加除鳞压力+低温卷取”的工艺控制思路,减少热轧工序Fe_(2)SiO_(4)的生成,连退粗糙条纹缺陷得到明显改善,缺陷发生率由78%降低到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80MPa 双相钢 粗糙条纹 fe_(2)sio_(4) 除鳞 卷取温度 红锈
下载PDF
γ-Fe_(2)SiO_(4)在静水压下的压缩行为的测定
13
作者 王莉君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0-295,共6页
采用同步辐射高压原位X光衍射技术及金刚石对顶压砧高压装置,对γ-Fe_2SiO_4进行了静水压条件下等温压缩行为的测定,最高压力达23GPa。γ-Fe_2siO_4在0~23GPa压力范围内的p、V数据表明,其等温压... 采用同步辐射高压原位X光衍射技术及金刚石对顶压砧高压装置,对γ-Fe_2SiO_4进行了静水压条件下等温压缩行为的测定,最高压力达23GPa。γ-Fe_2siO_4在0~23GPa压力范围内的p、V数据表明,其等温压缩可分为两个阶段:若设K'_0=4,在0~18Gpa,K_0=189±2GPa;而在18~230Pa,K_0=213±2GPa。我们认为,样品在18GPa以下处于较好的静水压状态,压力超过18GPa,传压介质的静水压性质变坏,所以K_0值偏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并未发现样品有任何发生相变的迹象。最后,对一些虽然使用了液体介质但得不到静水压条件的实验现象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fe_(2)sio_(4) 静水压 压缩行为 同步辐射
全文增补中
用同步辐射和高温DAC装置研究Fe_2SiO_4的γ→α相变动力学过程
14
作者 王莉君 Ming,LC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通过对γ-Fe_2SiO_4样品在常压和温度分别为894、926、948和993K时转变为α相的实验的具体描述,介绍了采用同步辐射和高温DAC装置及高压高温原位X光衍射技术进行高温高压相变动力学过程研究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 同步辐射 相变 硫酸亚铁 高压
下载PDF
加热温度对W470高硅钢连铸坯氧化铁皮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丁美良 丁波 关建辉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8,共4页
采用SEM、EDS和XRD对不同加热温度下W470连铸坯氧化铁皮的微观形貌及相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470氧化铁皮难以除去的原因是氧化铁皮熔化,液相包裹着FeO,凝固时发生共晶反应,生成FeO/Fe2SiO4共晶混合物,并深嵌入基体。降低加热炉的加... 采用SEM、EDS和XRD对不同加热温度下W470连铸坯氧化铁皮的微观形貌及相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470氧化铁皮难以除去的原因是氧化铁皮熔化,液相包裹着FeO,凝固时发生共晶反应,生成FeO/Fe2SiO4共晶混合物,并深嵌入基体。降低加热炉的加热温度,使连铸坯全程在FeO/Fe2SiO4共晶混合物熔点(1177℃)以下加热,可降低氧化铁皮与基体的结合力,能够有效解决W470除鳞困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470高硅钢 铁橄榄石(fe2sio4) 氧化铁皮 共晶反应
原文传递
低C高Si高Mn合金高温氧化动力学及形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铖 李平 麻晗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78,共6页
研究低C高Si高Mn钢氧化皮随温度的变化,对Fe2SiO4和基体外侧氧化物的分布、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850~960℃时Fe2SiO4在Fe1-xO层中呈颗粒状均匀分布,随着温度升高致密化,呈层状分布,1140℃时首次观察到Fe2SiO4呈岛状分布,1200℃时变... 研究低C高Si高Mn钢氧化皮随温度的变化,对Fe2SiO4和基体外侧氧化物的分布、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850~960℃时Fe2SiO4在Fe1-xO层中呈颗粒状均匀分布,随着温度升高致密化,呈层状分布,1140℃时首次观察到Fe2SiO4呈岛状分布,1200℃时变成网状分布。基体中Si、Mn元素在850~960℃时先在晶界处氧化,形成网状氧化物,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物在三角晶界处发生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皮 fe2sio4 含硅钢
原文传递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cale Morphology of Fe-1.5Si Alloy 被引量:8
17
作者 LIU Xiao-jiang CAO Guang-ming +2 位作者 HE Yong-quan JIA Tao LIU Zhen-yu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73-78,共6页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the formation of oxide scale, red scale is the main surface defect of hot rolled Fe-Si plate, making the scale difficult for descaling compared with carbon steel. Thermogravimetric ...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the formation of oxide scale, red scale is the main surface defect of hot rolled Fe-Si plate, making the scale difficult for descaling compared with carbon steel.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A) is used to simulate isothermal oxidation process of Fe-1.5Si alloy for 60 min under air condi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range is from 700 to 1 200 ℃.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is used to observe cross-sectional scale morphology and analyze eleme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scale. Relational graph of temperature, scale thickness and scale structure is obtained. It is found that scale structure (outer Fe oxide layer+inner FeO/Fe2SiO4 layer+internal Si oxide precipitates) is almost unchanged with temperature except at 1000 and 1 200 ℃. At 1000 ℃ internal Si ox- ide precipitates cannot be found at the subsurface of the alloy, and at 1200 ℃ FeO/Fe2SiO4 not only forms a layer as usual but also penetrates into the outer Fe oxide layer dee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1.5Si alloy scale morphology internal oxide precipitate fe2sio4
原文传递
高硼硅3.3玻璃和可伐合金的激光封接界面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涂冶 季凌飞 +1 位作者 鲍勇 蒋毅坚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采用多道激光透射封接技术,对大尺寸3.3高硼硅玻璃-可伐合金封接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实现了两种材料的可靠封接。确定了优化工艺参数:扫描速度为25mm/s,激光功率为100W,离焦量为+40mm,扫描次数2次。通过使用SEM、ED... 采用多道激光透射封接技术,对大尺寸3.3高硼硅玻璃-可伐合金封接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实现了两种材料的可靠封接。确定了优化工艺参数:扫描速度为25mm/s,激光功率为100W,离焦量为+40mm,扫描次数2次。通过使用SEM、EDX以及激光其聚焦显微镜观测硼硅玻璃-可伐合金的激光封接断面,对比相图,就结合界面的特征和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Fe_2SiO_4化合物的形成是两者能够可靠封接的主要原因,确定了两种材料的激光可封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封接 可伐合金 激光技术 fe2sio4
原文传递
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除不尽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丁波 丁美良 +1 位作者 关建辉 茅永明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53,共4页
采用SEM对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除鳞除不尽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Q235B、Q345B和SPA-H连铸坯内层氧化铁皮呈楔形嵌入钢基体中,嵌入钢基体中的氧化铁皮主要为铁橄榄石—Fe2SiO4相,随着钢基体中硅含量的增加,嵌入钢基体中的铁橄榄... 采用SEM对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除鳞除不尽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Q235B、Q345B和SPA-H连铸坯内层氧化铁皮呈楔形嵌入钢基体中,嵌入钢基体中的氧化铁皮主要为铁橄榄石—Fe2SiO4相,随着钢基体中硅含量的增加,嵌入钢基体中的铁橄榄石相增加,使得内层氧化铁皮与钢基体的附着力增加,造成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除鳞除不尽。针对连铸坯氧化铁皮除鳞除不尽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一方面,优化加热炉工艺,控制高压水除鳞前连铸坯温度在1 173℃以上;另一方面,优化高压水除鳞系统参数,增加高压水除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坯 氧化铁皮 铁橄榄石 高压水除鳞 加热工艺
原文传递
Mechanism of Black Strips Generated on Surface of CSP Hot-Rolled Silicon Steel 被引量:6
20
作者 LIU Xiao-jiang CAO Guang-ming +1 位作者 NIE Da-ming LIU Zhen-yu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8期54-59,共6页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the formation of oxide scale, black strip defect is common on the surface of compact strip production (CSP) hot-rolled silicon steel, which leads to difficulty in pickling process...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the formation of oxide scale, black strip defect is common on the surface of compact strip production (CSP) hot-rolled silicon steel, which leads to difficulty in pickling process compared with plain carbon steels. Although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Fe-Si alloy has been discussed a lot, few studies have explained the mechanism of black strip defect generated on the surface of hot-rolled silicon steel and proposed means to prevent it effectivel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A) is used to simulate oxidation of Fe-2.2Si alloy for 30 min under air condition, and temperature range is from 1000 to 1150 ℃. Effect of rolling deformation on scale morphology is also discusse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is used to analyze cross-sectional morphology and eleme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oxide scale. Schematic diagram of formation of black strip defect is obtained, which help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proposing of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 It is proposed that lowering furnace tem-perature and shortening time to stay at high teniperature condition after rolling will be helpful tO relieve the black strip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e scale black strip fe-2.2Si alloy compact strip production (CSP) fe2sio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