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化叙事构建乡村品牌新价值--以“川香秋月”VLOG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凌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95-107,共13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农民作为致富主体积极参与致富实践中。以塑造乡村品牌新形象为内驱力的劳动化叙事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形成。以“川香秋月”“蜀中桃子姐”等为代表的乡村VLOG,通过劳动化叙事参与讲述劳动故事的过程,也是乡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农民作为致富主体积极参与致富实践中。以塑造乡村品牌新形象为内驱力的劳动化叙事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形成。以“川香秋月”“蜀中桃子姐”等为代表的乡村VLOG,通过劳动化叙事参与讲述劳动故事的过程,也是乡村品牌新形象和新价值的构建过程。劳动化叙事成为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与自下而上的积极致富实践相互呼应的实践“桥梁”,“扶贫·扶志”辩证关系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劳动化叙事通过传递“丰裕”的劳动成果、展示真实的“劳动美”,与粉丝共享快乐的劳动情感,延伸了乡村品牌的新价值。农民主体的自我确认和认同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重新显现。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通过劳动化叙事构建的乡村品牌新内涵、呈现的乡村生活新面貌,是乡村品牌新价值更为丰富的内涵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 劳动化叙事 乡村品牌
下载PDF
农民集体权利主体地位的追溯、缺陷与重塑 被引量:12
2
作者 余敬 唐欣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农民集体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理论中以一种新型权利主体的姿态出现,有别于传统民法理论中的自然人与法人。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语境下的农民集体进行定义追溯,分析其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主体的固有缺陷,结合2017年... 农民集体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理论中以一种新型权利主体的姿态出现,有别于传统民法理论中的自然人与法人。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语境下的农民集体进行定义追溯,分析其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主体的固有缺陷,结合2017年出台的《民法总则》第99条、第101条关于农民集体行使主体的最新规定,从农民集体法律地位依据私法明确、农民集体类型依据渐进式构造、农民集体行使主体依据实践塑型、农民集体意志形成机制依据自治程序指引几个方面对农民集体进行私法重塑,使其能遵循法律主体的制度逻辑,明确行使主体职责、承担相应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体 民法总则 权利主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
下载PDF
浅论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农民主体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季雨亭 郑兴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农民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就要让农民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乡村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和成效的评价者。然而,在当前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地位面临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权利缺失、... 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农民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就要让农民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乡村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和成效的评价者。然而,在当前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地位面临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权利缺失、参与渠道不畅、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等,其内在动因在于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固化、基层党组织管理不当、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教育水平不高。基于此,必须从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环节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治理 农民 主体作用
下载PDF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现实困境探析——一个法解释论的视角 被引量:6
4
作者 高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5-119,共5页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财产权,但由于其主体的概念内涵不清、运行中的缺位和利益虚化,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发挥预期的功能。针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缺陷,应以民事主体的理念对其改进和建构,使其概念内涵...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财产权,但由于其主体的概念内涵不清、运行中的缺位和利益虚化,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发挥预期的功能。针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缺陷,应以民事主体的理念对其改进和建构,使其概念内涵明晰,并设计其获取土地所有权利益的法律方式,以引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走出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土地所有权 农民集体 主体缺位 利益虚化
下载PDF
彰显农民主体地位: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改善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6
5
作者 熊春林 周晓迅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3-176,200,共5页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谁,这是改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在"自上而下"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农民难以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谁,这是改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在"自上而下"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农民难以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最大受益。要想改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促使农民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必须瞄准农民信息需求、改善农民信息条件和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建设 绩效 农民 主体地位
下载PDF
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聂向一 陈娆 《农业展望》 2020年第3期94-97,共4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度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北京市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中存在的主体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度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北京市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中存在的主体地位不平等,中介组织职能作用较差,机制不健全、约束力不强等主要问题,从提高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中介平台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约束力等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现有模式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联结 农业龙头企业 农户 主体地位 中介组织 契约式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规划保障机制研究——以仙居县乡村规划管理机制创新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美亮 崔慧芬 张琪瑞 《小城镇建设》 2019年第4期67-71,共5页
法定化与有效性一直是乡村规划管理的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村庄规划落地要求,为乡村规划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和行为导向。农民主体对农房市场价值变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农地经营权流转等诉求,既是集体组织成员分化和市... 法定化与有效性一直是乡村规划管理的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村庄规划落地要求,为乡村规划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和行为导向。农民主体对农房市场价值变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农地经营权流转等诉求,既是集体组织成员分化和市场机制有效发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规划特征,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乡村规划改革实践表明:实现规划从约束农民向服务乡村的态度转化、从农村建设向乡村振兴的目标转化、从建设管理向多元治理的实施转化,能保障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 管理机制 保障机制 农民主体 仙居县
下载PDF
法治乡村建设背景下村民主体意识培育的现实检视与困境纾解
8
作者 司尚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7-55,共9页
培育村民主体意识是迈向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现实之需,也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大势所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法治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村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提出了制度之维、权义之维与秩序之维三个维度的制度要求与基本任务。村民主... 培育村民主体意识是迈向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现实之需,也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大势所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法治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村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提出了制度之维、权义之维与秩序之维三个维度的制度要求与基本任务。村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累积的过程,需要面对权利失语、数字失能、秩序失灵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行政权力的界限范围、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从话语掌控、数字优化、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 主体意识 法治乡村建设 基层治理
下载PDF
农业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段德罡 赵潇 《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5期29-36,共8页
我国农业型小城镇量大面广,是推动我国城乡全面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然而当前其发展遭遇瓶颈。通过政策、学理、实践3个层面进行探讨,梳理出农业型小城镇应以发挥服务带动作用和承担农业转移人口为基本使命,以此构建转变目标、调整动力... 我国农业型小城镇量大面广,是推动我国城乡全面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然而当前其发展遭遇瓶颈。通过政策、学理、实践3个层面进行探讨,梳理出农业型小城镇应以发挥服务带动作用和承担农业转移人口为基本使命,以此构建转变目标、调整动力、明确主体、优化空间的发展思路;进而以杨陵五泉镇为例研究其发展建设经验,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农业型小城镇提供借鉴。新形势下农业型小城镇应以农业为基础,适时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释放农业人口;统筹布局全域空间,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推动更大的效益产出;调整与乡村互动发展的关系,真正发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镇村一体化发展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型小城镇 镇村融合 农科引领 农民主体 五泉镇
下载PDF
式微与重塑: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文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8期66-69,共4页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乡村能否全面振兴。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涵表达。当前,农民主体性遭遇行政逻辑“悬浮”困境、资源侵蚀困境和文化遮蔽困境。可行能力与赋权...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乡村能否全面振兴。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涵表达。当前,农民主体性遭遇行政逻辑“悬浮”困境、资源侵蚀困境和文化遮蔽困境。可行能力与赋权理论的支撑、政治保障及乡村现实需要,共同明确了农民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空间。因此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从制度赋能、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和生态赋能等多维向度展开农民主体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 主体性重塑 可行能力理论 赋权理论
下载PDF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护 被引量:1
11
作者 耿智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8-101,共4页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确立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农村行政执法,提升农民的法制意识;做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司法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主体地位 农村 法律
下载PDF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亦凡 魏锋 +1 位作者 郭胜浩 韩莉媛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21期49-52,共4页
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着农民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缺失的问题,农... 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着农民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缺失的问题,农民主体意识缺失主要由历史、现实、文化和制度原因造成,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必须夯实农村思想阵地,提升农民家园建设凝聚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动村民自治参与力;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引导,提高农民发展内生力;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提高农民自我认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精神文明 乡村振兴 农民 主体意识 “三农”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培育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春莹 《未来与发展》 2022年第7期1-5,共5页
历史和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各种制度性壁垒,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教育引导存在偏差等因素,制约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 历史和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各种制度性壁垒,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教育引导存在偏差等因素,制约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以宣传教育提升农民责任意识,以深化改革优化农民主体制度供给,以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以精准培育提升农民主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
下载PDF
乡村本位: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小莉 李玉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50-155,共6页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途径和新载体。农村社区建设并非是要消灭农村,而是更好地发展农村,夯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基础地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途径和新载体。农村社区建设并非是要消灭农村,而是更好地发展农村,夯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基础地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乡村本位的核心价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而核心价值取向的偏离会导致居民主体地位缺失、社区服务供给错位、农村社区缺乏乡土特色及社区文化认同不强等困境。坚持乡村本位的价值核心,需要树立乡村本位的核心理念,科学规划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提升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营造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社区文化,探索农村社区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 城乡一体化 乡村本位 农民主体
下载PDF
完善农户商事主体制度与发展农村市场
15
作者 杨峥嵘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市场,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村承包经营户,依照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规定,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市场,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村承包经营户,依照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规定,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事法律中,关于农民、农户在农村市场的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制度设计比较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市场行为。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村市场,有必要完善农户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市场 农户农民 商法主体 制度完善
下载PDF
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春莹 《未来与发展》 2020年第4期17-21,共5页
调研结果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民培训愿望强烈,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不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型农业主体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断链化";财政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 调研结果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民培训愿望强烈,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不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型农业主体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断链化";财政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三农"动力不足,农业融资难,生产要素下乡通道不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传统文化观 哲学思维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调查——以湖南慈利县江垭镇为例
17
作者 赵杰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165-167,共3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则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对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农民主体地位发挥的现状令人堪忧。大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热情,但缺乏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则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对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农民主体地位发挥的现状令人堪忧。大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热情,但缺乏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值得各级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学者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 主体地位
下载PDF
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中主体自觉的张扬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兴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
相较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在生产方式、居住方式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诉求。厘清主体是谁,是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实践的先决条件。农民、家庭、社区组织等因其不同的职能,构... 相较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新型农村社区在生产方式、居住方式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德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诉求。厘清主体是谁,是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实践的先决条件。农民、家庭、社区组织等因其不同的职能,构成了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多元内部主体。新型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出路在于主体自觉的张扬,包括强化农村精英群体的道德引领功能,优化小渠道教育的道德塑造作用,提升社区组织的道德氛围营造功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道德 农民 主体自觉
下载PDF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辉 《长春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微观经济基础变革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可能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关键词 农民 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
下载PDF
哲学视野中的农民主体
20
作者 孙淑卿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2-34,共3页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从哲学意义上看,农民与农业、农村属于主客体的关系,农民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农业、农村则是客体对象。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从哲学意义上看,农民与农业、农村属于主客体的关系,农民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农业、农村则是客体对象。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双方的相互统一,要受种种限制,其中主体自身的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正确认识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主体 客体 主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